Workflow
赛事IP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之后赣超球票也秒光,赛事IP撬动“票根经济”
第一财经· 2025-07-20 20:06
赛事热度与票根经济 - 苏超和赣超赛事热度持续攀升 赣超第二轮南昌队对阵九江队球票秒光 南区次轮赣州队对阵宜春队3万张票秒光后追加5000张再次秒光 [1] - 苏超第七轮南通队与盐城队比赛抢票累计总人数达136万 [1] - 7月5日南京队主场对阵苏州队观众突破6万人 带动7月4-6日全市文旅消费总额27.2亿元 其中异地消费17亿元 [4] - 美团平台显示南京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255% 住宿和旅游类交易规模省内第一 [5] 场馆资源与基础设施升级 - 部分球队因主场容量不足进行搬迁 景德镇队从1000座场馆迁至1.9万座体育中心 吉安队将使用改造后1.7万座场地 [1] - 地级市大型体育场过去使用率不高 赛事举办有效盘活存量场馆资源 [2] 地方政策与足球发展规划 - 无锡市计划到2027年实现43万人参与足球活动 注册业余队160支 球员2500人 建设1个职业俱乐部训练基地 [3] - 常州市目标年均举办赛事超500场 培育2家职业俱乐部和10家青训俱乐部 [3] - 苏州市推出县区级青训中心建设指南 整合校园、体校和社会机构资源 [3] 体育消费与产业联动 - 唯品会数据显示江苏省6月足球及足球鞋销量同比增长超60% 运动服饰销量同步增长 [4] - 赣超推动"赛事+文旅+消费"生态 浙BA联赛通过消费券和票根经济释放潜力 杭州推出观赛门票联动餐饮酒店景区福利 [6] 社会效益与行业影响 - 赛事促进足球普及率提升 带动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 [2] - 苏超构建"赛事引流-文化赋能-消费升级-价值认同"的完整链条 赣超打造全民足球嘉年华 [6]
赣超联赛本周六揭幕,越来越多赛事IP点燃大众热情
第一财经· 2025-07-11 17:20
赛事IP创新与区域发展 - 创意赛事IP如"村超"和"苏超"成为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带动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1][3] - 赣超联赛升级为城市联赛,以职业联赛标准执行比赛,推动体育与文旅、商贸深度融合 [1][3] - 赛事采用低票价和业余球员主体参赛,破解群众参与度低的困局,吸引更多人走进比赛现场 [3] 赣超联赛概况 - 2025年赣超联赛将于7月12日开赛,11月2日决出冠亚军,全程110天、66场比赛 [2] - 赛制采用"南北分区对抗+交叉对决"复合模式,分两阶段进行,兼顾竞技强度与观赏性 [2] - 参赛队员均为业余球员,平均年龄23岁,六成为学生,其余来自各行各业 [1] 赛事运营与特色 - 赛事采用职业联赛流程和布置方式,增强仪式感和氛围感 [3] - 双口号系统传递赛事精神:"以球之名,为城而战"和"谁是大俵哥",凸显城市荣誉感和地域特色 [3] - 各地积极造梗,如九江市征集宣传口号,市民参与热情高涨 [3] 行业趋势与案例 - 苏超爆红带动文旅产业发展,其他省份借鉴效仿,优质赛事供应仍有增长空间 [4] - 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定位为业余联赛,参赛运动员为非专业群众,揭幕战门票售罄 [4] - 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通过赛事展现地方特色,需要合适的载体 [4]
“苏超”何以踢火城市消费
新华日报· 2025-06-27 07:37
赛事影响力 - 第五轮揭幕战吸引36712名观众,省外客流首次破万刷新纪录,赛事升级为"全国足球派对" [1] - 单场赛事拉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20%—30%,餐饮、零售消费环比增长15%—25% [1] - 银联数据显示5个主场城市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较上个周末增长15.15%,无锡增幅达29.58% [7] 创新运营模式 - 采用城市命名球队机制,强化城市荣誉感与球迷归属感,形成文化比拼擂台 [2] - 政府协同与专业运营"双轮驱动":政府保障公益性,专业团队对标职业联赛标准商业化运作 [2] - 定位"专业竞技+全民参与",实现从赛事IP到城市文化符号的跨越 [3] 赛事服务升级 - 宿迁调配近百辆公交车加密5条专线,连云港开通"零换乘"直通车,昆山南站设球迷专窗 [4] - 常州公安使用无人机和360全景相机制作VR导览地图,提升观赛秩序与效率 [4] - 苏州启用全省首座专业足球场馆(13.51万㎡,4.5万座位),优化观赛视角体验 [5] 消费链式效应 - 徐州赛后"看苏超逛徐州"搜索量激增,部分宾馆入住量周环比增幅超20% [7] - 常州9.9元门票套餐带动萝卜干销量翻倍,扬州淮安酒店预订量同比增150% [8] - 南京推出"足球+秦淮夜游"联票拉动夜游订单增长180%,球迷平均入住时长延长至2.5天 [8] 线上流量转化 - 美团APP整合各地美食、景区门票等资源,通过热梗营销强化用户互动 [8] - 赛事常态化运营促进"赛事+"模式成熟,持续释放文旅体商融合效应 [8]
“苏超”周边爆单背后 如何推动现象级赛事IP走向“长红”
北京商报· 2025-06-26 21:35
赛事周边市场现状 - "苏超"周边产品火爆主要由民间小作坊推动 反映了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和供应端响应滞后 [2] - 大量第三方商家销售设计有意思 价格合理的周边产品对球迷有很强吸引力 但重要历史时刻纪念款仍倾向官方渠道 [1] - "苏超"官方授权周边开发步伐加快 已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合作上线帆布包 白体恤 毛绒挂件等产品 均印有赛事简称图标 [3]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 第三方商家未经授权使用赛事名称或标志涉嫌商标侵权 不正当竞争 可能触犯《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 江苏省在知识产权防御性布局方面有待加强 缺乏对队徽 队名 赛事视觉符号等核心元素的全类别商标注册与著作权登记 [3] - 贵州"村超"已对200件商标进行注册 74件美术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 构建了较完整的知识产权防线 [11] 商业价值开发建议 - 需从知识产权保护 商业模式创新 产业链整合 深度挖掘IP等多维度突破以释放经济价值 [11] - 可结合地域特色 AI 虚拟形象进行融合设计 借鉴《哪吒之魔童闹海》知识产权布局开发衍生品市场 [12] - 建议建立覆盖商标注册 授权管理 价值评估的标准化流程 组建复合型团队加强品牌授权管理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成熟的体育赛事必然伴随周边衍生 前期授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拓展新消费场景的刚需 [10] - 国外俱乐部已形成游戏 球星卡等授权产业链 衍生品创造价值可能远高过球赛本身 [10][11] - 探索衍生品多样形式并进行有效开拓 已成为衡量体育赛事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