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 out

搜索文档
药企密集赴港上市 龙头加速出海掘金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04:15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表现 - 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从年初1928.46点上涨至4121.51点,涨幅超110% [1] -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成交活跃,15家相关企业年内已上市,36家递交招股书 [1] - 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医药行业创新驱动属性显著,中国创新药产业已现拐点 [1] 港股医药企业IPO动态 - 年内15家生物医药企业港股上市募资总额189.93亿港元,恒瑞医药以98.9亿港元居首 [2] - 映恩生物和维立志博分别募资16.4亿港元和12.9亿港元,11家企业募资额不足10亿港元 [2] - 汇生国际资本指出募资分化形成"头部巨额融资+尾部小额融资"结构,影响包括:提升港股全年募资规模但分流资金、二级市场表现分化加剧、长期或导致融资成本分化 [2] 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 港交所2018年增设18A章,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显著降低融资门槛 [3] - 2024年香港推出"科企专线",允许生物科技公司保密提交上市申请以巩固国际上市平台地位 [3] - 国家医保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文件,从研发支持、医保准入、临床应用等五方面推动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3] 创新药出海趋势 - 恒瑞医药与GSK达成协议,潜在里程碑付款总额约120亿美元创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 [5] - 2024年license-out交易达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2025Q1交易量同比增32%金额增超250% [6] - 东吴证券预计license-out将常态化,助力港股创新药企从"烧钱拓管线"转向"造血可持续" [6]
从“1到N”,中国创新药十年裂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20:17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 - 三生制药将临床阶段PD-1/VEGF双抗以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60.5亿美元授权给辉瑞,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1] - 恒瑞医药将呼吸管线核心品种HRS-9821及11个早期项目全球权益授权给GSK,交易含5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1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推动公司市值达4100亿元并涨停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达成72起海外授权交易,同比增长38%,总金额达608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519亿美元 [2] 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转型 - 中国创新药开发与美国差距从10年缩短至3.7年,正从"跟随者"转变为"全球1到N创新关键贡献者" [2][4] - 2024年中国1类新药上市数量达42个(同比增31%),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获批43个(同比增59%),其中国产药占比93% [4] - 中国已形成完整创新药研发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现,如张江药谷、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5] 行业竞争优势 - 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成本仅为美国三分之一(25000美元 vs 69000美元),患者招募速度是美国2.5倍(每月0.5名 vs 0.2名) [5] - ADC药物成为出海热门赛道,2025年上半年达成超9笔交易,潜在总额达172.72亿美元 [6][7] - 和铂医药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被誉为医药行业"BD之王" [7] 政策与市场需求 - 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预计达2000亿美元(2024年为600亿),年复合增长率21%,占整体药物支出比例将从29%提升至53% [8] - 国家医保局等出台16条措施构建覆盖研发、医保准入、临床使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8] - 新增商保创新药目录,推动创新成果通过医保或商保目录落地 [9][10] 行业资金动态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IPO达8家,募资总额近200亿元,另有20多家企业排队 [11] - 2025年二季度BD首付款金额达生物医药投融资两倍以上 [11] - H股生物科技公司平均市盈率从2.2倍上升至4.5倍,显著高于美国同业的2.5倍 [12] 出海挑战与模式 - 退货率攀升成为出海难题,如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项目因临床数据差异被终止合作 [12] - 出海主要模式包括出售自主研发成果或击败国外同类竞品,后者定价可达国内10倍 [13][14] - 行业需开展重大创新而非劳动密集型生产,才能在国际市场实现商业价值 [14]
从盈利37亿元到亏损5.3亿元,百利天恒的“一次性收入”游戏还能玩多久
华夏时报· 2025-06-30 19:19
业绩波动与收入争议 - 2024年因BMS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计入经常性损益,归母净利润从亏损7.8亿元飙升至盈利37亿元,同比增幅580%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跌98.77%至6700万元,净利润亏损5.31亿元,呈现"悬崖式"下跌 [4] - 市场质疑8亿美元收入性质,认为其不符合"性质特殊和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认定原则 [3] 传统业务萎缩 - 核心产品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024年收入1.32亿元,较2023年下降38%,较2022年3.14亿元下降58% [6] - 丙泊酚毛利率从2022年76.77%降至2024年32.32%,减少44.45个百分点 [7] - 中成药黄芪颗粒2024年收入1.46亿元,较2023年减少1000万元,毛利率从2022年39.87%降至34.15% [9] 集采与新药冲击 - 国家及省级集采导致化药制剂销售价格大幅下降 [5] - 新型麻醉药环泊酚2024年国内销售额接近15亿元,市场渗透率21.5%,对丙泊酚形成替代压力 [8] - 中药材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成药业务成本上升 [8] 研发投入不足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3.32%、132.81%和24.78%,三年平均36.18% [10] - 2024年研发费用占比25%,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53% [11] - 研发人员数量1112人,低于可比公司平均值1519人 [11] 行业专家观点 - 依赖一次性收入的盈利模式难以持续,未反映主营业务真实盈利能力 [3] - 产品管线老化、集采冲击、研发投入不足是传统业务下滑深层原因 [9] - 化药和中成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