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过紧日子
icon
搜索文档
严格预算管理用好财政资金
经济日报· 2025-07-28 05:57
财政资金管理 - 财政资金管理必须注重提高效益,做到花钱问效、无效问责,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1] - 党中央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科学统筹和合理分配财政资源[1] - 财政资金收支规模增长,需严格实行预算管理,将各项收支纳入预算,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原则[1] 预算管理机制 - 预算管理需强化刚性约束,科学编制预算、优化支出结构,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支出,建立动态监控机制[2] -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2] - 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解决财政资源配置低效无效问题[2] 预算公开与监督 - 预算公开是强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需详细公开"账本",接受全社会监督[3] - "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与预决算公开的监督作用密不可分[3] - 持续推进预算公开,推动地方实现"应公开尽公开",提升公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 财政资金使用导向 - 过紧日子并非不花钱,而是该花的花、该省的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民生领域[4] - 202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略有增加,但整体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反映严控一般性支出的成效[4] - 出台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体现财政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的导向[4]
盘点2024北京“账本”,市人大常委会批准2024年市级决算
新京报· 2025-07-25 18:34
北京市2024年财政决算核心数据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税收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全国最优 [1][2] - 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0.7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市水平 [2] -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96.5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市级支出5770.4亿元,增长2.9% [2] 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 -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持续深化财源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及稳增长政策,税收占比保持高位反映经济质量提升 [2] - 支出重点投向"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领域 [2] - 通过争取中央支持、盘活存量资产等措施增强财政资源统筹能力,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需求 [2] 稳经济政策实施成效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政府采购合同中小微企业占比近80% [3] - 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6亿元,重点支持棚改、交通基础设施及新型基建项目 [3] - 通过"两重""两新"项目带动汽车、家电销售额超340亿元,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3] 重点产业与财源培育 - 优化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15个重点产业服务,独角兽企业和数字经济企业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7.5%和16.5% [3] - 财政科技投入增长8.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及"三城一区"建设 [4] 民生领域投入 - 新增普惠性托位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达93%,扩增中小学学位3.9万个 [4] - 新建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 [4][5] - 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竣工8.3万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48个 [5] 财政管理与效率提升 - 压减一般性和非紧急支出30.3亿元,市级"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41.1% [6] - 通过全成本绩效管理压减资金2.8亿元,优化45项存量政策资金分配12.3亿元 [6] - 健全政府债券全周期管理,节约未来利息支出超30%,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和财经纪律整治 [6]
学纪知纪明纪守纪丨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
新时代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成效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传家宝 要求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 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4] - 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配套制度 涵盖差旅费、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12项专项规定 构建反浪费制度体系 [5][6] - 公务接待标准规范化 "舌尖上的浪费"减少 公车使用效率提升 "车轮上的腐败"得到遏制 无纸化办公普及率显著提高 [6] - 党员干部节约意识增强 办公用品消耗量下降 主动践行节能降耗 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6] - 群众获得感提升 节约资金投入民生领域 机关办事效率提高 带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风尚 [7][8] 当前铺张浪费问题表现 - 公务活动违规:超标准接待(陪同人数超标/餐费超标)、无实质内容差旅、三公经费不透明 [9] - 政绩观偏差:盲目上马形象工程(建成即闲置率约15%) 重留痕轻实效导致流程冗长 [10][11] - 资源整合低效:政务APP重复开发(某省清理整合前达217个) 数据割裂加重基层负担 [10] - 隐性浪费滋生:拆分项目虚列开支 宣传物料重复制作 高端设备采购闲置率超30% [11][12] - 制度执行打折:物资领用审批形同虚设 长明灯现象存在 公车私用未根治 [12] 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措施 - 压实主体责任:将节约纳入政治监督 严查形象工程 派驻监督覆盖预算编制全流程 [13] - 大数据监督:对接财政/税务数据平台 智能筛查异常资金流(识别准确率提升40%) [13][16] - 强化制度刚性:严控三公经费(2023年中央部门压减5%) 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14] - 纠树并举:开展光盘行动(机关食堂剩餐量下降62%) 党员干部示范绿色办公 [14] - 以案促改:分析公务浪费新动向 推动完善差旅/公车等8项制度 [15] 建设节约型机关路径 - 思想引领:将节约要求融入干部日常教育 开展专题学习频次提升200% [17][19] - 领导示范:决策时杜绝寅吃卯粮(某市叫停3个超预算项目) 降低机关运行成本 [17] - 精细化管理:加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控(办公设备利用率达92%) 严格支出报销审核 [18] - 文化浸润:创新廉洁文化传播形式(节约主题宣讲覆盖率达100%) [19] - 制度细化:修订地方配套规定38项 差旅/接待标准较中央要求再压缩20% [20]
县城餐饮寒冬
投资界· 2025-07-01 11:10
县城酒店餐饮现状 - 县城酒店餐饮营收占比通常达到总收入的一半或以上,但今年收入不足往年的三成[6] - 公务接待曾是县城酒店最核心的营收来源,因其人数稳定、消费集中且有"酒局需求"[17][18] - 体制内消费群体是最稳定、最可预期且能撬动更多消费链条的群体,如招商接待、媒体走访、庆功宴等[22][23][24] 政策影响 - 国家层面重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公务接待烟酒全禁[8] - 地方升级执行力度,如"三人以上聚餐一律上报"、"节假日聚餐也在管控范围内"[8] - 禁酒令不只影响体制内饭桌礼节,而是直接影响到整个县城酒店餐饮生态[9] 消费行为变化 - 顾客消费行为明显变化:不喝酒、点菜快、用餐时间从三小时缩短至三十分钟[11][12] - 体制内人员消费更加谨慎,如财政局四五人中午吃火锅被谈话警告[13] - 春节酒店餐厅流水曾因体制内人员加薪上涨六成,但禁酒令后收入被拦腰斩断[32] 行业应对措施 - 调整菜单:砍掉大桌菜,主推一人份或双人份套餐[36] - 改变套餐名称:从"府宴一号"改为"轻午简食"、"无酒小聚"[38] - 改造包间:将大包间拆成开放式"透明卡座",避免顾客被误会[39] - 公开声明:支持"厉行节约"政策,拒绝劝酒文化[40] 行业挑战 - 县城消费客群单一,主要依赖体制内消费,政策变化直接影响行业生态[43] - 价格战不可行:县城人流有限,价格战会导致行业整体受损[44] - 工作餐收入无法与以往动辄两千块的接待桌相比[44]
云栖小镇:拧紧“过紧日子”发条,答好作风“考卷”
杭州日报· 2025-06-10 11:05
思想建设 - 公司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引导深刻领悟"过紧日子"的重大意义增强政治思想行动自觉 [1] - 组织党员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 [1] - 安排专家教授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专题讲座强化节约意识 [1] 成本控制措施 - 严控办公经费按需按量领取办公用品并循环使用 [2] - 采用双面印刷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和分送范围 [2] - 实施"人走灯灭"制度严控水电消耗 [2] - 按规定进行公务接待严控"三公"经费 [2] - 优先采用电话网络方式办理事务减少差旅费用 [2] - 精简会议培训次数及规模严控会务费用 [2] - 按规定审批大型活动严控活动经费 [2] - 科学精准采购食材严格食堂管理制止餐饮浪费 [2] 监督机制 - 建立经费支出月查季报制度重点监控"三公"经费项目采购等关键领域 [3] - 设立举报信箱和线上监督平台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3] - 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监督格局将要求落到实处 [3]
河南省发文进一步加强省直部门培训费管理
河南日报· 2025-06-06 07:16
培训费管理新规 - 省财政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直部门培训费管理的通知》,共包含八个部分,涉及培训计划管理、培训效能提升、培训方式优化、培训规模安排、经费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方面 [1] - 新规新增五个方面的要求:限制培训频次(每年本系统本领域综合性线下培训原则上只能举办1次)、实施计划审核(对培训必要性、规模、对象、方式、场地及预算安排合理性进行审核)、控制出省培训(原则上不得在省外举办培训,特殊情况需报批)、优化培训方式(提倡"多事一训"、"请进来"培训、线上培训、在岗自学培训等方式)、强化预算管理(培训费单独列示核算,严格执行两个"只减不增"政策,预算仅限当年使用不得结转) [2] - 省财政厅将持续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体系,严格制度执行,确保过紧日子要求落实到位 [2]
深度关注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监督 - 河南省荥阳市纪委监委通过检查公务用车使用情况等方式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2] - 江苏省金湖县纪委监委严查公款浪费行为背后违规吃喝、权钱交易等问题 [3] - 党中央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制度螺栓 [3] 典型案例通报 - 杭州市钱塘区发现某国企部门经理王某某两次超标准接待提供高档菜品被严肃处理 [4] - 上海市松江区某居委会干部范某违规采购高端电脑配件用于个人游戏被立案审查 [5] - 郑州市金水区某中学校长董某违规支用结余资金重复体检受党内警告处分 [6] 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 广东省清新区某镇负责人成某某违规使用公务用车并领取交通补贴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7] - 山东省微山县李某违规安排同城接待并超标准用餐被责令退赔餐费 [8][9] - 云南省陆良县某局局长杨某某违规兴建办公楼受党内警告处分 [9] 监督机制创新 - 荥阳市采用"大数据+实地查"方式纠治违规租车问题并完善管理制度 [11][12] - 微山县推行"扫码用餐"改革确定33家机关食堂为统一接待点减轻基层负担 [12] - 崇明区开展政府第三方服务采购专项整治明确"鼓励清单+负面清单"模式 [13]
国际酒店巨头要在中国过紧日子
搜狐财经· 2025-05-29 16:10
国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经营表现 - 万豪、希尔顿、洲际、凯悦等国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RevPAR持续下滑:万豪同比下降2%、洲际下降3.5%、凯悦下降5.2%、温德姆下降8% [5][8] - 全球市场与华表现分化:凯悦全球RevPAR增长2.3%但中国区下滑5.2%,希尔顿除中国外主要区域均增长 [5][8] - 政务差旅预算收紧与"过紧日子"政策常态化加剧经营压力,高端商旅需求萎缩明显 [1][8][10] 高端酒店资产法拍潮 - 大理实力希尔顿酒店以9.83亿元(原值18亿元)司法拍卖流拍,沈阳/长沙世茂希尔顿将跟进拍卖 [3][5] - 2023年1-7月全国342个高端酒店被拍卖,流拍率85%;2024年4月54家酒店拍卖流拍率超70% [5] - 法拍主因地产行业下行导致业主资金链断裂,国际酒店集团轻资产模式虽无直接损失但影响品牌形象 [5] 行业应对策略 - **成本控制**:高星酒店人房比从1:1.1降至1:0.9,通过合并岗位、灵活用工提升人效,削减客用品成本(如减少毛巾/水果供应) [12] - **价格调整**:高端酒店降价保入住率,厦门佰翔五通酒店等主动降低会议报价以争取客户 [10][12] - **翻新延缓**:五星级酒店大规模翻新成本达3000-7000元/平方米,部分选择局部修补替代 [12] 市场扩张与下沉 - 希尔顿加速布局二三线城市:重庆/三亚/哈尔滨新开"绽欣版"花园酒店,上海前滩华尔道夫9月开业 [13] - 万豪2025年拟新增30家酒店,一线城市聚焦JW万豪品牌,下沉市场拓展万枫/福朋喜来登 [13] - 2023年中高档酒店签约量同比增长24.6%,国际集团采取"向上盘存量、向下拓增量"策略 [13] 竞争格局变化 - 本土集团华住/锦江迈入万店时代,中高端市场转向存量优化 [14] - 高端酒店降价挤压中端市场,行业压力向经济型酒店传导 [14] - STR数据显示除深圳/香港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周中RevPAR普遍下跌 [10]
股东也没茅台喝,变“抠”的茅台股东大会传递什么信号?
股东大会与市场反应 - 贵州茅台股东大会召开当日股价低开低走,带动白酒板块整体下跌,多只白酒股跌幅超2%,其中贵州茅台跌2.18%至1578.98元[1] - 会议地址临时调整至茅台会议中心,接待规格从简,桌餐改为自助餐并取消饮酒品鉴环节,改用蓝莓汁替代[2][3][4][6] - 市场传闻茅台集团商务接待用酒改为茅台王子酒,公务接待一律不喝酒,虽未证实但引发投资者对政策影响的担忧[8] 价格体系与市场挑战 - 飞天茅台散瓶价格从年初2700元跌至2100元附近,跌幅达22%,电商活动价甚至跌破2000元/瓶[12] - 飞天茅台价格若失守2000元关口,将挤压经销商利润(出厂价1169元/瓶)并威胁全产品定价体系,公司需全力维稳[14][15] - 茅台1935终端价从上市初1800元跌至700元/瓶,千元价格带战略失败,公司计划通过组织架构和渠道改革重塑价格[14] 财务指标与经营策略 - 合同负债连续下降,2024年底降至95.9亿元(5年新低),2025年Q1进一步降至87.9亿元,反映需求端疲软[16] - 新任董事长张德芹调整战略:淡化茅台冰淇淋、酱香拿铁等非核心产品,安抚经销商但保留数字化平台"i茅台"[19] - 2025年营收增长目标设定为9%,较保守,面临年轻化市场收缩与产能消化压力[19] 行业与公司治理 - 白酒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政策调整(如公务禁酒)与价格波动双重冲击[17] - 公司连续三任董事长落马,现任强调"稳中求变",但平衡传统与创新面临挑战[18][19] - 董事长提出"三个感谢+一点请求",呼吁投资者维护品牌价值,但未明确价格保卫战具体措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