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环境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以标识化管理促进差异化精准化监管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07:13
生态环境执法标识化管理创新 - 生态环境部提出"强化标识化管理"举措,通过数据标签重构执法监管逻辑,将检查对象的多维度要素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数字标识",实现精准监管[1] - 标识化管理通过精准定位监管重点,使执法资源投入与环境风险等级相匹配,解决传统监管中资源分配不均问题[1] - 该举措有助于优化执法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提升执法效能[1] 标签建立与数据整合 - 标签建立需因地制宜,按空间维度、行业维度和行为维度分类,并根据本地特点补充个性化标签[2] - 数据整合需多方协作,将分散的监管要素转化为结构化治理语言,建立多维度"数字档案"[2] - 通过对接排污许可管理平台等系统采集全面数据,并加强跨部门数据交互,将企业用电、用水等信息转化为动态标签[2] 动态维护与能力提升 - 建立常态化标签维护机制,完善数据自动交叉比对功能,设定异常阈值实现动态预警[3] - 推行"检查即更新"制度,执法人员现场检查后需及时更新企业相关标签信息[3] - 基层需联合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轮训提升实操能力,并将标识化管理纳入执法考核体系[4] 行业影响与实施建议 - 火电、印染、化工等行业将受到重点监管,需建立特征污染物等专业标签[2] - 化工园区等特殊区域需增设危废产生类别、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等个性化标签[2] - 建议基层从标签建立、数据整合、动态维护、能力建设四个维度落实标识化管理要求[1][2][3][4]
规范执法需摒弃“不做就不会犯错”心态
中国环境报· 2025-06-20 14:13
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 专项行动旨在提升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并优化营商环境,但部分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暂停了入企监管、执法、帮扶等日常工作以避免引起上级关注[1] - 以"不作为"换取"不犯错"的做法与专项行动初衷不符,规范目的是改变执法监管的无序性和随意性,落实"无事不扰、无据不查"的监管要求[1] - 规范执法并非禁止入企检查,而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全天候非现场监督,降低现场检查频次但不减监管力度[1] 科技监管手段的应用 - 需通过"双在线"、分表计电、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对企业生产排污情况进行非现场监督[1] - 发现企业擅停污染治理设施或超标排污等疑似违法行为时,执法人员需请示后立即赴企业调查处理[1] - 基层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环境管理系统并实现联网,拓展非现场监管覆盖面[2] 现场执法的规范要求 - 对暂时无法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排污单位,仍需现场检查监督污染防治措施落实[2] - 现场执法需严格执行事先请示、事中视频记录、事后汇报等规范性程序[2] - 专项行动要求执法人员有为而不乱为,充分发挥技术监管作用守护环境安全[2] 基层部门的改革实践 - 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摒弃等待观望心态,积极投身规范执法改革实践[2] - 需正确认识规范执法意义,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提高工作效能[1]
县级生态环境部门人少事多困局如何破?抓好作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是关键
中国环境报· 2025-06-12 08:13
凤庆县生态环境监管现状 - 凤庆县面积3335平方公里 人口38万 市场主体总量2.9万家 环境监管对象近4000家(项) [1] - 生态环境分局在岗人员仅19人 其中10人从事监测 9人负责行政事务和执法 监管人员与服务对象数量差异显著 [1] 县级生态环境部门面临的挑战 - 需同时完成市级部门任务和县级政府工作 包括生态环保督察整改 项目环评审核 数千家企业监管等 [2] - 工作人员承担政策宣传 驻村 突发事件应对等额外任务 工作强度高 "5+2""白加黑"成常态 [3] - 生态环保工作专业性强 现有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需掌握法律 自然资源 林草等多领域知识 [3] - 上级监管不足 存在"上级监督远 同级监督弱 地方监督难"问题 [3] 矛盾化解方案 - 加强行政编制争取 避免混编混岗 事业人员参与第三方活动需执行审批报告制度 [4] - 建立"定岗 定责 定流程 定考评"机制 细化权责清单 形成"接转督办核"运行闭环 [5] - 推行主管部门与事业单位"五项工作机制" 明确管理责任与保障配合 [5] - 强化纪律作风整顿 整治不作为现象 消除消极心态 [6] - 构建"制度+科技"监管模式 建立"一企一档"数据库 实现污染源动态监管 [6] - 开展跨县联合执法练兵 招考专业人才 加强人员交流轮岗 优秀者优先提拔 [6]
推广非现场执法,这些“欠账”补起来!
中国环境报· 2025-05-23 13:38
非现场执法的优势 - 非现场执法可大幅提高监管覆盖面 使有限执法资源发挥更大监管效能 [1] - 通过技术手段固定证据 减少人为干预 有效避免执法随意性问题 [1] - 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预判环境风险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1] 当前推进非现场执法的制约因素 - 监测设备覆盖不足 数据系统支撑薄弱 执法人员能力欠缺 [1] - 个别企业存在干扰监测设备 篡改数据等逃避监管现象 [2] 提升非现场执法效能的措施 - 扩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 提升在线监测系统智慧化水平 布设现代化在线监测 智慧感知 自动诊断与修复等设备 [2] - 严控在线监测设备质量标准 压实验收责任 确保设备与技术达标 [2] - 加快建成智慧信息收集 分析与监管联动系统 有条件地区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即时深度分析 [2] - 多地联合制定统一规划与技术标准 提高数据采集与分析一致性 [2] - 加强执法人员数智化执法能力培训 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 [2] - 持续升级在线监测系统 加固信息安全防护 构建先进可靠的反作弊网络体系 [2]
河南通许县:职责重塑,提振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新速度
中国发展网· 2025-05-21 17:09
行业监管与企业发展 - 开封市生态环境局通许分局通过强化日常帮扶指导、推进环评领域"放管服"改革、提供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助力企业科学落地建设项目 [1] - 针对重点项目编制办理指导手册及环评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并主动靠前服务,解决环保难题 [1] - 在日常执法监管中采取包容审慎态度回应企业诉求,优化营商环境 [1] 环境监管措施 - 通过日常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对问题企业分类施策,采用"宣法释法培训、自查自改、执法检查、立案处罚"四步走方式规范生产 [2] - 重点监管砂石料场、砖瓦窑业等污染防治问题较多企业,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2] 科技应用与执法创新 - 利用用电监管、视频监控、自动在线监测、无人机航拍等非现场执法手段提升监管精准性,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3] - 2025年2月通过无人机排查快速锁定某公司违规喷漆作业行为,避免对多企业检查打扰 [3] 未来发展方向 -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并强化监督执法,推动企业落实环保责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