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民宿

搜索文档
【省文化和旅游厅】链群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创新融合满足群众需求
陕西日报· 2025-09-12 06:48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基本实现省有三馆 市县有两馆 乡有一站 村有一室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1] - 创新打造新型文化空间2700余个 逐步形成十五分钟文化便民圈[1] - 全省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由2021年1.4次提升至2024年3.47次 增长147.86%[1] - 2021年以来戏曲进乡村演出58371场 平均每个乡镇超过9场 线上观众达2076.3万人次[2] - 连续四年发放文化惠民补助2.6亿元 建成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提供数字服务[2] - 培育40个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2024年举办四季村晚1752场[2] 文旅产业发展成效 - 重点文旅产业链群上半年总营收4299.59亿元 同比增长14.24%[3] - 文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151.46亿元 带动超百万人就业[3] - 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21万余户经营主体覆盖景区 旅行社 酒店等领域[3] - 上半年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55.11% 总花费增长46.76%[4] - 国内游客接待量4.6亿人次 总花费4139.08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6.03%和8.10%[4] - 实施文旅+百业工程 汉服国潮 文创潮玩 精品民宿成为消费新热点[4] 政策与创新举措 - 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推出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政策[4] - 统筹省级旅游专项新增资金支持高品质酒店 数字文旅等七大领域[4] - 推出入境旅游便捷支付服务 协调重点场馆延长旺季开放时间[4] - 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红黑榜制度 实施16项贴心举措提升游客满意度[4] 未来发展规划 - 推动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单转变 扩大文化服务供给总量[5] - 依托西安—延安 西安—十堰高铁开通优势 打造陕北陕南特色旅游线路[5] - 举办交旅融合 科技赋能 金融助力系列活动 支持链主链群企业项目建设[5] - 面向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招商引资 补齐链群企业短板弱项[5]
沉睡农房“活起来” 村民口袋“鼓起来”
杭州日报· 2025-09-08 10:45
跳头文艺集镇 随着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2025年暑期旅游季落下帷幕,萧山区戴山镇佛山村村民吴大爷终于清 闲了一些。"每逢节假日,我们这儿就都是来旅游的人。"他一边端着茶水招呼客人,一边笑着说,"农 村老房子这么俏,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佛山村位于萧山区西南部,是革命烈士钟阿马的故乡,山水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但过去 一直被视为萧山的"后进生"。近年来,当地成立"强村公司",联合周边6个村组建"佛山共富联合体", 集中盘活资源、统一规划布局,并引入竹溪行旅、郊野运动公园、云石峡谷漂流、云石滑翔伞等项目, 游客越来越多,村子也更热闹了。 如何承接这波"流量",让"过路客"变"过夜客"?佛山村对村内农房进行统一修葺,既保留了乡村原 有质朴风貌,又提升了舒适的住宿条件,大量新民居转成了精品民宿。宽敞明亮的客房、清爽宜人的院 落,让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 佛山村党总支书记钟少文算了一笔账:"如今,村民靠出租农房和销售农产品在家门口就把钱挣 了,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70万元以上。" 像这样以高水平农房改造提升为支点撬动富农强村的案例,在杭州乡村比比皆是—— 富阳区以设计改变乡村,引入高端设计团队,严格落实"一户 ...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故乡山水丨共饮一江水
央广网· 2025-08-13 09:43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成效 - 2012年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 实施"谁受益谁补偿 谁保护谁受偿"原则 [3] - 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新安江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与升级 [4] - 机制从最初"共护一江水"走向更广阔的"携手奔共富" [4] 生态保护措施与创新 - 2016年流口镇流口村率先创办"垃圾兑换超市" 后升级为"生态美超市" [3] - 村民可用烟头 塑料袋 塑料瓶等垃圾兑换肥皂 洗洁精 盐 老酒和抽纸等物品 [2][3] - 每周二定期开展兑换活动 超市由村党总支负责运营管理 [2][3] 生态环境改善成果 - 村环境明显改善 动植物种类增多 经常出现猴子 鸳鸯 白鹳等野生动物 [3] - 近期频繁听到山上麂子的叫声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3] - 率水河水清澈见底 两岸青山绿树成荫 成为避暑游览胜地 [1] 经济效益与产业发展 - 推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 茶叶品质提升导致价格上涨 [3] - 村民种植有机茶叶收益显著 三亩多茶园年收益达两万元左右 [3] - 优越生态环境聚集人气 2024年率水河畔出现精品民宿 暑期一房难求 [4] 旅游与投资发展 - 盛夏率水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前来避暑游览 [1] - 投资者因生态资源丰富和环境优美被吸引 正在推进二期工程建设 [4] - 着力提升"好山好水好茶"品牌价值 [4]
跳出“门票经济”,破解古城收费困境
环球时报· 2025-08-04 21:34
丽江古城维护费调整 - 征收标准调整为每人单次缴费50元 有效期365天 有效期内可不限次数进入丽江古城 [1] - 新办法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 [1] 收费争议核心问题 - 争议重心在于共识构建不足 政策与公众期待存在明显落差 [3] - 维护费与门票存在认知错位 无助于建设性共识达成 [3] - 公众无法清晰感知费用与保护成效的直接关联 商户担忧客流变化对生计的影响 [3] 遗产保护资金需求 - 古城墙垣修缮 街巷肌理维护 文化遗产活化均需持续资金投入 [4] - 收费作为弥补保护资金缺口的手段具有现实合理性 [4] 市场竞争力挑战 - 收费政策在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背景下影响游客现实选择 [4] - 保护刚需与市场弹性之间存在显著张力 [4] 国际遗产地收费模式 - 意大利威尼斯通过入城税让游客感知拥挤治理直接作用 [4] - 日本白川乡以保护捐助金形式鼓励游客主动参与 [4] - 法国阿维尼翁将维护成本转化为可体验内容 包含修复工作坊参与 [4] 系统治理升级方向 - 建立动态公开机制定期公布资金使用明细 [5] - 对受政策影响商户建立帮扶机制 包括租金减免和流量导流 [5] - 构建政府 居民 商户 游客 专家参与的多元协商平台 [5] 创新收益模式 - 开发高附加值文创产品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培育精品民宿 [6] - 从商业增量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维护 [6] - 通过提升商业品质和服务水平获得收益 实现价值共创 [6] 治理体系核心目标 - 构建兼顾保护力度 市场活力与社会包容度的治理体系 [6] - 保持文化肌理完整 让访客感知历史温度 [6]
宝藏村里“绿生金”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4
天麻种植产业 - 宝藏村采用"林麻间种"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天麻,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不施化肥、农药、除草剂,保证原生态和道地性 [1] - 村民通过电商直播拓宽天麻销路,2020年起有农户代销天麻8万多斤,销售额近400万元 [1] - 天麻种植实现森林植被保护和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1] 乡村旅游发展 - 宝藏村2022年启动"秘境宝藏"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新增游客中心、休闲特色农业体验园、精品民宿等业态 [1] - 创新"党建引领+村集体+乡村CEO团队+村民"管理模式,由专业团队运营景区 [2] - 推行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 区域发展规划 - 以宝藏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打造四季旅游品牌,包括春赏花海、夏享避暑、秋品天麻、冬观雾凇 [2] - 深化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2]
新疆兵团:绘就绿富同兴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17:45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新疆兵团引导职工整合空置房间、院落及零星土地资源,将庭院经济与人居环境提升相融合,实现创收与环境优化双赢[1] - 典型案例包括李大叔在自家庭院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实现家庭自给并外销市场,显著节省开支[1] - 赵明辉通过后院养殖肉牛和奶牛,每头牛年收入约5000元,并计划扩大养殖规模[2] 农文旅产业融合 - 新疆兵团推动基层培育农事体验、特色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业态,构建多产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2] - 第八师150团赵拥军打造军垦特色民宿,涵盖休闲娱乐、采摘、烧烤等功能,吸引城市游客[2] 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展 - 庭院经济模式使职工家庭将"方寸地"变为"聚宝盆",如蔬菜大棚实现自给并外销增收[1] - 养殖户通过扩大品种牛引进规模提升收入潜力,单头牛年收入达5000元[2] - 民宿经济因休闲旅游需求增长而持续扩张,退休职工通过特色经营实现创收[2]
六五特刊 | 家庭“小美”汇成乡村“大美”
中国环境报· 2025-06-05 08:1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吉兴村依托国家4A级风景区吉林鸡冠山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旅游经济,森林覆盖率达30%,负氧离子含量高[1] - 全村54户90人,曾获省级文明村称号、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 - 初期因人口老龄化(平均60岁)及缺乏运营经验,传统农家乐模式效果不佳[1] 庭院经济实施策略 - 以家庭为单位发展特色民宿、种养殖业(土豆/西瓜/蔬菜)及民俗作坊(蜂蜜/酱菜/煎饼/豆腐)[2] - 选择10户村居进行统一规划改造,保留乡村特色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成29家精品民宿可接待200人[3] - 通过"积分制管理"激励环境维护,纳入"文明家庭"评比并实行"红黑榜"公示[3]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村民年收入从1万元增至3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75岁村民可通过煎饼坊获得收入[3] - 模式已推广至复兴村、吉乐乡等周边地区,形成区域联动效应[4] - 全国"十四五"期间新增6.7万个行政村完成环境整治,农村生态显著改善[4] 行业趋势 - 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结合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典型案例显示小规模精细化运营可行性[1][2][3] -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产业升级[4][5]
端午数据暗藏暑期旅游业密码:出境游加速复苏,中转航线热度飙升
华夏时报· 2025-06-04 16:3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出游人数与消费的持续增长,也为今年旅游市场后续的几个"热点"周期定调,在各地文旅部门、景区以及旅游企 业持续不断"把脉"游客喜好,并通过"宠粉"式迎合需求,拓展更多新场景和新业态,终于开始显现出文旅消费市 场被进一步激活的趋势。 品质成竞争力 "端午假期利用调休一共凑了五天假期,一家三代共八口人从陕西出发走了一段青甘环线,因为之前去那边玩曾经 报过当地团,体验很一般,这次就特意在几个OTA上选了很久挑了一个口碑看起来不错的包车团,虽然价格不便 宜但体验下来确实比之前要好太多了,"一位居住在西安的私营业主叶先生在刚刚结束端午假期出游之后与《华夏 时报》记者谈到此行体会时表示,"感触最深的是以前出去玩选旅行社或是地接团体验差不多,价格贵一点可能一 路条件好一些,玩的内容差别不大,也没什么选择。但这两年出去玩发现同样的线路游可供选择的内容太丰富 了,除了景点之外还有各种适合大人或者孩子的体验,比如短途的徒步、划船、钓鱼等,还能根据需求定制适合 老人和小孩的游玩项目,导游还一路帮我们拍照片视频,水平也不错,甚至还为我们这段旅程做了电子相册和 ...
金融赋能恩阳文旅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5-27 11:16
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巴中市分行指导银行机构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1.68亿元用于文旅项目包括古镇保护红色研学乡村旅游等助力恩阳文旅产业提质升级[1] - 农发行巴中分行累计授信政策性资金5亿元支持恩阳古镇改造项目总投资8.78亿元其中已投放4.88亿元用于古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升级等[2] - 改造后的恩阳古镇2024年吸引游客约40万人带动760余家商户入驻文旅项目实现年收入约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1500个助力1714名脱贫群众年均增收5000元[2] 红色文化研学发展 - 农发行巴中分行累计投放3.66亿元信贷资金支持恩阳区红色文化研学示范基地建设[3] - 红色文化研学基地2024年投入运营后累计接待研学团队等超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7600万元[3] - 该项目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3] 农旅融合项目成效 - 万寿村从贫困村发展为A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59.69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191万元[4] - 巴中农商银行累计投放贷款3750万元支持万寿村现代农业项目贷款利率从6%降至4.85%[4][5] - 现代农业项目整合3598.57亩土地资源打造生态农业餐饮住宿休闲康养等全季候旅游产品体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