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 Drama
搜索文档
短剧导演自曝:拍爆款的秘诀,是“多谈几次恋爱”
虎嗅· 2025-09-10 16:35
长剧导演在影视寒冬下转战短剧,无奈又自救,拍摄风格横跨爱情、悬疑、谍战,还能把"流氓"演得出 神入化。今天这期视频就在合法的且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当一次"流氓",来扒一扒短剧行业。 ...
短剧平台首拒“过度整容脸”,行业在告别 “颜值焦虑”?
36氪· 2025-08-20 19:27
近日,某短剧平台对外发布《演员招募计划》,其中明确了多项招募要求:年龄需在18-30周岁(条件 优异者可适当放宽);外形方面要求形象佳、气质出众、三观人品端正,且热爱表演、身材匀称;身高 标准为男性175cm-188cm,女性155cm-172cm。 值得关注的是,该招募计划特别提及 "不要过度整容",该平台也由此成为业内首家明确对 "过度整容 脸" 说不的短剧公司。 这是否意味着,短剧行业已开始拒绝 "整容脸"? 一、短剧行业"整容脸"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在娱乐圈,明星进行整容或微调早已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成为一种潜规则。但过度整容的负面影响不容 忽视:不仅会让演员失去自身独特的辨识度,还可能导致面部僵硬、表情不自然,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 与支持。 近日,一部热播短剧引发网友热议,焦点集中在女主角的面部状态上。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指出, 女主角的脸部存在明显浮肿感,说话时的神态略显僵硬,面部肌肉运动极不自然,相关讨论一度成为剧 集话题的热点之一。 在小红书平台搜索 "短剧整容" 相关关键词,能看到大量网友对短剧演员整容问题的吐槽。 来源:小红书 有网友直言:"短剧里太多整容脸了,整感特别特别强,真的没必要整, ...
短剧、团播质量飞跃式提升,横店红利开始发力了?
36氪· 2025-08-14 08:06
互联网大厂布局短剧行业 - 腾讯上线微信小程序"短剧"提供免费口碑好剧观看 [1] - 京东以百万年薪招募短剧运营人才 [1] - 小米旗下Redmi推出首部精品短剧《时空合伙人》并由品牌总经理参与出演 [1] - 百度推出免费短剧APP"好看免费短剧"并取消插播广告 [3] - 小红书联合FIRST发起"红镜短剧计划"挖掘短剧人才 [3] 传统影视行业表现低迷 - 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同比下降22.7% [5] - 《酱园弄》上映25天票房仅3.74亿元 [4] - 暑期档仅《长安的荔枝》票房有望突破10亿元 [4] - 电视剧行业转向短集数模式 优酷自制剧删减至12集以内 [6] - 2025Q1季播综艺上新60部 其中47档为综N代 新综艺仅占全网网络综艺有效播放TOP20中的2部 [6] 新兴文娱业态特征与优势 - 团播公会单场成本10-100万元 仅为传统综艺十分之一 [8] - 头部团播工会单场创收超1200万元 [8] - 短剧《念念有词》成为红果站内首部双破亿作品 观看量破10亿 热度值破1亿 [9] - 短剧《重返八零共白首》热力值达1195.32w [9] - 短剧单集时长1-3分钟 适配碎片化观看习惯 [10] 传统文娱人才向新业态迁移 - 2025年一季度横店影视城接待超600个竖屏剧组 达去年同期两倍 [11] - 传统影视编剧/美术/灯光师转向短剧行业 [11] - 七维动力/日月星光传媒/鱼子酱文化等传统综艺制作公司布局团播 [11] - 传统导演王亚凭借十余年影视经验打造《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等爆款短剧 [14] - 短剧制作采用动态光效/粒子特效等专业技术提升视觉冲击 [14] 行业制作模式对比 - 传统剧集制作周期约14个月 S+大制作耗时更久 [7] - 电影《酱园弄》制作周期长达七年 投资规模超3亿元 [7] - 团播公会从策划到落地周期不超过两周 [8] - 团播服装造型根据直播间反馈实时更新 [8] - 短剧拍摄从混乱进度转向专业化团队运作 [14]
1年生死存亡时限,打造下一个横店?
投中网· 2025-08-12 15:03
行业概况 - 直播带货行业增速放缓,90%直播基地不盈利,行业从遍地开花到一地鸡毛[4] - 短剧市场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634.3亿元,引发全国短剧基地兴建潮[5] - 短剧基地商业模式包括二房东模式、联合拍剧、文旅融合等,部分基地已实现盈利[11][12][18] 区域竞争格局 - 横店日均6个微短剧组,但西安后来居上,全国100部微短剧中约60部诞生于西安,5个基地日均接待10+剧组[7] - 郑州短剧产量占全国40%-60%,头部企业月产能180+部,利用烂尾楼改造基地降低成本[8] - 东北地区通过"以戏养景"策略切入,沈阳基地投入2万平米场地,侧重文旅剧等差异化题材[14][16][17] 商业模式与运营数据 - 场景租赁费从2023年5000-6000元/天降至2024年3000-4000元/天,部分基地通过15%-30%跟投分账[12] - 典型基地投入规模:郑州战旗基地投入100-200万元,聚美空港基地投入3000万元[9] - 头部短剧公司单月产值可达5000万元(按100部×50万/部计算),剧本公司年营收达3000-4000万元[18] 产业链延伸 - 短剧基地向C端延伸,规划沉浸式体验空间和综艺Live秀等业态[12] - 文旅融合效应显著:横店影视城2024年游客1800万人次,文旅收入占比超40%,带动周边服务业增长18%[18]
抢滩下一个短剧风口,低成本漫剧火了?
36氪· 2025-08-05 07:46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动漫短剧成为行业新趋势,各大平台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抖音、快手、B站、多多视频均在发力 [1] - 2024年第四季度动漫短剧观看人次突破20亿,付费规模达到2600万,看播量环比第三季度提升123.91%,收入增长率高达204.11% [1] - 快手平台端午期间漫剧日耗达到200万,头部剧集投资回报率可以打正,在1以上 [1] - B站动漫短剧每月流水约为1400万元 [1] - 中国动漫产业总值从2019年的76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000亿元,预计2025年泛二次元周边市场规模将达6521亿元,2029年有望达8344亿元 [18] 平台布局与战略考量 - B站从2024年底开始关注漫剧生态,因动画短剧Up主自然流量和涨粉速度快,商业化变现效果好,并成立了专项小组 [8] - 快手于去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动态漫,并于今年2月底正式成立专项团队进行运营 [8] - 平台发力漫剧的考量包括:真人短剧市场增长见顶,漫剧能覆盖更年轻用户群,动画表现形式更自由,成本可控且存在AI降本提效空间 [9] - 漫剧结合了传统动画、动漫与短剧,拓宽了整个市场 [9] - 平台商业化模式不同,抖音、快手以投流付费为主,B站则以充电付费解锁为主 [10] 制作成本与产能 - 行业平均制作成本在2000元到5000元一分钟,相比传统动画短片成本缩减十倍以上 [12] - 典型制作周期为2个月,起步成本约为2000元一分钟 [12] - 精品AI短剧一分钟成本约3000元,在人力成本较低的城市如成都、长沙也需3000元以上 [12] - 二次元漫剧或沙雕漫成本较低,分别为1000-1500元一分钟和800元一分钟 [12] - 有公司通过AI技术可将投入成本降至传统真人短剧的三分之一,例如50万的真人短剧AI版仅需15万 [3] 内容题材与用户画像 - 漫剧内容类型主要包括传统动态漫画、游戏CG动画、素材动画、沙雕漫剧及AIGC短剧 [1] - 主流内容题材偏男频,最受欢迎的类型为玄幻、奇幻、科幻,此外都市、现代、异能及悬疑侦探也受欢迎 [13][15] - 目标用户画像以二次元的年轻群体为主,与B站核心用户高度重合 [8] - 女频漫剧目前较少,被视为行业机会 [16] 参与者生态与商业模式 - 从业者来源多样,包括原动画、漫画、网文行业转型者,真人短剧拓宽者,以及短剧投流平台如九州、点众、中文在线等 [6] - 行业先行者已获得正向反馈,有公司团队规模达几百人,月收入突破千万元 [5] - B站Up主“圆桌动漫”制作的《我独自拯救反派》上线后一个自然月营收流水突破百万,“家有神兽”的动漫短剧月流水同样超百万 [10] - 行业内存在公开收购漫剧账号的行为,按粉丝量计算,一个粉丝价值一毛五分钱 [2] 行业挑战与发展阶段 - 行业目前处于爆发前夕,与两年前的小程序短剧阶段相似 [2][19] - 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套路化制作导致用户可能产生审美疲劳 [16] - 版权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议题 [17] - 行业期待出现一部类似真人短剧《无双》那样充值过亿的爆款来彻底引爆市场 [1][3]
“低俗”短剧,让多少90后身价过亿?
凤凰网财经· 2025-08-02 20:33
行业概况 - 2023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突破370亿元,用户规模超5亿,单部爆款分账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12] - 2023年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67.65%,预计2025年将达634-686亿元 [13] - 短剧上线5天播放量破10亿,2周破20亿,单片分账收益预测8000万-1亿元 [7] - 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超过电影市场,并可能于2024年超过电视剧市场 [9][10] 商业模式 - 短剧制作成本约50万元,头部作品ROI可达10倍以上,远高于长剧的1.6-2倍 [27][28] - 国际案例《The Divorced Billionaire Heiress》成本20万美元,3个月票房2500万美元,ROI超100倍 [20][23] - 短剧采用会员免费制替代按集收费模式,盈利转向广告植入和会员费 [75][76] - 平台级短剧如《原罪》预算1200万元,《执笔》预算2400万元,效果超预期 [77] 生产特点 - 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7500小时),平均成本不足100万元,为长剧千分之一 [37] - 拍摄周期极短,例如6周完成拍摄剪辑,主演日均睡眠仅3小时 [23][61] - 采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5秒一个小高潮,节奏密集依赖剪辑特效 [69][80] - 传统影视从业者转型后效率显著提升,例如导演4个月完成20多部短剧 [37] 人才市场 - 一线短剧演员日薪2万-3万元,整剧打包价20万-30万元 [16] - 演员为适应角色需快速改变形象,如2个月减重55斤 [62] - 传统明星如李若彤、刘晓庆、万茜等纷纷试水短剧 [47][48][51] - 群演日薪150元起,高校学生参与兼职龙套 [16][64] 竞争格局 - 暑期档电影票房45亿元(同比下滑33%),长剧《淬火年代》收视率跌破底盘 [4][5] - 短剧以低投入高回报优势挤压传统影视,头部公司单项目盈利数千万 [8][13] - 长剧平台如爱奇艺、腾讯入局短剧,但盈利逻辑与原生短剧存在差异 [77][79] - 行业规范化政策出台后暴富神话减少,但市场总量持续扩大 [73][74] 用户需求 - 短剧契合碎片化时间场景,如通勤、厕所等场景的即时娱乐需求 [85][86] - 用户偏好重复套路框架,追求无需思考的情绪价值 [87][88] - 传统长剧因沉浸时间需求与当代生活节奏脱节 [84][86]
红果观看破10亿的短剧,都是谁在做?
36氪· 2025-07-19 15:03
红果短剧市场表现 - 红果短剧平台出现两部爆款新剧:《念念有词》累计观看量突破20亿,成为站内首部"双破亿短剧"(观看量破10亿+热度值破亿)[1] - 《南音再许》开播后空降红果三榜Top1,播出第4天累计观看量破10亿[1] - 红果平台已有17部观看量破10亿的短剧,其中听花岛独占4部(《家里家外》《十八岁太奶奶驾到》《念念有词》《南音再许》),另有3部未公布战报的剧集播放量也超10亿[3] 短剧制作公司格局 - 听花岛坚持精品内容路线,爆款率居高不下,其背靠十月初五影视的影视基因助力品质把控[16] - 于今无量核心团队来自字节跳动广告部门,专注女频市场,其《好一个乖乖女》分账破千万,投资回报率达2000%[5][6][7] - 重庆四月联盟采用走量模式,年产量115部,但爆款率较高(红果10亿俱乐部占3部,2024热剧榜15部上榜),依托MCN基因和4000平影视基地控本增效[10][14] - 海鱼星空精品化策略见效,爆款率超50%,合作刘晓庆首部短剧《萌宝助攻:五十岁婚宠》[18] 行业发展趋势 - 女频内容主导市场,红果10亿短剧中除《老千》外均为女频作品[7] - 下沉市场走量模式仍为主流,木叶短剧APP三四线城市用户占比超60%[15] - 精品化趋势加速,德玉影视《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通过棚拍+特效20天精制实现10亿播放[18] - 行业分化明显:头部公司通过精品化(听花岛)或规模化(重庆四月联盟)建立竞争优势[3][14][16]
片酬暴涨十倍,“短剧造星”造福了谁?
创业邦· 2025-07-07 11:21
短剧造星现象 - 短剧行业快速发展带动"短剧造星"趋势 平台如腾讯 爱奇艺通过综艺推动短剧演员曝光 制作公司听花岛已签约赵佳 王道铁等多位爆款演员 [3][4][7] - 短剧演员明星化表现明显 如柯淳因《好一个乖乖女》播放量破20亿 粉丝暴涨至500万 单条视频获20万点赞 杂志封面两小时销量超50万 [17][21] - 演员粉丝呈现饭圈化特征 包括控评 数据维护 线下应援等活动 如王格格粉丝投放巨幅海报 申浩男粉丝租用应援大巴 [22][23] 行业资源布局 - 制作公司与经纪公司加速签约短剧演员 听花岛 麦芽等短剧公司通过签约保障制作资源 欢娱 飞宝等传统影视公司则寻求长剧转型机会 [28][31][32] - 演员签约动机分化 短剧公司提供稳定工作机会 如听花岛剧集自带流量 影视公司则提供长剧发展路径 如滕泽文参演《墨雨云间》 [32][33] - 平台差异化策略显现 爱奇艺通过"荧光之夜"盛典和旗下公司超级向上签约演员 腾讯 优酷则侧重综艺曝光 [36][39][42] 演员发展挑战 - 短剧演员面临人设固化问题 因短剧需要快速建立角色认知 导致演员被标签化为单一类型 如霸道总裁 恶毒女二等 [49] - 演技转型存在障碍 李沐宸在综艺中短剧式表演遭质疑 柯淳被评"技术性流泪" 显示与长剧表演标准存在差距 [50][52] - 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需平衡 接地气的直播互动增强粉丝黏性但削弱明星光环 进军长剧又面临竞争压力 [45][46][47]
短剧江湖“华山论剑”,“四大门派”谁主沉浮?
36氪· 2025-07-02 08:42
短剧市场概况 - 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飙升至504亿元,用户规模突破6.6亿[3][34] - 竖屏短剧年产量达4万部,制作方年收入120亿元,与传统长剧310亿元差距快速收窄[1] - 38%用户横竖屏自由切换,形成"双栖生态",横屏剧覆盖77%用户,竖屏剧触达61%用户[3] 四大门派竞争格局 网文平台派 - 代表玩家:红果(月活1.73亿)、河马(月活4100万)、七猫、阅文等[8][10][12] - 核心优势:自有网文IP库(如红果背靠番茄小说+抖音算法)、日更超50部作品、覆盖112细分题材[8][10] - 商业模式:免费+广告为主,红果《好一个乖乖女》、河马《萌宝助攻》等爆款案例[11] 视频平台派 - 代表玩家:抖音(整合短剧版权中心)、快手(日活曾达3亿)、腾讯视频(十分短剧)、爱优腾芒[12][14] - 核心策略:抖音快手靠流量变现,长视频平台押注横屏精品(如腾讯视频倾斜长剧10-20%预算)[14][22] - 代表作:快手《长公主在上》、腾讯《大妈的世界》、优酷《锁爱三生》[12][14][15] 垂类生态派 - 代表玩家:小红书(《痴人之爱》14天播放7500万)、B站、微信、百度[4][16][17] - 差异化打法:小红书聚焦高知女性(联名FIRST影展)、B站深耕Z世代弹幕文化[16][27][28] - 爆款案例:小红书痴人之爱话题2亿浏览、B站《逃出大英博物馆》[4][17] 电商跨界派 - 代表玩家:淘宝(品牌定制剧)、美团(植入外卖红包)、拼多多(看剧得现金)[17][18] - 商业逻辑:淘宝提升带货效率、拼多多增加用户停留时长[17] - 代表作:淘宝《穿越后,王妃坚决捍卫穿衣自由》、拼多多《双面肥妻反击录》[18] 行业三大趋势 合作共赢 - 红果升级"果燃计划"联合芒果TV/爱奇艺,河马开放3000+小说IP库[20] - 百度"百剧计划"联动阅文/爱奇艺,好看视频极速版转型短剧APP[20] 内容升级 - 腾讯视频将"十分剧场"升级为精品短剧品牌,爱奇艺极速版更名微短剧[22] - 芒果TV改编《还珠格格》等经典IP,优酷成立微短剧中心[23][25] 用户抢夺 - 小红书设百万基金扶持青年导演,B站通过"二创大赛"强化社区粘性[27][28] - 百度计划年产300+部短剧,用女频/男频题材平衡用户结构[30] 商业模式变革 - "IAAP"混合变现(付费+广告)激增148%,广告变现成主要增长引擎[31][33] - 快手关停短剧小程序业务,行业转向保底扶持等可持续模式[31]
一胎生99子、离婚99次,霸总爱上45岁保洁……癫剧背后的短剧公司
36氪· 2025-06-26 08:03
短剧市场现状 - 腾讯视频发布精品短剧片单 包括《鹦鹉》《搏亿》《朱雀堂》等阵容强大的作品 但市场效果仍需观察播出数据 [1] - 短剧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部分作品如《麒麟送子 天降喜福》以"女主一胎生99子"等雷人设定博眼球 同时行业整体向精品化转型 [3][5] - 短剧赛道持续火热 内容创新和用户争夺成为竞争焦点 厂牌和大厂都在加码投入 [5] 短剧厂牌发展策略 - 九州文化等头部公司以"癫剧"起家 作品强调快反转和强情绪 但面临监管风险 如《大佬 你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因违规被下架 [6][8] - 听花岛通过《家里家外》(播放量破10亿)等女性题材作品 转向更注重剧情和美感的制作风格 [10] - 马厩制片厂擅长画面控制 于今无量专注甜宠题材 西安文无深耕男频作品 均在不同细分领域提升品质 [12][13] - 四月联盟 麦芽自制 天桥自制等公司都在规避尺度 向长剧题材靠拢 [15] 大厂布局动态 - 抖音通过红果短剧和"九五二七剧场"(与周星驰合作) 快手通过"星芒计划" 均走精品化路线 [16][18] - 芒果TV"大芒计划"拥有《念念无明》等代表作 并开发《还珠格格》等大IP短剧 [20] - 爱奇艺发布47部新微短剧片单 包括《大王别慌张2》等热门IP续作 [20] - 腾讯视频近期集中发力 片单涵盖传统题材和新兴短剧类型 [22] 传统影视公司入场 - 柠萌影视成立"好有本领"厂牌 推出《二十九》等都市商务题材作品 [22] - 完美世界专注30+熟女赛道 嘉行传媒以古风和轻喜剧为主 [24] - 长信影视和华策基于原有长剧IP开发衍生短剧 如《女神酒店》《我的归途有风》等 [27] 行业发展趋势 - 大厂和正规军尚未形成品牌效应 但布局积极 信心满满 [27][29] - 短剧成为争夺用户碎片时间的重要载体 但观众审美疲劳加速 需要平衡规模化和差异化 [29] - 行业共识是必须打造全民爆款才能实现突破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