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medicine
搜索文档
2025 InnoMatch Tech-Matching Fair Opens in Shanghai to Push Global Sci-Tech Cooperation
Globenewswire· 2025-09-23 16:44
活动概况 - 2025 InnoMatch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于9月21日在上海开幕,作为第18届浦江创新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1] - 活动聚焦需求驱动的项目征集、人才搜寻和资本赋能[2] - 本届大会是该项活动的第五届,已成为全球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8] 平台与服务特色 - 活动核心为InnoMatch供需对接平台,提供线上全生态系统服务、为期3天的全球资源聚合展览活动以及全年持续的全程对接服务[2] - 大会三大核心亮点是规模、需求和体验[2] 发布与对接规模 - 大会向全球发布了超过10,000项技术需求,涵盖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等20多个前沿领域[3] - 现场发布了2,000个人才招聘职位,1,728项待转化的国内外成果和高校优质成果,847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以及超过80项前沿领域的首发产品和体验场景[3] - 汇集了120家行业领先企业的开放创新平台和需求场景[4] - 现场发布了超过10项价值均达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创新需求,促进了精准的产业对接[4] 创新成果展示 - 展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和商业化案例,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用于脑机接口的专用芯片和华山医院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性DC疫苗[5] - 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是六个未来产业概念验证平台的集体亮相,覆盖脑机接口、核酸药物、集成电路材料等领域[6] 平台服务与支持 - 概念验证平台通过提供深度全链条服务,包括技术验证、商业可行性测试、资源匹配和孵化支持,有效降低了未来产业创新成果的商业化风险和研发成本[6] 参与机构与成果 - 科技成果转化与分享会吸引了20家在沪机构和21所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参与[7] - 高校展区重点展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7] - 现场还发布了一系列报告和标准[7]
黄埔“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启动!首团超百人,或三年见成效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0:35
计划概述 -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推出“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旨在构建新型政企关系,通过“1+4”培育体系整合政府、市场与专业机构三方资源 [1] - 计划从区内高成长性、高潜力民营企业中分批遴选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定制化培育与资源导入,提升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与经营管理能力 [1] - 计划于9月18日启动,首批108位民营企业家组成“百人团”,覆盖计算机、人工智能、商业管理等多个领域,以三年为一个培育周期 [1] 培育体系与机制 - 计划形成“1+4”培育体系,“1”指“企业家共同体”成长体系,推动企业家在战略、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协同,开展“生态共同体”成长活动 [3] - “4”指战略企业家甄别、培育、赋能、评估四大体系,实行全方位甄别、全过程陪伴、全要素保障、全维度评价 [3] - 首批入选企业家分为“战略擎锋营”、“战略砥锋营”、“战略蓄锋营”三个培育梯队,依托格局、方法、资本、技术等八大赋能机制进行跟踪评估和动态优化 [4] - 计划着力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低空与空天等重点产业赛道培育企业家 [3] 入选企业家与企业情况 - 首批“百人团”企业家平均年龄48岁,涉及23家上市公司,企业知识产权平均达167项 [6] - 代表性企业包括已登陆纳斯达克的自动驾驶公司文远知行,该计划回应了企业家对战略视野、风险意识和领导力提升的需求 [6] - 企业家筛选标准涵盖家国情怀、前瞻视野、战略洞察力、干事创业激情、团结引领力、逆势成长力与企业潜力等6个维度 [3] 资源支持与合作网络 - 计划聘请3位“产业领航企业家”全程指导,分别为视源电子董事长王洋、智光电气董事长李永喜、亿航智能董事长胡华智 [6] - 黄埔区与10家资源赋能单位签约,提供智库、产业链、金融、创新、人才等支持,包括多家银行、投资集团及研究机构 [7] - 此举有利于构建“政-企-研-金”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建立多维度、可持续的资源嫁接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源对接效能 [9] 计划目标与预期影响 - 计划目标是锻造顶尖战略企业家队伍,培育百亿级、千亿级龙头企业,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企、辐射一业” [3] - 长远目标是在黄埔区形成“企业家-企业-产业集群”的正向循环,强化汽车、新型显示、绿色能源等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引领地位 [6] - 计划旨在对企业“帮一把、托一手、陪一程”,让企业成长得更快、更好、更有影响力 [4]
打破人才流动的“玻璃门”:专家共论广东人才引育破局之道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21:15
人才引育机制创新 - 全省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7月底已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2] - 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全员聘任制和“准聘-长聘”制改革,形成结构科学的“金字塔”型人才发展共同体 [2] - 建议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机制障碍,开展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改革试点,互聘“产业教授”和“科技副总” [3] - 试点实施共享人才的“双聘制”岗位,设立“周末工程师”、“周末科学家”、“远程首席技术官”等岗位以增加吸引力并降低引才难度 [3] 创新平台与科研载体建设 - 广东加快构建以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 - 南方科技大学的碳中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十大科研平台均由院士领衔,并赋予战略科学家人、财、物权等自主权 [3] - 建议支持高校、企业共建“低空智能技术研究院”,开设“AI+低空应用”微专业,并打造省级实训基地 [4]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 推行“产业人才驻校”、“教师产业历练”制度,对企业派驻工程师给予补贴,实现课程与产业前沿实时同步 [4] - 建议深化校企合作项目对接引导和成效评价,以创新高校产教联合育才机制 [4] - 实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人才特训计划”,鼓励多岗位轮训,推广“双导师制”、“订单式培养”,并建立跨校微专业 [5] 人才政策与生活保障 - 建议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生活补贴、人才项目扶持等专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 [5] - 招揽高层次人才时需注重全面展示城市水平,设计家庭考察行程,并设立“人才家属支持热线”以提升家庭认同 [5] 区域协同与均衡发展 - 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例如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人才服务中心”,并试点“湾区低空人才通行证” [6] - 加强省级统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人才享受充足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保障政策 [6] - 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区域体系,以广深为创新策源核心,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或研发平台 [6]
“通缩” 过度。“反内卷” 初步成效- “Deflation” is excessive. Initial results of “Anti-involution”
2025-08-14 10:44
行业与公司关键要点总结 **1 宏观经济与通胀** - CPI 7月同比持平(0% y/y),高于彭博预测中值(-0.1% y/y)[5] - 食品CPI同比下降1.6% y/y(基数效应主导),能源CPI降幅收窄至-4.3% y/y(5月为-6.1% y/y)[5] - 核心CPI连续上升至0.8% y/y,为2023年9月以来最高(排除春节干扰)[5] - 工业领域通缩更显著:PPI同比-3.6% y/y(与5月持平),为2023年7月以来最低[6] - 工业品PPI(权重75%)降幅五个月来首次收窄,显示“反内卷”政策初步见效[7] **2 房地产政策与市场** - 北京取消郊区(五环外)购房套数限制,但仅针对本地户籍或连续2年社保/个税缴纳者,影响有限[8] - 北京、上海、深圳仍保留购房限制(海南除外),全面放开或加剧其他城市需求外流风险[9][10] - 政策设计旨在保护本地居民住房可负担性,中央反对虹吸效应[9] **3 生育与消费刺激政策** - 北京推出两项措施:3岁以下儿童每年补贴3600元(约500美元),免除幼儿园大班保教费[11] - 预计全国秋季学期减免费用覆盖1200万儿童,总额200亿元(财政部数据)[13] - 政策效果有限:补贴对消费的乘数效应弱于消费券,短期内难提振生育率[13] **4 金融与产业政策前瞻** - 央行联合六部委发布文件,优先支持三类领域融资:[14][15] - **工业链技术**:集成电路、机床、医疗设备、基础软件等 - **资本市场多层融资**:下一代IT、智能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 **长期资金投入**:未来制造、信息、材料、能源等前瞻产业 - 文件或为2025年10月发布的“十五五”规划草案预演[14] **5 稳定币监管** - 北京禁止稳定币研究与推广会议,延续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监管立场[16] - 央行数字货币(e-CNY)仍是首选,香港可能作为稳定币试验场[17][18] **6 地缘政治动态** - 习近平与普京通话(普京主动请求),讨论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的立场协调[19][20] - 特朗普分化金砖国家策略:印度面临25%关税压力,中国或保持观望[22][23] **7 其他经济数据** - 出口韧性:受转口贸易和倾销支撑,抵消美国关税压力[29] - 美元走强增加人民币汇率管理难度[26] **可能被忽略的细节** - 北京生育支持政策实际为3月政府工作报告承诺的落地,后续措施需待2026年报告[12] - 工业PPI改善或反映产能过剩问题局部缓解,但房地产下行趋势难逆转[7][10] (注:原文未明确提及具体公司名称,分析以宏观与行业层面为主)
Taihu Talent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howcases Wuxi's Vision: Everyone Can Succeed
Globenewswire· 2025-08-11 11:04
会议概况 - 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于8月8日在无锡开幕 这是该旗舰品牌活动连续第八年举办[1] - 活动汇聚100个海内外校友协会 展示600个校友主导项目 人才基金总额达到100亿元[1] 城市经济基础 - 2024年无锡市GDP达到1.6263万亿元 人均GDP位居中国同类城市前列[2] - 城市位于长三角都市圈核心 以尊重知识和务实文化著称[2] 人才发展成果 - 无锡实施"太湖人才计划" 目前拥有230万人才 包括19.2万名高层次专业人士[3] - 人才企业注册数量达2104家 推动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3] 产业创新突破 - 人才流入促进新兴生产力发展 取得先进光子芯片、"烛龙-1"核电池等标志性成果[3] - 成功研发全球首款国产肺癌药物 展现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能力[3] 人才发展环境 - 海外归国人才徐志涵肯定无锡对"不完美"人才的包容性创业环境[4] - 城市通过允许创新和试错空间 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4]
河套:世界级科创平台加速崛起 两年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
深圳商报· 2025-08-08 00:56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规划 核心观点 -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定位为"世界级科研枢纽"和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两年来在制度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成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 - 通过"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独特机制推动深港科研协作,加速创新要素跨境流动[2] - 已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构建"香港基础研究-河套成果转化-大湾区生产制造"产业链[6] 创新要素流动 - **人员流动**:深港跨境直通巴士30分钟直达香港科学园,2026年新皇岗口岸启用后通关时间将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2] - **资金流动**:落地"科汇通"试点实现科研资金跨境自由调拨,设立首只跨境双币母基金(人民币/港币),完成510万元港资科研资金汇入及1000万美元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2] - **物资流动**:海关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推动科研物资跨境高效流动[3] - **数据流动**: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3.34亿元[3] 创新生态建设 - **空间载体**:建成13个专业园区,释放皇岗口岸40万平方米土地,规划建设120万平方米国际协同创新区,2035年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300万平方米[4] - **人才集聚**:实施15%个税差额补贴政策,吸引18名院士专家及1.5万余名科研人员[4] - **技术平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建成4个中试服务平台,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等机构,取得电子束光刻机首台样机、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果[5] 产业集群发展 - 已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形成"湾区芯谷、数字智谷、量子硅谷、生命绿谷、能源碳谷"产业布局[6] - AI领域企业加速增长,实现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等突破[5][6]
20cm速递|科创创业ETF(588360)涨超1%,硬科技研发投入与并购活跃度受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11:57
科创创业ETF表现 - 科创创业ETF(588360)7月29日早盘涨超1% [1] - 该ETF跟踪科创创业50指数(931643),单日涨跌幅可达20% [2] - 指数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 [2] 科创板发展现状 - 科创板2024年全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06亿元,同比增长6.4% [1]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达12.67%,持续领跑A股各板块 [1] - 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半导体等多个产业 [1] 科创板市场机制 - 通过分层管理、专业机构参与和领域拓展化解未盈利企业融资困境 [1] - 2025年新增披露73单交易已完成,重大交易单数13起 [1] - 股权激励、分红、回购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1] 投资产品信息 - 无股票账户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科创创业50ETF发起联接C(013307)和A(013306) [2]
开市六周年—— 科创板成长为资本市场改革“示范田”
经济日报· 2025-07-24 06:05
科创板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定位"硬科技",形成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 [1] - 累计支持589家企业上市,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67亿元,总市值突破7万亿元 [2] - 海光信息、中芯国际、联影医疗等10家龙头企业总市值1.47万亿元,占比超20% [2] 行业集群效应 - 集成电路领域聚集120余家企业,占A股总数的六成,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全链条 [2] - 生物医药领域113家企业成为全球主要创新药上市地之一,贡献2018年以来国产创新药的12%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形成矩阵式产业集群 [2] 制度创新与改革 - 试点注册制,建立多元包容发行上市制度、灵活股权激励制度、市场化并购重组制度 [4] - 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 [4] - 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摘U",19家第五套公司自研45款药品或疫苗获批上市 [4] - 新一轮"1+6"改革扩展第五套标准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5] 研发投入与人才 - 2024年研发投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6.4%,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12.6% [6] - 研发人员24万人,占员工总数近三成,研发投入强度显著高于沪主板(2.7%)、深主板(3.33%)、创业板(5.3%) [6] 市场表现与资金引导 - 近5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和9%,2024年平均毛利率40%,海外收入占比约三成 [6]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境内外跟踪产品161只,合计规模2600亿元 [6] - 约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 [6] 投资者回报 - 509家公司(87%)披露2025年度提质增效方案,科创50、科创100成分股全覆盖 [7] - 超六成公司推出2024年度现金分红方案,累计分红388亿元,超29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7]
科创板六周年“再出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2 12:2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近7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2][5][22] - 科创板定位"硬科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占比超八成 [5][7][22] - 科创板公司成长性良好,2019-2024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9%和9% [5] 制度创新与改革 - 推出"科创板八条"和"1+6"政策措施,设立"科创成长层",深化发行、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创新 [3][16][18] - 制度包容性增强,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20家第五套标准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 [6][26] - 注册制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为创业板、主板改革提供借鉴 [17][18] 重点产业链集聚效应 - 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完整生态,约120家上市公司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包括中芯国际、中微公司等龙头 [8][9] - 生物医药领域,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推出45款获批药品/疫苗,占同期国产创新药总数的12% [6][26] - 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9] 研发投入与成果 - 2024年研发投入1680亿元,是板块净利润的3倍,研发强度中位数12.6%领跑A股 [10][11][29]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平均每家公司216项,380家公司的850余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11][33] - 35家公司在细分领域全球第一,124家全国第一,138家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1][33] 市场生态与投资者回报 - 形成"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风气,90%公司在上市前获创投机构投资 [14] - 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硬科技"投资旗舰指数 [14] - 2024年超6成公司现金分红388亿元,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 [15] 企业案例与行业影响 - 中芯国际科创板IPO募资532亿元,带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 [9] - 拓荆科技上市后快速盈利,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8] - 恒玄科技上市5年业绩创新高,入选科创50指数 [6]
青岛再迎重磅“合伙人”!20余项前沿成果亮相鲁港澳科技对接会
齐鲁晚报· 2025-07-22 12:20
会议概况 - 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暨科创赋能上合地方经贸发展国际合作会议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近200名来自鲁港澳三地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 [1] - 会议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大会"期间的重要活动 现场为创冷科技产业化促进中心、中科医疗器械科创综合服务平台、合十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揭牌 [1] 合作成果 - 活动促成技术合作、产品推广、市场开拓等多项合作意向 设置30余个对接展位 山东省香港商会16家会员企业、澳门上合商会及山东本地139家单位代表参与自由交流 [2] - 参会嘉宾分批考察青岛·上合之珠博览中心、上合经贸综合服务平台、鲁港科技合作创新中心等标志性平台载体 [2] 项目推介 - 香港科技园公司介绍其国际孵化网络、研发支持体系及对接全球市场的优势 [3] - 胶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服务中心解读上合示范区政策红利、区位优势及鲁港中心服务功能 [3] - 合十思维、中科钛领、上合航天、国盾网科技等企业展示20余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航天科技、生物医药领域创新成果 [3] 战略意义 - 青岛与香港同为港口城市 具有相似的城市气质 通过鲁港澳合作深化科技创新领域协同 [4] - 上合示范区将带动鲁港澳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协同创新 打造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高地 [5] - 香港贸易发展局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和科创枢纽优势 支持山东企业"走出去"和海外技术"引进来" [5] - 山东通过"企业主导、市场导向"模式在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领域取得突破 未来将深化与港澳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合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