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
搜索文档
千笔楼丨带空箱子来中国,“China Travel”升级版来了
新华网· 2025-10-13 09:25
入境旅游市场趋势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入境外国人达75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98% [2] - 同期适用免签政策入境535万人次,同比增长468% [2] - 今年1至8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总数的621%,同比上升521% [3] 旅游消费升级表现 - 今年前8个月享受离境退税人数同比增长248%,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8% [2] - 外国游客消费模式从"China Travel"升级为"China Shopping",出现"带空箱子来中国"现象 [2] -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离境退税商店已超过1万家 [5] 政策与服务优化 - 过境免签停留时长从72小时、144小时放宽至240小时,提升便利性 [2] - 北京等城市推出"畅游通"、"幂方卡"等集成支付通信交通功能的卡片,解决移动支付难题 [6] - 机场码头高铁站网约车等基础设施无缝衔接,实现"一站式"便捷旅行 [7] 外商投资与商业影响 - 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 [8] -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24亿美元,中国成为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 [8] - 外国游客目的地从大城市扩展到特色小城,商务探亲学术交流活动更加便利 [7] 行业生态与市场拓展 - 东南亚等地游客可实现"周五下班来中国"的短途旅行 [7]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境外游客购物引力场,小城小镇成为文化体验新窗口 [7] - 跨场景服务成为各地标配,新业态新模式带来更丰富的物质精神享受 [7]
带空箱子来中国:“China Travel”升级版来了!
新华社· 2025-10-13 08:54
入境旅游与消费趋势 - 国庆中秋假期入境外国人达75.1万人次,同比增长19.8%,其中适用免签政策入境53.5万人次,同比增长46.8% [1] - 今年前8个月,享受离境退税人数同比增长248%,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8% [1] - 今年1至8月,免签入境外国人达1589万人次,占入境外国人62.1%,同比上升52.1% [2] 政策与服务优化 - 过境免签政策放宽,外国人在华停留时长从72小时、144小时放宽至240小时,提升了便利性和吸引力 [1] - 移动支付便利性提升,北京等城市推出集支付、通信、交通、翻译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并新增拍卡过闸方式 [5] -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实现无缝衔接,提供一站式便捷旅行体验,使外国游客目的地从大城市扩展到特色小城 [7] 消费场景与市场表现 - 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已超过1万家,为外国游客购物提供便利 [5] - 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同比增长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2.4亿美元 [8]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特色小城成为吸引境外游客消费和体验文化的新引力场与新窗口 [7] 行业影响与文化交流 - 外国游客在华活动从观光旅游(China Travel)升级为深度购物体验(China Shopping),反映出中国制造在质量、设计和迭代速度上的吸引力 [1][5] - 商务、探亲、学术交流等活动因政策与服务优化而更加便利,促进了中外民众的深度交流与互利共赢 [7][8] - 行业通过跨场景服务和新业态新模式,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推动了文明对话与共识汇聚 [7][10]
当“人情味”成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新京报· 2025-10-13 07:10
当前,以文旅融合赋能经济发展,正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但具体路径却需"各显神通",在不断探索中 寻找答案。 城市的大爱,不应只是抽象的口号,而应具象在每个普通人的行动里。假期里,文旅青年志愿者在重点 景区及人流密集区域,开展志愿服务;城市警察帮独自在路边哭泣的小男孩找到家人,"铁骑"极速驰 援,抢通生命通道;老人突然晕倒,周边群众第一时间出手…… 这些举动之所以动人,正因它用细节诠释了城市对人的关心。游客慌乱时递来的一杯温水,面向困境中 的陌生人伸出的一只援手,还有从业者超出职责边界的那份用心,类似"举手之劳" 的善意,恰是一座 城市市民素养的集中体现:它源于对城市的认同,更源于对 "陌生人社会" 的温柔回应,让 "来了就是 青岛人" 从一句欢迎语,变成了带有市井温情的安全感。 更深层看,青岛"双节"里的那些大爱善举,更是城市治理 "软实力" 的彰显。青岛城运设立的"爱心帮 办"驿站,青岛地铁车站提供的热水、伞套、雨衣等暖心物资,精准分布在景区角落的志愿者站点,这 些细节背后,是城市对"人文关怀"的制度性考量。 一座真正有温度的城市,不仅能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更能搭建起让善意流动的平台。它让愿意助人者 有渠道、 ...
财经观察:免签政策打开中韩旅游“新空间”
环球网· 2025-10-13 06:52
中韩旅游市场复苏态势 - 国庆中秋假期中韩双向旅游呈现同步复苏趋势,中国游客通过品尝韩式炸鸡等活动为韩国旅游市场增添活力,韩国游客则飞往中国体验山水文化 [1] - 韩国自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6月30日限时允许三人及以上中国团体游客免签入境15天,政策官宣后携程平台"韩国"关键词搜索量和预订量显著上升,团队游产品订单量同比增长357% [2] - 中国自2024年11月起对韩国实施30天免签措施,去年11月至今年9月11日韩国入境中国旅游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131%,机票和酒店订单分别增长90%和163% [6][8] 游客数据与增长预期 - 9月入境韩国的中国游客达52.5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国庆长假期间经仁川机场入境旅客预计为13.46万人次,同比增长30.5% [3] - 今年1至8月赴华韩国游客近199万人次,同比激增40.6%,部分旅行社表示赴华团体产品需求已恢复至疫情前九成,预计全年访华韩国游客将超过230万人次 [8] -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预计免签政策期内将吸引中国游客约100万人次,韩国央行估算中国团体游客每增加100万人次将带动韩国GDP提升0.08个百分点 [2] 游客画像与消费偏好 - 对韩国游最感兴趣的中国游客以年轻人为主,90后占比33%,80后占比27%,00后占比19%,主要客源城市为上海、北京、杭州等,偏好首尔、济州、釜山等目的地 [5] - 韩国游客来华主要目的地为上海、北京、香港、大连等,"周五下班飞中国"成为韩国社交平台热梗,国庆假期韩国对张家界、黄山等自然景区搜索量同比提升110% [6] - 韩国人热衷的中国文化打卡地包括苏州园林、国家博物馆、故宫等,文化地标热度增幅超过80% [6] 交通运力与行业合作 - 韩国航空公司加快恢复中国航线,大韩航空、韩亚航空等自上半年起已恢复并增设昆明、青岛等城市航线 [5] - 今年上半年中韩航线旅客达780.34万人次,同比增长24.4%,远高于整体国际航线7.1%的增幅,航线恢复与免签政策形成正向循环 [5] - 大韩航空与携程旅行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范围涉及散客、商旅、旅游等产品的投放与开发,旨在共同做大中韩旅游市场 [10] 政策影响与市场机遇 - 免签政策将促进团队游、主题游需求增长,带动零售、免税及餐饮业复苏,同时简化签证流程有利于商务人士往来,推动MICE市场发展 [10] - 韩国观光公社正携手中国主要旅行社开发"K-POP体验""韩剧拍摄地巡游"等新项目,推动消费模式由购物型向体验型转变 [11] - 2019年中国游客在韩消费额达98亿美元,占当年外国游客总支出的44%,中国游客的回归对缩小韩国旅游收支逆差具有关键作用 [11] 行业建议与发展方向 - 建议优化入境体验,加强多语言服务、支付便利化,如整合韩国支付方式,提升韩国游客旅行便利性 [9] - 挖掘文化资源,推广非遗、民俗、美食等文化体验,吸引韩国游客深度探索中国,可与韩国旅游机构联合开发跨区域线路 [9] - 针对中国游客偏好提供多语言服务和支付便利,开发深度体验产品满足年轻游客与家庭客群需求,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多元旅游资源 [12]
十一出游新花样,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旅游人次创新高
搜狐财经· 2025-10-12 16:14
今年的8天长假,国内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下同期新高,不少人都趁着这段时间出门游玩。 从数据来看,国内出游总人次比去年国庆7天多了不少,其中年轻人占了很大比例,在机票、火车票订 单里占比超五成。 这些年轻人不仅爱去国内的新疆、西藏、甘肃等地,还热衷于出境游,日本、韩国、泰国是主要目的 地,连沙特阿拉伯、埃及、新西兰这些小众国家,以及北极圈的冰岛,也成了他们探索的方向。 与此同时,大家出游的心态和选目的地的方式也有了变化,不再是以前那种走马观花的玩法,选地方时 也更注重体验感,文旅市场呈现出不一样的热闹景象。 年轻人成出游主力 国内像新疆、西藏、甘肃这些地儿,成了热门之选,新疆和西藏的航班量日均同比分别涨了17.7%、 9.1%,3200公里以上的长线航段量也涨了14%,西藏、内蒙古、新疆的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更是超 30%。 不光在国内跑,不少人还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国际航班大多集中在东南亚和东亚,占比超七成,日本、 韩国、泰国是主要目的地,尤其是日本,成了出境游的大热门。 不光东京、大阪这些大城市到处是中国人,神户、福冈这些小众城市的酒店预订量都涨了200%多。 从业十余年的海外旅行团领队就感慨,如今日本仿佛快被中 ...
年轻人钟情市井“烟火气” 街巷小店焕新机
中国新闻网· 2025-10-12 16:06
消费趋势转变 - 年轻游客的旅行方式从打卡地标转变为品味市井烟火气,街头巷尾的小店成为新宠 [1] - 越来越多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景点打卡,转而追求原汁原味的市井烟火气,成为旅游新趋势 [3] - 年轻人涌向市井烟火气是对生活意义、社会联结与心理慰藉的主动追寻,通过消费寻找人情味与生活掌控感 [4] 市场需求与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南昌一经营十余年的煨汤店外地年轻游客专程打卡,一天卖出上千罐汤,炉火24小时不熄 [3] -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双节假期众多美食小城的必吃榜流量激增,带动当地上榜小店订单量大幅上涨 [3] - 年轻游客特意将市集和老街区纳入行程,认为街巷小店是城市最真实的写照,能真切感受当地生活氛围 [1][3] 行业应对与升级 - 多地推动街巷小店等消费场景创新发展,如杭州推动夜经济向沉浸式体验跃迁,烧烤店结合烤串与现场音乐 [3] - 江苏金坛推出青年小店培育计划精准规划街区功能布局,四川苍溪将自发形成的野摊纳入规范管理 [3][4] - 街巷小店需从单纯售卖场所升级为集消费、社交与情感连接于一体的新空间,以焕发持久活力 [4]
每周质量报告丨非法包船登岛成公开生意 揭露无人岛旅游乱象
央视新闻· 2025-10-12 14:18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达到8.88亿人次,创下新高。如今,不少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常规景点的"打卡游",而是转 向小众、刺激的"探险式"出行。这些被禁止开发、应受到严格保护的无居民海岛,在社交平台"旅游攻略"的推荐下,正成为热门目的地。然而,"无人海岛 游"背后却隐藏着生态破坏与安全风险。 福建漳州的南碇岛,就是这样一个无人居住的海岛,因独特的火山岩柱群地貌,被列入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该公园早在2001年便入选我 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未经批准,无居民海岛不得开展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但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南碇岛",发现大量"上岛攻 略"和"包船指南",详细介绍登岛路线、航程时间乃至价格信息。 那么,福建漳州南碇岛,这座无人岛怎么成了新晋旅游打卡地呢?记者在国庆假期前往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探访。在售票窗口,工作人员明确表 示:南碇岛禁止登岛。 工作人员介绍,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内,不少经过规划开发的海岛已对游客开放,但南碇岛属于尚未开发的无人岛,按照规定,禁止游客登岛。 然而,记者在现场调查时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广州“双节”后的盘点与思考
搜狐财经· 2025-10-12 09:18
文旅消费表现 - 广州在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目的地城市中排名第十位 [1] - 假日期间广州市累计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 [1] - 实现文旅消费总额156.5亿元 [1] - 广州在某外卖软件餐饮线上订单榜中跻身TOP10 [1] 黄金消费亮点 - 某店投资金条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 [1] - 黄金首饰销量增幅突破50% [1] 消费投诉与监管问题 - 10月1日至8日广州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接收处理消费投诉及举报10714件 [2] - 其中消费投诉8024件,涉嫌经济违法举报2690件 [2] - 消费投诉中涉食品和餐饮服务相关投诉举报1626件 [2] - 节前食品抽检发现白切鸡检出李斯特氏菌、泥鳅恩诺沙星超标、面包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 [2] - 旅游消费中存在哄抬价格、假冒伪劣和捆绑消费等“宰客经济”乱象 [3] - 监管和处理不力被指为乱象温床,涉及监管处罚力度、信息传播及时性及违法成本等问题 [3] 行业根本矛盾与反思 - 井喷式人流量与有限优质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根本问题 [2] - 建议通过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现分流 [2] - 节后需关注消费投诉处理结果的公布与监督,以防明年投诉量“创新高” [3]
潮汕小城假期出行需求破纪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8:57
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旅游核心吸引力 - 中秋烧塔是潮汕地区一项起源于元末的典型民俗活动 从历史信号功能演变为祈福纳祥的仪式 活动期间伴有英歌舞 打铁花 炭火舞及灯光秀等表演[2] - 烧塔仪式具有复杂结构和完整流程 塔身由红砖按"品"字形垒砌 预留窗孔 仪式由长者点火 年轻人添柴 持续整晚并伴随文娱活动[3]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揭阳共推出89项非遗民俗活动 包括"看英歌到揭阳"活动和一系列非遗技艺展示体验 为游客打造深度沉浸式的"国潮"文化之旅[6] 旅游客流数据显著增长 - 10月1日至8日揭阳接待游客181.77万人次 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10.15% 其中外地入揭游客146.31万人次 增长15.59%[2] - 过夜游客达77.52万人次 增长33.66% 游客过夜率为42.64% 显示旅游消费深度提升[2] - "双节"前5天 揭阳古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 新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首秀[7] 年轻客群与社交媒体驱动旅游热潮 - 民俗游兴起源于年轻人更愿体验在地文化而非打卡热门景点 以及潮汕民俗在社交媒体上频繁破圈[6] - 现场吸引来自福建 广西等地的年轻游客 他们对盛大民俗活动感到震撼 认为潮汕传统文化保持较好[4][5] - 当地年轻人积极参与传统民俗文化建设与传播 英歌队 潮剧 舞龙舞狮队中年轻队员显著增加[6] 城市品牌与基础设施提升 - 揭阳通过传统民俗文化提升"软实力" 从以服装制鞋 五金机电为支柱的工业城市走向公众视野[7] - 揭阳是假期国内机票搜索热度增幅最大城市之一 机场航班起降和旅客服务人次打破历史纪录 出行需求上涨超100% 涨幅排名全国第5[7] - 当地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与活化 双节前完成古城修缮改造项目 以连片拱廊 雕花灰塑的复古风貌开放[7]
(神州写真)万名游客海上“追火箭” 航天游成中国文旅新热点
中国新闻网· 2025-10-12 08:55
(神州写真)万名游客海上"追火箭" 航天游成中国文旅新热点 中新社山东海阳10月11日电 题:万名游客海上"追火箭" 航天游成中国文旅新热点 和陆上发射相比,海上发射在观看体验上具有视野更开阔、场景更独特等特点。为将海上发射带来 的"瞬时流量"转化为文旅产业的长期热度,海阳市探索"航天+旅游"融合发展,整合火箭总装厂房、火 箭发射船、卫星数据产业园等资源,推出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建成航天科普体验馆。 "亲眼看到火箭直冲云霄的瞬间太震撼了!为了这场发射,我们特意制定了两天行程。"来自青岛的游客 肖楠楠称,发射前一天,她已带着家人走进航天科普体验馆,体验"火星车"驾驶,参与太空主题课程。 中新社记者 王娇妮 "5、4、3、2、1,点火!"倒计时声在海上响起时,上万名游客同声高喊。话音刚落,全球运力最大的 固体运载火箭拖焰冲天,人们的目光紧追火焰轨迹,从海面移向天空。 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山东海阳海域点火升空,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0月11日,山东海阳海域,游客用手机拍摄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画面。中新社记者 王 娇妮 摄 作为中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至此已保障固体火箭20次海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