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专线

搜索文档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港交所科企专线推出 - 港交所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服务,帮助解答关键问题并满足上市规定 [1] - 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避免过早披露营运策略或专有技术带来的风险 [1] - 该政策使科创企业上市流程更便利、不确定性减少,降低上市进程对业务的影响 [1] 港交所制度改革成效 - 2018年以来港交所推行多项改革,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推出SPAC机制及特专科技公司主板上市 [2] - 改革后港股市场生态从传统产业转向新经济主导,腾讯、阿里、京东等科技巨头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2] - 2024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达880亿港元(全球第四),科技企业贡献超八成融资额 [2] 香港资本市场战略定位 - 港交所通过精准解决科创企业上市痛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巩固其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台的地位 [2] - 政策协同效应有望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资本博弈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内地及全球科创企业赴港上市 [1][2]
“A+H”上市风潮驱动港股强劲复苏 上半年40只股票首发上市,筹资额1087亿港元超去年全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20:50
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概况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展现出强劲活力,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显著上升 [1] - A股IPO市场稳中有进,"科技"属性愈发凸显,北交所吸引力不断增强 [1] - 港股IPO市场活跃度显著复苏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预计约40家公司首发上市,筹资额约为1087亿港元,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同比上涨33%和711% [7] - 港股IPO平均筹资额同比上涨超过5倍,近10年仅次于2021年同期 [3][7] - 生物科技和健康、零售和消费两大行业的IPO数量并列第一 [7] - 工业(含先进制造业)的IPO筹资额位列行业之首,大型"A+H"企业上市助推这一趋势 [8] - "科企专线"推出,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聚焦技术密集、研发周期长的高潜力科技公司 [3] A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约有50家企业实现首发上市,合计筹资超过371亿元人民币,IPO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均上升14% [4] - 工业、科技和材料领域的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居前三位 [4] - 汽车行业在上市企业中占比超过三成,体现其在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潜力 [4] - 创业板和上海主板IPO活动分列数量和筹资额首位,科创板IPO筹资额创开板以来新低 [4] - 北交所IPO平均筹资规模大幅上升,其他板块平均筹资额均有所下降 [4] - 北交所首次出现在A股筹资额十大IPO中,位列第四 [5] 行业趋势与展望 - A股IPO将呈现与市场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节奏化发行"新常态",下半年或进一步聚焦科创领域 [6] - 北交所成为当前IPO申报和辅导备案的主力,有望向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拓展 [6] - 港股市场正在积极拥抱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8] - "新消费+硬科技"行业成为港股新引擎 [7] - 预计将有更多大型企业和产业链领军企业登陆港股,新消费和硬科技企业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8] 美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共有36家中国企业在美股市场首发上市,共筹资8.41亿美元,IPO数量同比上涨44%,筹资额同比下降62% [8] - 纳斯达克上市门槛提高,中小型企业赴美上市难度加大 [8]
香港:“科企专线”推出后接获大量咨询 正推进上市制度优化、有关措施会适时公布
新浪财经· 2025-05-30 14:50
内地企业赴港IPO热潮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A股龙头公司近期登陆港股,内地企业掀起赴港IPO热潮 [1] - 港交所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后市场反应热烈,接获大量咨询 [1] - 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正推进上市制度优化,包括审视主要上市、第二及双重主要上市的具体要求及上市后监管机制 [1] - 香港证监会表示将进一步检讨上市制度,探索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大灵活性 [1] 香港资本市场改革措施 - 香港特区政府2023年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检视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因素 [1] - 政府联同香港证监会、港交所已逐步落实各项优化措施,在提升市场效率和竞争力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1] - 港交所正处理约130宗上市申请,显示企业对在香港融资前景的信心继续增强 [1] 香港市场流动性改善 - 今年前四个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504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44% [1] - 香港资本市场近来的流动性持续改善,呈现积极向好势头 [1] - 全球资金投入中国资产的进程正在不断延展,香港将进一步做好"超级联系人"角色 [1] 中国资产吸引力提升 - 内地经济展现韧劲,企业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1] - 内地企业的技术突破为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资产提供依据 [1] - 国际资本加速拥抱中国资产的趋势明显 [1]
港交所上市规则迭代升级 与A股科创板形成互补式融资生态
中国证券报· 2025-05-21 04:36
香港推出"科企专线"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允许18A、18C发行人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并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简化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流程 [1] - 该政策标志着港交所18A、18C上市规则的迭代升级,预计将显著提升香港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及特专科技企业的吸引力 [1] - 在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背景下,内地科创企业面临更具弹性的资本路径选择,港股市场与A股科创板市场形成功能互补格局 [1] "科企专线"对港股IPO市场的影响 - 香港现有上市机制为企业提供不同融资选择,主板市场从以盈利达标为主发展到允许同股不同权和未盈利新兴行业企业上市 [2] - "科企专线"推出将促使更多生物科技公司和特专科技公司选择香港作为首选上市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和吸引力 [2] - 中国证监会"五项措施"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使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更加紧密,境内投资者为港股IPO提供更充足资金支持 [3] 港交所18C与A股科创板的比较 - 港交所18C行业包容性更宽泛,关注具有发展潜力但尚未被广泛重视的新兴行业,科创板则聚焦核心科创领域 [4] - 港交所18C要求较高预期市值(80亿或150亿港元),适合已完成多轮融资、估值较高的企业 [4] - 科创板采取适度市值门槛策略(10亿-40亿元人民币),使更多中型规模科技企业有机会上市 [5] 服务对象和市场特征差异 - 港交所18C主要服务于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的特专科技公司,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企业 [6] - 科创板更青睐已具备产业化能力的科技企业,注重商业化进程和盈利前景 [6] - 港股18C上市企业面向国际机构投资者,科创板以境内投资者为主 [6] 投资者结构和锁定期机制 - 港交所18C采用机构投资者主导机制,要求IPO中至少50%股份由独立机构投资者认购 [7] - 科创板新股发行股份数须达到上市后总股数的25%以上(总股本4亿元以上则降至10%以上) [7] - 港股18C通过差异化锁定期设置兼顾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本需求,科创板采取严格锁定期策略 [8]
港交所总裁陈翊庭:“科企专线”推出后市场反应非常好,已接到很多咨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4:50
香港交易所推出"科企专线" - 香港交易所总裁陈翊庭表示"科企专线"推出后市场反应非常好,上市部门已接到很多咨询 [1] - 从宁德时代(H股)上市来看,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将持续,希望企业利用好"科企专线" [1] - 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于5月6日联合公告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 [1] - 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 [1] - 香港联交所已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说明这两类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时被视为满足创新产业公司规定 [1] "科企专线"具体服务内容 - 由具备相关经验的专业团队领衔,接触潜在申请人并深入了解其业务 [2] - 帮助申请人理解上市规则要求,就上市资格及合适性提供指引 [2] - 指引内容包括核心产品要求、生物科技产品及临床试验监管、资深投资者资格等 [2] - 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及考虑接纳新领域/行业的因素 [2] - 申请人可就上市规则具体问题与香港联交所探讨并寻求初步指引 [2] 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特点 - 一般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或产品尚未商业化阶段 [1] - 过早或长期披露营运策略、专有技术或上市计划可能带来过高风险 [1]
港交所推“科企专线”提前触达潜在上市企业 有望进一步提升科创企业估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0 08:33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政策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服务,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旨在进一步便利这类企业上市 [1][2] - "科企专线"是对18A章(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和18C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的补充和升级,解决此前未覆盖的痛点 [2][4] - 政策背景源于港交所希望巩固香港作为创新科技公司首选上市地的优势,并响应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度至2026年度《财政预算案》的规划 [1][3] 政策核心改进与优势 - 提供"一对一"规则适配指导,解决企业对规则适配性的疑虑,并帮助技术价值传递 [3][4] - 引入保密申请机制,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避免过早披露影响技术价值 [4][5][6] - 港交所近年来持续放宽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门槛,18A于2018年推出,18C于2023年推出,2024年8月进一步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4]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业内人士认为"科企专线"能吸引更多科技公司选择港股上市,尤其是打消企业对信息披露和估值预期的顾虑 [2][7] - 自18A、18C推出以来,相关企业在2024年贡献了80%的市场融资额,显示政策对科技企业融资的显著支持 [7] - 2024年一季度港交所新股市场融资额位列全球前五,共有120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中,市场活跃度提升 [8] 香港市场的独特优势 -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丰富的国际投资者资源,并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直接联通内地投资者 [2][8] - 内地投资者更能理解中国科技企业的价值,这是新加坡交易所和美国市场所不具备的优势 [7][8] - 2024年一季度港交所有16个交易日成交量超过3000亿港元,市场流动性和规模优于新加坡 [8] 科技企业上市趋势 - 2024年港交所迎来AI、新能源等领域的科技独角兽上市,包括地平线机器人、优必选、速腾聚创等二十多家AI公司 [9] - 新兴科技企业和AI独角兽赴港上市活跃,显示港交所优化上市制度的成效 [9]
港交所推“科企专线”加码“抢筹” 70家已上市18A公司去年超九成实现正向营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09 15:39
香港资本市场改革 - 香港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支持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公司通过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标志着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体系实现纵深突破 [1] - 港交所自2018年推出"18A""18C"等创新上市规则以来,已构建起服务科技企业的多层次制度框架 [1] - 目前有17家拟上市公司通过18A规则递交申请,3家通过18C规则进入审核流程,另有3家"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拟上市公司排队候审 [1] 18A与18C公司表现 - 70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和3家18C特专科技企业在经营业绩、现金流储备、估值水平等核心维度展现出成长动能 [1] - 64家18A公司在2024年取得营业收入,其中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10家头部企业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 [3] - 2024年9家18A公司实现盈利,较2021年的2家、2022年的1家、2023年的4家明显增长 [5] 头部公司财务数据 - 信达生物、复宏汉霖、百济神州和康方生物2024年营收分别为94.22亿元、57.24亿元、272.14亿元和21.24亿元,较2021年显著增长 [3] - 百济神州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合计达188.87亿元,头部18A公司中有10家相关数值超过20亿元 [6] - 截至2025年5月7日,18A公司中有56家企业最近一年内股价涨幅为正,9家企业实现股价翻倍 [6] 上市吸引力与趋势 - 港交所新经济公司募资额占比从2018年的49%上升至2023年的72%,总市值占比从2.7%大幅上升至24% [12] - 去年以来至少4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拟上市港交所计划,2家A股公司拟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上述42家公司A股总市值达3.46万亿元 [8] - 港交所今年一季度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金额177亿元,同比增长269%,平均每日成交金额2427亿元,同比增长144% [14] 行业与公司动态 - 晶泰控股、黑芝麻智能、越疆3家硬科技企业通过18C规则登陆港交所,另有3家企业正排队候审 [8] - 北京极智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已递表,展现对新经济企业上市机制的认可 [8] - 赤峰黄金、南山铝业已成功登陆或分拆至港交所,推动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形成创新要素循环生态 [10]
科企专线落地+吴清表态支持中概股回归 港股市场迎多重利好
新京报· 2025-05-09 14:54
中概股回流政策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表态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并宣布深化跨境监管合作等开放举措 [1] - 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强调中概股回流应首选香港上市地,有望为港股带来新交易增量 [4] - 国联民生证券认为香港仍是承接中概股回流的主要市场,回流趋势或带来港股新一轮投资机遇 [4] 香港"科企专线"政策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允许保密提交申请 [1]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明确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合规性 [1] - 富途安逸执行董事刘榕欣指出保密提交可降低企业信息披露风险,预审服务或缩短上市筹备周期20%-30% [2] 香港资本市场表现 - 一季度港交所完成15宗IPO筹资186亿港元,位列全球第五,恒生科技指数上涨20.74% [3]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超6000亿元创同期新高,港股日均成交额达1318亿元,较2023年增长25.5% [3] - 若新规推动每年新增20-30家科技企业上市,预计中长期日均成交额可达1500亿港元 [3] 科技板块影响与挑战 - "科企专线"政策公布后港交所股价上涨,市场预期交易量增长并提振短期情绪 [3] - 梧桐研究院分析员岑智勇指出政策可能降低信息透明度,需平衡初创公司权益与投资者知情权 [3] - 高估值未盈利科技企业集中上市或加剧市场波动,投资者需审慎决策 [3]
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港股IPO官宣“科企专线”,两类科技企业可秘密递表
新浪财经· 2025-05-07 13:03
政策支持与市场动态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将坚定不移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市场 [1] - 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上市,允许保密形式提交申请 [1][3]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时免除创新产业公司规定及外界认可规定 [3][5] 科企专线具体内容 - "科企专线"为科技企业提供一对一上市前辅导,帮助了解并满足上市规定 [4] - 允许特专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以保密形式提交申请,减轻过早披露带来的风险 [5] - 该机制与美国SEC做法接轨,有助于吸引全球科技创新企业选择香港上市 [6] 市场表现与数据 - 2025年第一季度港交所收入及其他收益达68.57亿元,同比上升32%;股东应占溢利40.77亿元,同比上升37% [8] - 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创2427亿元的历季新高,是2024年第一季的两倍以上 [11] - 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均在30%以上 [11][12] 行业影响与展望 - 短期直接利好生物科技、AI、半导体等领域企业,长期有望巩固香港全球科创资本枢纽地位 [5] - 港股科技板块整体估值低于美股和A股,外资流入显著,龙头企业估值有望提升 [13] - 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至2025年3月底,已有33家中概股发行人回流香港 [13] 历史改革与现状 - 港交所此前已为科技公司开设18A章节(生物科技)和18C章节(特专科技) [6][8] - 2025年一季度港交所完成15宗IPO,筹资186亿港元,位列全球交易所第五 [12] - 科技、医疗与生命科学及金融行业在申报文件中提及人工智能频率最高 [12]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证券时报· 2025-05-07 01:50
港交所科企专线推出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服务[1] - 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以保护早期阶段公司的商业机密[1] - 科企专线旨在帮助科创企业更高效筹备上市减少不确定性[1] - 该政策与2018年以来港交所多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1] 港交所近年改革成效 - 港交所通过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等改革吸引新经济公司[2] - 2018年后港股市场生态从传统产业转向科技主导腾讯阿里等巨头涌现[2] - 2024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达880亿港元全球第四科技企业贡献超八成[2] - 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特专科技领域成为融资主力[2] 香港资本市场未来展望 - 港交所改革精准解决科创企业上市痛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2] - 香港有望在全球科技资本博弈中吸引更多内地及全球科创企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