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戏曲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举行决赛
杭州日报· 2025-07-31 10:36
赛事概况 - 2025年"新松人才"浙江省青年戏曲演员大赛决赛于7月27日—29日在浙江胜利剧院举行 [1] - 大赛以"青春戏曲"为主题 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主办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承办 浙演·浙江胜利剧院协办 [1] - 赛事吸引了全省43家专业院团及5所艺术院校的401位青年演员参与 [1] - 经过初赛 复赛遴选 45位选手进入决赛 [1] 参赛情况 - 决赛选手来自昆剧 京剧 越剧 婺剧等传统大剧种 以及宁海平调 新昌调腔 湖剧 瓯剧 绍剧等地方戏种 [1] - 比赛分为综合文戏组 综合武戏组和越剧组三个组别 [1] - 多位"00后"演员闯入决赛 如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演员吴心怡 赛前每天坚持排练 [2] 评委与评价 - 评委阵容包括翁国生 林为林 蔡浙飞 陈美兰 方汝将等"梅花奖"名家及省内外戏曲专家 [2] - 评委从唱腔韵味 身段功法 表演张力 角色塑造等多个维度进行评判 现场打分 即时亮分 [2] - 评委翁国生指出 部分往届选手进步明显 同时涌现出一批表现超越年龄的年轻演员 [2] 赛事意义 - 比赛展示了浙江"戏曲大省"的深厚底蕴 [1] - 赛事承载了浙江戏曲薪火相传的使命 [1] - 通过不同剧种和组别的竞技 呈现"百花齐放"的梨园胜景 [1]
父亲的戏剧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 沈福存先生在京剧艺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融合了青衣、小生"两门抱"的特点,并吸收了"四大流派"及电影艺术的特色,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 [2][3] - 沈福存注重将阳春白雪的京剧艺术与巴渝文化相结合,以青衣为根本融入花旦元素,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活泼又端庄,极具感染力 [3] - 沈福存在传统戏表演中注重"小地方找戏",通过深加工和情感注入使角色更具生命力,特别注重火候把控和观众情感互动 [4] 艺术生涯与影响 - 沈福存的艺术生涯充满坎坷,从青衣戏红遍西南到转行老生,再到70年代末回归青衣表演并大红大紫,经历多次转折 [2] - 沈福存对女儿沈铁梅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不仅在川剧表演中启发她守正创新,还通过细节指导和长期陪伴帮助她提升艺术水平 [4] - 沈铁梅在艺术成长过程中深受父亲影响,从传统戏到创编剧目如《金子》《李亚仙》《江姐》,均得到父亲的细致指导 [4] 艺术理念与贡献 - 沈福存的艺术理念强调"怎么成为自己",不以模仿为终点,而是广纳各派特色并形成独特风格 [3] - 沈福存通过现代审美激活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既保留剧种根本风貌,又在传统中突围,赋予角色人性化和生命力 [5][6] - 沈福存一生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其艺术成果对京剧传承发展具有宝贵价值,并激励后人继续推动艺术创新 [5][6]
“千年商港”温州:文脉流深润瓯越
新华社· 2025-06-22 08:48
民营经济发展 - 温州作为民营经济重镇,承袭敢闯敢试的突破精神和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擦亮民营经济的"金名片"[1] - 温州拥有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等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3] - "四千"精神陈列馆展示了温州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干事创业精神[4] 开放合作 - 温州加快提升开放水平,运营近洋航线16条,中欧班列温州号串联经贸往来,航空、海港口岸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6] - 温州肯恩大学作为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促进中美两国高校交流合作和青年交流交往[6] - 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等平台吸引全球人才集聚,推动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7] 文化赋能 - 楠溪江沿线芙蓉村与同济大学合作完成古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建设石雕、宋瓷、瓯瓷等艺术博物馆[9] - 瑞安忠义街南戏馆创新舞台设计,推出"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品牌活动,强化"南戏故里"品牌[11] - 青灯市集依托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构建东方生活美学集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和城市经济转型升级[12] 文旅融合 - 雁荡山、楠溪江入选浙江省千万级核心大景区培育名单[12] - 打造168黄金海岸线、百丈漈武侠大会、梧田老街、寺前街、坡南街等文旅IP,实现"流量"转化为"留量"[12]
“点石成金”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昆曲艺术传承与创新 - "传"字辈老师被视为昆曲艺术的最高典范和标准 其指导具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学生获得点拨被视为极大荣光 [1] - 包传铎老师对传统表演形式进行改革 将《邯郸记·云阳法场》中卢生的双手绑缚方式从背后改为手铐在前 以提升表演平衡性和歌舞表现力 [1] - 郑传鑑老师坚持传统表演形式 认为双手背后绑缚更符合法场情景 且改革会降低表演难度 与包传铎老师产生艺术分歧 [1] 昆曲表演技艺的演进 - 张金龙老师对《邯郸记·云阳法场》进行技术加工 恢复传统绑缚方式并增加甩发、跪转等高难度动作 强化人物情绪表达 [2] - 郑传鑑老师对同一剧目进行系统性提升 将表演划分为4个情绪模块 规范动作尺度和人物刻画标准 [2] - 该剧目融合三位老师的艺术贡献 形成包传铎教授框架、张金龙技术强化、郑传鑑人物定调的完整传承体系 [2] 昆曲教学与流派发展 - 郑传鑑老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随时随地示范表演细节 80多岁仍保持惊人记忆力和艺术创造力 [3] - 南派老生孤本《夜奔》通过郑传鑑传承 该版本区别于通行武生版 保留温和风格 成为台湾地区昆曲演出的特色剧目 [4] - 演员掌握南派武生、北派武生及南派老生三个《夜奔》版本 2015年公开三版演出视频 实现艺术资料保存与传播 [4] 昆曲文化价值 - 昆曲传承体现"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发展模式 融合多位艺术家的创新与守正 [2][4] - 南派老生《夜奔》作为稀有版本 展现昆曲传统的多样性 获得学术界高度认可 [4] - 艺术家的教学理念和处世之道持续影响后辈 形成超越技术层面的文化传承 [4][5]
让00后“入坑”的爆款京剧,观众买账是硬道理
中国青年报· 2025-06-06 07:37
京剧创新与传承 - 青年演员王梦婷领衔的京剧《盗魂铃》通过融入现代元素如"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等流行语台词迅速出圈,网络播放量近亿,并在2024年末首演及2025年"五一"升级版演出中获得票房丰收 [1] - 剧中创新性地将探戈舞与京剧结合,并使用板胡演绎经典曲目《一步之遥》,观众评价为"坐在塞纳河畔喝着豆汁儿"的混搭体验 [1][3] - 王梦婷强调创新是荀派艺术的传承理念,例如荀慧生曾在《杜十娘》中融入京韵大鼓,在《红娘》中采用俄罗斯服饰元素,而她在《盗魂铃》和《盘丝洞》中延续了这一思路 [4][5] 年轻观众与市场拓展 - 《盗魂铃》创作团队针对年轻观众调整剧本,保留传统幽默的同时加入现代流行语和食品安全等当代话题,成功吸引非戏迷群体 [5] - 此前王梦婷复排的《盘丝洞》因加入流行歌曲《芒种》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该剧将于2025年7月再次上演 [4] - 为适应现代观众生活习惯,王梦婷将全本4小时的《玉堂春》拆解为两天演出的"连续戏"形式,解决传统长剧与都市生活时间的冲突 [5] 艺术教育与基本功训练 - 王梦婷从7岁起接受严格戏曲训练,包括半小时持续山膀练习等传统基本功训练方式,奠定扎实表演基础 [3] - 早期学戏时虽面临艰苦条件(如老师用小棍督促练习),但她坚持不放弃,从追求舞台掌声到深入理解艺术价值 [3] - 王梦婷认为荀派艺术擅长刻画年轻活泼角色,唱腔口语化易于理解,她在继承中注重融合个人条件而非单纯模仿 [4]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与影响 -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东南大学首演,演员中86%为00后,平均年龄约22岁[1] - 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20年超过500场,成为"青春文艺"的代表作[1] - 该剧推动昆曲从"博物馆艺术"回归大众视野,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 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与传承 - 2003年制作时采用"以戏带功"模式,邀请汪世瑜、张继青等名家指导青年演员[2] - 进行为期3个月的系统培训,每天10小时,涵盖基本功、唱念、文学修养等多方面[2] - 该剧被誉为"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对昆曲传承起到接力棒作用[2]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点 - 剧本整编只删不改,保留汤显祖原词和名出名段[2] - 演唱恪守昆曲规矩,尊重传统表演程式[2] - 依托老艺术家半个世纪的剧场经验进行创新编排[2] 昆曲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 苏州昆剧院新排《邯郸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人文精神结合[3] - 昆曲600年传承依赖人才投入和社会参与,青春版《牡丹亭》是系统文化工程[3] - 昆曲艺术需要引导现代观众发现美,同时不断创新表现形式[3] 昆曲的未来发展方向 - 需要以开放包容姿态汇聚文化资源,吸收各种精华丰富艺术形式[4] - 青春版《牡丹亭》是昆曲与当代社会对话的艺术桥梁[4] - 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注入时代活水,才能保持生命力[4]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2案例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陕西日报· 2025-06-03 06:48
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入选 - 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的秦腔《杨门女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整理改编传统戏十佳案例" [1] - 陕西西路秦声文旅有限公司的碗碗腔《董生与李氏》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4年戏曲跨剧种移植改编优秀案例" [1] 戏曲创作特点 - 秦腔《杨门女将》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包含经典唱段和精彩武打场面 [1] - 碗碗腔《董生与李氏》移植自同名梨园戏,采用南戏北腔互融创新方式,融合南北戏曲元素,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魅力 [1]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 -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征集评选戏曲创作优秀案例旨在完善戏曲院团建设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改善创作演出生态环境 [2] - 陕西将从项目设立、政策落实和经费支撑等方面支持戏曲艺术保护和发展,促进戏曲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咫尺”舞台 千里心传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评剧《咫尺千里》以故宫文物修复为题材,聚焦《游春图》的修复历程,展现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1] - 评剧作为民间剧种,其声腔韵律和表演程式源自历史积淀,此次创作是对剧种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 [1] - 舞台设计以"古画"为核心,采用画框式结构呈现修复室、书房等场景,强化工匠专注与文化使命的共振 [1] 现代视角与历史叙事 - 《咫尺千里》通过跨时空同框手法,让隋代画家、民国收藏家、当代修复师在舞台上对话,凸显传统文化内核的永恒价值 [2] - 作品淡化线性时间,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叙事,证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源于对美、技艺和文明的永恒追求 [2] - 评剧声腔与文物修复场景结合,消弭传统与现代界限,焕发文化生命力 [2] 艺术创作与协作 - 导演强调作品是团队协作成果,包括编剧、演员、音乐、舞台美术等环节,最终形成整体艺术呈现 [2] - 戏曲传承需在坚守本体美学的同时注入时代精神,而非简单复制经典 [2] - 舞台呈现融合故宫修复室与评剧院排练场,体现艺术与文化的跨领域结合 [2] 文化传承的哲学思考 - 传统文化传承不是固守,而是以敬畏之心在时代土壤中重新生长 [2] - 《咫尺千里》的落幕被视为下一个千年传承的起点,强调文化延续的长期性 [2] - 通过评剧形式展现文物修复,传递"咫尺舞台,千里心传"的文化传播理念 [2]
让经典焕彩为剧种赋能——观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王宝钏》有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2 16:18
公司概况 -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是首都戏曲舞台的重要艺术力量 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紧扣时代脉搏 守正创新奋楫笃行 [1] - 剧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河北梆子艺术方面取得骄人艺术成就 [1] - 王洪玲担任剧团党总支书记兼团长 作为河北梆子领军人物带领团队攀登艺术高峰 [1] 艺术成就 - 剧团实现出人出戏的良性发展 经典保留剧目有序传承 名家涌现新人辈出 [1] - 新编大戏成功塑造鲜活艺术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讴歌时代精神 作品屹立于中华戏曲艺术宝库 [1] - 全本《王宝钏》经过十余年演出实践和再提升 成为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成功典范 [7] 演出盛况 - 2025年5月7日至8日全本《王宝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重磅上演 吸引各地戏迷观众热烈关注 [3] - 外地戏迷提前做好进京准备 翘首期盼演出 体现河北梆子艺术魅力和好角儿号召力 [4] - 每逢贴演此戏 戏迷竞相传告相邀看戏 观演热情如同过年 [3] 剧目创新 - 对经典剧目进行全新打磨调整 使其更符合戏曲艺术规律和现代审美需求 [6] - 已故编剧姬君超对剧本上部精心取舍编排 突出主线强化叙事完整性和矛盾冲突 [6] - 重新调整剧本去粗取精匠心选材 优化场次调度 在舞美设计和灯光调度方面赋予新意境 [7] - 将王允角色由传统花脸应工改为老生应工 有利于对手戏演员唱功发挥和人物形象突出 [7] 表演艺术 - 王洪玲表演震撼全场 一板一腔余音袅袅 一举一动华彩呈现 [9] - 通过彩楼配端庄秀丽 三击掌坚贞不屈 归窑温良贤惠 大登殿华彩重生等段落展现精湛表演 [9] - 在细腻婉转处展现真功 多个细节表演打动观众 三击掌戏份既重唱也重做 矛盾冲突激烈情感复杂 [10] - 核心唱段韵调别致情感充沛 行腔婉转润腔细腻 展示高超艺术造诣 [10] 人才培养 - 演出阵容花团锦簇强强联合 既有名家献艺又有新人担纲 呈现勃勃生机 [11] - 张树群 杨秀琴 郭砚夫三位退休老师甘为人梯 分别饰演薛平贵和王宝钏 获得高度认可 [11] - 青年新秀张颖超成功塑造两个截然不同艺术形象 临时钻锅学演仍完成出色 [11][12] - 青年演员马曌 康佳乐等表现亮眼 康佳乐在表演唱腔上展现王洪玲艺术风格 迈开扎实成长步伐 [12] 行业影响 - 成功上演是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深情礼赞 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14] - 展现传统戏曲在快速变迁时代仍能以独特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界限触动人心连接古今 [14] - 用实际行动诠释守正创新深刻内涵 为传统戏曲现代化转型和传承发展树立典范 [14]
南方最高水平戏曲会演来了
长江日报· 2025-05-09 10:04
会演概况 - 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将于5月15日至6月26日在武汉举办,分为17台优秀保留剧目展演和12个(2台)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两大板块 [1] - 会演是我国南方地区戏曲艺术最高水平交流展示平台,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 [1] 剧目内容 - 17台优秀保留剧目涵盖京剧、楚剧、汉剧、黄梅戏、沪剧、赣剧、云南花灯、川剧等多种类型,部分剧目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屡获国家级奖项 [1] - 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云集12位专业院团青年演员,演绎京剧、越剧、荆州花鼓戏、川剧、黔剧等经典折子戏 [1] - 越剧《五女拜寿》已演出1000多场,去年完成第五代演员接棒传承,体现戏曲传承路径 [2] 演出亮点 - 1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参与演出,京剧首次登上全国戏曲(南方片)舞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2] - 惠民票价占比超50%(40元、60元),19台剧目将在5处场馆上演,并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延时录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