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服务
搜索文档
48岁外卖员送餐完毕回家途中受伤,平台被判赔偿134.8万港元,法官:技术限制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00:40
案件背景 - 南亚裔外卖员在2020年8月18日3号风球期间驾驶电单车工作 于8号风球悬挂后18分钟完成订单 回家途中因强风导致交通事故 造成背部、右膝及右手指受伤 需休病假785天 [3][5] - 原告原月收入2.8万港元 扣除养车费后净收入约2.4万港元 事故后因肌肉流失导致工作能力受限 仅能从事月薪约1.4万港元的保安或物业工作 [5][9] - 原告要求被告赔偿134.8万港元及诉讼费 理由包括痛楚损失、生活便利损失及平台责任比例 [6] 平台运营争议 - 平台在8号风球预警后通过Telegram通知骑手暂停运营 但未及时关闭自动化订单系统 导致骑手在恶劣天气下仍承接订单 [5][8] - 平台辩称骑手有权拒绝接单 但法官认为该说法违背常理 且合约条款存在冲突 骑手为维持收入及避免投诉需承受长期压力 [8] - 平台作为大型企业 被认定有责任确保系统可及时关闭以保护员工安全 技术限制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8] 责任判定与赔偿计算 - 法官裁定平台承担80%责任 原告自担20%责任 理由包括平台未及时关闭系统及原告未合理评估回家风险 [8][9] - 原告伤势被认定不属于"严重受伤"类别 获批准14个月病假薪酬(按净月薪2.4万港元计算) [9] - 赔偿金额包含未来收入损失(按保安月薪1.4万港元折算)、情感损失及痛楚补偿 总额134.8万港元 [9]
48岁外卖员送餐完毕回家途中受伤 平台被判赔偿134.8万港元 法官:技术限制不能成为免责理由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00:40
案件背景 - 原告为48岁南亚裔外卖员KHAN FAROOQ AHMED 案发时月收入2.8万港元 扣除养车费后净收入约2.4万港元[4][6] - 被告为外卖平台Foodpanda母公司DELIVERY HERO FOOD HONG KONG LIMITED[4] - 事故发生于2020年8月18日3号风球生效期间 原告在8号风球悬挂后18分钟完成订单 回家途中遭遇强风导致摔倒受伤[6] 事故影响 - 原告背部、右膝及右手手指受伤 需休病假785天 右脚四头肌肌肉流失 影响驾驶和长时间步行能力[1][6] - 伤后工作能力受限 只能从事保安或物业工作 月薪降至约1.4万港元[6][8] - 原告主张包括痛楚及生活便利损失等 要求赔偿134.8万港元[6][8] 平台运营争议 - 平台在8号风球悬挂前通过Telegram通知骑手将暂停运营 但未及时关闭自动化订单系统[6][7] - 平台辩称骑手可自行决定接单并承担风险 但法官认为该说法违背常理且与合约条款冲突[1][7] - 法官指出平台作为大型企业有责任确保系统及时关闭 技术限制不能成为免责理由[7] 责任认定 - 法官认定平台需承担80%责任 原因为未及时关闭系统导致骑手面临不必要风险[1][7] - 原告被认定承担20%责任 因法官质疑其声称"事发前无机会查看信息"的说法且存在夸大伤势情况[8] - 法官认定原告伤势不属于"严重受伤"类别 批准14个月病假薪酬[8] 赔偿裁决 - 高等法院法官李树旭裁定平台向原告赔偿134.8万港元[1][8] - 赔偿计算基于原告净月薪2.4万港元 未来收入损失(月薪差额1万港元)及情感损失等因素[6][8] - 平台同时被要求支付诉讼费[6]
《上海市“放心外卖”食品安全白皮书》:近四分之一用户接受“外卖专营店”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23:52
白皮书发布 -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和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编制《上海市"放心外卖"食品安全白皮书》[1] -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与美团共同参与白皮书编制工作[1] 外卖行业经营模式研究 - "无堂食"与"幽灵外卖"无必然关联的研究结论[1] - 近四分之一(25%)受访用户接受"独立外卖专营店"经营模式[1]
《上海市“放心外卖”食品安全白皮书》发布 近四分之一用户接受“外卖专营店”
上海证券报· 2025-09-02 20:22
行业研究 -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与杨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编制《上海市"放心外卖"食品安全白皮书》[1] - 白皮书由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与美团共同编制并于2025年食品安全宣传周发布[1] 消费者行为 - 近四分之一受访用户愿意接受"独立外卖专营店"业态[1] - 研究显示"无堂食"模式与"幽灵外卖"无必然关联[1]
上海“放心外卖”白皮书发布:过半数受访者每周点餐超3次
观察者网· 2025-09-02 20:17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发布《"放心外卖"食品安全白皮书》 显示无堂食与幽灵外卖无必然关联 外卖消费呈现高频刚需特征 消费者信任主要源于安全基准 透明公示与品牌背书 [1][2] 外卖消费特征 - 54.58%受访者每周点餐超过3次 66.49%受访者在周末或节假日订购外卖 体现高频刚需特征 [1] - 47.33%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 35.88%选择平台深度参与食安管理的外送厨房 [1] - 近四分之一受访用户愿意接受独立外卖专营店 [1] 消费者信任机制 - 64.81%消费者认为后厨实时直播及操作过程可视化最能提升信任度 [1] - 63.28%被调研对象认可用户评价无食品安全差评和使用食安封签包装对信任度的提升效果 [1] -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主要源于安全基准 透明公示与品牌背书 [1] 外卖专营店现状 - 外卖专营店在外卖经营商家中整体占比约为5.78% [2] - 无堂食外卖投资创业门槛和经营成本低 适应各类消费层次需求 是对传统餐饮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 [2] - 幽灵外卖占比极小 但因隐蔽性强 危害突出被高频曝光 [2] 平台监管措施 - 外卖平台对入驻商家资质审核日益严格 绝大多数商家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并拥有实体门店 [2] - 监管体系持续完善已大幅压缩幽灵外卖生存空间 [2] - 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同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骑手社会监督合作 鼓励骑手承担食品安全共治共享社会责任 [3] - 平台食品安全监督巡查已逐步覆盖超50万家店铺 [3] - 骑手可通过APP商家食品安全通道反馈问题 核实后可获得积分奖励 [2]
“明厨亮灶”最能提升用户信任度 上海“放心外卖”白皮书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9:42
白皮书核心观点 - 白皮书由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与美团共同编制,旨在澄清外卖食品安全误区并分析消费趋势 [1] - 核心观点包括“无堂食”与“幽灵外卖”无必然关联,以及“预制”不等于“低质” [5][7] - 研究团队呼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责、公众监督”的社会共治新格局以保障食品安全 [8] 外卖消费特征趋势 - 上海餐饮外卖消费呈现“高频刚需”特征,54.58%的受访者每周点餐超过3次,其中19.85%每天点餐1次及以上 [3] - 66.49%的受访者在周末或节假日订购外卖 [3] - 47.33%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35.88%的受访者选择有平台深度参与食安管理的外送厨房 [5] 消费者信任构建因素 - 64.81%的消费者认为“后厨实时直播及操作过程可视化”最能提升信任度 [3][5] - 63.28%的被调研对象认可“用户评价无食品安全差评”和“使用食安封签包装”对商户信任度的提升效果 [3] - 其他公示行为如“‘放心店’认证”和“后厨实景照片”的认可度均超过60% [3] 平台与商家食安措施 - 已有11.7万家商户在美团开通了“明厨亮灶直播”,预计到2025年底将有超20万家商家加入 [3] - 美团推出“浣熊食堂”项目,面向用户提供“100%明厨亮灶”和“食安日记”,并应用AI技术监测后厨风险 [5] - 美团未来三年计划在全国投资建设1200家“浣熊食堂” [5] - 平台食品安全监督巡查已逐步覆盖超50万家店铺,并鼓励骑手通过APP反馈食安问题 [8] 行业概念澄清与市场现状 - “幽灵外卖”指商家实际经营地址与公示地址不一致,与无堂食的“外卖专营店”无必然关联 [7] - 外卖专营店在外卖经营商家中整体占比约为5.78% [7] - 有近四分之一的用户愿意接受“独立外卖专营店” [1][7] - 上海食品安全总体有序可控,去年全市主要食品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9.4% [8]
幽灵外卖店,凭借AI照片改头换面
虎嗅· 2025-09-01 18:46
外卖行业AI门头照现象 - 外卖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头照片吸引消费者 照片特征包括光鲜亮丽的大型招牌、门庭若市场景及"绝无预制菜"标语[2][3] - 实际门店多为狭窄的外卖专门店 与AI图片呈现的宽敞堂食店铺形成强烈反差[3][6][15] 消费者受骗案例 - 消费者陈颖被"厨大仙·地域特色菜"月售9999+和堂食店标注吸引 连续消费两周后发现实体店实为专注外卖的小店[4][5][6] - 社交平台出现多起类似投诉 有消费者称三个月踩雷无数 发现AI合成门面与菜单成为普遍现象[10][11][13] - 典型案例包括:"一家被卤肉耽误的牛腩饭"使用干净门店和厨师炒菜照 实际装修极其简陋 "高粱村"土菜馆AI图片显示门庭若市 实际仅为标准外卖店[15][16] 连锁品牌统一使用AI图片 - "年轻20年"川湘菜馆在全国多地使用相同AI门头图 但重庆等地实体门店与"明厨亮灶"宣传差异显著[17][19] - 部分门店使用总店真实图片作为掩护 实际运营存在地域差异性[20] AI门头图产业链 - 电商平台提供门头照修图服务 单价10-40元 部分店铺总销量超千单[23] - AI素材模板覆盖店铺招牌、logo及菜品图像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23] - 服务商同步提供"外卖代开"、"一店多开"等代运营服务[25] 平台监管措施 - 美团2024年处置外卖商家违规问题4.5万个 同比提升41% 通过OCR识别、系统校验与人工审核三重验证拦截违规商户[26] - 饿了么累计清退超过3.1万家违规商户 包括"幽灵外卖"店铺 并借助AI技术推广"明厨亮灶"[27] - 平台加强高风险场景审核 美食城等商户需经线下验真后方可入驻[26]
幽灵外卖店,用AI门头照撑门面
36氪· 2025-09-01 17:21
外卖行业AI虚假门头现象 - 外卖商家使用AI生成虚假门头照片冒充大型堂食店铺 门头照呈现光鲜亮丽招牌、门庭若市场景及"绝无预制菜"标语 实际多为狭窄外卖店或小作坊 [1][10][18] - 消费者因AI门头照产生认知偏差 案例显示月售9999+店铺实际为专注外卖的简陋门店 平台标注"堂食店"信息与实体严重不符 [1][2][6] 消费者受骗案例与反应 - 多平台用户反馈遭遇AI门头照欺骗 有消费者连续三个月踩雷 发现门头与菜单均为AI合成 实体店与平台展示"毫无关系" [5][6][8] - 消费者采取防御措施:核查商家地址、营业执照 要求外卖员拍摄店铺实景 甚至与配送员对暗号验证店铺可靠性 [18] AI门头产业链与平台治理 - 电商平台形成AI门头生产产业链 淘宝提供"P门脸门头"服务 单价10-40元 部分店铺总销量超千单 同时提供外卖代运营及"一店多开"服务 [14][17] - 外卖平台加强违规治理 2024年美团处置违规商家4.5万个 同比提升41% 采用OCR识别+系统校验+人工审核三重验证 饿了么累计清退3.1万家违规商户包括幽灵店铺 [18][19] - 平台推进技术治理手段 美团对美食城等场景增加线下验真流程 饿了么借助AI技术打击幽灵外卖并推广"明厨亮灶"项目 [18][19] 虚假门店运营模式 - 连锁外卖品牌使用统一AI门头图 实际各地门店装修简陋 案例显示川湘菜馆"年轻20年"在重庆门店与宣传的"明厨亮灶"差异显著 [10][12] - 部分店铺采用"挂羊头卖狗肉"模式 租借执照开设幽灵外卖 使用假地址假照片成为热销高分店铺 2024年8月央视曾曝光此类现象 [18]
“护胃队”也是“护卫者”,新就业形态织密网格治理和社区服务网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7:06
近日,美团宣布成立"骑手好人好事专项奖励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以表彰和奖励那些见义勇为、助 人为乐、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骑手"们。美团会为先锋骑手授予锦旗、证书并提供奖励金。 美团于2021年设立"先锋骑手"项目,根据骑手的不同事迹,将奖金分为500、1000、2000三档,用于嘉 奖鼓励日常行善的优秀骑手。同时,面向骑手家人的"大病关怀计划",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推出"骑手 上大学"项目,以及向骑手未成年子女提供健康关怀和教育支持的"袋鼠宝贝公益计划"也会优先向先锋 骑手倾斜。 自2021年项目成立后,截止到今年7月底,美团总共为1046名骑手授予了"先锋骑手"称号,累计表彰金 额达到140余万元。 近年来,骑手作为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覆盖面广,成为城市的"毛细血管"。美团积极引导骑手发挥 职业优势,鼓励其在街头巷尾担起"流动网格员""社会监督员"等社会责任,在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一 批又一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的先进典型,更有不计其数的骑手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上 报道路问题、排查公众隐患、调解矛盾,成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新力量。在这些骑手身上不仅展示了新就 业群体的社会责任和正能量,更传递出人间大 ...
外卖大战让三巨头二季度少赚200亿 #外卖大战 #美团 #阿里 #京东
新浪财经· 2025-08-31 15:25
外卖行业竞争影响 - 外卖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三巨头第二季度利润减少200亿元 [1] - 行业竞争涉及美团、阿里巴巴和京东三家主要公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