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餐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中餐出海,北美“碰壁”
创业邦· 2025-07-24 11:04
餐饮品牌出海北美趋势 - 2024年上半年已有10多家中国餐饮品牌在美国开出首店,涵盖饺子、新疆炒米粉、茶饮、咖啡、苏州菜等品类 [7][8] - 代表性品牌包括喜家德、花小小、喜茶、霸王茶姬、瑞幸咖啡等,其中喜茶在美国已开出近30家门店 [8][12] - 部分品牌采取差异化策略,如瑞幸通过优惠券将饮品价格降至2.17美元/杯(约15元人民币),低于星巴克 [10] 美国市场吸引力分析 - 美国居民人均消费金额达41.5万元(2024年),为中国市场的10.8倍 [16] - 餐饮市场竞争程度仅为中国的1/3,中美两国合计占全球餐饮GDP近50% [17] - 头部品牌如费大厨提供年薪15万美元(约108万元人民币)的店长岗位,反映市场溢价能力 [13] 出海落地挑战 - 开店周期长达9-12个月,远超国内1个月的标准,涉及3-5个月图纸审批和3-5个月装修 [24] - 选址受限:美国商业租赁合约通常5-10年,新品牌需等待原品牌退场或支付数万至数百万美元转让费 [26] - 审批复杂:需获取食品安全、消防等多类许可,各州法规差异大(如烘焙设备需特定认证) [30][31] 本土化运营难点 - 营销渠道碎片化:依赖Google Maps、Yelp、Instagram和TikTok,华人区侧重小红书 [37] - 产品调整需求:降低坚果过敏风险、优化茶饮风味浓度以适应当地偏好 [40][41] - 基础设施制约:老建筑电容不足可能限制设备使用(如烤箱数量减至1/3规划量) [32] 供应链瓶颈 - 核心原料依赖进口(如茶乙己从福建、台湾采购茶叶),新鲜物料本地采购 [45] - 北美供应链碎片化,中小品牌难以获得第三方支持,需自建配送团队导致成本上升 [47][49][50] - 前后端系统未打通,门店需手动订货,效率低于国内标准化体系 [48] 行业阶段特征 - 从单店模式转向体系化出海,头部品牌示范效应显著(如海底捞10年开出18+门店) [21][52] - 部分品牌采取渐进策略:茶颜悦色暂以电商试水,霸王茶姬耗时13个月筹备才开业 [9][22]
杨国福谈中餐“出海” 品牌力、供应链、在地化运营三要素相辅相成
证券日报网· 2025-07-20 18:49
公司概况 - 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2017年开启中餐"出海"征程,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开设近7000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近200家 [1] - 公司目标人群不仅包括海外华人,更着力吸引本地消费者 [1] 海外市场策略 - 海外扩张采用"加盟+直营"战略:先通过加盟店测试市场接受度,再优化模式 [4] - 制定严格评分标准筛选合作伙伴,涵盖本地从业经验、开店规划、资产证明及品牌认同感等维度 [4] - 在欧洲、北美设立直营店作为"样板间",测试新产品、优化流程并提升品牌形象 [5] - 伦敦旗舰店首创"餐+bar"模式,融入本地化视觉设计,开业当天引发排队热潮 [5] 供应链管理 - 在美国采用前置仓模式,本地化储备常用食材以缩短配送距离和时间 [5] - 2025年欧洲前置仓将落地,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 [5] - 在韩国与当地代理深度合作,精准把控订购周期并制定应急方案 [5] 本土化创新 - 推出"BuiltYourOwnBowl(随心配)"模式,将麻辣烫选餐过程转化为类似"沙拉吧"的自助体验 [4] - 通过饮食文化认知差异重构商业逻辑,例如欧美消费者将麻辣烫类比为"minihotpot"或"暖沙拉" [4] 文化输出 - 在欧洲门店举办漆扇制作、书法体验等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6] - 门店设计融入草本墙、凤凰墙等东方元素 [6] - 德国杜塞尔多夫门店单日营业额达14000欧元,创海外门店新高 [6] 经营成果与愿景 - 海外市场利润率逐步优化,得益于品牌知名度提升、供应链体系完善及运营经验积累 [6] - 公司认为中餐文化输出的终极形态是让"美味平衡哲学"成为全球餐饮的共同语法 [7] - 强调品牌力、供应链与本土化运营的深度协同是中餐在海外市场扎根生长的关键 [7]
一大批香港老牌餐饮,倒在了2025上半年
36氪· 2025-07-20 17:27
香港餐饮业现状 - 2025年上半年香港累计近300家商铺停业,餐饮占比达70% [7] - 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餐厅总收入280亿港元,同比下跌1.8%,中式餐厅收入同比下滑4.9% [13] - 新斗记、鸿星海鲜酒家、海皇粥店、大班面包西饼等知名连锁餐饮集团近期结业 [8][10] - 稻香集团、NINETYs咖啡店、灯笼卤味等品牌分店数量大幅减少 [11] 内地品牌冲击 - 目前已有超过60个内地餐饮品牌入驻香港,包括蜜雪冰城、喜茶、霸王茶姬、瑞幸、库迪、Manner等 [19] - 太二酸菜鱼在香港已开出8家门店,蜜雪冰城在香港各区开设9家分店 [21] - 内地品牌凭借供应链优势与标准化运营,在价格、服务、品类创新上形成多维竞争力 [24] - 蜜雪冰城招牌柠檬水定价8港元,仅为香港本土茶饮店的1/3 [37]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内地头部餐饮品牌保持"月度小上新,季度大上新"的迭代频率,香港茶餐厅鲜少上新 [29] - 内地品牌提出"七不收"门店规定,挑战香港传统餐饮规则 [34] - 内地品牌采用"扫码点单""免费续杯"等服务,改变香港消费者用餐习惯 [35] 港人北上消费 - 2024年港人北上消费总额近557亿元,较2023年增长近200亿元 [41] - 港人消费的行业中,餐饮消费占比达九成以上 [43] - 港人追求"吃喝玩带",餐饮方面讲求新鲜、便宜又服务好 [45] 区域市场影响 - 新加坡2024年有超过3000家餐饮店倒闭,为2005年以来近20年间最高纪录 [15] - 截至2024年底已有60多个中国品牌在东南亚开设超6100家门店 [23] - 澳门居民北上用餐因可选择性多、价格便宜、服务好 [48] 行业深层原因 - 香港餐饮业面临本土消费力下滑、租金及人力成本高企等综合问题 [49] - 消费者需求变化推动行业洗牌,倒逼香港餐饮探索新路径 [49] - 内地餐饮出海仍存在挑战,部分品牌因高成本撤回 [50]
21特写|“中国味”席卷东南亚:品牌中餐如何破解出海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20:35
中国餐饮品牌东南亚扩张现状 - 截至2024年底约60个中国餐饮品牌在东南亚开设6100多家门店 较2022年1800家增长3倍多 [1][5] - 东南亚餐饮市场规模达1329亿美元 同比增长4.6% 相当于中国市场的17% [5] - 代表性品牌包括海底捞、蜜雪冰城、张亮麻辣烫、太二酸菜鱼等 其中蜜雪冰城在越南超1300家 印尼超2600家 [4][14] 东南亚市场吸引力 - 人口基数庞大且华人社群基础深厚 饮食文化与中国相近 [4] - 中产阶层快速崛起 食饮烟酒消费占比超40%(印尼达48.8%) [6] - 地理位置毗邻中国 基础设施改善降低运输成本 [5] - 下沉市场潜力大 如泰国清迈、印尼泗水等二线城市存在空白 [8] 扩张策略与本地化实践 - 选址聚焦核心商圈与学生区结合 利用集聚效应和年轻客群接受度 [7] - 供应链采用"进口+本地"混合模式 比例达50% 部分企业尝试建设中央厨房 [10][11] - 产品改良如推出冬阴功汤底 门店装潢配合当地审美 [17] - 经营模式多元化 直营、加盟、联营并行 蜜雪冰城通过vivo/OPPO经销商快速铺店 [14][1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新加坡市场饱和 2024年前11个月3004家餐饮公司关闭 海底捞暂停东南亚新店 [12] - 供应链成本占42% 跨境运输存在新鲜度与合规壁垒 [11] - 文化差异导致口味"水土不服" 如纯正四川火锅客流量不佳 [10] 发展阶段与趋势 - 从"移民餐饮"转向"品牌餐饮" 注重标准化管理与国际团队建设 [16] - 茶饮行业通过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 蜜雪冰城定价低于本土品牌50% [14] - 头部品牌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 计划2025年加大下沉市场布局 [8]
海天味业启动港股IPO:创消费行业新高,国际资本认购近47亿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7-16 14:43
港股IPO - 公司计划于6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创下今年消费行业港股IPO规模新高,仅次于宁德时代 [1] - 吸引高瓴资本、新加坡GIC、瑞银资管等全球顶级机构组成的基石团队,合计认购近47亿港元,占比约50% [1] - 此次发行是公司自2014年A股上市后的第二次IPO,彰显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龙头的认可 [1] 财务表现 - 公司十年间营收从98亿元增长至269亿元,增幅达174% [1] - 2024年实现营收269亿元、净利润63.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3%和12.75% [1]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3.15亿元、净利润22.02亿元,同比增幅超8%和14% [1] - 2024年以4.8%的市场份额领跑行业,相当于第二名的两倍,酱油和蚝油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1] 全球化战略 - 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加速出海,推出获中美欧三重认证的有机系列产品及无麸质酱油 [3] - 已在香港、东南亚设立办事处,为后续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3] - 募资将重点用于全球研发体系建设,包括引进国际人才、开展海外研发合作 [3] - "A+H"双平台架构有助于提升品牌全球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关注,为海外并购、渠道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 核心竞争力 - 产品端拥有超1400个SKU,7个单品年销售额破10亿,酱油连续28年市场第一 [5] - 品牌覆盖80%中国家庭,四款产品获"顶级美味奖" [5] - 销售网络覆盖全国100%市级和近90%县级市场,通过3000多名销售人员和6700多家经销商构建全渠道布局 [5] - 2024年研发投入8.4亿元创历史新高,过去十年累计超59亿元,获专利超1000项 [5] - 2025年获评全球首家酱油酿造"灯塔工厂",智能酿造达国际顶级水平 [5] - 四大生产基地年产能500万吨,形成质量控制、效率和成本优势 [5] 行业前景 - 调味品行业刚需属性强、用户粘性高,叠加消费升级与中餐出海红利 [5] - 龙头企业优势将持续强化,公司有望在行业整合中扩大份额 [5]
中餐出海,北美“碰壁”
36氪· 2025-07-16 09:42
餐饮品牌出海美国趋势 - 2024年上半年已有10多家中国餐饮企业在美国开出首店,涵盖饺子、新疆炒米粉、茶饮、咖啡、苏州菜等多个品类 [1][2] - 茶咖品牌出海势头最猛,包括喜茶、霸王茶姬、乐乐茶、瑞幸等品牌纷纷布局美国市场 [3][4] - 中餐品牌如喜家德、花小小、费大厨等也开始进军美国市场 [5] 美国市场吸引力 - 美国居民人均最终消费金额达41.5万元,是中国的10.8倍 [5] - 美国餐饮市场竞争程度仅为中国的1/3,中美市场合计占全球餐饮市场近一半份额 [6] - 喜茶在美国已开出近30家门店,霸王茶姬、乐乐茶等品牌也在快速扩张 [4] 出海面临的挑战 - 开店周期长:美国从选址到开业通常需要9-12个月,远长于国内的1个月左右 [11] - 选址困难:美国商业租赁合约通常5-10年,新品牌入驻需等待原品牌退场 [12] - 审核严格:需获取食品安全、工商许可、消防等多类证件,每个州法律要求不同 [14][15] - 基础设施限制:老建筑电容不足等问题制约产能扩张 [15] 本土化难题 - 营销渠道分散,需通过Google Maps、Yelp、Instagram、TikTok等多平台触达消费者 [19] - 产品需调整:如降低含坚果产品比例、推出更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 [21] - 供应链不完善:核心原料需从国内输入,当地采购新鲜物料,仓储管理系统不成熟 [22][24] 品牌出海策略 - 部分品牌采取电商形式出海,如茶颜悦色 [3] - 瑞幸采用"低价打法",通过优惠券将价格拉低至2.17美元/杯 [3] - 霸王茶姬等品牌采取稳健策略,先进行市场考察和调研再开店 [10] - 供应链方面采取国内直采核心原料+当地采购新鲜物料的组合方式 [22]
中餐离世界级品牌还有多远
经济日报· 2025-07-09 08:08
中国餐饮品牌出海现状 - 2019至2024年海外中餐厅数量激增近30万家[1] - 蜜雪冰城、库迪等茶咖品牌海外门店超千家 海底捞、沙县小吃等火锅快餐品牌海外门店超百家[1] - 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 成为国内餐饮企业重要增量市场[1] - 本轮出海特征为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试图突破"有品类、无品牌"困境[1] 出海核心挑战 - 面临供应链重构、本土化适应、标准化运营三大难题[2] - 各国政策法规差异明显 部分地区食材进口受限 需重建供应链体系[2] - 中华美食非标特性制约标准化进程 影响拓店效率[2] - 麦当劳中国案例显示 供应链建设需3年以上培育期[2] 本土化与品牌升级路径 - 熊猫快餐通过菜品改良(美式油炸+甜辣酱)实现本土化与标准化平衡[3] - 文化软实力提升将推动中餐向高端化发展 化解正宗性与本土化矛盾[3] - 需挖掘文化符号价值 将饮食作为文化输出载体 参考肯德基生活方式营销模式[3] 行业发展趋势 - 出海从生存型夫妻店转向战略性品牌扩张[1] - 全球影响力构建成为品牌升级关键 需形成文化认同[2] - 最终目标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餐饮连锁巨头[1][3]
中餐专家聚首广州共议中餐出海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14:41
中餐出海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人民币 过去三年全球中式餐饮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1% 预计今年突破1.2万亿美元 [1] - 目前海外中餐门店约70万家 2025年上半年新增超6000家 [1] 行业发展趋势与机遇 - 中餐正迈向体系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出海面临发展机遇但需克服挑战 [1] - 中餐供应链出海需练好基本功 供应链稳定性和适配能力是行稳致远的关键驱动力 [2] 区域与产业优势 - 广东作为全国预制菜产业策源地 率先系统性推进产业链建设 是行业领跑者 [2] - 广东有条件成为中国预制菜产业代表中国食品工业走向海外的排头兵 [2] 创新与本土化策略 - 中餐持续发展得益于传统与创新结合 海外市场通过创新口味和本土化策略吸引全球食客 [1] - 印度尼西亚连锁餐厅PT petarung Semeja Sejati通过中餐融合餐饮成功实践本土化策略 [1] 行业活动与参与 - 2025中餐供应链出海大会汇聚超17个行业协会和逾100家供应链平台、连锁餐饮企业代表 [1]
2025中餐供应链出海必看!这场重磅大会解码最新动向
南方农村报· 2025-06-23 12:31
中餐供应链出海大会核心观点 - 中餐出海正迎来黄金时代,供应链是根基与灵魂 [9][29][36] - 2024年海外中餐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人民币,过去三年年均增长11% [18] - 预计2025年海外中餐门店新增超6000家,全球中式餐饮市场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 [19] - 国家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政策支持中餐"走出去" [26] 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中餐市场规模从2020年2275.48亿元增长至2024年3593.85亿元,预计2030年达5776.82亿美元 [74][75] - 海外中餐门店约70万家,印尼等市场通过口味创新和本土化策略成功吸引食客 [19][22] - 预制菜等预包装食品出海是食品工业革命成果,广东作为产业策源地率先推进立法 [33][35] 供应链出海挑战 - 面临食材标准化不足、供应链韧性差、文化适配困难"三座大山" [40] - 跨境物流成本高企导致供应不畅,部分传统食材工艺未达出海标准 [41] - 不同国家食品标准差异大,如禁用动物成分添加剂等问题突出 [59][60] 解决方案与创新实践 - 百珍堂通过机器化生产制定工信部高汤行业标准,解决标准化难题 [45][46][47] - 熊猫出海采用本地化采购+数字化管理双轨体系提升供应链韧性 [51][52][53] - 恒兴水产通过无刺鱼片等产品改良实现文化适配 [63][64][65] - 百果园运用数字化实现全链条高效运营,损耗率降低30% [101][102] 未来四大趋势 - 本地化融入:通过海外建厂、食材替代等方式解决供应链瓶颈 [80][81][82] - 标准化管理:恒兴在埃及项目通过技术参数标准化实现产业输出 [85][86][87] - 国际化营销:AI工具助力品牌出海,新媒体渠道强化本土传播 [91][92][97][98] - 数字化管理:大数据驱动从销售到采摘的全流程闭环 [103][104]
海天味业港股上市受追捧:基石机构认购近47亿港币 或成近年消费类港股最大IPO项目
证券时报网· 2025-06-11 10:25
IPO概况 - 公司将于6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启动全球公开发售 [1] - 招股最高发售价定为每股H股36.3港元(约33.3元/股),折价率可能不到25% [2] - 发行2.63亿股H股,其中国际发售占94%(2.47亿股),香港公开发售占6%(1579万股) [2] - 基石投资者认购1.29亿股(占发售股份50%),包括高瓴资本、GIC、瑞银资管等8家机构,认购金额近47亿港元 [2] - 此次IPO成为2023年以来基石投资者认购规模第三大的港股IPO [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14年A股上市至今营收从98亿元增长至269亿元,增幅达174% [3] - 2024年以4.8%市场份额领跑中国调味品行业,相当于第二名的两倍 [3] - 酱油和蚝油销量全球第一,蚝油销量增长8.56% [3] - 调味酱系列营收26.69亿元,拥有1400余个产品SKU,其中7个单品年销超10亿元 [3] - 2024年研发投入达8.4亿元(占营收3%),近五年累计研发费用超38亿元 [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酱油连续28年市场第一,形成"一酱一特色"的产品矩阵 [3] - 有机系列产品(有机酱油、有机黄豆酱等)成为健康消费明星单品 [3] - 开发低糖/低脂/低盐系列产品快速占领细分市场 [3] - 2025年初获评全球首家酱油酿造"灯塔工厂",拥有超5项全球领先智能酿造技术 [4] 行业前景与机构观点 - 中国调味品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对比美日市场仍具显著提升空间 [6] - 中餐文化全球传播推动国际市场需求快速扩容 [6] - 机构认为公司具有盈利增速和盈利质量"双高"表现,商业模式可复制 [5] - 调味品行业刚需属性叠加消费升级和中餐出海红利,将强化龙头优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