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养殖
搜索文档
四川会东大崇镇:半山桑田织就乡村振兴新“丝路”
中国经济网· 2025-10-30 14:19
产业规模与业绩 - 大崇镇蚕桑产业规模位列会东县第一,涵盖7个养蚕村、31个养蚕社 [2][5] - 全镇桑园面积达8000余亩,其中核心村半山村桑园面积1800亩,占全镇40% [1][2][4] - 截至报道时,全镇共订蚕种4760张,完成蚕茧销售221,765.10公斤,实现售茧总收入1173.35万元,同比增长29.87% [6] - 夏季蚕种发种量达3929张,平均单产45.62公斤/张,创下历史新高 [1] 生产模式与技术 - 推广“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农资,并与企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2] - 与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广“6215”宽窄行桑树种植、小蚕共育等新技术,使蚕茧单产提升20% [5] - 建有3间标准化养蚕室和10间智能化共育室,智能化系统可控制温度、湿度、换气扇 [1][3] - 组织蚕桑专业技术服务小组,提供全环节指导,并举办3期培训班,培训200人次 [2] 农户收益与案例 - 养蚕大户谭朝友一年养六季蚕,每季养7张左右,一张蚕茧收入约3000元,年养蚕收入超过10万元 [3] - 种植户佘朝维管理40余亩桑园,改种桑树后比过去种玉米收入更高且更轻松 [4] - 政府对连片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给予5000元额外奖励,并协调低息贷款支持 [4] - 村集体合作社鼓励农户以桑园、蚕房入股享受分红,并吸纳30余名村民在产业园务工,月均增收2500元 [5] 政府支持与产业链发展 - 整合乡村振兴资金500余万元,用于修建12公里桑园生产道、20口灌溉水池,并改造15间标准化蚕房 [5] - 引进龙头企业并签订订单农业协议,确保鲜茧保底收购价较市场价高出5% [5] - 探索“桑叶饲料—蚕沙有机肥—林下养殖”循环模式以及“蚕桑+”模式以延长产业链 [5] - 目标在3年内建成县级蚕桑产业强镇,并力争在当年年底成功创建州级粮桑现代农业园区 [5]
(走进中国乡村)广西小镇“破茧”新生:“丝路新韵”触达全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8 16:00
行业技术升级 - 养蚕模式从传统人工转变为技术驱动的立体化养殖 采用5层立体蚕架 水帘降温系统和自动升降装置[1] - 技术革新使同等100平方米蚕房的养殖量从最多2张提升至5张 并大幅降低蚕生病概率[1] - 现代化养蚕设施设备研发使人工成本较以往降低40%[2] 产业发展模式 - 推行“党建+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养蚕大户”模式 整合5个村庄力量成立蒙山县绿丰桑蚕产业投资有限公司[2] - 通过统一发放蚕种 小蚕共育 智能大蚕房饲养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生产[2] - 企业统一提供蚕种 技术并负责收购 蚕农专注于精细化养殖 形成专业分工[2] 生产规模与经济效益 - 新圩镇桑园面积约1万亩 年产鲜茧约2000吨 年产值达1亿元人民币[3] - 产业带动千余户农户参与 实现蚕农年人均增收近3万元人民币[3] - 采用立体养蚕模式后 养殖户收入实现翻番[1] 产品多元化与市场拓展 - 依托优质蚕茧开发出蚕丝被 服装 护肤品等多个系列产品 并打造多个真丝高级定制品牌[2] - 当地蚕茧丝质洁白 纤度均匀 成为高端产品的核心保障[2] - 产品通过全平台电商渠道销往意大利 德国等海外市场 提升产业附加值[2][3]
四川:两个家蚕新品种试养情况良好
四川日报· 2025-10-15 14:15
近日,四川省三台蚕种场与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蚕桑产业调研,专家团队来到珙县锦绣村、兴 文县龙泉村等地,实地考察"限白一号""宜乐1号"两个家蚕新品种试养情况。 目前,"限白一号"蚕体整齐健康,单张产茧量高达40公斤,鲜茧茧层量达12.5克,每公斤售价较常规品 种高出5元,同等桑叶用量下增收约12%,预计带动当地养蚕户增产增收。"宜乐1号"通过"1—2龄饲料 +3龄后桑叶育"的创新养殖模式,在节省人工成本的同时,将收茧量提升5%、桑叶利用率提高10%,显 著增强了夏季高温期蚕的抗逆性,预计带动蚕农增收15%以上。 ...
听见丰收丨一片叶到一根丝
央广网· 2025-10-03 09:12
行业概况 - 海安市是“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和“中国优质茧丝基地”[1] - 中秋时节是秋蚕结束进食桑叶并开始吐丝结茧的关键时期[1] 公司运营 - 公司运营一个480平方米的宽敞整洁蚕房,采用蚕台进行规模化养殖[1] - 公司桑园面积约25亩,通过套种赤松茸、养殖鸡鸭、制作桑叶茶和利用桑枝条切片制作中药饮片等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2] - 公司养蚕年收益约为12万元,整个农场年收入达到二十几万元[2] 生产流程 - 公司每日清晨进行桑叶采摘,并在喂养时保证桑叶量充足[1] - 当前生产阶段重点是保障蚕在吐丝期获得充足营养以促进丝线生长和个体发育[2] - 生产流程包括小蚕孵化、眠期处理等技术环节,公司已能熟练掌握[2] - 生产周期为一秋三轮,在中秋节出售首批蚕茧后需立即投入第二批晚秋蚕的照料工作[2] 技术与支持 - 当地蚕桑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定期到农场提供技术辅导[2]
柞林点金秋 蚕丝织锦绣
金融时报· 2025-09-30 11:48
行业概况与资源禀赋 - 宁安市柞蚕产业发展历史超过60年,拥有柞林面积140万亩以上,为柞蚕提供了天然栖息地 [1] - 当地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最长可达145天,为柞蚕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 [1] - 宁安市柞蚕丝以其强韧度和独特光泽在高端丝绸市场备受青睐,是顶级家纺的珍贵原料 [1] 产业发展规模与目标 - 预计到2025年,宁安市柞蚕放养将突破2200把,放养面积超过10万亩 [1] - 2025年目标年产商品茧150万公斤以上,总收入接近8000万元 [1] - 以柞蚕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带动了制种、收烘、丝绸文创等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 [1] 金融支持政策与成效 - 中国人民银行牡丹江市分行引导信贷资金向特色产业精准投放,截至今年7月末,辖内金融机构累计对特色种养殖产业发放贷款16.23亿元,同比增长24.2% [3] - 金融机构联合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专项行动,推送资金需求清单,通过多种方式送贷上门 [3] - 建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一链一策",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3] 金融产品创新与服务 - 宁安市农信联社推出"桑蚕兴农贷",基于农村信用体系对"信用村"农户批量授信,简化审批流程 [4] - 龙江银行牡丹江分行创新"龙银e农贷",整合信用信息,支持线上申请、7×24小时审批、随借随还 [4] - 建行宁安市支行推出"裕农快贷",针对特色种养殖主体,支持线上操作、秒批到账,信用贷款最高100万元 [4] 具体案例与带动效应 - 宁安市石岩镇柞蚕专业合作社通过建行"裕农快贷"获得30万元贷款,用于引进优质蚕种和更新烘茧设备 [2] - 获得资金支持后,该合作社年产值超过200万元,带动周边50余户蚕农共同致富 [2]
走近石泉池河养蚕故事 外国记者感叹中国乡村振兴新进程
环球网· 2025-09-19 21:22
核心观点 -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蚕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1] 明星村产业升级概况 - 明星村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426人,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实现特色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 [2] - 已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蚕桑产业园区和国家AAA级景区,年养蚕6000张、出栏生猪3.6万头、养鸡20万羽,全村总产值达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益50.6万元,群众人均收入23692元 [2] - 产业链从单一桑园拓展至果桑采摘、蛋白桑体验、观赏桑旅游等一产,桑叶茶、蚕丝被、果酒、文创产品等二产,以及研学旅游、民宿餐饮等三产,形成全面融合格局 [2] 数智化技术应用与效益 - 集约化养蚕室应用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石墨烯变频地暖、超声波加湿、空气质量传感检测等先进技术实现"智慧养蚕" [5] - 通过"六化"技术(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主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品质,增加养殖批次 [5] - 2025年石泉蚕茧最高收购单价达每斤36.6元,平均价格比往年高出5.5元,生丝等级从4A级提升至6A级,蚕农每张蚕可直接增收600至1500元 [5] 石泉县蚕桑产业整体规模 -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全县拥有桑园7.6万亩,覆盖139个村和社区,带动1.9万余户农户 [7] - 2024年养蚕8.8万张,产茧3630吨,产业总产值达19.5亿元,产业链延伸至缫丝织绸、文创旅游和电商销售 [7] - 打造"石泉蚕丝""石泉桑蚕茧"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泉蚕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7] 国际影响与发展愿景 - 石泉的探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可借鉴样板,阿塞拜疆等国记者认为结合中国技术与其本国资源可促进丝绸生产进入新市场 [9] - 石泉县正推动蚕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 [11]
河南南召:柞坡点“金” 秋蚕双季富乡民
央广网· 2025-09-18 11:16
行业概况 - 柞蚕产业是南召山区传统特色产业和生态富民产业 投入小 见效快 效益高 [1] - 南召县拥有宜蚕柞坡150万亩 常年柞蚕放养量5000公斤 年产柞蚕茧150万公斤 产量占全省60%以上 [1] 技术创新 - 通过与河南省蚕科院联合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 探索出柞蚕秋季放养新技术 [1] - 新技术使部分蚕农由一年养一季变为两季 经济效益翻了一番 [1] - 2025年在8个乡镇16个村放养秋柞蚕种650公斤 预计单产能突破400公斤 [2] 政策支持体系 - 构建"政策+科技+保险"立体保障体系 对蚕种进行财政补贴并创新产业保险 [2] -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技术培训 解决生产疑难问题 [2] - 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产业升级 [2] 经济效益 - 预计全县可收获秋柞蚕茧50余万斤 经济收入达1500余万元 [2] - 将带动238户蚕农增收致富 蚕农单户年增收可达2-3万元 [1][2]
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9-02 17:0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工厂化养蚕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 实现全年可循环养殖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问题[2][4]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 经过蒸煮后安全性高且营养均衡 使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 - 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质量显著优化 5A率达到90%以上[2] 经济效益与产能提升 - 中畈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养蚕工厂2024年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4]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通过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高集约化程度[4] - 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投入 大幅降低蚕农劳动强度[5] 合作模式与农户增收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6] -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合作大户年营收可达30多万元[6] - "适龄转桑"模式将四龄后大蚕转交农户饲养 十余天即可完成结茧[6] 产业规模与多元化发展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达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6]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形成四季产业布局[7] - 规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和文化节等农文旅活动 延伸产业链价值[7]
四川乐至回澜镇:蚕桑“吐”出致富丝 织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9-02 15:01
行业概况 - 蚕桑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2] - 形成政府引导+村集体参与+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基地+农户的全链条多元化发展格局 [1] - 2024年养蚕规模突破10000张,产值达2200余万元 [2] 生产规模 - 桑园种植面积达1.3万余亩,核心区覆盖多个村庄 [2] - 引进业主15家,其中100亩以上规模达4家 [2] - 养蚕户达1646户,户均实现收入1.2万余元 [2] 经营主体 - 家庭农场养殖规模从60张扩大到120张,年收入超20万元 [1] - 村民在蚕棚日收入达90元,实现就近就业兼顾家庭照料 [1] - 通过建设园区引进业主培育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发展举措 -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园区引进社会资本 [2] - 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蚕桑技术革新 [2] - 打造蚕桑产业区域样板推动高质量发展 [2]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8-27 15:57
核心观点 - 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升级 显著提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并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链延伸 [1][3][4][5][8][10][1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 采用人工饲料替代传统桑叶喂养 解决气候季节限制问题 [3][5][7]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构成 经蒸煮后营养均衡 提高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 [3] - 工厂采用半自动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 蒸煮、投喂环节使用人力 初始投入衔接资金450万元 [5] 经济效益数据 - 工厂化养蚕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5A率达90%以上 [4] - 2024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 全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5] - 工厂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8] - 合作大户古田家庭农场通过工厂合作年营收达30余万元 [10] 技术优势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采用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升集约化程度 [7] - 人工饲料喂养缩短饲养周期 消除季节限制 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 [7] - 恒温车间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含氧量 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3] 产业链延伸 - 形成"适龄转桑"(前三龄饲料+四龄后桑叶)和"全龄饲料"两种养殖模式 [8]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桑黄菌等深加工产品 [12]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 [10] - 计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节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