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桑叶茶
icon
搜索文档
河南方城:“一片桑叶”带动多产融合
中国经济网· 2025-11-04 15:37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山东临朐缫丝厂、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蚕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 [1] - 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蚕桑现代化养殖基地+蚕桑深加工+蚕桑研学”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 [2] - 走实走稳走好“公司+国营蚕厂+合作社+农户”新路子,开发新产品并延长产业链条 [2] 生产规模与技术 - 全镇种桑面积已发展到4500余亩,柞蚕10000余亩,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82座 [2] - 在余庄村等南片优势产区流转土地1023亩,栽种桑苗1500万株 [1] - 对标全国蚕桑最前沿技术,聘请山东专家全程技术指导,实现机械化种植、采摘,智能化、标准化养蚕 [1] 经济效益与就业 - 蚕茧年产量30万公斤,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 [2] - 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20余人,人均增收达1万元以上 [1] - 因生产的蚕丝质量上乘,产品畅销新加坡及欧洲市场 [2] 产业链延伸与产品多元化 - 开发有桑叶茶、桑叶面条、蚕沙枕、蚕丝被等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2] - 以“立桑为业”为突破口,抓好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应用的横向拓展 [3] - 推动产业向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发展 [3] 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 - 打造以四里店柞桑蚕为研学内容的中小学生“柞桑蚕文化研学基地”,每年吸引上万名学生参观研学 [3] - 投资1500余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及蚕桑文化馆、生态观光廊道等,走研学+旅游的发展道路 [3] - 树立四里店蚕文化形象,为“蚕”品牌注入更大生命力 [3]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草坪经济到海洋科技 江苏南通多元探索绘新卷
中国新闻网· 2025-10-25 19:18
宏观经济表现 - 南通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 [1] 纺织行业发展 - 2024年南通市150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产值2407亿元,同比增长12.64% [6] - 鑫缘茧丝绸集团构建从蚕茧到丝绸制品再到生物医药的完整产业链,自主研发的蚕丝蛋白骨钉已应用于医疗领域,并开发出桑叶茶、蚕丝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带动21.3万户农民增收 [6] - 华艺时装将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建成南通扎染博物馆,并研发国内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使生产效率提升5倍,染料利用率达92% [6] 先进制造业与科技创新 - 中天科技集团2024年营收达1010亿元,公司从光纤通信起步,业务已拓展至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拥有80余家子公司和1.6万名员工 [7] - 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聚焦海洋装备、新能源、工程建造及AI+深海采矿四大核心领域,已建成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实验室、视频图像智能应用实验室、新质海工装备中心等核心研发平台 [7] - 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实验室由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与中天科技集团共建 [7]
10月24日开筵!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文旅优质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推介活动来啦
南方农村报· 2025-10-23 21:30
活动概览 - 活动名称为“瑶韵都安 粤揽湾区”粤桂协作——都安瑶族自治县农文旅优质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推介活动 [4] - 活动将于10月24日至25日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举行 [3][5] - 活动旨在展示都安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农文旅资源,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合作,促进农文旅融合升级 [5][6] 农产品展销 - 活动设置18个农产品专属展示摊位,由17家企业带来近百种农特产品参展 [9][12][40] - 展销产品包括都安羊肉、牛肉、糙米、鸡蛋、蜂蜜、食用菌、葡萄酒、瑶族刺绣、竹编手工艺品等 [12][13] - 参展企业包括广西都安湘桂糖业有限责任公司(“都鑫”牌黄金砂糖)、广西都安佳亿生态循环种养专业合作社(“会发芽的米”)、广西都安宏慧黄酒有限责任公司(黄酒)、广西领航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土蜂蜜、旱藕红薯粉条、桑叶茶等十多种产品)以及广西都安百弄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瑶山土鸡和鸡蛋) [25][27][30][36][43] 活动形式与目标 - 活动形式包括现场展示销售、线上直播带货、企业现场路演(含PPT演讲、视频介绍、现场秒杀、折扣福利、抽奖赠送农产品小样) [41][45][46] - 企业目标为通过活动让大湾区消费者认识产品,拓宽销售渠道,与大型商超或批发商建立直接联系 [26][29][38] - 部分企业为首次随团入湾的“新力量”,也有多次参与政府组织推介活动的“老面孔” [22][24] 文旅资源推介 - 活动现场将进行都安优质文旅资源推介,通过图片展览、视频宣传等形式展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独特民俗文化 [58][59] - 都安拥有壮、瑶、苗、汉等16个民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拥有踩高跷、壮族打扁担、布努瑶铜鼓舞等多元非遗项目 [50][51][53] - 活动设置农文旅打卡区,让市民边品尝都安美食边体验农文旅融合成果 [59][60]
桑基鱼塘、青春IP 解码千年农遗的破“圈”之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10:49
我国拥有25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占世界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还拥有188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当下,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守护千年农耕智慧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01 "鱼"路生金 一条鱼的共富之旅 一条鱼究竟能创造多少价值?在浙江湖州荻港村,答案远超想象:它可以是餐桌上的美味,可以是 研学课堂上的手工画,也可以是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这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正用一条鱼的旅程,讲述着古老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化丰收故事。 从空中俯瞰,鱼塘星罗棋布,桑树郁郁葱葱。早上7点30分,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 迎来了今年以来的"第一捕",渔民告诉记者,在这里生长的生态青鱼至少养上三年才会开捕,捕捞上来 的青鱼最大能有十七八斤。 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章阿占告诉记者,眼前的"桑基鱼塘"保留了2500多年前的"塘基种桑、桑叶养 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绿色生态系统。 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渔民 章阿占:我们(的鱼)作为原生态养殖的,不吃饲料,都是吃青草、 螺蛳、麦芽,所以这个鱼的品质相当好,供不应求。 因为一直坚守着"古法养殖"的传统,这里的鱼从不愁销路。章阿占家的5亩"桑基鱼塘"每年产 ...
桑基鱼塘、青春IP 解码千年农业文化遗产破“圈”之路
央视网· 2025-10-22 10:25
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 中国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5处,占世界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另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88处[1][17] 浙江湖州荻港村“桑基鱼塘”模式 - 核心区保留了2500多年前“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古法生态养殖[4] - 5亩桑基鱼塘年产出鲜鱼12000多斤、优质蚕茧300斤,为农户带来近5万元综合收益[4] - 开发非遗餐饮“陈家菜”及鱼骨画、蚕丝体验等40多门研学课程,200多户近五分之一农户参与,接待研学团队800多个约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超500万元[6] - 形成集渔业养殖、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4亿元,年综合产值超2亿元,带动周边1000余户共同富裕[8] - 引入院士专家讨论智慧生态净化项目,并开发古村解谜游戏、AI设计引擎等科技手段,设计50余款文创产品,推动农遗价值转化[8][11][13] - 成功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13] 其他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案例 - 云南红河县龙玛村依托哈尼梯田策划“村长有请”活动,吸引中外游客体验打谷、抓鱼、长街宴,盘活梯田和闲置农房资源[15][17] - 黑龙江宁安市上官地村打造稻作农业公园,年接待游客量近12万人次[17] - 广西龙胜县通过梯田景区全域辐射,带动多个乡村游景点错位发展[17] 行业整体趋势 - 农业文化遗产正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开发,通过深挖经济与社会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17]
听见丰收丨一片叶到一根丝
央广网· 2025-10-03 09:12
央广网北京10月3日消息(记者钱成 江苏台记者孙昕 海安台记者林裕翔)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 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江苏南通海安市是"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基 地"。中秋将至,秋蚕们即将结束桑叶"大餐",开始"上山"吐丝结茧。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听见丰收》 本期推出:《一片叶到一根丝》。 早晨6点,微凉的秋风吹得桑田哗哗作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中华和几名工人站在齐人高的桑树林 间,正抓紧时间采摘桑叶。 干燥的桑叶很快装满了一辆四轮小拖车的篮筐。李中华拉着拖车,小跑进了蚕房。480平方米的蚕 房宽敞整洁,每张蚕台上,成千上万只蚕正伏在翠绿的桑叶上不停咀嚼。桑叶的清香混着蚕房控温设施 带来的暖湿气息,沙沙声如秋雨叩窗连绵不绝,这是李中华和妻子夏桂香最熟悉的气味和声音。 李中华:今天的桑叶不能薄,一定要多喂。 过完中秋,忙碌还不能告一段落。卖完第一批中秋蚕后,他们需要把第二批晚秋蚕转移到蚕房,紧 接着又是一轮起早贪黑的照管。一秋三轮,流程反复,李中华和夏桂香一遍遍用心地做。这是秋蚕生长 的节奏,也是丰收的旋律、希望的凯歌。 夏桂香:它现在是吐丝,要长丝长个子…… 2016年,看准海安大力发 ...
粤桂黔协作共绘产业共荣新图景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举行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28 20:36
活动概况 - 2025年河池市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丝路金秋·锦绣河池"丰收嘉年华活动于9月28日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举行 [1] - 活动主题为"粤桂共育桑蚕丰 金秋织就致富路",包含启动仪式、产销对接大会、供销大集、直播体验等多个环节 [1] 区域合作与品牌建设 - 河池市是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拥有"两品一标"产品179个,"圳品"67个,富硒农产品品牌67个,省级及以上农业品牌目录38个,供粤港澳大湾区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5个 [2] - 活动期间举办了"粤桂黔"产销对接大会,旨在打造粤桂黔农业"朋友圈" [4] - 河池市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于今年2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旅游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协同发展深化合作 [4] - 深圳市深圳标准促进会为河池新增三家企业颁发"圳品"证书 [5] 桑蚕产业发展与规模 - 河池是"中国丝绸新都",桑园面积超过96万亩,蚕桑产业综合产值约200亿元 [6] - 河池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茧丝加工能力连续15年全国领先 [6] - 作为核心产区,宜州区推动桑蚕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6]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宜州区通过低产桑园改造、智慧蚕桑系统、现代化缫丝工厂、全国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等技术构建全产业创新链 [6] - 推广30种生物检验、冷水桑蚕蛋白提取、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等先进技术 [6] - 活动通过"蚕桑+数字"、"蚕桑+文旅"、"蚕桑+直播"等形式打造河池蚕桑产业供销大会IP [8] 企业参与与产业链延伸 -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活动,依托全产业链模式将蚕茧转化为高端丝绸制品、桑叶茶、桑葚酒等高附加值产品 [8] 营销推广与市场拓展 - 活动直播环节中,宜州展区的桑蚕产品吸引众多观众互动 [13] - 宜州区下辖16个乡镇集中展示竹荪、大米、山茶油、桑叶月饼等特色产品 [13] - 河池优质产品通过直播销往全国,成为粤桂协作"圳品"体系代表性成果,推动产业从"高产"向"高质"转型 [14]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 - 活动吸引外国网红博主深度参与,体验桑蚕采摘、丝绸制作等活动,并在社交媒体分享,引发海外网友对河池生态农业与非遗文化的关注 [15] - 国际网红通过视频记录从采桑到织布的过程,向全球展示河池的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 [15][18]
走近石泉池河养蚕故事 外国记者感叹中国乡村振兴新进程
环球网· 2025-09-19 21:22
核心观点 -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蚕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 [1] 明星村产业升级概况 - 明星村面积11.6平方公里,人口3426人,通过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实现特色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 [2] - 已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蚕桑产业园区和国家AAA级景区,年养蚕6000张、出栏生猪3.6万头、养鸡20万羽,全村总产值达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益50.6万元,群众人均收入23692元 [2] - 产业链从单一桑园拓展至果桑采摘、蛋白桑体验、观赏桑旅游等一产,桑叶茶、蚕丝被、果酒、文创产品等二产,以及研学旅游、民宿餐饮等三产,形成全面融合格局 [2] 数智化技术应用与效益 - 集约化养蚕室应用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石墨烯变频地暖、超声波加湿、空气质量传感检测等先进技术实现"智慧养蚕" [5] - 通过"六化"技术(小蚕共育智慧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簇营茧自主化、蚕茧收购电子化、生产设备现代化、蚕辅服务数字化)缩短养殖周期,提升品质,增加养殖批次 [5] - 2025年石泉蚕茧最高收购单价达每斤36.6元,平均价格比往年高出5.5元,生丝等级从4A级提升至6A级,蚕农每张蚕可直接增收600至1500元 [5] 石泉县蚕桑产业整体规模 - 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全县拥有桑园7.6万亩,覆盖139个村和社区,带动1.9万余户农户 [7] - 2024年养蚕8.8万张,产茧3630吨,产业总产值达19.5亿元,产业链延伸至缫丝织绸、文创旅游和电商销售 [7] - 打造"石泉蚕丝""石泉桑蚕茧"两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泉蚕丝"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单 [7] 国际影响与发展愿景 - 石泉的探索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可借鉴样板,阿塞拜疆等国记者认为结合中国技术与其本国资源可促进丝绸生产进入新市场 [9] - 石泉县正推动蚕桑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乡村振兴"为目标 [11]
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9-02 17:01
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 工厂化养蚕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 实现全年可循环养殖 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桑叶养蚕受气候季节影响的问题[2][4]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成分构成 经过蒸煮后安全性高且营养均衡 使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显著提升[2] - 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质量显著优化 5A率达到90%以上[2] 经济效益与产能提升 - 中畈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养蚕工厂2024年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4]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通过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高集约化程度[4] - 饲料养蚕在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投入 大幅降低蚕农劳动强度[5] 合作模式与农户增收 - 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 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6] -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合作大户年营收可达30多万元[6] - "适龄转桑"模式将四龄后大蚕转交农户饲养 十余天即可完成结茧[6] 产业规模与多元化发展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达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6]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 形成四季产业布局[7] - 规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和文化节等农文旅活动 延伸产业链价值[7]
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丨桑蚕进工厂,振兴新“丝”路
央广网· 2025-08-27 15:57
核心观点 - 安徽省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通过工厂化养蚕模式实现传统蚕桑产业升级 显著提升产茧量、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 并带动农户增收和产业链延伸 [1][3][4][5][8][10][12] 产业模式创新 - 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实现智能化全年可循环养殖 采用人工饲料替代传统桑叶喂养 解决气候季节限制问题 [3][5][7] - 人工饲料由桑叶粉、豆粕、玉米等构成 经蒸煮后营养均衡 提高小蚕成活率和大蚕健康水平 [3] - 工厂采用半自动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 蒸煮、投喂环节使用人力 初始投入衔接资金450万元 [5] 经济效益数据 - 工厂化养蚕比传统方式提高10%-20%产茧量 蚕茧5A率达90%以上 [4] - 2024年养蚕工厂为村集体增加18万元纯收入 全村蚕桑产业链产值约1500万元 [5] - 工厂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分6批次提供2000张优质蚕苗 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 [8] - 合作大户古田家庭农场通过工厂合作年营收达30余万元 [10] 技术优势 - 工厂饲养节约60%养殖空间 采用蚕盘叠养和机械投喂提升集约化程度 [7] - 人工饲料喂养缩短饲养周期 消除季节限制 一龄至三龄期节省75%人工 [7] - 恒温车间智能调控温度、湿度、含氧量 确保养殖环境稳定 [3] 产业链延伸 - 形成"适龄转桑"(前三龄饲料+四龄后桑叶)和"全龄饲料"两种养殖模式 [8] - 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叶茶、桑枝木耳、桑黄菌等深加工产品 [12] - 槎水镇桑园总面积1.2万亩 全年蚕种7500余张 总产茧300吨 总产值约2100万元 [10] - 计划发展蚕桑研学、农事体验、文化节等农文旅融合项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