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从“执法者”到“赋能者”,包头昆都仑区以“服务+监管”破解企业环保监管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11-25 09:45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企业自行监测已成为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也是监管难点所 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企业数量多、类型复杂,如何提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和能力,成为巩固治理成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期,包头市生态环境局昆都仑区分局以内蒙古自治区通报问题整改为契机,选取4家典型企业开展试 点,推动监管理念从刚性执法向"服务+监管"深度融合转变,探索出一条以"赋能"为核心的治理路径, 为全市优化监管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借鉴。 昆都仑区试点工作的核心,是推动生态环境监管角色从"执法者"向"赋能者"转变。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从统一模式转向定制服务。针对企业监测方案不完善、数据上传不及时、计划检修导致数据异常等 问题,建立"一企一策"整改台账,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已报备检修计划并落实减排措施的企业 依法不予处罚,体现容错纠错、惩教结合的监管温度,推动构建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治理格局。 二是从事后问责转向全程服务。监管人员主动下沉一线,"上门会诊"排查问题根源,担任政策宣讲员和 技术辅导员,帮助企业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将管理环节前置,有效增强企业守法意识,提升 ...
白银:守护黄河安澜 书写绿色转型新篇章
中国环境报· 2025-11-11 09:45
监管模式创新 - 采用“监管+服务”与“科技+执法”模式构建现代化环境监管体系 [1] - 实行环保信用分类分级管理 2025年涉企行政检查减少710家(次)同比下降44.13% [1] - 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布设23个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点和186套园区废气在线监测设备 处置效率较传统巡查提升60% [1] 执法与服务举措 - 推行“首违不罚”及“两轻一免”清单制度 避免“一刀切”式处罚 [2] - 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解决企业设施运维等问题20余个 [2] - 2025年以来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24起 罚款402.8万元 [2] 环境治理成效 - 大气治理方面实施24个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提标改造项目 全面完成燃煤锅炉治理改造 [3] - 水环境治理方面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15公里 城镇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8% 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3] - 完成579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率达100% 实施15个水污染防治项目 建设人工湿地730.02亩 [3] -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危险废物年处理处置能力达161万吨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27% 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3] - 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二级标准 优良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 黄河白银段水质连续9年保持Ⅱ类标准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3] 产业绿色转型 - 推行“提前介入+全程指导”服务模式 环评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 [4] - 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专人负责和并联审批 [4] - 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 实施59个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 [4] - 截至2025年9月共办理70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 赔偿金额达3.8亿元 [4]
用好“一企一档”提升监管精准化水平
中国环境报· 2025-10-22 13:47
生态环境监管数字化转型现状 - 生态环境监管正从人海战术向数据驱动转型,一企一档应成为精准监管利器但实践水平仍待提高 [1] -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分局2024年为近200家企业建立档案,推动监管从人盯人向数据盯人转变 [1] - 2016年以来凤庆县近3000家开展环评企业中仅200余家规范建档,超九成企业处于监管盲区 [1] 当前监管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 执法时存在带疑问找档案、找档案缺关键现象,信息碎片化导致企业画像难以成型 [1] - 部分企业档案造假或资料缺失,追溯污染轨迹或核查措施需耗费大量时间翻找核对 [1] - 调阅一份企业环境档案需要1个多小时,个别档案库房与仓库共用且温湿度监测失效 [1] 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需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备电子档案自动归档、智能检索、风险预警功能系统 [2] - 通过OCR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可检索电子数据,使调阅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2] - 建立企业环境档案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对敏感材料实施强制归档与加密存储 [2] 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体系 - 应严格按照规范设计独立档案库房,配备智能环境调控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 [2][3] - 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将档案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纳入环境监管绩效考核体系 [3] - 组建多专业审核团队对档案真实性交叉核验,并推进档案图像高清化改造工程 [3]
支部工作法|把握好支部工作中的三个“真”
中国环境报· 2025-10-16 07:20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生态环境部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设施监督二处党支部通过追求真理、饱含真情、务求真绩三大路径,有效提升了核安全监督工作的成效,锻造了一支铁军队伍 [1][5][8] 党建引领与业务融合 - 党支部建立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的“四同”机制,并建立党务业务联席会议制度 [3] - 将建章立制贯穿内部管理全过程,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管理等细则,强化党建和业务的“双轮驱动” [3] - 借鉴“双随机”机制开展理论学习,实施“月度监督交流”、“典型案例剖析”等机制,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核安全监督实践与成效 - 采用“每周跟踪问题整改”、“半年整改情况核查”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使部分单位往年遗留问题从46个减少到8个 [8] - 创新“跟班式”监督模式,采用“三班倒”方式对某核设施开展24小时强化监督 [8] - 针对退役活动监督,编制完成包括《核设施退役监督检查大纲》在内的9份管理文件,建立起研究堆退役监督体系 [8] - 在研究堆营运单位封闭管理期间,党员干部住进现场监督办公室开展全封闭式监督工作 [9] 团队建设与组织关怀 - 创建重点工作党员带头、党建活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绑定“传帮带”培养党建与业务双优队伍 [5] - 设立“党小组”、“青年小组”及“知心小组”,增强队伍活力并帮助疏解个人工作生活困难 [6] - 通过开放式党建活动促进沟通协作,将监督站和营运单位从业务联络转变为战略同盟 [6] 经验总结与体系构建 - 坚持深挖根源标本兼治,从管理原因、体系缺陷和潜在风险中寻求解决方案 [4] - 建立高效的经验反馈机制,实现从经验到行动的闭环管理 [4] - 编制《研究堆退役变更管理程序》以规范退役变更管理,并扎实开展防汛检查确保核设施安全 [9]
上海徐汇严把“四关”规范涉企执法检查
中国环境报· 2025-10-15 11:05
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化 - 制定《2025年上海市徐汇区生态环境涉企行政检查年度计划》并通过智慧监管系统完成备案与公示 [1] - 建立基于“信用+风险”原则的检查对象动态更新机制 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实施差异化检查 [1] 检查流程优化与模式转变 - 严格执行“无码不检查 检查必亮码”的“检查码”制度并优化现场检查流程 [2] - 2024年上半年执法大队累计开展执法检查较去年同期下降59.44% [2] - 非现场检查模式得到大力推行 同比增长73.28% 而现场检查同比下降73.07% [2] 跨部门联合检查协作 - 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检查工作机制 全面推行“一码进门综合查” [2] - 以“检查码”为纽带集成多项检查任务 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避免多头重复检查 [2] 执法效能与模式创新 - 构建全流程行政处罚办案系统 智能提取裁量因子并计算处罚金额以提升效率 [3] - 全面推行“说理式执法” 并对纳入“正面清单”及符合轻微免罚情形的企业进行帮扶指导 推动执法从事后处罚向事前帮扶转变 [3]
本月起,东莞生态环境罚款,可延期或分期缴纳
南方都市报· 2025-10-09 12:00
政策核心内容 -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东莞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工作指引》旨在创新执法方式并深化助企惠企 [1][2] - 该政策允许符合特定困难条件的当事人申请延期或分期缴纳罚款 但前提是应已改正违法行为 [1][2] - 政策实施时间为2025年10月1日至2030年9月30日 [1][4] 适用条件与申请细则 - 可申请的情形包括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遭受重大疾病或意外事故 因不可抗力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以及企业经营困难已停工停产或可能面临停工停产 [2] - 申请延期缴纳罚款的延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 [2] - 申请分期缴纳罚款的非诉案件最长期限不超过2年 涉诉案件最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 每期时限最长不超过3个月 [2] - 分期缴纳罚款的非诉案件每期金额不少于总金额的5% 涉诉案件每期金额不少于总金额的30% [2] 申请流程与附加要求 - 当事人原则上应在罚款缴纳期限届满前提交书面申请材料 [3] - 若未在期限届满前提交 最迟可在《行政处罚决定履行催告书》送达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 但需同时承诺参与生态环境领域志愿服务活动 [3] - 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当事人完成至少12小时/宗 实施"双罚制"的案件需分别参加 并应在收到同意通知后3个月内完成 [3][4] 相关从轻处罚模式 - 东莞市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道歉承诺+志愿服务"从轻处罚模式 企业改正违法行为后作出道歉承诺可降低50%罚款 [5] - 该模式为全国首创 其工作经验已由生态环境部编制成简报向全国推广 [5]
上市公司企业环境监管距离测算数据2000-2024年
搜狐财经· 2025-09-18 08:15
研究背景与核心观点 - 企业与环境监管部门之间的空间距离是影响监管效率的关键地理因素,其对企业环境策略、合规成本及绿色创新的潜在作用正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1] - 以往研究多依赖省级或市级监管强度代理变量,难以精准捕捉企业个体面临的差异化监管压力,对企业环境行为驱动机制的解析存在局限 [1] - 通过精准测算上市公司与各级生态环境监管部门的空间距离,构建微观层面的监管压力指标,成为深入探究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突破口 [1] 数据构建与方法 - 研究借助高德地图 API 获取了全国31个省级生态环境厅及365个市级生态环境局的经纬度坐标,并收集了上市公司2000-2024年的办公与注册地址信息 [2] - 将企业地址转换为经纬度坐标,形成企业空间位置面板数据,并采用Haversine公式计算每家上市公司与每个监管部门的球面距离 [2] - 最终得到超过2500万条距离数据,数据已整理为stata版本,可支持面板数据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应用 [2] 理论与实践意义 - 理论意义在于构建了企业与监管部门的球面距离指标,为量化微观企业面临的监管压力提供了创新性工具,丰富了环境规制理论的微观基础 [3] - 实践意义在于能够帮助识别监管盲区或低效区域,为生态环境部门合理布局执法力量、提升监管精准度提供数据支持 [3] - 同时能帮助上市公司结合自身地理区位特点,制定更有效的环境风险管理策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未来研究方向 - 可探究监管距离是否显著影响企业环境违规概率及违规程度,并分析不同产权性质、行业类型企业的异质性表现 [4] - 可实证检验监管距离对上市公司环保资本支出、研发投入的影响,揭示地理邻近性在推动企业主动减排中的作用机制 [4] - 可结合监管距离构建区域环境监管强度指数,分析其对企业绿色专利产出、绿色技术转化效率的影响 [4] 数据概况 - 数据时间跨度为2000年至2024年,覆盖所有A股上市公司距每个环境监管局的距离 [5] - 数据格式为excel,关键指标包括股票代码、股票简称、企业经纬度、所属省份、所属地级市、年份、环境监管局信息及球面距离(千米) [5][6] - 数据展示示例显示,2000年深发展A(位于深圳市)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球面距离为1940.54千米 [7]
无人机在生态环境监管中用处大,如何用得更好?
中国环境报· 2025-09-05 08:11
核心观点 - 无人机通过搭载多类型传感器和AI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智能化 显著提升生态监管效率并形成可推广的流域治理范本[1] - 无人机在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和应急处置三大领域具备全维度优势 包括精准溯源 动态监管和快速响应能力[2][3] - 当前应用存在认知偏差 人才短缺 设备配置不均和数据共享不畅四大制约因素[4] - 需从认知转变 人才培养 设备保障和协同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应用体系[5][6][7] 技术应用 - 采用变焦成像 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实现巡检数据实时上传 经AI算法自动研判生成问题工单[1] - 搭载高清摄像头 多光谱仪和气体传感器完成空中采样—实时传输—自动分析一体化作业[2] -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 结合AI识别实现种群数量自动统计[3] - 水质反演设备实时监测污染团波及范围与扩散方向 专业寻源装备提升辐射事故处置效率[3] 应用场景 - 大气污染防治中巡查工业企业厂界 高架源和秸秆焚烧场景 为污染溯源提供数据支撑[2] - 水污染防治通过预设航线巡航 快速锁定非法排污口和河面漂浮物 搭载水质采样器规避航道影响[2] - 生态保护领域实时掌握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 监测湿地面积变化和植被覆盖率[3] - 应急处置领域近距离抵近事故现场传回影像数据 大幅提升搜寻作业范围和效率[3] 制约因素 - 基层部门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工作人员因操作复杂产生不愿用不敢用的消极心态[4] - 专业飞手数量有限 缺乏无人机操作加环境监测的复合型人才 现有人员数据处理能力欠缺[4] - 县级部门设备配置存在城乡差距 消费级产品无法满足大气成分分析等专业需求[4] - 监测数据与现有环境监测网络衔接不足 难以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4] 发展建议 - 通过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会推广典型案例 完善制度保障明确监测数据法律效力[5] - 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开展飞手操作加数据分析培训 重点培养AI算法应用能力[6] - 建立中央加地方联动设备采购机制 重点支持县级部门配备专业级无人机[6] - 将无人机数据纳入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制定统一数据共享标准实现多源数据融合[7]
科技助力精准治理,天津打造水污染智慧监管新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09:33
监管模式转型 - 天津打造水污染智慧监管新模式,实现从“人海战术”向“数据追踪”的转变 [1] - 依托大数据平台的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已成为主流,据此发现的违法线索占比超70% [2] - 监管模式转变显著提升执法精准度,同时有效减少了对合规企业的现场核查频次 [2] 智能监管技术应用 - 通过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的智能算法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模式,提升监管效能 [1] - 平台预警机制在在线数据出现异常陡增时即刻启动,并通过短信同步推送信息 [1] - 运用大数据方差分析发现企业自动监控数据分时段方差极小,成为查处数据篡改的突破口 [1] 具体执法案例与手段 - 执法人员通过卫星地图发现排污口异常,并调用无人机高空巡查锁定污染痕迹 [1] - 启用“水指纹”技术非接触式查实暗管偷排行为,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 [1] - 通过计算进出水浓度比例捕捉到“断崖式”骤变,查实企业干扰设备取样的行为 [2] 未来监管方向 - 将持续探索法治化、精准化、服务化的监管举措 [2] - 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向“主动守法”转变 [2] - 目标为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与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 [2]
山东加强入海排污口管理 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操作性
大众日报· 2025-08-05 09:08
监管政策核心内容 - 山东省印发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旨在通过精细化监管提升陆源污染物管控效率 [1] - 监管方案核心为分类管理动态化 整治销号闭环化 备案流程高效化 构建底数清晰权责明晰的体系 [1] - 明确多元责任主体认定规则 多个排污单位共用排污口时需厘清各单位责任并签订责任划分协议 [1] 排污口分类管理机制 - 对工矿企业 工业及园区污水处理厂 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实行重点管理 [2] - 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排污口实行简化管理 [2] - 其他类型排污口实行一般管理 多个责任主体共用排污口时原则上从严确定管理分类 [2] 实施现状与范围 - 山东省当前在用入海排污口数量达1.2万余个 具有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管理复杂的特征 [1] - 市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管理需求进一步细化管理分类标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