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区域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喂饭”,场景“狂飙”:氢能“黄金期”来了!下一个万亿风口官宣?
中国能源网· 2025-11-06 09:51
关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成效,张晓强指出,截至2024年,我国已形成绿氢产能12万吨,占全球比重近 50%;《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 万吨/年",预计可以达成;2024年12月底全国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每公斤28元,消费侧价格降至每公 斤48.6元,同比分别下降15.6%和13.7%。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氢能列 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给了行业极大信心,意味着氢能产业将从示范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黄 金期。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 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成 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氢基 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主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绿氢产业 链创新实践的重点领域。要强化应用场景导向的科技攻关,针对工业、交通、能源三大主战场 ...
下一个五年,氢能市场产值将超万亿元!
中国能源报· 2025-11-03 14:03
政策规划与行业定位 - 氢能被列为“十五五”规划中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产业将从示范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期 [1][3] - 规划提出推动氢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 - 行业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绿氢产量将达300万吨以上,形成万亿元以上大市场 [3] 产业发展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氢气产能超过5000万吨,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5] - 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过每年12万吨,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2.4万辆 [5] - 2024年绿氢产能为12万吨,占全球比重近50% [5] - 2024年12月底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每公斤28元,消费侧价格降至每公斤48.6元,同比分别下降15.6%和13.7% [5] 地方实践与应用场景 - 佛山已建成加氢站17座,投用氢能公交1350辆,两轮车超1万辆,并实现氢能油船、无人机及“氢能进万家”示范社区落地 [6] - 山东凭借化工大省优势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在港口、物流、工业园区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 [6] - 包头依托风光资源打造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其绿氢成本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未来有望降至每公斤个位数 [6]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 “十五五”时期氢基能源将与传统工业、交通、能源融合发展,成为绿氢产业链创新实践的重点领域 [3] - 需强化应用场景导向的科技攻关,针对工业、交通、能源三大领域持续降低氢能应用成本 [3] - 产业发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风光资源与负荷中心错配、电动汽车快充技术竞争等挑战 [8] - 未来发展需建绿氢大基地,通过全国一张网的跨区域协同,形成绿氢工业体系 [8]
武汉都市圈机器人产业全面起势
长江日报· 2025-10-29 10:45
武汉都市圈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格局 -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龙头,协同黄石、黄冈、孝感、仙桃等城市,构建“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都市圈”的跨区域协同格局,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1] - 一条充满活力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在武汉都市圈全面起势 [1] 武汉市产业进展与政策支持 - 武汉市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聚焦平台聚势、场景示范、整机领航、部组件筑基、生态培育五大专项行动 [4] - 支持整机企业牵头成立市级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最高支持6000万元;支持面向场景的整机“靶向研制”,最高可支持4000万元 [4] - 设立10亿元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参与设立100亿元的湖北省人形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母基金,推动人形机器人企业上市 [4] - 武汉每年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 [5] - 武汉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产能显著:“天问”系列在建4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量将达1500台;光谷东智现阶段年产能300台,计划明年超过1000台 [3] -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发布新品“荆楚小楚”,“荆楚家族”已集齐4款人形机器人,从今年2月至今已成功实现4次迭代 [3] - 配套企业进展:灏存科技自主研发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可精确到0.001度的转角精度与3毫秒延迟;华威科第2000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电子皮肤已下线交付 [3] 黄石市产业规划与建设 - 黄石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提出培育100家产业链企业、突破100亿元产值的目标 [7] - 方案明确到2027年基本建成涵盖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与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 [7] - 黄石将推动10个重点产业链项目落地,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入驻率达到70%,培育3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10项关键核心技术 [7] - 黄石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揭牌,总投资5.2亿元,用地300亩 [8] - 黄石市机器人训练中心(机器人产业人才基地)签约成立,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孵化+生态赋能”的全链条培育体系 [8] - 设立规模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基金 [7] 黄冈市技术研发与转化 - 黄冈高新区智能建筑机器人交付体验中心交付首月迎来百万元订单,展示12类建筑机器人 [10] - 黄冈市成立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由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围绕高精度减速器等四大核心技术攻关 [10] - 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格局 [10] - 技术创新中心联合研发的全省首款智能艾灸机器人亮相,并与企业合作攻克机器人“关节”技术,相关产品成功下线 [11] - 技术创新中心已集聚机器人及关联企业7家,启动50名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计划,正加速组建200人的研发团队 [12] 孝感市与仙桃市项目落地 - 孝感高新区天问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正式投产,已成功生产12台“远游”机器人,项目规划建设4条组装生产线,全面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500台人形机器人规模,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 [14] - 仙桃高新区库柏特公司智能超声机器人、智能药房机器人等产品自4月投产以来每月订单金额超2000万元,今年预计产销1.8亿元 [15] 中国机器人行业整体态势 - 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 [16] - 我国已连续12年位居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有效专利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 [16] - 2024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突破200万台,同比增长16% [16]
聚势大湾区 链接长三角!广州邀沪企共拓生物医药新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12:01
行业战略定位与政策支持 -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 - 广州将生物医药与健康列为战略性产业集群,计划未来五年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坚 [1] - 广州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三年行动计划,给予全链条支持,最高支持额度50亿元 [6] - 2024年广州密集发布医保、卫健、工信、市场监管等多领域支持政策,形成政策组合拳 [7] 区域协同与产业活动 - 广州在上海举办生物医药专场路演活动,旨在推动沪穗两地资源对接与协同创新 [1] - 活动目标为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度融合 [1] - 长三角和珠三角被定位为国家生物医药核心集群,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 此次上海路演是拓展区域协作、实施精准招商的重要举措 [8] 金融资本支持体系 - 金融资本的精准滴灌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 [3] - 广州金控集团通过设立超200亿元的科创母、天使母等基金群,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服务体系 [3] - 广州金控集团已累计投资228个生物医药项目,总额超70亿元 [3] - 旗下广州健康产投已培育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000亿元,并成功引进30余个优质企业总部或产品线落户广州 [3] 产业生态与资源整合 - 广州拥有完备的产业生态、开放的政策体系和广阔的应用场景 [2] - 广州已集聚6500余家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企业,企业数量、产业规模及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6] - 广州国际生物岛、科学城、知识城三大核心载体形成覆盖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6] - 广州具备强大的资源统筹协调能力,能将资金、医疗、科研院所资源整合形成组合拳 [5]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需依托科学家的合伙人机制,以破解产业化过程中的核心堵点 [4] - 提高创新成果商业化可及性是影响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维度 [4] - 港澳药械通政策已累计审批临床急需药械120种,获准使用患者达1.3万余人次 [5] - 广州诞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如全球首个肿瘤双免双抗新药、脑机接口技术突破等 [5] 核心优势与发展潜力 -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邀请长三角企业、人才与资本汇聚 [2] - 广州核心优势集中在优质临床资源、高校成果转化与医工结合能力、政策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三方面 [7] - 产业的长周期特性需要长期资金、医药资源、医院资源及研究院所资源的持续陪伴 [5] - 广州成熟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政策优势是推动区域协同、释放产业动能的重要支撑 [7]
跨区域协同让援疆成果惠及新疆更广地域和群众
新华网· 2025-07-08 18:50
跨区域协同援疆成效 - 各援疆省市打破对口支援结对关系界限,推动经验、信息、资源跨区域共享共建,提升综合效益并惠及更广地域[1] -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促成广东纱纤亿信息科技与和田地区合作,构建纺织服装全链条产业生态,科技赋能当地产业[1] - 新疆纱纤亿股份和田经纶服饰一期工程已吸纳就业700多人,员工月收入达2800-3500元[1] 产业合作与就业带动 - 新疆纱纤亿股份和田经纶服饰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服务200多家服装企业,预计年带动工业产值30多亿元[2] - 上海援疆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申能集团在塔城建设2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上海电气在新星市建设绿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上海电力在昌吉建设120万千瓦风电项目[3] 文化教育与医疗协作 - 宁波与北京援疆指挥部合作支持宁波慈溪市青瓷瓯乐艺术团在和田巡演,促进文化互动与融合[2] - 19个援疆省市的56名儿科医生成立援疆儿科医生联盟,成功诊治阿克苏地区复杂病例(如支气管动脉畸形手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