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餐
icon
搜索文档
费大厨卷到美国,老外排队吃?
36氪· 2025-06-17 11:03
公司发展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 最初品牌名为"原汁原味" 2016年战略升级更名为"费大厨辣椒炒肉"并将辣椒炒肉确定为核心产品[1] - 2018年走出湖南市场 先后进入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开店[1] - 截至2024年6月9日 全国门店总数达158家 其中63%门店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上广深)[1] - 采用纯直营模式 2021-2023年每年开店不足30家 2024年拓店速度提升至60家 客单价维持在65-80元区间[9] 产品与运营策略 - 聚焦超级单品战略 以"辣椒炒肉"作为招牌产品 创新提出"土猪前腿肉+本地螺丝椒+优质菜籽油"的黄金组合[3] - 坚持小锅现炒工艺 在预制菜盛行背景下突出烟火气体验[4] - 建立专业大厨培养体系 通过"校企培养-专业培训-内部评测-大厨承诺"四步法保障菜品质量稳定性[4] - 设计厨师晋升通道并推行师徒制 维护厨师团队稳定性[4] 品牌营销与市场定位 - 通过服务员标准化话术强化"全国小炒肉大王"品牌认知 在社交媒体引发模仿热潮[3] - 定位"专业大厨"核心理念 形成差异化品牌壁垒[4] - 坚持不开放加盟和中央厨房模式 注重长期品牌价值而非快速扩张[25] 出海战略布局 - 选择美国作为出海首站 避开湘菜品牌集中的东南亚市场[20] - 2023年2月在香港设立香港费大厨国际有限公司 2024年1月注册英文商标"Chef Fei"[10] - 通过高薪招聘本土化人才 美国店长岗位提供11万-15万美元年薪(约79-108万元人民币)[1] - 瞄准美国市场中高端中餐需求 填补湘菜专营店市场空白[21][22] 湘菜出海行业背景 - 湘菜出海进程加快 主要拓展东南亚、日本和欧美市场[11] - 新加坡湘菜馆已超30家 "湘香湖南菜"开设12家连锁店 农耕记在港澳、新马地区开设10余家门店[13] - 日本市场反响热烈 味上湘菜馆东京店试营业首日顾客排队超1小时 剁椒鱼头一度售罄[13] - 国际中餐规模达3625亿美元 预计2027年将增长至4452亿美元[19] 出海挑战与应对 - 直营模式导致海外拓店速度慢 供应链成本较高[24] - 需解决跨境运输时效问题 保障食材新鲜度标准[26] - 要求本土化人才熟悉当地餐饮法规和中英文沟通能力[27] - 需平衡"保持原汁原味"与"适应当地口味"的矛盾[26]
中国打工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
虎嗅APP· 2025-05-19 21:47
辣菜市场现状 - 江西小炒成为继湘菜后新晋爆款菜系,以新鲜现炒、快速出餐、锅气足和辣味下饭为特点[2] - 川菜与湘菜过去一年新开门店数分别为33964家和22910家,增速远超其他菜系[2] - 抖音"无辣不欢"话题播放量超590亿次,显示辣味内容的高关注度[2] - 中国吃辣人口超5亿,45岁以下群体中60%偏好辣味,90后占比最高达49%[14] 消费者行为分析 - 打工人选择辣菜核心原因包括:下饭属性(辣味刺激食欲带动米饭消费)、情绪解压(暴汗体验释放压力)、社交场景(拉近人际关系)[7][8] - 流动人口达3.76亿,其中四川、贵州等6个吃辣大省为主要人口流出地,辣味成为地域认同载体[11][12] - 消费降级趋势下,人均40-50元的江西小炒因性价比高更受青睐[9][10] 行业运营模式 - 效率为核心竞争力:后厨采用多灶台并行现炒、标准化备料流程,单厨师可兼顾3-4桌,午市翻台率决定盈利[9][14] - 选址聚焦写字楼周边,匹配打工人2小时午休时间需求[9] - 菜单精简策略显著提升效率,如费大厨聚焦"辣椒炒肉"单品类后点击率飙升139%[15] 市场竞争与创新 - 湘菜品牌费大厨通过品类聚焦形成现象级爆款,带动江西小炒借鉴其效率模式并叠加短视频营销[16] - 行业面临薄利多销挑战,需翻台3-4次才能盈利,部分门店因经营压力闭店[18][19] - 夏季计划推出辣味小龙虾等季节性产品创新,同时拓展商务套餐(单日最高300份创收1.5万元)[19] 历史与趋势 - 辣椒产业400年发展史,从平民食品演变为全民消费,2022年川菜门店超32万家位列第一[14][19] - 现炒模式反击预制菜趋势,锅气成为差异化卖点[16] - 行业预判短期将涌现新品牌,但长期需依赖产品创新与品质管控[19]
中国打工人,为什么越来越爱吃辣?
虎嗅· 2025-05-15 16:18
行业趋势 - 江西小炒成为继湘菜、川菜后新兴爆款辣菜品系,以街边小店形式呈现,主打新鲜现炒、快速出餐和重辣特点 [1] - 川菜与湘菜过去一年新开门店数分别达33964家和22910家,增速远超其他菜系 [3] - 抖音"无辣不欢"话题播放量超590亿次,显示辣味内容的高关注度 [3] - 中国吃辣人口超5亿,45岁以下群体中60%偏好辣味,90后吃辣比例达49% [24] 消费行为 - 打工人午餐场景中,湘菜品牌辣可可通过2-4人桌设置实现高翻台率,营收稳定无淡旺季 [7][8] - 辣菜单店人均消费40-50元,双人餐不足100元,契合写字楼平价定位 [16] - 消费者因辣味菜品下饭属性增加米饭消费,部分门店出现顾客回购大米现象 [13] - 疫情后消费降级推动平价辣菜需求,部分消费者日均餐饮支出从100+元降至50元档 [17] 经营策略 - 江西小炒通过后厨标准化(4厨师并行作业+菜筐分类管理)提升出餐效率 [15] - 湘菜品牌严格控制厨师与桌台配比(1:3-4),保障午间两小时高峰期的翻台率 [15] - 费大厨通过菜单精简(从同新湖南菜转型聚焦辣椒炒肉)实现品牌突围 [27] - 部分门店通过商务套餐(日均300份)和小龙虾季节性产品补充营收 [34] 市场竞争 - 川菜以超32万家门店成为全国第一大菜系,太二酸菜鱼等品牌已出海 [24] - 湘菜门店数量在部分从业者观察中位列菜系首位 [9] - 江西小炒全国门店超2万家,但新品牌存活率受产品创新和品质把控制约 [35] - 餐饮行业出现"效率革命",2012年起中餐品牌通过精简菜单(如巴奴从100+砍至30+菜品)提升运营效率 [25][26] 文化因素 - 流动人口达3.76亿,其中四川、贵州等六大吃辣省份为主要人口流出地,推动异地辣味需求 [21] - 辣味成为地域认同载体,如浙江"江西小炒一条街"服务数百万江西务工群体 [22] - 社交媒体助推辣味传播,重辣挑战视频获2.3万点赞,城市吃辣攻略帖文点赞量破千 [9][10]
把中餐送到印度尼西亚
吴晓波频道· 2025-04-29 09:19
印尼市场潜力 - 印尼人口2.87亿,其中一半在30岁以下,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常年维持90%以上,若GDP增速达标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4] - 印尼被中餐行业视为"具有万店潜力的市场",尤其适合作为开拓伊斯兰市场的跳板,其穆斯林人口占比接近80%,全球穆斯林人口达18亿[30][31] - 印尼政府近期推出多项利好政策,包括废除TDKN要求、取消民生必需品进口限制,将极大促进中餐供应链出海[15] 中餐出海模式 - TOMORO COFFEE通过采用全自动咖啡机实现效率革命,3年内在印尼开出700多家门店,借鉴了瑞幸在中国的成功经验[7][11][12] - 快乐小羊通过供应链创新,与英国威尔士绵羊供应商合作,为海外60多家直营店奠定基础[19][20] - 中小品牌可通过展会等渠道寻找当地合作伙伴,由对方承担运营和供应链工作,总部只需提供产品研发支持[23][24] 市场环境变化 - 印尼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包括废除机场小费潜规则、辞退涉事官员等举措,显示政府构建亲中商业环境的决心[14] - 新马越等传统中餐出海目的地已陷入内卷,印尼正成为新热点,2023年有超过150万人次赴印尼考察[13][15] - 中国企业在产品、营销、设计方面已接近欧美日韩水平,但价格优势明显,开价可能低一半[14] 出海战略思考 - 出海要趁早,以便获得挑选当地合作方的主动权,否则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26] - 印尼适合作为"重兵布置的第一站",可培养国际化团队并建立供应链基础,为进军欧美市场做准备[32] - 中餐出海已从服务华人转向本土化经营,因全球华人仅6000-7000万,市场天花板较低[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