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搜索文档
父亲的戏剧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 沈福存先生在京剧艺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融合了青衣、小生"两门抱"的特点,并吸收了"四大流派"及电影艺术的特色,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 [2][3] - 沈福存注重将阳春白雪的京剧艺术与巴渝文化相结合,以青衣为根本融入花旦元素,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活泼又端庄,极具感染力 [3] - 沈福存在传统戏表演中注重"小地方找戏",通过深加工和情感注入使角色更具生命力,特别注重火候把控和观众情感互动 [4] 艺术生涯与影响 - 沈福存的艺术生涯充满坎坷,从青衣戏红遍西南到转行老生,再到70年代末回归青衣表演并大红大紫,经历多次转折 [2] - 沈福存对女儿沈铁梅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不仅在川剧表演中启发她守正创新,还通过细节指导和长期陪伴帮助她提升艺术水平 [4] - 沈铁梅在艺术成长过程中深受父亲影响,从传统戏到创编剧目如《金子》《李亚仙》《江姐》,均得到父亲的细致指导 [4] 艺术理念与贡献 - 沈福存的艺术理念强调"怎么成为自己",不以模仿为终点,而是广纳各派特色并形成独特风格 [3] - 沈福存通过现代审美激活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既保留剧种根本风貌,又在传统中突围,赋予角色人性化和生命力 [5][6] - 沈福存一生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其艺术成果对京剧传承发展具有宝贵价值,并激励后人继续推动艺术创新 [5][6]
非遗“新”传人们,动力从何而来
中国青年报· 2025-06-20 11:07
非遗传承与创新 - 青年自媒体创作者江寻千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打铁花技艺,全网关注量激增8亿多,带动景区邀请铁花艺人表演[1][4] - 非遗传承人沈州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直播间场均观看5万人以上,单场最高成交额达320万元,月销量从七八千单增至两万多单[5][6] - 非遗与跑酷、醒狮等跨界融合产生创新内容,如"跑酷拉面"将打铁花与跑酷结合的视频点赞量突破1200万[7] 非遗传播数据 - 抖音平台新增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超两亿条,同比增长31%,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达7499亿次,平均每天6.5万场非遗直播[8] - 平台认证非遗传承人达1294位,其中30岁以下247人同比增长24%,00后非遗视频用户数量同比上升95%[8] - 非遗数字人"非非"具备多语言智能讲解功能,为非遗展示提供全新形式[9] 非遗与文旅融合 - 成都市熙院剧场融合川剧变脸、傩舞等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演出,观众中15-30岁年轻人占比达50%[10] - 都江堰市创新开发"非遗元素"文创产品,打造"青城道茶山房"等非遗旅游综合体,放水节直播吸引大量观众[11] - 非遗旅行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化体验需求,提供慢节奏文化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11][12]
免签红利持续凸显!脸谱、戏服、变脸……中国研学“吸引力”上升
央视网· 2025-06-13 16:16
出入境客流增长 - 重庆江北机场口岸2025年出入境客流量截至6月10日突破100万人次,同比增长37% [1] - 外国人占比超过三成,创历史新高 [1] 免签政策影响 - 中国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包括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放宽,推动外籍人员入境便利化 [5] - 免签政策提升海外游客对中国旅游的关注度,重庆因其独特城市魅力和文化成为热门目的地 [5] 入境游客来源分布 - 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是重庆入境游主要来源地 [10] - 欧洲国家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旅客数量较往年呈上升趋势 [10] - 暑期临近,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研学,进一步带动客流 [10] 游客体验与文化活动 - 外国游客对免签政策表示满意,认为其增加了行程灵活性 [7] - 美国研学学生在重庆体验火锅、解放纪念碑和十八梯等景点,对当地文化和人民友善度给予高度评价 [12] - 北仓文创园提供川剧脸谱绘画、戏服穿戴和专业表演体验,吸引外国游客参与 [15] - 美国学生对川剧“变脸”表现出浓厚兴趣,期待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8]
重新认识地方戏的灵魂(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新规要求大型舞台剧创作项目每外请1类主创人员降低1个排序档次 旨在鼓励培养本土主创力量并保持剧种特色 [2] - 行业需重新认识方言和声腔音乐作为地方戏灵魂的重要性 避免因过度创新导致剧种特色丧失 [2][6] 方言与剧种特色 - 福州话的"八音"调值塑造了闽剧念白韵律 广东话"九声六调"增强粤剧旋律性 莆仙方言15个声母和40多个韵母体现古老剧种厚重感 [2] - 方言词汇体系如福州话"平八"、巴蜀方言"巴适"、吴语"芥杀格"等能精准塑造角色语言形象 增强行当特色 [3] - 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可差异化塑造丑角白话连珠、官生文读铿锵、花旦文白混读等人物形象 [3] - 外请主创难以短期掌握复杂方言体系 青年编剧方言驾驭能力下降 导致台词生硬并削弱剧种韵味 [4] 声腔音乐与艺术风格 - 闽剧声腔融合"逗腔""江湖""洋歌"三大体系 结合福州方言及逗管等特色乐器形成独特音乐风格 [5] - 湘剧通过长沙方言规范将高腔、昆腔等声腔与湖南地方音乐深度结合 形成"湘化"特色 [5] - 梨园戏"压脚鼓"、赣剧赣胡、晋剧"呼胡"等特色乐器及曲牌构成剧种高辨识度艺术风格 [5] - 当前存在外请作曲配器与剧种声腔"两张皮"现象 大建制乐队湮没特色乐器 削弱剧种辨识度 [5] 创新与传承平衡 - 行业需适应时代变化 在题材和表演程式(如闽剧"脱壳"程式、妆造改良)方面鼓励创新 [6] - 300多个剧种各美其美 革新传统需先深入理解方言和声腔音乐的核心价值 [6]
“典籍里的非遗”开启全民共享之旅
人民网· 2025-06-01 08:50
阅读提示 5月28日,以"增进交流互鉴、激发传承活力、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 文化遗产节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其中,"典籍里的非遗"分会场暨"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在西 南地区首次以古籍展览、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多元创新模式,全方位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如今,这门小众的乐器正逐渐融入大众生活。"作为川派古琴的发源地,成都是中国古琴艺术三大 重镇之一,古琴氛围浓厚,琴艺源远流长。黄明康介绍,她从事古琴传承40余年以来,亲眼见证了这项 艺术的变化。近年来,成都市各级文化馆开通各类公益文化培训,古琴演奏便是常驻课程之一。自2013 年开始,黄明康在成都市文化馆开办了公共文化服务免费的古琴、洞箫培训班,作为专职音乐辅导老 师,她每周都会上一节古琴课和洞箫课,招收群众学习古琴,讲授最基础的指法和古琴知识,十几年下 来,数万人次前来学习古琴。 "古琴声韵悠远、回味无穷,令人不禁想要上手触摸抚弹。"成都市民杨女士带着孩子来此周末放 松,听见古琴乐声,便走进展览体验。黄明康热情地拉着每一位到展台询问的对象坐到琴前试弹,细心 讲解古琴文化,"越是民族的越具有国际意义,希望通过自己的展示,让越 ...
这个老街区如何激发消费活力(发展一线看信心)
人民日报· 2025-05-11 05:30
城市更新与消费升级 - 望平坊旅游休闲街区位于成都成华区猛追湾街道,全长2 5公里,总面积1 68平方公里,在"五一"假期吸引约20万名游客[1] - 2018年成华区推进猛追湾片区城市更新改造,通过肌理调整和场景再造,将老旧街坊蜕变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 - 街区改造引入专业企业进行设计、改造和运营一体化,有效解决居民生活困扰并激发消费潜能[1] 业态创新与特色经济 - 望平坊举办"面包节"活动,聚集30多家特色烘焙店,推出结合四川特色的米面包等新产品[2] - 街区引入几何书店成都首店、复古服饰首饰店、香料咖啡融合店等时尚特色店铺[2] - 街区形成以小店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为特色的活力街区,年均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2] 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 - 街区融合川剧、美食、文创等元素,保留老成都韵味的同时加入新潮体验如民谣驻唱[1] - 通过主题消费活动和特色店铺招引,升级消费体验并沉淀老成都记忆[2] - 街区日间有潮味十足的新活动,夜间有滨水休闲生活,形成全天候消费活力场景[2]
南方最高水平戏曲会演来了
长江日报· 2025-05-09 10:04
会演概况 - 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将于5月15日至6月26日在武汉举办,分为17台优秀保留剧目展演和12个(2台)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两大板块 [1] - 会演是我国南方地区戏曲艺术最高水平交流展示平台,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 [1] 剧目内容 - 17台优秀保留剧目涵盖京剧、楚剧、汉剧、黄梅戏、沪剧、赣剧、云南花灯、川剧等多种类型,部分剧目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屡获国家级奖项 [1] - 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云集12位专业院团青年演员,演绎京剧、越剧、荆州花鼓戏、川剧、黔剧等经典折子戏 [1] - 越剧《五女拜寿》已演出1000多场,去年完成第五代演员接棒传承,体现戏曲传承路径 [2] 演出亮点 - 13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参与演出,京剧首次登上全国戏曲(南方片)舞台,具有里程碑意义 [2] - 惠民票价占比超50%(40元、60元),19台剧目将在5处场馆上演,并通过多个网络平台延时录播 [2]
把赛事主场变成消费主场
经济日报· 2025-05-03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体育赛事在促消费、惠民生领域潜力巨大,各地应借赛事人气推进“体育 +”产业融合发展,让赛事流量滋养城市,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同时不能忽视群众身边的体育需求 [2][3] 分组1:“体育 + 旅游”成为新热点 - “五一”假期“体育 + 旅游”成新热点,北京多场国际顶级赛事、成都世界运动会项目、上海F1中国大奖赛吸引民众 [1] - 越来越多城市把体育赛事作为撬动文旅消费的密码,如成都多场高水平赛事使体育消费在城市消费占比持续攀升 [1] - 户外运动越来越火,各地整合文、体、旅资源建设户外运动目的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能级 [1] 分组2:赛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一些城市只顾短期流量,缺乏长期规划,办赛时轰轰烈烈,赛后陷入低谷,需以体育赛事为支点撬动更大经济版图 [2] - 赛时善于引流,激发赛事活动乘数效应,如成都大运会期间宽窄巷子和建设路美食街的举措带动消费增长 [2] - 赛后大胆创新,形成持续增值的消费生态,如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和深圳大运中心赛后的转型利用 [2] 分组3:关注群众体育需求与产业融合 - 一些城市把筹办赛事与全民健身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释放市民运动空间,激发居民运动热情 [3] - 体育经济生命力来自赛场内外,各地要借赛事人气推进“体育 +”产业融合发展,延伸赛事产业链条 [3]
五一消费热观察③|糖画、漆扇、变脸喷火,“五一”假期首日,成都的“非遗”味儿很浓!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1
非遗文化成为成都旅游新亮点 - 成都非遗项目如糖画、川剧、漆扇等在"五一"假期成为市民游客的沉浸式体验首选,传统文化活动显著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 [1][3] - 市级非遗糖画传承人蒋启军表示其"五一"档期已满,近年来已收徒十余人,包括武汉、宜宾及外国友人,显示非遗技艺传承范围扩大 [5] - 漆扇制作体验区因新媒体传播效应吸引大量游客,通过游戏互动形式获取非遗体验机会的创新模式受追捧 [7] 文旅融合活动带动消费新场景 - 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推出"树下音乐节""草坪市集"等夜间活动,结合LIVE音乐、非遗表演(川剧变脸喷火、皮影戏)及竹编手工体验,形成"音乐+市集+手工"多元消费场景 [11][14] - 园区引入文创摊位销售非遗特色冰箱贴、手工灯等产品,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消费品,预计"五一"游客数将创新高 [16] - 活动设计覆盖亲子家庭(劳动节科普展区)及外地游客(如自贡游客专程体验皮影戏),强化非遗博览园作为一站式非遗体验中心的定位 [9][14] 非遗产业化趋势显现 - 糖画传承人蒋启军在东门市井设固定摊位并频繁参与文旅活动,反映非遗技艺正通过商业化路径实现可持续传播 [5] - 非遗博览园组织市集商户提供文创周边、简餐等服务,形成"体验-消费"闭环,其中文创摊位收入来自非遗衍生品销售 [16] - 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非遗博览园通过商家优惠活动与特色文化IP结合,探索"非遗+商业"的盈利模式 [14][16]
入境游客带着大旅行箱来“扫货”
人民网· 2025-04-26 08:32
入境游市场升温 - 网红博主"甲亢哥"的"中国奇遇记"系列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叠加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五一"黄金周入境游热度不断攀升 [1] - 在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在日本游客最想去的海外城市增长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一 [1] - 今年以来入境游市场持续升温,签证、支付、住宿等便利化政策不断完善 [1] 入境消费活力提升 - 重庆市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办理离境退税金额均同比增长近5倍 [2] - 北京市开具离境退税申请单份数同比增长128%,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2.7亿元,同比翻一番 [2] - 四川省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04.78%,退税商店销售金额同比增长200.91%,办理退税额同比增长211.64% [2] - 当前汇率对入境游客友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举措进一步激活入境消费活力 [3] 境外游客消费偏好 - 外国游客喜欢购买电子产品、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特色纪念品,甚至网购麻将 [2] - 海外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热衷分享"100美元能买到的中国好物" [2] - 上海美术工作室接待的外国游客量明显增多,今年"五一"假期两周前已接到预约 [4] 深度文化体验受青睐 - 山水写意画、软笔书法、中式插花、剪纸等传统文化体验吸引外国游客 [4] - 非遗体验类项目如川剧变脸、京剧演艺等在海外旅行平台预订量快速增长 [4] - 外国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观光,追求沉浸式体验 [4] 旅游目的地多元化 - 外国游客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及乡村地区 [5] -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云南大理古城、浙江乌镇等凭借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 [5] -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带动张家界景区旅游预订量月环比增长70% [7] 网红效应带动旅游 - 网红"甲亢哥"到达成都后,携程平台成都景点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88% [7] - "卤鹅哥"带火重庆入境游,重庆"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193% [7] 高科技旅游项目吸引力 - 上海东方明珠塔观光、广州塔顶摩天轮、成都熊猫基地的熊猫智能互动体验等高科技项目吸引外国游客 [7] 入境游发展潜力 - 需开发更多体现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色产品,优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 [7] - 借助短视频传播优势展示中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增强入境游动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