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保险
icon
搜索文档
上市十年,中国再保险价值提升之路重启
格隆汇APP· 2025-07-21 15:59
公司发展历程 - 中国再保登陆港股市场十周年,从2015年上市初期的踌躇满志到2024年1月低点至今价值回归超过275% [1] - 作为港股市场唯一上市的再保险集团,稀缺性长期被忽视,市场认知偏差逐步修正 [3] 行业成长与盈利拐点 - 中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从2015年2.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5.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9%,超越全球增速4.7个百分点 [5] - 中国市场分出保费从2015年1501.6亿元增长至2022年278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2%,分出率5%-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5] - 中国再保总保费收入从2015年804.34亿元增长至2024年1784.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3% [6] - ROE从2022年2.09%增至2024年10.74%,承保利润同比增长超170%,总投资收益率提升2.06个百分点至4.83% [8][10] 创新与国际化布局 - 自主研发中国地震、台风、洪涝巨灾模型,成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经权威认证的巨灾模型 [15] - 开发"零免赔"百万医疗、互联网门诊保险、失能险等创新产品,填补市场空白 [16] - 2018年全资收购英国桥社保险集团,桥社总保费收入从2019年96.14亿元增长至2024年222.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3% [17] - 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占比近20%,海外资产规模达25% [20] 市场地位与战略目标 - 亚洲第一、全球排名第八的再保险集团 [12] - 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 [21] - 长期占据40%以上的国内再保险市场份额 [10] 估值分析 - 市净率从不足0.2倍回升至0.48倍,仍明显低于港股直保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同行 [22][24][26] - 业绩稳健增长叠加再保险市场潜力,未来价值重估确定性提高 [30]
成立至今再保险公司累积回报率排行榜:德国通用再保险、中再寿险和慕尼黑再保险累积回报率超过200%!
13个精算师· 2025-07-18 17:23
再保险行业累积回报率研究 核心观点 - 再保险行业2017-2024年净利润规模达319亿元,2024年股东分红27.7亿元创历史新高 [10][12] - 行业累积回报率85.3%(年化8.0%),剔除中农再影响后提升至115.0%(年化10.0%)[14][15][16] - 德国通用再保险以803%累积回报率居首,中再寿险、慕尼黑再保险等5家公司回报率超100% [17][19][27] 指标定义与行业数据 - 累积回报率公式:(期末净资产-股东投入+累积分红)/股东投入×100%,反映成立至2024年的综合盈利效率 [1][9] - 行业总投入资本633亿元,净资产1059亿元,2017-2024年累积分红114亿元 [12] - 中再寿险累积分红51.3亿元居首,中再产险(33.3亿)、瑞士再保险(24.4亿)分列二三位 [13] 公司排名与表现 - 年化回报率TOP4:德国通用再保险(11.0%)、太平再保险(6.2%)、中再寿险(6.0%)、慕尼黑再保险(5.7%)[23][27] - 15家公司中位数回报率24.9%,两极分化显著(最小值-56.9%,最大值803%)[17] - 中农再因161亿元新增投入拉低行业回报率,剔除后年化回报提升2个百分点 [15][16] 数据更新动态 - 新增2025年6月万能险结算利率数据,涵盖2000余条产品记录 [33][34] - 补充34家公司2025年分红险红利实现率数据,包括平安寿险等多款产品历史表现 [35] - 同步更新2024年6月高管任职批复及近期处罚、投连险净值数据 [36]
国务院发文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措施
中国证券报· 2025-07-04 04:28
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 - 国务院印发通知将77条试点措施复制推广至全国和其他自贸试验区 涵盖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 数字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等7大领域 [1] - 34条措施复制至其他自贸试验区 包括加强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 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管理 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等 [1] - 43条措施推广至全国 包括推进电子支付跨境应用 实施数据安全管理认证 提升政府采购平台数字化水平等 [1] 服务贸易扩大开放具体措施 - 深化金融科技国际合作 便利金融机构跨境资产管理 为境外基金产品提供境内投资管理服务 [2] - 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支持自贸区探索贸易领域应用场景 [2] - 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 支持设立资金管理中心 完善资金池安排 [2] 跨境金融创新举措 - 提升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 优化规则实现资金依法自由流动 [2] - 研究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支持证券跨境转让业务 [2] - 在自贸区探索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并试点人民币结算 [2] 数字贸易与数据管理 - 推动电子提单等电子单据应用 健全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管理 [1] - 实施数据安全管理认证制度 有序推进政务数据开放 [1] - 鼓励采信商用密码检测认证结果 提升数字支付跨境应用水平 [1]
我国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诞生 中国再保全球化战略布局提速
金融时报· 2025-07-02 11:23
公司国际化战略 - 中国再保被金融监管总局认定为首家国际活跃保险集团,国际化战略成为重要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1] - 再保险行业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公司境外机构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财产险、寿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三大板块[2] - 公司通过设立海外代表处(伦敦、香港、纽约)、上市(2015年港交所)、收购(2018年英国桥社保险集团)等方式推进全球化,国际业务年保费超300亿元占比17%,海外资产占比超25%[3] 全球业务布局与创新 - 公司在百慕大和香港发行以中国地震台风为标的的巨灾债券,实现保险风险证券化突破,累计服务超200个国家和地区[4] - 中国再保占我国境外分入保费规模(年均250亿元)的40%,并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形成[4] - 通过收购英国桥社保险集团引入政治暴力险、恐怖主义保险等特殊产品,首创中国视角境外恐怖主义风险评估体系[6] "一带一路"服务成果 - 牵头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再保险共同体,覆盖136个国家地区,为高铁、风电等项目提供超2200亿元风险保额[5] - 近3年累计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1.5万亿元综合风险保障,服务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等标志性项目[6] - 在新加坡、英国等地搭建行业平台,构建三地协同的"一带一路"服务体系[5] 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规划 - 提出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再保险集团目标,分蓄势发力期、发展突破期、跃升赶超期三步推进[7] - 2025年进入发展突破期后,将加强全球风险治理参与度,优化境外机构网络布局,提升极端气候和地缘政治风险应对能力[7] - 聚焦科技赋能与全球管控,深化主责主业创新,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8]
600亿美元!“他一直是慷慨的终极榜样”
新华网财经· 2025-06-29 16:32
巴菲特慈善捐赠 - 巴菲特将8239股伯克希尔A类股转换为1235.85万股B类股,并捐赠1235.8321万股B类股给盖茨基金会及4个家族慈善机构,按收盘价485.68美元计算捐赠额达60亿美元 [1] - 本次捐赠是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年度捐赠,使巴菲特对慈善机构的捐赠总额超过600亿美元 [1] - 具体分配:9433839股给盖茨基金会,943384股给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660366股分别给舍伍德基金会、霍华德·巴菲特基金会和诺沃基金会 [2] - 捐赠将于6月30日到账,4个家族慈善机构中3个由巴菲特子女经营 [2] 巴菲特遗产安排 - 自2006年起每年感恩节前夕进行捐赠,按惯例将A类股转换为B类股,原计划每年捐出剩余股权的5% [3][4] - 最新遗嘱安排:去世后所有剩余财富捐赠给新设慈善信托基金,由三名子女共同监督管理,99%以上遗产用于慈善事业 [4] - 去世后向盖茨基金会的捐赠将停止 [4] 盖茨基金会动态 - 盖茨基金会由盖茨与前妻梅琳达于2000年创办,是全球最大慈善组织之一 [4] - 基金会迄今已捐出超1000亿美元,巴菲特担任受托人至2021年 [5][6] - 2025年1月16日更名为盖茨基金会,计划未来20年慈善支出翻倍至超2000亿美元 [6] - 比尔·盖茨称巴菲特引导其"捐出全部财富",查克·费尼的捐赠理念也影响其慈善观 [6] 伯克希尔公司背景 - 巴菲特目前持有198117股A类股和1144股B类股 [2] - 伯克希尔自1965年起由巴菲特经营,业务涵盖保险、公用事业、铁路货运、制造、零售和服务业等 [2]
摩根大通:中国再保险集团
摩根· 2025-06-25 2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中国再保险集团,给予“增持”评级 [1][9][14][9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再保险集团在中国再保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市场份额接近50%,具有稀缺性价值,包括独特产品供应、经济周期中增速高于直保公司、境外业务分散风险和外汇对冲收益等优势,预计再保险需求增加,采用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得出目标价1.4港元 [1][9][14][9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中再源于中国人保再保险业务,1998年成独立法人,2003年更名,主要子公司同年成立,2007年改制,2015年在港上市,2018年收购英国桥社,2019年全球排名第七 [81] - 董事长和春雷、总裁庄乾志等高管经验丰富 [83] - 截至2024年,内资股占比84.28%,H股占比15.72%,中再寿险和中再产险100%全资,中国大地保险和中再资产管理分别持股64.3%和70% [85] - 作为国有再保险公司,与主要公司合作,积累经验,收购桥社拓展境外业务,国内市场地位突出,2023年全球排名第八 [88] 投资理据 - 近年来中国大陆再保险行业保费增长强劲,2024年原保费收入达2280亿元,中再市场份额约50%,五年期年复合增长率4.2%,商业模式独特,承保业绩波动性低或反周期 [13] - 以当前水平看,该股近期下行空间有限,包括择机择优承保、独特境外业务/资产敞口、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等因素,预计2025财年净资产收益率10%左右,股息收益率6%,给予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目标价1.4港元 [14] 估值 -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市场采用市盈率估值法,H股保险公司和全球再保险公司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分别为7倍/10倍,考虑中再业务增长潜力,给予5倍2025财年预期市盈率,得出目标价1.4港元 [23] 投资利好 - 截至2025年6月10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7%,国债收益率下降影响直保公司偿付能力,预计再保险需求增加,中再择机择优承保,扩大盈利业务,收缩直保业务,境外业务盈利能力强,桥社业务有望成新盈利增长点 [29][31] - 2024年公司净利润增长87%,直保业务盈利贡献下降,财产再保险业务上升,战略向盈利业务倾斜,境外业务占2024年整体盈利15% [38] 独特的境外业务布局 - 中再境外业务布局独特,2018年收购英国桥社,截至2024年境外财产再保险承保业务占总原保费收入15%,桥社业务贡献提升,综合成本率管理优,销量将增长 [46] - 中再成立子公司配置境外资产,集团约25%的AUM用于境外投资,境外业务/资产配置敞口大的好处包括业务风险分散、资产负债匹配、外汇对冲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散等 [47] 核心竞争力 – 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 - 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是中再关键差异化因素,中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上升,凸显再保险需求,中再开发升级灾害模型系统,采用汽车定价风险模型,具有竞争优势,预计25/26/27年净利润分别为108亿元、118亿元和122亿元 [58][59] 投资风险 - 中再直保业务表现不佳,市场份额下降,资本利用和运营管理效率低,承保业绩接近盈亏平衡,且难以分割剥离,可能拖累集团估值 [67][70] - 政府支持再保险市场发展,竞争加剧,中再面临内地市场开放、外国和国内再保险公司增加的竞争,可能失去市场份额,需评估监管影响,加强核心竞争力 [72] 概要:财产保险与再保险业务简介 - 再保险是将承保业务风险和责任部分转移的保险,合同包括合约再保险和临时再保险,分保形式有比例和非比例再保险 [89][90]
2024年15家再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排行:中再寿、中再财携手进前二!
13个精算师· 2025-06-25 13:37
再保险行业经营业绩 - 2024年再保险行业分保费收入2264亿元,同比下降2.6%[2][11] - 2024年行业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37.2%,总投资收益113亿元,同比增长16.9%[4][12] - 行业净资产规模1063.5亿元,同比增长11.2%,投资资产规模3804.7亿元,同比增长8.0%[13] 再保险行业盈利能力 - 2024年行业ROE为5.4%,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但低于寿险(18.7%)和财险(8%)[5][16] - 行业总投资收益率3.1%,与财险持平但低于寿险(3.5%),综合投资收益率5.6%,高于财险(5.5%)但低于寿险(7.5%)[17][18] 再保险行业风险结构 - 最低资本中保费及准备金风险占比最高(27%),其次是交易对手违约风险(20%)和损失发生风险(11%)[7][22] - 财险业务占再保险业务2/3,导致保费及准备金风险成为首要风险[23] - 国际再保险分散导致交易对手违约风险占比高[24] 再保险公司排名 - 分保费收入前三:中再寿险(642.7亿元)、中再产险(458.5亿元)、中农再保险(275.2亿元)[27] - 净利润前三:中再产险(15.4亿元)、中再寿险(14.0亿元)、慕尼黑再保险(5.9亿元)[28] - ROE前三:美国再保险(21.9%)、德国通用再保险(14.2%)、慕尼黑再保险(11.6%)[29] - 综合投资收益率前三:中再寿险(6.6%)、汉诺威再保险(5.8%)、中再产险(5.6%)[31]
再保险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 2025-06-23 01:27
再保险市场现状 - 2023年中国再保险保费2595亿元,直保保费5.7万亿元,渗透度4.6% [1] - 全球再保险保费9000亿美元,直保保费7.2万亿美元,渗透度12.5% [1] - 中国直保规模全球第二,再保险规模全球第七,渗透度低于国际水平 [1] 再保险功能与重要性 - 再保险通过风险分摊机制帮助直保公司承保大额风险 [1] -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在航天、核能、卫星发射等领域已发挥作用 [2] - 中国核共体承保能力全球第一,覆盖超万亿元涉核资产 [2] 行业发展机遇 国家战略领域 - 需提升对航天、国产大飞机、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保障能力 [2] - 政策红利将催生新型复杂再保险需求,需加强产品创新与全球风险分散 [2] 科技创新领域 - 可缓解AI、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失败、供应链中断等风险 [3] - 通过风险共担降低创新成本,提升直保公司对"卡脖子"技术的保障能力 [3] 巨灾风险管理 - 2023年中国自然灾害损失4011亿元,保险补偿比例仅10%,远低于全球44%水平 [4] - 再保险可汇聚国际承保能力,优化巨灾定价模型并推动产品创新 [4] - 机制可将巨灾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促进灾后经济复苏 [4]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加快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与数据基础设施 [5] - 提高渗透率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巨灾保障 [5]
从“0到1”的突破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如何迈向新发展阶段?
新华财经· 2025-06-20 16:06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2024年交易规模已达21亿元,6家境外保险机构设立交易席位,"分入+分出+经纪"完整业态形成,实现从"0到1"突破 [1] - 2023年6月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启动,2024年8月出台《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2024年10月登记交易中心正式揭牌 [2] - 上海保交所拟定三阶段发展路径:1.0阶段服务境内交易,2.0阶段跨境交易,3.0阶段全球风险治理,当前重点以差异化政策推动机构入驻 [2] 临港新片区再保险功能区发展 - 临港新片区2025年出台全球首个再保险数据跨境流动操作指引和负面清单,形成双向互补机制 [3] - 临港推动组建国内首个集成电路共保体和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风险聚合体,为新型业务模式提供空间 [3] - 临港作为上海经济重要增长极,其新能源汽车、大飞机等产业集群的高风险保障需求与再保险深度融合 [3] 国际化发展举措与建议 - 德国汉诺威再保险建议实施差异化监管体系,在偿付能力、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以吸引国际再保险能力 [4] - 金融监管总局提出需完善平台运行规则,强化市场端、保障端、监管端协同发力,支持登记交易中心发展数字化、标准化功能 [4][5] - 上海计划以临港新片区为载体吸引更多再保险机构,优化承保能力供给,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4][5][6]
上海市委金融办常务副主任周小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驶入“快车道”
快讯· 2025-06-19 12:38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 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我国深化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大实践,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1] -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1] 再保险行业属性与重要性 -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 [1] - 再保险在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1] 上海再保险市场发展目标 - 构建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 [1] - 加快将上海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