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百位境外游客探秘西藏强吉村 千年古村展新颜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15:42
行业动态 -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与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组织"中国西藏·扎西德勒2025年国际旅行商西藏行活动" [1] - 来自16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100家旅行商共计105位境外游客组成考察团首次集体考察山南市琼结县强吉村 [1] - 西藏通过政策引导与社会力量参与推动30余处文物建筑转化为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公共空间 [2] 公司/项目发展 - 强吉村依托非遗青稞酒产业打造"强钦青稞酒""强钦庄园""强吉林卡"三位一体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区 [2] - 强钦庄园从封建农奴制庄园转型为山南市首个古建活化案例"强钦庄园公共文化中心" [1] - 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参与非遗传承展演等实现就近就业 [2] 文化传承 - 强吉村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达区域和汉藏交流重要见证地 [1] - 文成公主在强吉村改良青稞酒酿造工艺使该村成为"酒乡" [1] - 考察团观看了国家级非遗久河卓舞、卡卓扎西宾顿藏戏的现场展演 [2] 战略规划 - 强吉村是西藏"古建活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 [2] - 国际旅行商实地考察将推动"藏源文化体验"等主题产品纳入全球旅游线路 [2] - 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深化强吉村将成为展示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2]
石斛满山 农旅相宜(寻找最美乡村·六郎城村)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地理位置与环境优势 - 六郎城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杨柳井乡,平均海拔1260米,年平均气温19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达82% [5] - 村落青山环绕,古木苍翠,阳光充足,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5] 石斛产业发展 - 当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石斛生长环境,规模化发展石斛产业 [5] - 推进农旅融合,打造"石斛+康养"产业链,游客可参与石斛采摘、品尝养生宴 [5] 旅游经济成效 - 2025年以来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万元 [5] - 特色活动包括村民制作特色美食和编织鸡蛋兜 [4][5]
六五特刊 | 家庭“小美”汇成乡村“大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8: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吉兴村依托国家4A级风景区吉林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旅游经济,森林覆盖率达30%,负氧离子含量高[1] - 全村54户90人,曾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 - 初期因人口老龄化(平均60岁)及缺乏运营经验,传统农家乐模式效果不佳[1] 庭院经济实施策略 - 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民宿、种养殖业(土豆/西瓜/蔬菜)及民俗作坊(蜂蜜/酱菜/煎饼/豆腐)[2] - 选择10户村居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保留乡村特色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成29家精品民宿可接待200人[3] - 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励环境维护,纳入"文明家庭"评比并实行"红黑榜"公示[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村民年收入从1万元增至3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75岁村民可通过煎饼坊获得收入[3] - 模式已推广至复兴村、吉乐乡等周边地区,形成区域联动效应[4] - 全国"十四五"期间新增6.7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显著改善[4] 行业趋势 - 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结合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典型案例显示小规模精细化运营可行性[1][2][3] -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升级[4][5]
安徽肥西:探索“入股联营”新模式
中国发展网· 2025-06-04 17:08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以来,肥西县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截至目前,全县共13个集体联营入股项目成功落地,吸引一批社会资本投身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领 域。据统计,村集体平均年分红约1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近百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肥西县将持续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强化多部门协调监督,搭建农民参与平台,保障农民权益。不断优化 工作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更有力支撑,不断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 王晓 丹、张海帝) 规划引领方向,项目精准落地。在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时,肥西县坚持"规划跟着项目 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项目获得规划保障。各乡镇因地制宜,挖掘资源优势,规划出一批特 色乡村振兴项目。肥西县铭传乡、紫蓬镇以旅游文化产业为核心,整合闲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打造旅 游配套设施和特色民宿;花岗镇则围绕现代服务业,布局商务办公、物流配送等项目,推动产业多元化 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保障项目推进。肥西县构建"县统筹、镇协调、村实施"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多部门协同 作战,从政策把控到项目落地全程护航。明确项目全流程规范,每个环节有章可循,确保项 ...
火山石筑成的古村落(文化中国行·走进传统村落)
人民日报· 2025-06-04 13:40
三卿村概况 - 三卿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道堂村委会,深藏于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旁,建设于火山熔岩台地之上,火山石筑成的屋舍因形就势、浑然天成 [8] - 2014年三卿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8] - 村内标志性建筑安华楼是一座由火山石干垒而成的碉楼,楼高三层,规整四方,外墙用石灰批荡以保护墙体,有哨岗枪眼设于顶楼四面 [10] 历史文化 - 三卿村的名字源于"三公九卿",是古时村民希望读书考取功名、走上仕途的寄托 [10] - 村内有拜亭遗存和三层石塔敬字塔,折射古村的重教传统 [10] - 抗战时期村民加入游击队伍,曾在安华楼站岗放哨并多次击退日军的袭扰 [10] 建筑特色 - 村内5条古巷交错蜿蜒,脚下道路有的保持熔岩冷却后的原貌、有的铺上了火山石板 [11] - 古巷两侧火山石砌成的院墙触手可及,蜂窝状、绳状的纹理清晰可见 [11] - 古屋多选用岩浆中段气孔均匀的石块砌成,村内的生活器具也多由石头打造而成,石桌、石磨、石凳遍布各家院落 [11] 经济发展 - 当前利用火山石屋打造了5间客房,"五一"假期很受游客欢迎 [12] - 归时·南小咖小院将一年利润的5%作为分红,助力村民增收 [12] - 像归时·南小咖小院这样将村庄古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小院已有6家 [12] - 村里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发展"庭院经济"、研学旅游,让更多新企业、新业态来到三卿村 [12]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畲寨焕新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4 09:19
驱车抵达福建省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只见村里修建的戏台上,极具特色的畲族表演一场接着一场,身 着畲族服饰的舞者们身姿灵动,举手投足间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 "今年'五一'期间,官畲景区接待游客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作为土生土长的官畲人,村党支部 书记蓝庚远从没想到,这个人口不足500人的小山村,竟然会蝶变成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的国家4A级 景区。 畲族人以山为家,自称"山哈",官畲村正是坐落于海拔近500米的山岭偏僻之地。早先村民仅靠种水稻 为生收入微薄,下山赶集购物时常要先赊账,因而被戏称为"赊"村。自2002年开始,官畲人借助本村独 特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产业,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仅有"硬件"设施远远不够。漳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以"监督+服务"双轮驱动,监督推 动相关职能部门提升主动服务意识,推动景区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以华安县实施国家级农村综合 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为契机,市、县两级纪委监委紧盯官畲村"农综改"政策落实、项目推进、市场秩序、 服务保障、旅游安全、消费环境等重点环节,深入开展"访群众、走项目、助振兴"行动,督促推动官畲 ...
联农带农走实共富路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4
"五一"假期,湖北谷城县堰河村民俗园成为新的游客打卡点。秀丽山水和独特民俗吸引众多游客,节日 期间,堰河村接待游客4万人次,同比增长30%,综合收入7000多万元。 民俗园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村里探索推行的"三三制",即村党委、村委会、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 组织架构,村党委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民主管理机制,支部联 产业、干部联项目、党员联农户的"三联共建"工作措施。 村党委将合作社、茶场、农业和养殖4个党支部建在产业上,村党委成员"一棵草顶一颗露水珠",在各 自产业上发光发热。闵洪艳说:"新时代的村干部,不仅要会治村,还要能带领村民增收,这样才有号 召力和凝聚力。" 山绿了,水清了,茶山的名气越来越响,来村里买茶品茶的人也多起来了。堰河村顺势发展乡村旅游, 2007年堰河村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首期融资60万元用于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开发旅游产品。最 初,仅有25户农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随着文旅产业的蛋糕越做越大,2022年,村民全部入 股。"现在的分红比例是55%,今后会逐步提升至100%。入多少就分多少,年年有、年年增。"闵洪艳 底气十足地说。 乡村振兴需要壮 ...
沙漠村吃上旅游饭
经济日报· 2025-06-04 06:12
文旅产业发展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关碾房村借文旅产业东风实现村民收入显著提升 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承包体验项目或在景区务工等方式参与文旅产业 [1] -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为周边农牧民提供超150个岗位 与村民合作涵盖土地承包、生态工程建设、景区运维及文旅体验项目 [1] - 达拉特旗推动乡村旅游迭代升级 通过宣介资源、对接企业、举办活动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已建成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及示范村 [2] 景区运营与规划 - 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集沙漠生态建设、休闲观光、原生态度假为一体 [1] - 景区计划推出淡季特色项目如沙漠冰雪体验活动 同时加强与文旅企业合作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1] - 达拉特旗文旅局将整合全旗文旅资源 重点打造精品民宿集聚区 加快集聚化、精品化、规范化发展 [2] 村民参与与收益 - 关碾房村村民马强作为首批民宿经营者 通过提供食宿玩乐全方位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1] - 村民从传统农牧业转向文旅产业 收入结构实现多元化转变 [1] - 文旅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情怀 | 在梯田上种出美丽风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2 08:33
旅游发展模式 - 大寨村探索出"党建引领+政府+企业+梯田+村民"的旅游发展模式 [2] - 创新采用集体土地入股、村民农耕入股、公司市场化运营的"三合一"互动联营模式 [3] - 旅游公司与村民签订新合同,取消固定分红,改为门票收入7%给村里,并设立梯田奖补政策 [3] 经济效益 - 2003年大寨村民宿每间房每天收费15元 [2] - 新合同履行当年大寨村分到15万元分红,2010年达到28万元 [3] - 2019年大寨村实现整村脱贫,并带动周边8个民族村寨集体脱贫 [4] 基础设施改善 - 2003年大寨村旅游公路通车 [2] - 将砂石道路升级为沥青柏油路,升级村内旅游基础设施 [4] 产业转型 - 村民从传统农耕转变为"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4] - 实施"一田生五金"模式:梯田流转有租金、入股有股金、维护有奖金、务工得薪金、旅游挣现金 [4] 文化保护 - 成立"红瑶协会"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简办红白喜事 [5] - 推动统一种植水稻以保护梯田景观特色 [4]
小镇葡萄园里的“三产融合经”
人民网· 2025-06-01 08:50
农业智能化与技术创新 - 公司引进赤霞珠、西拉子等12个国际葡萄品种,采用智能化系统管理,包括物联网数据监测和滴灌技术,每亩节水40%以上 [1] - 基地通过宜机化改造300亩梯田,滴灌管道网络覆盖,实现精准灌溉和养分管理 [1] - 绿色技术应用包括套袋防虫、生物肥料和立体种植,减少农药使用量60%,三叶草种植辅助固氮和杂草抑制 [2] 产业链延伸与多元化经营 - 公司构建"种植—酿造—体验"全产业链,加工中心年产50吨葡萄酿制的红酒,通过"田间直供"模式3个月内售罄 [1] - 红酒研学课程吸引10万余名体验者,涵盖采摘、碎果到装瓶的全流程参与 [1] - 开发"农业+"模式,包括民宿改造(收入增长3倍)、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衍生业态年产值超千万元 [2][3] 旅游与消费升级 - 红酒主题街区融合酒桶咖啡座、葡萄藤拱门等元素,游客可扫码溯源购买农产品,菜农单日销售青菜超百斤 [2] - 年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带动200余户村民通过种植、民宿、手作等渠道增收 [2] - 索道环线串联葡萄园与旅游设施,形成立体观光体验,夜间灯光景观增强吸引力 [2][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试种耐阴中药材,开发"红酒+康养"产品,包括森林康养步道和葡萄酒SPA馆 [3] - 推出"云认养"小程序,支持城市居民远程认养葡萄树并定制酒标,实时观看生长视频 [3] - 近期数据:单日新增认养订单37份,民宿预订量环比增长25%,管护面积达200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