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磁体
搜索文档
 联创光电(600363)2025年三季报点评:2025Q3归母净利同比增长28% 可控核聚变、激光业务打开成长空间
 新浪财经· 2025-11-03 10:28
投资建议:公司传统主业提管理、转结构、预期向好,新兴行业方面,激光产业未来前景广阔,光刃后 续或将逐步发力;此外当前核聚变行业进展超预期,公司所在的磁体环节价值量较高,有望依托于星火 一号打开后续成长空间。参考公司当前业绩情况,我们小幅调整2025~2027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 5.65、6.93、8.27 亿元(前值5.83、7.21、8.75 亿元),同比+134.5%、+22.6%、+19.3%;对应PE 分别 为50x、41x、34x,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核聚变进展不及预期,核聚变进展不及预期,传统业务调整进度不及预期等。 毛利率有所提升,投资收益增加带动业绩增长。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19.7%,同比提升 0.7pts;实现净利率18.2%,同比提升2.6%;2025Q3 公司实现毛利率20.3%,同比提升0.8pts;实现净利 率18.1%,同比提升4.6pts,公司盈利能力平稳提升。投资收益提升带动公司业绩改善,2025 年前三季 度公司实现投资收益3.84 亿,较上年同期3.27 亿同比增加约0.57 亿。 未来激光反无人机市场或贡献新增量。公司在激光反制无人机系统技 ...
 聚变能纳入“十五五”发展蓝图 产学研各方共推产业破局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06:19
 政策规划与战略定位 - 国家“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明确将聚变能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有望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 - 随着聚变能被纳入“十五五”规划,中国聚变能产业有望迈入战略发展新阶段 [1] - 政策强力指引、资本密集涌入、产学研通力攻关,共同推动聚变能发展迎来关键窗口期 [1]   全球产业发展与资本投入 - 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指出,全球聚变能探索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截至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商业资金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2] - 全球商业资本热情自2022年后升温,主要受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实现能量增益(Q>1)等关键技术突破的推动 [2] - 2025年在运的聚变装置数量达到空前水平 [2]   中国商业化进展与技术路线 - 中国聚变能商业化步伐加快,形成覆盖不同技术路线、衔接不同发展阶段的多元支撑格局 [3] - 磁约束托卡马克是公认最成熟的技术途径,新一代“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 [3]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规划2027年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年左右具备工程实验堆研发设计能力,2035年左右建成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商用示范堆 [3]   关键项目与装置建设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将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氘氚聚变燃料等新技术为核聚变发电探路 [4]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正在谋划建设CFEDR聚变工程示范堆,预期2030年开始建造,2035年建成,2040年左右示范聚变能发电 [4] - 新奥集团的“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现了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 [4]   技术路线创新与民营资本参与 - 新奥集团选择氢硼聚变反应路线,该路线不产生放射性中子且原料丰富,但需要更高的等离子体温度(约10亿-20亿摄氏度) [5] - 新奥集团正着手推进下一代聚变装置“和龙-2”的选址建造,计划投资60亿元 [5] - 商业资本进入不仅带来资金支持,还带来了竞争和活力,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已扩容至38家 [6]   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 - 中核集团牵头组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并成立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已启动“聚变堆超导磁体产业化”等重点项目以吸引社会资本 [6] - 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固有安全性好等突出优势 [6] - 实现聚变能商业化离不开广泛而密切的国际合作,需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验、AI赋能、数据共享等多双边合作 [9]   技术挑战与人才储备 - 聚变能技术发展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需突破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耐强场高温负荷材料、超导磁体、氚燃料自持等难题 [7] - 产业生态上面临产供链成熟性、经济可承受性、投资可持续性、监管可适配性等挑战 [7] - 聚变能领域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人才培养周期长达5年到10年,当前人才链存在较大缺口 [7]
 聚变能纳入“十五五”发展蓝图产学研各方共推产业破局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05:03
 政策规划与战略定位 - 国家“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明确将聚变能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标未来10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 - 聚变能纳入我国“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范畴,产业有望迈入战略发展新阶段 [1] - 中国正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聚变研发网络,并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促进合作 [8]   技术进展与研发路线 - 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最成熟技术路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大幅跃升 [4]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计划于2027年底建成,将运用高性能超导磁体、氘氚聚变燃料等新技术 [4] - 中国正在谋划建设CFEDR聚变工程示范堆,预期2030年开始建造,2035年建成,2040年左右示范聚变能发电 [4] - 新奥集团选择氢硼聚变反应技术路线,其“玄龙-50U”装置实现高温高密度百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但需克服更高温度(约10亿-20亿摄氏度)等挑战 [5]   商业资本与市场动态 - 全球聚变领域商业资金累计已超过100亿美元,商业资本热情自2022年后升温 [2] -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实现能量增益(Q>1)及美国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成功测试20特斯拉高温超导磁体等技术突破增强了资本信心 [2][3] - 高温超导磁体被视为下一代磁约束聚变装置的变革性技术,为开发经济上有吸引力的产品提供新途径 [3] - 商业资本进入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带来竞争和活力,推动产学研融合 [6]   产业生态与主体布局 - 中国聚能商业化步伐加快,形成覆盖不同技术路线的多元格局,涌现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聚变新能、新奥集团、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公司 [3] - 2025年7月,中核集团牵头组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员单位扩容至38家,并启动“聚变堆超导磁体产业化”等重点项目 [6] - 新奥集团正推进下一代聚变装置“和龙-2”的选址建造,计划投资60亿元 [6]   发展路径与时间规划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规划路径:2027年开启聚变能燃烧实验,2030年具备首个工程实验堆研发设计能力,2035年建成首个工程实验堆,2045年左右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 [4] - 专家个人预测,可能在10年到20年内看到聚变能商用 [6]
 可控核聚变系解读
 2025-05-27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CFS公司、Helion公司、新奥科技、新环技能、清华聚能、能量起点、中国聚变能公司、瀚海聚能、CFS MIT、Orion、中国聚电能公司、能达起点能源、北京航天广通科技有限公司、旭光电子、王子新材、联创光电、先捷聚能公司、西部超导、永鼎股份、精达股份、一夕科技、国光电器、安泰科技、合锻智能、应流股份、九立特材、宝银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溢、陕西威斯曼、杭州晶日、河南纽瑞、中科富海、安徽万瑞冷电科技、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雪人股份、一重、二重、武汉重型机床、上海电器国际重装、东方电气、航天晨光、海陆重工、无锡华丽、中天集团旗下上海超导、西安聚能超导、上海国际超导、合肥易和、西合肥西和超导、凯勒姆公司、ATEC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可控核聚变重要性**: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重要途径之一 到2050年全球能源市场将面临50%空缺 风能和光伏仅占全球发电量10%左右 无法满足新增能源需求 核裂变和核聚变技术可填补空缺 各国政府大力支持核聚变发展[2] - **关键技术突破**:高温超导体进步提升磁场强度 如CFS公司基于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的托卡马克Spark反应堆 中心场强达11个特斯拉 装置体积缩小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1/50 成本从200亿美金降至20亿美金;脉冲功率系统进步显著 如Helion公司实现1亿度离子温度[3][4] - **全球私营核聚变公司发展现状**:数量增长至近50家 比2021年翻倍 约70%的商业化路线图预计在2030 - 2040年间实现并网发电[5] - **中国进展和政策支持**:中科院成立“中科院新能公司” 建设BEST装置 每年投资30 - 40亿元;中核集团计划在上海闵行设计高温超导托卡马克 总融资规模达150亿元;2025年出台“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通知 标志进入快速发展期[6] - **核聚变技术路线**:主要有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种 磁约束以托卡马克为代表 约束时间长但密度要求较低;惯性约束几乎无约束时间 需要超高密度;磁惯性约束介于两者之间[1][9] - **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形式及挑战**:有环形磁约束和紧凑型磁约束两种 环形磁约束成本高昂 如ITER需200亿美元 CFETR预计超1000亿人民币;紧凑型磁约束简化磁体系统 但约束性能差 需要脉冲运行方式[10][11] - **国内外公司进展**:国际上CFS MIT融资30亿美元 预计2030年代发电 Orion计划2028年商业化 已融资10亿美元 2025年上半年新增4亿美元;国内清华聚能希望2028年商业化 2025年有新商用核聚变公司出现并积极融资[13][12] - **国内初创企业技术路线优缺点**:高温超导托卡马克可提升磁场强度 降低装置尺寸和成本 但面临电加热等问题 研发周期长 需千亿量级投入;传统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资金成本要求大 乐观预计2050年商业化;球形托卡马克细节未详;直线型装置对标Helion公司 2025年有大量中国企业和机构推出[14] - **MIT技术优势与挑战**:基于物理基础牢固 设计参数在经验标定率数据参数范围内 增加新物理因素 是先进托卡马克装置之一 但需解决高温超导磁体可靠运行、加热到上亿度、大破裂和热负荷等问题[15][16] - **Helion公司反应堆特点及目标**:北极星反应堆2021年实现9个KeV离子温度 计划提升磁场强度 实现Q值目标 达到q大于3实现商业化运行[17] - **解决设备问题方法**:使用偏滤器处理氦灰等杂质 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通过偏滤器磁场位形设计解决氦灰排放问题 但当前偏滤器靶板承受热流能力需提升[18][20] - **离子回旋加热系统现状**:发展到25兆瓦级别 需要多个天线协同工作 主要供应商有北京航天广通科技有限公司和旭光电子 现有技术储备不足[21] - **托卡马克装置稳态运行进展**:中国中科院托卡马克装置实现千秒级H模运行 但未达反应堆参数要求 需解决等离子电流、离子温度、高约束模式相关问题[22][23] - **Helion路线磁压缩技术进展**:在Chinook反应堆上已实现一度 需将磁场强度从8特斯拉提升到15特斯拉 2025年融资4亿美元研发关键组件[24] - **企业创新方案**:联创光电采用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 安全且能处理核裂变乏燃料 但商业化难度大;先捷聚能公司采用低温缩方式替代高温超导堆芯 系统更简单 提高商业化可行性[26][28] - **反应堆建设成本**:主要集中在低温超导磁体、主机三大件、特种电源、中央控制系统和冷却系统等 低温超导磁体占比约30% 高温超导装置磁体成本占比可达50%左右[3][29] - **商业化进程**:最乐观2028年实现商业化 取决于凯勒姆公司路线;最不乐观需30 - 50年 取决于持续投入与解决困难能力[37] - **投入与融资情况**:国内多个实验堆每年总投入几十亿至百亿人民币 2026年全球预计每年投入100亿人民币;2026年中国核聚变领域融资规模预计每年达100亿人民币;美国几大主要核聚变装置融资约50 - 60亿美元 约三四百亿人民币[38][39][4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核反应原理**:主要包括氘氚反应等四种主流反应 受控热核反应需将氘氚原子加热到上亿度形成等离子态 满足劳森判据才能有效进行[7][8] - **国内超级电容领域企业**:王子新材技术应用于电磁弹射系统和电磁炮等领域 联创光电采用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25] - **产业链供应商**:低温超导托卡马克领域西部超导垄断;高温超导磁体和线材领域有联创光电等公司;连接器和包层有国光电器等企业;真空室内部件由合锻智能负责[30][31] - **材料部件企业**:应流股份专注聚变堆材料部件 九立特材生产Eter best导体铠甲 宝银特材涉足核裂变管材并用于核聚变[32] - **低温系统研发企业**:中科富海等公司进行低温系统技术研发 雪人股份宣称氦气压缩机符合要求但待验证[33] - **真空室制造企业**:一重等企业具备制造真空室及相关部件的能力 无锡华丽是新能源开发公司供应商之一[34] - **高温超导磁体研发**:处于初期阶段 能量起点公司研发出20特斯拉级超强磁体 可靠性待提升 有八家公司参与研发[35] - **美国核裂变技术情况**:拥有强大供应链与人才储备 但能源充足未给予最高优先级 随着AI耗电量增加可能提前布局 但制造业不如中国 振兴计划面临挑战[36] - **产业近期情况**:产业受关注和资本青睐 热度至少持续到2025年6月中旬 期待Helion Energy实验结果 国际原子能机构建议关注未来实验进展信息发布[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