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曲线

搜索文档
万万没想到!人形机器人不玩花活秀Demo,转头就靠 “实力” 谋生,卷疯了!
搜狐财经· 2025-08-12 17:00
行业趋势转变 - 人形机器人从表演型转向功能型 展示实际工作能力如叠衣服、拾取爆米花和踢足球[4][8][10][12] - 国际企业如波士顿动力电动Atlas和Figure02同步转向展示工厂分拣等实际工作场景[14] - 行业整体从"秀Demo"进入"秀肌肉"阶段 体现商业化迫切需求[14][16] 商业化进程加速 - 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台普遍设置市场销售岗位 直接寻求商业合作机会[16] - 人形机器人已能在特定场景完成稳定可重复任务 具备产业链评估基础[17] - 大型科技公司、车企、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活跃[17] 投融资活动激增 - 2025年1月1日至8月5日期间 18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完成22次融资 总额达76.08亿人民币[21] - 京东年内出手6次投资22.3亿人民币 美团出手4次投资19.38亿人民币[25] - 相比2024年仅有7家企业获大厂投资8次融资总额28亿元人民币 2025年投资活动显著增加[22][23] 企业入局格局变化 - 2025年前主要由创新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主导 2025年大型企业入局趋势明显增强[20] - 互联网大厂采用"自研+投资"双路径 车企偏好自研基于供应链和应用场景优势[20][23] - 京东侧重平台化生态整合 美团聚焦解决自身业务效率问题[25] 核心技术突破重点 - 灵巧手成为影响落地的关键零部件 需解决感知、机械结构和力控算法的系统性问题[28][30][31] - 技术路线存在分歧:类人灵活性优先还是成本可靠性优先[33] - 目前多数灵巧手仍处于Demo状态 未实现现场灵活操作展示[32] 应用场景发展现状 - 娱乐功能落地最快 包括踢足球、打拳和表演戏剧等场景[34] - 企业优先布局表演格斗等易落地业务 类比早期个人电脑发展路径[34] - 行业处于Gartner曲线波峰期 上市成为获取长期资金的现实选择[34] 市场估值与预期 - 行业存在估值泡沫 市场估值奇异点早于技术发展奇异点[35] - 2025年场馆内出现数百家企业 高估值融资事件频发但需调整预期合理性[35]
如何在颠覆性技术中“掘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划重点
证券时报· 2025-06-26 22:24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概况 - 总规模100亿元,成立于2024年9月,定位为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及前沿技术孵化的开放赋能平台 [2] - 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 [6] - 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并设有回购让利机制 [6] 投资战略与方向 -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关注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但迭代迅速的技术 [2] - 重点布局六大未来产业: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 [1][6] - 通过技术融合加速进口替代或更新换代的产业化应用场景,影响力预计远超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1][6] 创新孵化模式 - 构建"上海市科委+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经理人"的三方联动机制,提供系统性赋能 [1][7] - 上海市科委统筹需求探索,母基金连接资源,子基金负责项目落地及运营 [1][7] - 借鉴Flagship思想实验模式,通过战略科学家的科学直觉挖掘非共识认知 [6] 颠覆式技术创新挑战 - 当前硬科技创业启动资金达数十亿美元,回报周期显著长于互联网时代(如制药、核聚变领域) [3] - Gartner曲线更陡峭,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周期缩短,但"死亡谷"风险加剧 [3][4] - 美国创新市值曲线形成技术投入-商业化-股价上涨的正反馈循环,中国需突破类似机制 [3] 生态建设 - 建设"未来启点社区",汇聚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以探索"从0到1"的可能性 [7] - 参考Flagship、MITEngine等机构化孵化模式,系统性覆盖假设探索至风险投资全链条 [4] - 目标是通过超前认知培育和耐心资本支持,缩短颠覆性技术市场化路径 [5][6]
辰韬资本萧伊婷:氢能是终局确定的赛道,技术上限将决定投资未来
搜狐财经· 2025-05-20 12:38
氢能行业现状与前景 - 氢能被视作风电、光伏、新型储能之后的下一个风口,但面临商业化不确定性和内卷问题 [2] - 行业预计经历2-3年低谷期,但长期来看是终局确定的赛道 [2][3] - 2035年前后可能迎来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3][16] 技术路线与投资策略 - 投资应聚焦终局技术而非中间形态,关注技术上限和10-20年发展潜力 [6][7] - 优先选择掌握核心技术、短期收入可落地的企业,以及市场规模大的细分领域 [3][11][13] - 电解槽技术路线中,碱性电解槽成熟但适配性不足,PEM受贵金属限制,AEM需评估成熟度与降本空间 [7] 政策与补贴影响 - 氢能产业初期依赖政策补贴,但需补贴技术头部企业以提高效率 [4][5] - 补贴效率决定产业竞争力,低效补贴可能导致技术提升有限 [4] - 碳价差异(欧盟碳价为中国的5-6倍)推动氢能企业出海 [6] 关键应用场景与突破方向 - 氢能矿卡和电力调峰是率先突破的场景 [17] - 解决"西氢东运"的技术(如液氢储运、天然氢勘探)是投资重点 [9] - 适配绿电波动性的技术(如柔性合成氨、氢液化设备)具有高潜力 [10][11] 投融资趋势与市场变化 - 全球经济局势和大国关系影响氢能估值与产业节奏 [12] - 中东资本和国家引导基金入场可能改变格局,但需关注资金流向技术头部企业 [13] - 出海需基于海外需求拉力,澳洲和欧洲是重点市场 [15][16] 商业化与成本挑战 - 氢储运成本占终端售价30%-55%,液氢储运效率是气氢的10倍 [9] - 天然氢气成本仅0.5-0.75美元/公斤,提纯后1-3美元/公斤,具成本竞争力 [9] - 绿氨赛道市场规模数千亿,短期订单可支撑企业度过低谷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