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好评中国|数字化赋能,让文化瑰宝焕发新生机
环球网· 2025-09-16 17:13
网联世界,数暖生活。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持续丰富 的互联网基础资源夯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础,支撑起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比如,随着数字技术日 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新机遇。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将推动文化创新持续发展。在技术赋能下,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 网络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也正在加速出海步伐。 做好数字化文章,更好呈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本真面貌和丰富内涵。借助数字科技,有助于打破学科壁 垒,促进跨界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次论坛围绕"保护 传承""技术 创新""产业 赋能""开放 共治"四个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探索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新路 径;还将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 修班,搭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 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正处于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互联网+"语境下,通过数字化赋能,能够更好地发 ...
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新华网· 2025-09-16 09:02
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周长13.74公里的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古都西安历史变迁的见证,西安城墙经历了沧桑洗礼,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2023年以来,西安城墙建立了集文物保护、文旅运营、应急管理、防汛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方舱 综合管理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测绘扫描等先进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数据的融合 共享,为城墙保护竖起了"数智盾牌"。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西安城墙的"数智盾牌" 西安城墙南段东侧景色(9月12日摄)。 【1】 【2】 【3】 【4】 ...
(文化中国行)“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17:17
中新社兰州9月14日电 题:"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跨越千年,再续传奇 中新社记者 丁思 周末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游人如织,皆为一睹麦积山悬崖峭壁上那跨越千年的"东方微笑"。这抹治 愈人心的笑容,在一代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精心呵护下,重焕生机,续写千年传奇。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600多年的风雨洗礼,现仍存洞窟221个、造像3938件、壁画 1000余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这里众多灵动温婉的佛像微笑, 构成了其标志性特征,被称作"东方微笑",也成为麦积山石窟独特的文化IP。 14日,"东方微笑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已开展4天。这一常设展览成为游客参观麦积山 石窟的"序厅",也是解锁千年微笑永葆青春的注脚。 9月2日,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内,牟常有(左)和徒弟李浩亮(右)正在进行修复工作。中新社记者 丁思 摄 拾级而上,在第133窟内,59岁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高级文物修复师牟常有,正和30岁 的徒弟李浩亮蹲坐在塑像旁,低声交流修复细节。今年是牟常有从事修复工作的第40年。 "每尊塑像皆有生命,我们要用耐心和细心,为它们把脉问诊,延续生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陕西日报· 2025-09-14 08:00
论坛基本信息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9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召开 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 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 [1] - 论坛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 - 论坛邀请国际组织高级别代表 各国相关政府部门部长级官员 有关国家驻华使节 文博文化领域领军企业和行业机构高级别代表以及知名专家学者 [1] 论坛筹备与背景 - 论坛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 - 去年4月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西安成功举办了数字丝路发展论坛 今年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是数字丝路建设的深化拓展 [2] -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积淀深厚 文化资源富集 文化遗产密度大 数量多 等级高 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1] 战略与目标 - 陕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注重内涵式传承 开展活态化利用 [1] - 陕西主动拥抱新技术 积极应用新手段 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建设 信息化转型 [1] - 论坛旨在携手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路径 共同谱写数字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1] 预期影响 - 论坛将加深陕西与世界的沟通了解 扩大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2] - 陕西将以论坛为契机广泛与各界加强交流对话 更有效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2] - 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深化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2]
聚焦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开展年中专题调研
镇江日报· 2025-09-11 07:47
通过实地察看、现场交流,处处感受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代表们见证了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蓬 勃发展。代表们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切身感受到镇江在推进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 效,将以此次年中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履职责任感,提升履职作风效能,精准把握履职方向,聚焦 中心大局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发展攻坚合力,将调研成果转化成履职成效,解决好人民群众和企业所需 所急所盼。 全国人大代表孙景南、邢青松、高华瑞、宋燕、张俊杰、林田中、魏巧等参加调研。市人大常委会 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高国成参加活动。(记者 吴韵晗 通讯员 侯子坤) 9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组镇江组围绕"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主题,在我市开展年中专题调 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健参加调研。 代表们先后参观了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悠果维镇江产业园项目和中国醋文化博物馆,走进 田间地头、灌装车间和非遗保护中心,深度考察科技兴农成果与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每到一处,代表们 进车间、听介绍、问发展,深入企业察看运营情况,面对面征询发展诉求,认真倾听发展心声等情况。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 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8 10:24
石窟资源概况 - 山西石窟分布广、数量多、形制类型丰富、造像风格多样,年代序列较完整,承袭关系比较清楚,在全国石窟寺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文物保护工作 - 云冈石窟第五窟研究员正进行日常保养,开展表面清洁与病害排查,为后续针对性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1] - 云冈研究院同步推进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借助文物保护领域的尖端技术,为文物长期保护与研究搭建数字化平台 [1] - 目前45个主要洞窟及5.9万多尊造像中,已有80%完成全数字化采集,推动石窟保护工作不断迈向精细化、科学化 [1] 旅游市场表现 - 暑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客流如织,游客们在洞窟前驻足参观,于造像旁拍照留念 [1]
为文化遗产上“数字保险” 千年艺术在虚拟世界获得永生
央视新闻· 2025-08-27 05:56
论坛筹备与主题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将于2025年9月16日至17日在中国西安举办 主题为"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 - 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 并配套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览展示、工作组专题会议及数字研修院主题研修班等活动 [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技术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 数字方舱综合管理平台汇聚全域3000多个监测点位数据 涵盖墙体裂缝、水平位移、沉降等关键指标 [5][10] - 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 24小时监测结构变化并自动预警 采用四色评估机制(如沉降达40毫米触发红色预警) [10][12] - 运用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13.74公里城墙数据采集与三维建模 精准识别43处风险隐患、1302处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18]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高精度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万平方米 并完成200个洞窟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及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5] 数字化提升体验与共享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设备提供沉浸式体验 游客可近距离观摩高达4米的窟顶壁画细节 [21] - 全球首个区块链数字文化遗产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 汇聚21类壁画专题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服务于全球学者及文化爱好者 [27] - 西安城墙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大唐迎宾盛礼"沉浸式文化展示 同时利用无人驾驶清洁船实时监测护城河水质并传输数据 [6][8] 数字化技术价值与突破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 实现全天候监测与损害预测 [14] - 技术手段包括高精度扫描、3D激光建模和虚拟修复 为文物提供永久数字存档(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敦煌壁画保存案例) [28][29] - 数字化突破最小干预原则 在无损探测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精准定位文物病害前期变化速率 [16][18]
我国已初步建立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数字化技术让千年艺术焕发新生
央视网· 2025-08-20 20:43
石窟寺保护体系进展 - 全国石窟寺系统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重大险情基本消除 [1] - 中国拥有石窟寺2155处和摩崖造像3831处 总计5986处文化遗产 [4] - 2021年起实施150多个重点保护项目 包括莫高窟壁画修复和龙门石窟数字复原工程 [4] 数字化保护成果 - 云冈石窟45个主要洞窟中80%完成数字化采集 覆盖59,000余尊造像 [7] - 天龙山数字博物馆完成11座主要洞窟的文物数字复原 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9]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采集面积达28,100平方米 [11] 科技创新应用 - 微生物岩土工程将微生物矿化过程应用于石窟保护 效果显著 [4] - 敦煌研究院采用环境监测设备 航拍和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1] - 建成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服务 [11] 文化遗产活化 -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开辟新思路 [9] - 完成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和212个洞窟结构三维扫描 [11] - 完成45身彩塑三维重建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工作 [11]
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石窟焕发新活力 科技赋能助力敦煌莫高窟保护更智慧
央视网· 2025-08-20 17:53
石窟寺保护进展 - 全国石窟寺重大险情基本消除并初步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 [1] - 山西石窟因分布广数量多形制丰富造像多样占据全国重要地位 [1] 预防性保护措施 - 云冈石窟自2015年起对29个洞窟实施预防性保养 解决1万多平方米病害问题 [9] - 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持历史风貌 完成45个主要洞窟中80%数字化采集(覆盖5.9万尊造像) [11] - 引入高光谱数字采集技术记录洞窟色彩光谱数据 用于原始色彩保护研究 [13]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天龙山石窟运用裸眼3D和虚拟现实技术 完成11座主要洞窟文物数字复原 [15]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口高精度数字化采集 169个洞窟全景漫游制作 212个洞窟三维扫描 [24] - 同步完成4万多张底片扫描 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 45身彩塑三维重建 [24] 监测预警体系 - 敦煌研究院对6处石窟寺开展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载体日常监测 [19] - 设置相对湿度阈值62%预警 67%报警并关闭洞窟 维持稳定保存环境 [21] - 通过环境监测设备/航拍/卫星影像/三维扫描技术实现预防性保护 [19] 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 云冈石窟暑期客流如织 游客通过观赏拍照感受历史震撼 [4] - 全球开放敦煌数字资源库 提供洞窟高清影像浏览及VR沉浸式体验 [23] - 数字化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并开辟活化新思路 [15][23]
上海藏着六座经典古代园林,欣赏园林和逛公园有何不同?
第一财经· 2025-08-19 16:38
书籍出版 -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上海古园林》 系"文物视角中的江南"丛书第二册 此前已出版《上海古镇》[2][11] - 书籍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图文并茂展现上海六处江南古园林 包括秋霞圃 豫园 古漪园 醉白池 曲水园和课植园[1] - 书籍为口袋本形式 方便随身携带 书中收录202张风貌图片 附园林分布图 参观指南 游览路线及英文翻译[1][8] 园林历史发展 - 上海古园林萌芽于唐代之前 宋元时期蔚起 明代中晚期营造浪潮中逐渐兴盛 清初持续发展 清代中晚期渐趋衰落 清末民国时期随近代公共花园兴起出现海派园林潮涌[4] - 园林兴衰历程与江南园林发展演变相互呼应 并与上海地区社会 经济 文化变迁紧密相关 例如秋霞圃始建于明代 经明清更迭 民国演变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更迭 于1987年10月1日开放[4] 园林艺术特征 - 体验园林核心在于延长游览时间 沉浸于精妙局部 需通过局部视角穿越而非上帝视角全览[1][5] - 园林营造关键是以小见大 造景石头是重要元素 如豫园黄石大假山 中国园林有掇山十字诀(12字)描述石头组合程式化方法[7] - 造园需处理山石 水系 建筑和植物四大要素关系 古代还包括动物 并设计游线引导行走节奏与视线方向[7] 文化价值与保护 - 六处园林均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 书籍通过历史 文化 空间等多维度展现园林艺术之美[8] - 江南园林是传统文化与艺术精华 也是传统文人生活空间集中代表 书籍出版旨在传承江南文化 挖掘文物价值 促进文旅融合[9] - 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隶属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物局 是上海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机构之一[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