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锂枝晶
icon
搜索文档
欧美日韩围剿中国固态电池!国内2大技术路线反超(附66页PPT)
材料汇· 2025-07-31 23:31
锂电池技术发展路径 - 锂金属电池因枝晶问题导致安全性隐患,发展停滞 [3][4] - 液态锂离子电池采用嵌入式材料替代锂金属负极,1991年实现商业化 [6] - 固态锂电池通过替代电解液解决枝晶问题,2011年硫化物电解质突破后受关注 [7] 固态电池优势 - 能量密度:固态电解质可适配高电压正负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超500Wh/kg [11][13] - 安全性:固态电解质不可燃,热稳定性高,避免漏液和热失控 [12] - 结构简化:无需冷却系统,减少非活性材料使用,提升体积能量密度 [12] 技术路线对比 - 液态锂离子电池:成熟度高,能量密度250-300Wh/kg,寿命1000次+ [13] - 半固态电池:保留5-10%液态电解液,能量密度350Wh/kg,过渡方案 [10][13] - 全固态电池:零液态电解液,能量密度500Wh/kg,寿命2000次+ [13][14] 产业化进展 - 半固态电池:国内厂商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计划2024-2025年量产 [21][22] - 全固态电池:分三阶段发展,2035年目标能量密度超500Wh/kg,寿命超10000次 [14][16] - 车企布局:蔚来、上汽、东风等已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1000km [22][30] 电解质材料 - 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最高(10⁻³-10⁻² S/cm),但成本高且空气稳定性差 [43][50] - 氧化物: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但界面阻抗大 [56][58] - 聚合物:柔韧性佳,成本低,但室温电导率低,需高温运行 [61][64] 全球竞争格局 - 日本:聚焦硫化物路线,丰田计划2027-2028年量产 [33][36] - 韩国:LG、三星SDI等联盟开发硫化物/聚合物路线,目标2030年商业化 [35] - 欧美:车企投资Solid Power等初创公司,主攻聚合物/氧化物路线 [37][38] 应用场景 - 电动汽车:半固态电池2024年渗透率不足0.25%,2030年或成主流 [29] - 消费电子:vivo折叠屏手机采用半固态电池,支持-30℃低温运行 [30] - 低空经济:eVTOL需能量密度超500Wh/kg,半固态电池为优选方案 [28][30] 政策支持 - 中国:2025年目标能量密度400Wh/kg,2030年达500Wh/kg [40] - 美国:2030年目标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能量密度500Wh/kg [40] - 日韩:政府补贴研发,计划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商用 [33][35]
三问三解 | 你以为对电池好,其实是在放血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1 13:19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动力电池特性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 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70 34% [1] - 动力电池具有强非线性和时变特性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性能下降表现为剩余容量衰减或内阻增加 [1] 电池充电误区与科学管理 - 长期保持100%满电状态会导致锂离子变为死锂正极结构塌陷最终降低电池容量 [4][9] - 笔记本电池鼓包现象源于满电状态持续涓流充电导致正极晶格塌陷电解质分解内部压力增加 [9] - 三元锂电池建议充电至80%-95%区间磷酸铁锂电池需定期充满以校正电压(电量) [9] 过放电对电池的损害 - 电池放电至极低水平(0%)会导致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坍塌永久降低容量并消耗电解液 [10] - 极低电量时电池可能被反向充电引发热失控风险厂家通过锁电藏电避免滥用工况 [12] 最佳充放电策略 - 日常使用建议浅充浅放保持电量在20%-80%区间长途出行前短暂充满 [13] - 大功率快充易导致锂枝晶形成温控不足时高温会加速死锂生成 [16][18] 快充技术挑战与优化 - 行业通过正极纳米包覆负极石墨烯改良温控系统提升快充性能但化学体系仍存在锂枝晶无解问题 [14][16] - 大电流快充需配合静置5-15分钟以消除浓差极化并散热理想工作温度范围为25℃-30℃ [18]
长效稳定的锂离子电池原位膨胀力监测技术问世
科技日报· 2025-05-06 17:37
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团队开发出基于一体式离电传感技术的新型原位监测技术,利用锂离子电池自身电解液和材料构建传感界面,无需额外封装即可实现高精度压力监测 [1] - 该技术解决了传统植入式光纤监测方法系统尺寸大、力学性能脆弱的问题,以及柔性压力传感器在腐蚀性电解液中长期稳定性不足的难题 [1][3] - 实验表明,一体式离电传感技术可对帕级别膨胀力变化产生响应,并在电池内稳定工作超过1个月 [3] 应用价值 - 该技术通过压力曲线不对称性和峰值变化捕捉锂枝晶不可逆沉积,记录SEI层增厚和锂枝晶生长导致的压力累积,发现压力变化与容量衰减趋势高度吻合 [3] - 技术为智能电池设计开辟新路径,其低成本、高精度和长寿命特性尤其适用于车载电池管理系统 [4] 行业背景 - 锂离子电池因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核心,但锂枝晶生长、SEI膜生长等问题威胁使用安全并影响服役寿命 [1] - 在电池内原位检测枝晶和SEI膜生长过程中的膨胀力变化被认为是实现早期预警和精准监测的有效方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