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颠覆性技术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天津红桥:聚集资源提速项目建设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11:57
项目合作与平台建设 -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能源低碳联合项目合作协议 聚焦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1] - 双方联合打造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低碳创新中心 定位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1] - 共同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能源低碳联合项目2025年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申报指引》并启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能源低碳锦标赛[1] 资金支持与产业布局 - 能源低碳领域颠覆性技术创新投资基金正式揭牌成立 为技术转化提供资本支持[1] - 京津冀同城商务区规划集聚京津冀资源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 平台经济 研发设计 高端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1] - 商务区规划22万平方米商业和办公载体 设计空中连廊连接天津西站主楼 打通地下通廊实现轨道交通与商务办公无缝连接[2]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天津西站增开至北京大兴高铁列车 实现"地铁+高铁+飞机"无感换乘[2] -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楼启动试运行 系京津冀地区首个依托国铁建设的城市航站楼[2] - 西站西(欧亚达) 西于庄2号地等6个地块15万平方米土地挂牌出让[2] 重点项目与经济效益 - 西站南站产城融合示范区 西站东山姆会员店 中研院中医药特色重点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 - 红桥区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1% 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1%[2] -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2]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淘沙取金”,全链条培育颠覆性技术
新京报· 2025-08-13 17:06
技术突破 - 微型化多光子显微镜仅重2.2克且尺寸如指甲盖 可实现自由运动小鼠大脑全皮层及海马体神经元实时成像[2] - 该设备突破传统台式双光子显微镜无法动态成像及微型单光子显微镜无法深层成像的限制 曾搭载天舟五号进入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2] - 技术服务60余家国际一流科研院所 产出20余项一流研究成果 包括全球首台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2] 创新机制 - 中心通过"全球分布式1+5架构"每年发掘约5000个颠覆性技术项目 与国际前沿时差控制在半年内[4] - 采用七维度过滤式论证体系(需求强烈/技术颠覆/生产可行等)筛选项目 聚焦"基因强、条件优、价值高"的潜力技术[5] - 形成"项目团队主导+中心人员支撑"联合攻关模式 例如向多光子显微镜项目派驻十余名研发人员[7] 资金支持 - 按项目阶段提供分级资助:极早期"播种"项目每期30-50万元 早期"育种"项目100-200万元 中期"育苗"及近期"育材"项目500-1000万元[7] - 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多元支持体系 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的滚动资助机制[7] 成果转化 - 累计培育180余家科技企业 其中约40%(约72家)为京津冀外区域在京津冀的延伸布局[1][8] - 已产生50项全球首创或领先成果 当前储备库拥有400多个高潜力颠覆性项目[8] - 组建5个专业创新中心及9个产业创新中心 每年实施约100项重大颠覆性潜力项目[8] 人才培育 - 中心配备约100名专职技术经理团队 提供从项目发现到转化应用的全周期服务[4] - 通过研究生培养计划累计培养400名专业人才 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与产业化[8]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颠覆性技术创新演化路径研究
经济观察网· 2025-08-11 15:43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融合新能源、智能网联和智能制造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产物,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通过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和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的突破重构汽车产业格局 [2][4][9] - 其颠覆性技术创新演化遵循"探索-开拓-爆发"三阶段路径,本质是颠覆性技术与主流技术竞争迭代的过程,受技术驱动、市场驱动和政策驱动三重因素影响 [27][28][30][32] - 中国在电动化阶段实现"弯道超车",但在智能化下半场仍面临核心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数据安全和产业生态协同等挑战 [14][15][17]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概念与特征 - 定义:融合新能源动力系统与网联技术的新一代汽车,集成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构建"人-车-环境"智能信息交互体系 [9] - 核心特征包括高度智能化(自动驾驶、自动避障等功能提升安全性与效率)、强大网联性(V2V/V2I/V2P多维信息交互)和电驱动特性(零排放与能量回收技术) [10][11][12][13] - 与传统汽车本质区别在于以"能源-数据-服务融合"为核心,而非单一能源替代 [17] 发展现状与挑战 - 中国产业势头强劲:电动化阶段通过政策支持(2024-2025年连续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实现"弯道超车",但智能化领域仍存在技术研发(算法能耗优化不足、轨迹规划能力弱)、基础设施(车路云一体化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安全(权属机制缺失)和供应链(芯片/操作系统依赖进口)等瓶颈 [4][14][15] - 全球竞争格局:美国、欧洲、日本在产业战略和技术创新上领先,中国需突破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等关键核心技术 [14][33] 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因素 - 技术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如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V2X通信)、跨领域技术融合(5G+AI驱动自动驾驶系统级跃迁)以及自动驾驶算法演进 [21][22] - 市场驱动:消费者对环保性/智能化需求分层(地域性差异显著)、跨界竞争(ICT企业切入供应链)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如特斯拉高端生态、比亚迪低端跨界模式) [23][24] - 政策驱动:产业政策锁定技术轨道(如《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标准协议推动规模化应用,以及监管沙盒制度平衡创新与风险 [25][26] 演化路径三阶段 - 探索阶段:技术呈现非连续性与边缘性特征,遵循"低端破坏"路径(如国内企业性能取舍策略),高度依赖政策补贴与碳排放政策推动 [28][29] - 开拓阶段:以利基市场为突破口,实现组件创新向系统重构跨越(如特斯拉"视觉算法+AI芯片"架构创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30][31] - 爆发阶段:技术范式变革推动产业无边界化,竞争焦点转向关键零部件(如固态电池、大算力平台),形成"硬件+软件+服务"价值网络 [32][33] 研究价值与空白 - 理论贡献:明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概念内涵,构建三重驱动因素分析框架,提出三阶段演化路径模型 [38] - 研究空白:现有文献缺乏对"能源-数据-服务融合"机制、跨学科协同(如能源系统与智能网络耦合)及差异化地域/企业战略的系统性研究 [17][39]
人工智能能力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效应研究——基于155家企业的调查研究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21:38
人工智能能力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核心观点 - 人工智能能力通过四维框架(知识创造力、群智协同力、流程调用力、生态更新力)显著驱动高端和低端颠覆性技术创新,对低端创新的边际效应更强(系数0.586 vs 0.533)[2][41] - 企业规模呈现非线性调节作用,中等规模企业(1001-5000人)和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的创新优势最突出[44][46][50] - 民营企业中人工智能对高端颠覆性创新的驱动效应略高于国有企业(系数0.615 vs 0.569),但低端创新在两类企业间无显著差异[47][51] 研究样本特征 - 研究基于155家企业样本,覆盖医疗制造(5.81%)、机械制造(13.55%)、电子信息(13.55%)、环保绿化(47.10%)等行业[20][22] - 国有企业占比41.29%,民营企业占比45.81%,外资和集体经济各占3.23%[23] - 样本企业成立时间以11年以上为主(72.26%),员工规模分布均匀(100人以下20.65%,50000人以上17.42%)[21][24] 人工智能能力测度 - 构建四维测度量表:知识创造力(2题项,α=0.885)、群智协同力(5题项,α=0.928)、流程调用力(3题项,α=0.935)、生态更新力(3题项,α=0.940)[14][15][16][18] - 样本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均值2.728/5),知识创造力表现最佳(均值2.919),流程调用力最弱(均值2.630)[26] - 集体经济企业人工智能能力最强(均值4.13),外商独资企业次之(均值3.34)[29][30] 颠覆性技术创新表现 - 高端颠覆性技术创新均值3.583,低端均值3.320,表明样本企业整体创新水平较高[34] - 成立2-5年的企业创新水平最高(高端3.833,低端3.711),11年以上企业次之[34][35][37] - 50000人以上企业在高端(均值3.951)和低端(均值3.790)创新方面均表现最优[40] 实证分析结果 - 人工智能能力对两类创新均具显著正向影响(低端系数0.586,高端系数0.533,p<0.001)[41][43] - 低端创新模型解释力更高(R²=0.442 vs 0.398),表明其机制更易被捕捉[43] - 中等规模企业(1001-5000人)人工智能驱动效应最突出(高端系数0.836,低端系数0.780)[44][50] - 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同样展现强劲创新驱动(高端系数0.608,低端系数0.651)[44][50] 企业规模差异 - 1001-5000人规模组人工智能对高端创新的驱动系数最高(0.836),5001-10000人组最低(0.292)[44][46] - 低端创新同样在1001-5000人组驱动最强(系数0.780),101-1000人组最弱(系数0.427)[50] - 特大型企业(50000人以上)在两类创新中均保持较高驱动系数(高端0.608,低端0.651)[44][50] 企业性质差异 - 民营企业人工智能对高端创新的驱动效应略高于国有企业(系数0.615 vs 0.569)[47][48] - 低端创新在两类企业间无显著差异(国有企业系数0.649,民营企业系数0.607)[51] - 民营企业高端创新模型拟合度更高(R²=0.395 vs 0.351)[48]
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完成初筛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09 17:08
大赛报名及初筛情况 - 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共有218个项目进入预赛,初筛通过率近九成 [1] - 大赛共收到253个报名项目,赛道分布为:执行器及材料73个,AI及软件76个,应用系统68个,智能传感器36个 [1] - 评审标准包括需求强烈、技术颠覆、生产可行等七个维度 [1] 参赛企业特点 - 非深圳企业占比近50%,体现大赛全国影响力 [1] - 多家上市公司及知名机器人企业参与,反映大赛行业号召力 [1] 大赛生态支持 - 获得全国百余个生态链合作伙伴支持,包括多地科技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及金融机构 [2] - 政府部门如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等积极推荐优质项目 [2] - 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参与项目推荐 [2]
如何在颠覆性技术中“掘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划重点
证券时报· 2025-06-26 22:24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概况 - 总规模100亿元,成立于2024年9月,定位为颠覆式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及前沿技术孵化的开放赋能平台 [2] - 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投资"模式,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组建国资控股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平台 [6] - 建立战略科学家委员会、科技项目经理人投研团队和概念验证经费联动投入机制,并设有回购让利机制 [6] 投资战略与方向 - 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战略,关注科学属性强、转化风险大但迭代迅速的技术 [2] - 重点布局六大未来产业: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材料 [1][6] - 通过技术融合加速进口替代或更新换代的产业化应用场景,影响力预计远超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1][6] 创新孵化模式 - 构建"上海市科委+母基金+子基金项目经理人"的三方联动机制,提供系统性赋能 [1][7] - 上海市科委统筹需求探索,母基金连接资源,子基金负责项目落地及运营 [1][7] - 借鉴Flagship思想实验模式,通过战略科学家的科学直觉挖掘非共识认知 [6] 颠覆式技术创新挑战 - 当前硬科技创业启动资金达数十亿美元,回报周期显著长于互联网时代(如制药、核聚变领域) [3] - Gartner曲线更陡峭,技术从萌芽到成熟周期缩短,但"死亡谷"风险加剧 [3][4] - 美国创新市值曲线形成技术投入-商业化-股价上涨的正反馈循环,中国需突破类似机制 [3] 生态建设 - 建设"未来启点社区",汇聚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以探索"从0到1"的可能性 [7] - 参考Flagship、MITEngine等机构化孵化模式,系统性覆盖假设探索至风险投资全链条 [4] - 目标是通过超前认知培育和耐心资本支持,缩短颠覆性技术市场化路径 [5][6]
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
证券时报· 2025-02-28 21:08
颠覆性技术创新概述 -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重大前沿技术在战略领域的开创性应用,成为大国科技博弈的关键变量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 [1] - 欧盟委员会2021年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量子计算机、人工合成生命等为未来颠覆性技术方向 [4] - 深圳基于产业需求的创新模式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具备颠覆性技术突破潜力 [4] 深圳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 - 中心由罗湖区政府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指导,深担集团牵头组建,定位为挖掘本地颠覆性项目并联动国家项目库 [2][4]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形成中国特色颠覆性技术创新范式并产出标志性成果 [4] - 中心选址罗湖区云启国际科技金融中心,目标推动深圳成为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高地 [4] 智能机器人产业赛及金融支持 - 2025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智能机器人产业赛由深担创投主办,聚焦感知/决策/执行等核心技术及工业/医疗/服务应用 [6] - 优胜团队可直通全国锦标赛,2024年大赛获奖项目已获国家或地方专项支持 [6] - 深担集团推出总规模10亿元(首期2亿元)的"深圳颠覆性技术基金"和40亿元授信额度的"颠覆性技术贷",单企最高授信1亿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