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
搜索文档
 中石化经纬公司:查改并进激活发展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8-11 10:03
 公司治理与作风建设 - 公司党委深化"三严查摆"机制,通过严谨细致全面查摆发现5个方面问题及8个具体问题,包括"一体两翼"产业布局推进力度不足 [1] - 严格把关上下贯通过程中,二级单位党委共找准81个问题 [1] - 实施"三强整改"行动,制定13项"当下改"措施和6项"长久治"措施,目前"当下改"措施已全部完成 [2]   运营与监督体系 - 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部署违规公费支出、财务造假专项检查,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行动 [2] - 建立"云端调度+现场核查+区域协同"立体督导网络,远程测控施工能力建设及科威特、沙特等项目进展顺利 [3] - 关键岗位人员签订抵制违规吃喝承诺书,营造合规经营氛围 [2]   技术创新与成果 - 175℃旋导系统等6项标志性成果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2] - 重点科研项目实行技术总师挂帅负责制,采用销号管理方式 [2] - 2024年1-6月公司完成超过17500井次施工,核心技术实现多点突破 [3]   财务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3.7% [3] - 利润总额位居中石化石油工程板块前列 [3] - "攻坚创效行动"成效突出,"改革深化提升"计划稳妥实施 [3]
 中石化首个石油工程中试平台基础设计通过审查
 齐鲁晚报· 2025-08-11 05:31
 项目概况 -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中试平台基础设计通过专家组审查[1] - 该项目由中国石化与山东省共同推动,定位为打造世界一流试验井群[1] - 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化首家功能完备的石油工程中试验证平台[1]   平台功能 - 全面覆盖石油工程新技术中试需求[1] - 具备全尺寸、全工况条件下的可靠性、适应性及成熟度评价测试能力[1]   设计理念 - 设计团队以中试需求为核心,融入创新开放、智慧绿色理念[1] - 创新融合现代科技园区前沿理念与中国传统里坊制[1] - 锚定"功能完备、特色突出、开放共享、智能高端、绿色低碳的世界一流石油工程中试平台"建设目标[1]   技术特点 - 以试验工艺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与流线设计[1] - 重点强化通风、照明及温度控制体系[1] - 严格满足噪声控制标准并筑牢本质安全防线[1] - 显著提升运行效率[1]
 中原石油工程:“神秘配方”让钻井液高温不“罢工”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14:05
 技术突破 - 公司研发的多功能长效聚合物处理剂在220℃高温下仍能保持钻井液稳定流动性 [1] - 新型处理剂基于"悬挂基团"概念,解决了传统处理剂在高温高剪切条件下分子量降低和基团变异问题 [2] - 该技术通过引入"悬挂基团"替代传统结构,使分子具有动态调节能力,兼顾流动性和稳定性 [2]   性能优势 - 新型处理剂集增黏、提切、降低中压滤失量、高温高压滤失量等多项功能于一身 [3] - 处理剂在饱和盐水中浸泡后性能依然稳定,耐温达220℃ [3] - 可将原本需10余种搭配使用的钻井液处理剂缩减至2至3种,总用量减少30%以上 [3]   应用效果 - 已在实验室模拟的75个系列近300口井工况中应用,效果优于设计指标 [4] - 采用"反相微悬浮聚合"技术生产,全程无废水废气排放,成品为多孔球形颗粒溶解速度快 [4] - 处理剂成本与常见钻井液聚合物稳定剂相近,但性能更优 [3]   行业意义 - 为深井、超深井及页岩气水平井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 - 解决了传统处理剂在低温下黏度过高、高温下黏度过低的技术难题 [2] - 该成果在第二十一届全国钻井液完井液技术交流研讨会上获一等奖 [1]
 中油工程子公司中标伊拉克海水管道项目 授标金额25.24亿美元
 智通财经· 2025-08-01 17:36
 项目中标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获得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海水输送管道总包项目授标函 [1] - 项目授标金额达25.24亿美元(约180.32亿元人民币) [1] - 项目合同期为54个月 包括42个月设计采购施工试运阶段和12个月运行维护培训阶段 [1]   项目范围 - 主要工作包括建设海水处理设施到各联络站的干线管道及支线管道 [1] - 涵盖管道附属地面设施等建设内容 [1] - 支线管道连接联络站至油田分输站 [1]
 工程师红利,注入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2:05
 工程师培养政策与需求   - 卓越工程师被列为国家4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1]   - 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首届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1][3]   - 中国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拥有全球最大工程师队伍[3]   - 71%首届毕业生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精准服务国家战略[2]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由高校(清华/浙大等)联合企业(航天科工/宝武钢铁等)建设[3]   - 学制采用硕士"1+2"、博士"2+3"模式 企业导师全程参与[9]   - 67名首届硕士以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申请学位[10]   - 中国电科与34所高校联合培养900多名学生 提供1200余项企业课题[12]     关键技术领域突破   - 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18个关键领域 建设201门核心课程[14]   - 中国石化联培生研发的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攻克5项技术指标[10]   - 北航通过跨学科技术(航空发动机设计)解决半导体企业芯片清洗难题[13]   - 微纳中心提供2500平米超净实验室 支持芯片全流程研发验证[13][14]     国际标准与未来规划   - 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填补国际硕博工程教育认证空白[17]   - 2030年目标推动超50%工程培养单位自建卓越工程师学院[16]   - 向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产教融合机制[17]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3]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首批毕业生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2:24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进展   - 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启动三年以来取得积极进展 首批毕业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中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工程教育领域存在师资力量不强 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 重知识轻实践等问题 [1]   - 2022年中组部 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 打造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 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1]     学位评价标准改革   - 2025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 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作为专业学位硕博士申请学位答辩的基本内容 [1]   - 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 明确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具体形式 流程 标准 [1]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工程硕士张百川以抗高温降滤失剂研究成果获得学位 展示四本手账记录十万余字实验过程 [1][2]     实践成果案例   - 张百川在企业专业实践中参与制定2项行业标准 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 完成1件专利初稿 [2]   - 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要求和难度高于学位论文 更能体现申请者的应用创新能力 更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 [2]     未来改革计划   - 教育部将在9月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 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 [2]   - 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 建立多级联动 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 [2]
 中油工程:子公司中标道达尔能源21.22亿元伊拉克项目
 快讯· 2025-07-03 16:44
 合同签署 - 中油工程全资子公司管道局工程公司与道达尔能源签署伊拉克阿塔维油田天然气中游管网管道项目EPSCC承包合同,合同金额2.94亿美元(约21.22亿元人民币) [1] - 合同履行期限为合同生效后33个月达到试运条件,36个月具备临时验收条件,38个月提交竣工资料,之后进入24个月质保期 [1]   项目背景 - 该项目为道达尔能源运营的多能源一体化天然气增长综合项目(GGIP项目)重要组成部分 [1] - 项目旨在通过开发伊拉克自然资源提升该国电力供应能力 [1]   财务影响 - 合同顺利实施将对公司未来3-4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产生积极影响 [1]
 他们是甲方最信赖的施工队伍——记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工程科威特项目SP158队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10:18
 安全成就 - SP158队荣获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OC)授予的"连续15年安全无事故"殊荣,刷新中国石化在科威特钻井队安全作业时间最长纪录,成为KOC历史上首支获此荣誉的钻井队 [1] - 实现连续安全生产5485天,累计完井130口,施工业绩在甲方130支队伍中名列前茅 [1] - 2024年荣获KOC分包商最高荣誉"安全总裁奖" [1]   技术创新 - SP158队成为甲方技术创新的首选合作伙伴,攻克多项高难度施工任务 [2] - RA104井施工风险极高,SP158队在23天作业期内成功处置多次井下复杂情况,安全实现完井 [2] - SA-861井存在地层压力高、硫化氢含量高、部分层段全漏失等难题,SP158队与甲方开展47次技术研讨,最终用时249天完钻,创造同类井型施工周期最短纪录 [2] - 15年间持续配合甲方推行油基泥浆岩屑转运箱、排井钻采同台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 [2]   人才培养 - SP158队被誉为科威特项目的"钻井安全培训学校",15年来共为甲方输送29名外籍钻井工程师以上人员 [3] - 为自身培养3名项目总监、10名平台经理等骨干技术人才 [3] - 科威特石油公司钻井安全总监表示新员工在SP158队成长很快 [3]   管理创新 - 创新推行"安全微小组"+海外安全巡视"双机制,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4] - 组建由中外员工混合编成的多个"安全微小组",推行"每日巡查+即时整改"机制 [4] - 建立"隐患随手拍"与"安全建议箱"制度,累计收集建议1200余条,37条转化为标准化作业流程 [4] - 严格执行"巡查-整改-复查"三级海外安全巡视制度,每月开展全覆盖安全检查 [4]   文化建设 - SP158队有来自12个"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的员工,外籍员工占比超过一半 [6] - 以"家文化"为纽带,组织中外员工互教语言、分享习俗,增进信任 [6] - 将"安全第一"的中文口号与阿拉伯谚语"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融合,形成"We are family"的安全文化共识 [6] - 邀请员工家属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参观项目现场,通过安全主题画与安全叮嘱视频延伸安全意识 [6]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
 齐鲁晚报· 2025-06-25 05:26
 核心观点 -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和创新管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1][2][3]   绿色钻井成果 - 新投产3口井初期日产油均突破百吨 [1] - 前五个月钻井进尺186.42万米 超日历进度6.43% 同比增加17.71万米 [2] - 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石化绿色企业 [1]   低碳技术应用 - 推进陆上/海上网电钻机应用 建设"零碳办公生活区" [1] - 开展试油队光储一体化太阳能设备示范应用 [1] - 8座服役超40年钻井平台和32型高能耗老旧钻机全部退役 [2] - 研发应用油基钻屑原位减量化装置 [2]   碳管理创新 - 率先搭建石油工程碳资产管理平台 [2] - 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模型及碳排放核算方法 [2] - 立项申报《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企业标准 [2]   环保措施 - 实现"气不上天 声不扰民 水不外排 油不落地" [2] - 泥浆不落地 钻屑/固废危废/生活污水全部回收处理 [2] - 打造自动化上料绿色供应链 实现10万吨压裂砂"公铁海"联运 [3]   研发方向 - 推进干热岩地热发电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发 深部煤层原位燃烧发电等项目研究 [3] - 装备高端升级支撑参数提升和指标突破 [2] - 数智化转型和模式化钻井推广助力勘探开发 [2]
 胜利井下作业公司压裂技术取得新突破
 齐鲁晚报网· 2025-06-14 09:09
 技术突破 - 胜利石油工程公司井下作业公司在义81、桩80井组成功实施自悬浮砂压裂技术现场试验,完成5口井7段压裂施工,施工一次成功率100% [1] - 自悬浮砂压裂技术通过独特的支撑剂设计,支撑剂表面包裹的特殊材料遇水溶胀生成携砂液,可精确控制压裂液黏度,解决常规压裂的施工难题 [1] - 该技术使支撑剂在清水中长时间悬浮,在裂缝中漂得更远,改造体积更大,导流能力更强,提升储层改造效率和质量 [1]   技术研发 - 科研人员围绕自悬浮砂压裂技术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通过自主研发的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大量实验评价和参数测试,确定关键技术参数 [2] - 技术团队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在邻井动态与岩心分析基础上,深入分析井组地质条件、油藏特性和工程需求,制定精准压裂施工方案 [2] - 通过多次室内实验评价自悬浮砂的耐温抗剪切性、配伍性及破胶性,优化自悬浮砂性能,形成最优压裂液配方及施工参数 [2]   应用效果 - 2024年9月该技术在商541-斜25井首次试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全程加砂、砂到液到、满缝填砂",平均日产油量显著提升 [2] - 现场施工中携带常规支撑剂砂比达35%以上,降阻率达到80%以上,实现"少液多砂、强效支撑"的良好效果 [2] - 该技术是公司"地质精描-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材料优化"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实践成果,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解决方案 [3]   发展战略 - 公司锚定"增产先锋、数智铁军"发展定位,加快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步伐 [1] - 通过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交流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