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
搜索文档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港股IPO申请超200宗 近半为科技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09-06 04:21
港股新股融资表现 - 截至8月底港股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1] - 融资增幅远超全球新股融资额同比增幅[1] - "A+H"上市模式表现突出 上半年相关企业集资额占同期总融资额70%[1] 科技企业融资活动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科技企业再融资总额中占比接近40%[1] -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成功进行再融资[1] -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融资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两三年前新股融资额[1] 香港交易所服务创新 - 5月正式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1] - 优化上市制度 允许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科专业团队主导服务 帮助申请人理解上市规则要求并提升沟通效率[1] 上市申请情况 - 截至8月底正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有24家[2] -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上市申请[2] - 上市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2] 市场参与情况 -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4] -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4] - 其中近一半申请企业为科技企业[4] 未来发展重点 - 将持续提升平台与基础设施[2] - 提供多元化产品 充裕流动性和高效互联互通机制[2] - 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2]
纳斯达克抬高上市门槛,港交所机会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5 19:44
纳斯达克新规核心内容 - 提高新公司上市门槛 要求按盈利标准上市的公司公众持股市值不低于1500万美元 [5] - 加速不合格企业退市流程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将直接面临加速停牌甚至退市 [5] - 明确针对中概股的募资要求 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公司IPO最低公开发行募资金额必须达到2500万美元 [2][5] 新规实施时间表 - 新上市标准立即生效 正在IPO流程的公司享有30天过渡期 [6] - 加速退市条款预计在美国证监会批准后60天正式实施 [6] 新规出台背景 - 交易所回应"拉高抛售"操纵手法 特别针对中国小公司IPO融资额低但上市后股价异常波动现象 [3] - 2020年曾提出2500万美元募资要求但未明确范围 本次专门限定为中概股并明确为公开发行募资额 [3] 受影响中概股范围 - 当前411家在美上市中概股中338家位于纳斯达克 占比超80% [7] - 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中概股约36家 市值500-1000万美元的约46家 [7] - 2023年以来美股上市21只中概股中仅3家募资超2500万美元 其余18家均低于该标准 [7] 对港交所的潜在影响 - 港交所可能成为中概股替代上市地 受益于上市资源红利 [8] - 港交所已推出18A章、18C章等特殊通道 降低创新企业盈利门槛 [8] - 简化双重主要上市流程 2023年以来多家企业形成"美股+港股"双重格局 [8] - 港股通机制优化使内地资金成为重要支撑力量 提升市场吸引力 [9] 市场质量关注点 - 需警惕小型中概股盈利不稳定及业务模式不清晰问题 [9] - 港交所需平衡审核标准 避免"带病上市"企业损害市场声誉 [9][10] - 应完善退市机制 及时清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 [10]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刚刚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9-05 18:51
监管政策更新 - 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于9月5日同步发布修订版"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9日 [1] - 新增三份应用指南:《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 与既有框架共同构建完整披露体系 [4] - 修订遵循四大原则:强化理念引导、明确披露要点、以参考示例为主不新增强制披露、持续完善推进21项议题全覆盖 [5] 政策目标与框架 - 旨在引导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规范ESG信息披露 为企业提供清晰可操作的说明书 [3] - 通过提供量化指标、分析方法和典型示例 解决企业在环境风险识别、碳排放核算等实操中的困惑 [4] - 在证监会统一指导下分步推进 未来将持续推出更多议题细则 构建完备透明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 [4][8] 上市公司披露现状 - 上交所2024年单独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司超1300家 占比57% 431家获中证ESG评级A级及以上 [6] - 深市2025年有1164家公司主动发布2024年度报告 占比超四成 340家获中证ESG评级A及以上 [6] - 北交所持续引导中小企业提升ESG治理能力 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7] 市场生态发展 - 基于中证ESG评价的指数产品达162只 规模超2600亿元 显示长期资金持续流向可持续发展实践企业 [7] - MSCI ESG评级中近三成上交所公司实现评级提升 深市25家公司获MSCI评级A级及以上 [6] - 深市861家公司获国证ESG评级A及以上 18家公司标普评级达50分及以上 [6]
港交所陈翊庭:港交所正处理超200宗上市申请近半数为科技企业
新浪财经· 2025-09-05 18:09
香港新股市场动态 - 香港新股市场保持强劲势头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企业 [1] - 接近一半上市申请来自科技企业 体现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与包容性 [1] 科技企业上市申请情况 - 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达24家 截至今年8月底 [1] - 18C章节特专科技企业公开递交上市申请12家 涵盖视觉智能、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1]
港交所,最新发声
中国证券报· 2025-09-05 16:12
新股市场表现 - 香港交易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 其中一半来自科技领域企业 [1] - 截至8月底新股总融资额达137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六倍 [2] - 上半年新股市场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2]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 [2] 投资者参与情况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 [1][2] - 再融资总额达3580亿港元 是同期新股市场募资金额的两倍以上 [2] - 再融资总额中近四成来自科技企业 [3] 科技产业发展 - 中国科创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 成本效率与应用落地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2] - 企业在机器人 自动驾驶 半导体 新能源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 - 科技板块估值显著提升 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市场成功进行再融资 [3] 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4] - 正在受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达24家 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上市申请 [4] - 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 智能驾驶 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 [4] 市场交易表现 - 上半年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2]
纳斯达克拟提高上市门槛 德勤:是否促使中概股转向香港上市有待观察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15:48
纳斯达克上市规则修改 - 纳斯达克拟提高主要在中国营运的公司公开招股最低集资额至2500万美元(折合近2亿港元)[1] - 交易所计划将新上市公司公众持股市值最低要求提升至1500万美元[1] - 同步加快交投疏落公司的退市流程[1] 香港市场比较分析 - 港交所主板集资门槛较纳斯达克新规更低[1] - 美国市场对部分板块估值相对较高[1] - 香港GEM市场存在流通性低及缺乏基金投资者的问题[1] 中概股上市影响 - 2021年上半年约80%赴纳斯达克上市中概股集资额低于2500万美元[1] - 市值和盈利规模较小的中概公司可能转向香港GEM上市[1] - 规则修改对中资公司上市地选择的实际影响仍需观察[1] 规则调整目的 - 新规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1] - 旨在强化股份流通性和扩大股东基础[1] - 避免股权过度集中导致股价大幅波动[1]
摩根士丹利:市场交易量正慢慢由美股回流至港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9-05 15:30
南下资金流动 - 南下资金累计流入港股约1290亿美元 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1] - 日均交易量维持在300亿美元以上 按年增长近100%[1] - H股对A股折让持续收窄 显示估值差距缩小[1] 港股交易结构变化 - 双重上市公司香港部分交易量上升至36%[1] - 市场交易量从美股回流至港股 投资者偏好港股投资[1] - 国际投资者重新关注香港市场 外资参与度大幅提高[1] 投资者行为变化 - 主权基金等长线资金增加参与 产生正面带动效应[1] - 欧美投资者查询量增加 显示国际关注度提升[1] - 尽管中国企业估值已上升 但相比美股仍具上升空间[1] 新股市场表现 - 香港新股定价、认购倍数及上市后表现远优于过去两年[1] - 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公司上市成为吸引外资主因[1] - 预计未来数月将出现多个10亿美元以上大型新股发行项目[1] 市场前景预期 - 香港资本市场未来半年至一年将保持活跃态势[1] - 大型新股发行项目持续涌现 支撑市场流动性[1] - 市场活跃度受创新型企业上市及外资回流双重驱动[1]
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目前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200家
证券日报网· 2025-09-05 13:47
新股市场表现 - 国际投资者对香港新股市场参与度显著提升 海外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技企业新股认购 [1] - 上半年新股市场融资额重回全球榜首 截至8月底新股首发募资额达1345亿港元 同比增长近六倍 [1]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募资额70% 体现内地与香港市场联动强劲势头 [1] 市场活跃度指标 - 上半年现货市场 衍生产品市场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新高 [1] - 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 其中半数为科技企业 [1] - 截至8月底再融资总额为同期新股融资额两倍以上 科技企业再融资占比接近40% [1] 科技企业融资特征 - 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 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上市时募资额 [1] - 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申请达24家 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申请12家 [2] - 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 元宇宙 数字内容平台 智能驾驶及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2] 市场发展举措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 体现市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与吸引力 [2] - 将持续完善市场基础设施 推动产品多元化及提升互联互通机制效率 [2] - 积极服务中国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鼓励企业利用第18C章与18A章节政策红利 [2]
港交所总裁陈翊庭:A+H股占新股融资七成、海外投资者热情高,新股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11:29
市场表现 - 香港市场上半年现货、衍生产品及沪深港通成交量均创半年度新高 [1] - 新股融资额重回全球交易所榜首 [1] - 截至8月底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 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 [3] - A+H上市模式占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 [3]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 [3] 科技产业进展 - 中国科创企业在人工智能技术、成本效率与应用落地方面展现独特优势 [3] - 中国在AI领域已从跟跑走向领跑 [3] - 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突破体现新质生产力爆发力 [3] - 全球投资者对投资中国的信心增强 [3] 再融资动态 - 截至8月底再融资总额高达3580亿港元 是同期新股募资的两倍以上 [3] - 再融资总额中接近40%来自科技企业 [3] - 部分高新科技企业上市后再融资金额远超两三年前的新股融资额 [3] 上市制度改革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3] - 优化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企业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3] - 截至8月底有2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和12家18C特专科技企业的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 [4] - 申请企业涵盖视觉智能、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4] 定价机制优化 - 港交所完成新股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的优化改革 新规于8月实施 [5] - 改革适度放宽公众持股比例要求 [5] - 提升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中的参与度 [5] - 改革旨在提升新股定价效率 增强市场定价透明度与合理性 降低上市后股价波动概率 [5]
港交所陈翊庭: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10:16
香港交易所新股市场动态 - 海外投资者参与新股认购热情明显上涨 近期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科创公司新股认购[1] -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科技创新展现浓厚兴趣[1] - 港股新股市场强劲势头持续 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家[1] - 申请上市企业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1] 技术指标信号 - MACD金叉信号形成 部分个股涨势表现良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