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轨道交通装备
icon
搜索文档
N铁发今日上市 开盘上涨284.79%
证券时报网· 2025-06-10 10:00
公司上市情况 - N铁发(920027)在北交所上市,开盘价33 90元,较发行价8 81元上涨284 79% [2] - 公司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2] - 上市申请受理日期为2024年6月26日,从受理到上市累计用时349天 [2] 发行数据 - 公开发行数量为1909 00万股,发行价8 81元,发行市盈率12 94倍 [2] - 网上发行量1527 20万股,超额配售286 35万股(占初始发行量的15%),最终网上发行量扩大至1813 55万股 [2] - 战略配售股份381 80万股,占初始发行规模的20% [2] - 网上有效申购数量5865759 28万股,申购倍数3234 41倍,有效申购户数48 60万户,获配比例0 03% [2] 财务表现 - 2022年—2024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3379 87万元、4765 59万元、5339 17万元 [3] 近期北交所新股首日表现 - 天工股份(920068)上市首日开盘价22 01元,涨幅458 63% [3] - 开发科技(920029)上市首日开盘价73 50元,涨幅141 94% [3] - 宏海科技(920108)上市首日开盘价18 02元,涨幅223 52% [3] - 星图测控(920116)上市首日开盘价45 00元,涨幅550 29% [3] - 方正阀门(920082)上市首日开盘价21 00元,涨幅498 29% [3] - 林泰新材(920106)上市首日开盘价68 00元,涨幅243 09% [3] - 科隆新材(920098)上市首日开盘价49 98元,涨幅257 00% [3] - 胜业电气(920128)上市首日开盘价52 00元,涨幅470 18% [4] - 万源通(920060)上市首日开盘价40 00元,涨幅258 42% [4] - 聚星科技(920111)上市首日开盘价28 00元,涨幅348 00% [4] - 科拜尔(920066)上市首日开盘价45 66元,涨幅243 05% [4] - 科力股份(920088)上市首日开盘价45 00元,涨幅514 75% [4] - 铜冠矿建(920019)上市首日开盘价33 36元,涨幅670 44% [4] - 瑞华技术(920099)上市首日开盘价24 00元,涨幅26 32% [4] - 中草香料(920016)上市首日开盘价12 49元,涨幅66 53% [4] - 成电光信(920008)上市首日开盘价23 01元,涨幅130 10% [4] - 太湖远大(920118)上市首日开盘价23 00元,涨幅35 29% [4] - 万达轴承(920002)上市首日开盘价57 00元,涨幅174 83% [4] - 无锡鼎邦(872931)上市首日开盘价13 00元,涨幅109 68% [4] - 芭薇股份(837023)上市首日开盘价16 88元,涨幅192 55% [4] - 戈碧迦(835438)上市首日开盘价23 74元,涨幅137 40% [4] - 铁拓机械(873706)上市首日开盘价15 00元,涨幅124 22% [4] - 海昇药业(870656)上市首日开盘价18 00元,跌幅9 55% [4] - 许昌智能(831396)上市首日开盘价8 80元,涨幅91 30% [4] - 康农种业(837403)上市首日开盘价19 62元,涨幅75 18% [4] - 云星宇(873806)上市首日开盘价9 80元,涨幅111 66% [4] - 捷众科技(873690)上市首日开盘价20 50元,涨幅119 49% [4] - 莱赛激光(871263)上市首日开盘价23 80元,涨幅226 92% [4] - 西磁科技(836961)上市首日开盘价25 00元,涨幅209 02% [4]
今日上市:交大铁发
中国经济网· 2025-06-10 09:05
公司上市信息 - 交大铁发(920027)于6月10日在北交所上市 [1] -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专业技术服务 [1] - 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鹏翔 [1] 股权结构 - 王鹏翔直接持股比例:10.49%(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10.11%(全额行使后) [2] - 成都景圣直接持股比例:7.19%(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6.93%(全额行使后),王鹏翔持有其60.61%合伙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2] - 扬顺企管直接持股比例:7.37%(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7.10%(全额行使后),刘莉持有其45.59%合伙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2] - 益广达企管直接持股比例:5.73%(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5.52%(全额行使后),夏文桂持有其27.71%合伙份额并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 [2] - 王鹏翔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公司表决权:30.78%(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29.67%(全额行使后) [2]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总额:16,818.29万元(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净额14,149.05万元 [3] - 资金用途:新津区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生产新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3]
一西南交大员工实控公司今日上市 另有一只新股申购丨打新早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07:06
华之杰(603400.SH)新股申购 - 公司定位于智能控制行业,为电动工具、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智能、安全、精密的关键功能零部件 [2] - 主要产品包括电动工具的智能开关、智能控制器、无刷电机及精密结构件,以及消费电子的精密结构件、开关等 [2] - 发行价为19.88元/股,机构报价19.98元/股,市值14.91亿元,所属行业为通用零部件制造 [4] - 发行市盈率13.05倍,低于行业市盈率34.45倍,可比公司动态市盈率分别为山东威达18.04倍、康平科技30.64倍、贝仕达克124.87倍 [4] - 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年产8,650万件电动工具智能零部件扩产项目(4.26亿元,占比87.66%)和补充流动资金(0.60亿元,占比12.34%) [7] - 公司参与起草我国电子开关领域多项行业标准,并在越南、墨西哥、美国等国家设立子公司拓展国际市场 [7] - 客户包括百得集团、TTI集团、佳世达集团、牧田集团、台达集团等知名企业 [7] - 境内业务收入占比约40%,境外业务收入占比约60%,主要因电动工具行业境外品牌众多且终端消费市场在境外 [8] 交大铁发(920027.BJ)新股上市 - 公司专业从事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9] - 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安全监测检测类产品、铁路信息化系统、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测绘服务、运维服务等 [9] - 募集资金投向: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生产新建项目(0.60亿元,占比35.39%)、研发中心建设项目(0.51亿元,占比30.21%)、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0.25亿元,占比14.79%)、补充流动资金(0.33亿元,占比19.60%) [11] - 产品和服务应用于京张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哈大高铁、兰新高铁、雅万高铁、川藏铁路、大秦重载铁路、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 [11] - 主要客户为国铁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大型国有集团的下属企业 [11] - 实际控制人王鹏翔合计控制41.05%表决权,直接持股13.99%,通过成都景圣间接支配9.59%股份 [12] - 王鹏翔曾在西南交通大学系统内担任多项职务,2022年7月起离岗创业并全职担任公司董事长 [12]
深化产业融合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6-10 05:55
交通银行数字化战略 - 以数字化新交行建设作为战略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1] - 创新"1+N"科技型企业评价模型,打造"科创易贷"产品线,提升"股贷债租托"综合服务能力[1] - 推出"交银惠贷"品牌及"惠民就医""地铁闪付过闸"等便民产品,将2100余项政务事项嵌入网点自助终端[1] - 算力大幅增长,关键业务自主可控增强,完善数据服务体系及人工智能"1+1+N"体系[2] 中国中车智能化布局 - 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格局[3] - 打造智能高铁、电动大巴、风机及储能设备,动车组空气动力学仿真大模型将仿真时间从天级缩短至10秒级[3] - 推动"研产供销服管"数智转型,目标实现仿真误差小于5%[3] - 培育"四化融合"数智产业,打造"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4] 国家电网数智融合 - 建成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和"云—管—边—端"电力大数据体系,获DCMM5级认证[5][6] - 发布千亿级多模态光明电力大模型,强化电力数据作为经济"晴雨表"功能[6] - 提升电源、储能、负荷与电网协同互动能力,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6] 山东港口智慧化实践 - 科技研发投入连续4年增长超25%,建成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 - 实现全货种自动化作业,构建"一朵云、一张网、一套安全体系"基础设施[8] - 与全球100余家科技企业合作,形成"1+N"开放共享共建模式[8] 广东省交通集团智能交通 - 深汕西项目研发"桩梁一体机",深中通道首创沉管钢壳智能制造生产线[9] - 2023年构建省域最大高精数字底图,2024年通过AI稽核追缴通行费超3500万元[10] - 推进重大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路网智慧管控能力[9][10] 山东重工数字化转型 - 纯电动无人驾驶重卡批量落地,智慧农场方案打通农业数据全链条[11] - 潍柴动力建成数字化无人工厂,发动机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每15秒下线一台[11] - 为下游提供实时监测、故障预警服务,故障诊断效率持续提升[12] 南方电网智能调度 - 研发"大瓦特—天璇—阿度"智能体,监控600余厂站、90多断面,雷暴事件中1小时处理11条线路故障[13] - 采用强化学习算法,实现智能告警与多目标断面调控,模型更新机制支持人机协同[14] 百度智能云产业应用 - 提供昆仑芯P800芯片及百舸GPU算力平台,发布金融大模型"千帆慧金"[16] - 电力领域智能体生成供电方案,交通领域将应急处置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30分钟[17] - 医疗智能体生成电子病情卡,环境监测智能体秒级生成质量分析报告[17] 黄浦中央科创区建设 - 与百度共建大模型集聚区,基于昆仑芯P800构建国产算力池[18][19] - 在金融科技、健康医疗等领域打造示范应用,建设互动体验中心与人才培育体系[20][21]
同心·大调研|聚焦传统产业“焕新” 民进中央开展2025年度重点考察调研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09:1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重点任务,并部署"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1] - 河南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7大制造业集群、28个重点产业链、N个专精特新细分产业链[1] - 平顶山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通过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涵盖上游原料和下游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格局[2] 企业转型实践案例 - 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公司将煤炭转化为尼龙丝,实现产业链延伸[1] - 中信重工、海信集团等企业通过加码转型升级展现创新活力[4][10] - 泰山玻璃纤维公司聚焦高端化、低成本,推动细分产品研发创新[7] 数字化转型路径 - 卡奥斯创智物联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赋能[7] - 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发数字化工具箱助力中小企业转型[7] - 建议培育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商[7] 科技创新融合 - 产业现代化方向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路径是与科技创新相融合[6] - 需促进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保障人才、经费、管理等条件[6] - 发挥政府作用破除融合壁垒,搭建平台并健全体制机制[10]
工匠精神助力强国建设 ——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经济日报· 2025-06-06 06:03
航天科技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安航天发动机公司一线工人何小虎团队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并申请25项技术专利 实现非精密环境中微米级精度控制 [1] - 液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制造要求微米级精度标定 对技能工人提出更高技术要求 [1] 石油能源行业 - 大庆油田采油班长刘丽32年积累形成设备故障快速诊断能力 包括工具规格识别/井下状况电流判断/机械故障声音辨别等专项技能 [1] 电力电网技术 - 国家电网山东公司李敏团队完成无人机巡检技术三级跃升 从手动操控1 0发展到机巢协同3 0 实现特高压线路巡视智能化转型 [2] - 团队累计完成120余次带电检修任务 总作业时长超500小时 2013年起推动无人机在特高压运检领域应用 [2] 重型装备制造 - 中国一重刘伯鸣团队攻克百万千瓦整锻低压转子等数十项"卡脖子"技术 在15000吨水压机上独创53种锻造方法 [2] 轨道交通产业 - 中车长客姚智慧团队严格执行"一口清"装配工艺标准 通过工艺复述/多重核验确保高铁装配零差错 [3] - 团队15年参与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跑进程 保障接线质量与功能完整性 [3]
五名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干一行 爱一行 精一行(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6-06 05:36
产业工人与制造业发展 - 中央企业产业工人队伍涌现出一批大国工匠 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1] - 5名中央企业产业工人代表在记者见面会上分享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经验 [1] 航天科技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数控车工何小虎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难题 申请25项技术专利 [1] - 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关键零件喷嘴加工精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1/20以内 [1] 高铁制造领域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公司累计铺设高铁线缆3500万米 紧固螺栓8000万个 生产6122辆高铁 [2] - CR450动车组样车于2024年12月29日发布 标志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 [1][2] 重型装备制造领域 - 中国一重集团首席技能大师刘伯鸣独创53种锻造方法 攻克数十项"卡脖子"技术 [2][3] - 参与世界最大单机容量冲击式水轮机转轮及核电机组关键部件制造 [2] 能源行业 - 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25亿吨 占全国同期总产量1/3 实现从"一油独大"到"油气并举"转型 [4] - 国家电网山东公司开发三项无人机巡检技术 实现特高压线路巡视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 [4]
“高职毕业”的火箭工人成25项“专利达人”,高铁女工见证中国高铁领跑……这些央企匠人定义 “工匠精神”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5 22:12
制造业转型升级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何小虎表示,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需要具备产品加工技能、完善知识体系、总结分享能力以及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 [1][3] - 航天科技六院推进"卓越产品行动"后,工作现场应用智能化加工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光学检测等先进制造手段,发动机制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人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3] - 何小虎从2013年开始撰写技术论文,到2024年已申请获得25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均来自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攻关和创新总结 [4] 高铁技术创新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铁工人姚智慧参与CR450动车组生产试制,该车型试验速度达每小时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具有更高速、更安全、更节能、更智能、更舒适等特点 [5][6] - CR450动车组采用"鹰击长空"流线型方案,通过87个外观方案筛选和100余次模拟仿真分析及风洞试验,最终使整车运行阻力降低22% [7] - 噪声试验团队测试300多种降噪方案,采用分车、分区、分频的降噪方式,定制化开发降噪结构和材料,使整车客室内部噪声降低2个分贝 [7] - 车体焊接采用搅拌摩擦焊技术,焊接变形量更小、质量更高,转向架侧梁、横梁、构架三大工序机械手焊接全覆盖,自动焊接率上升至90%以上 [7] 产业工人转型 - 何小虎认为,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产业工人需要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实现从"手艺人"向"智造者"的蜕变 [4] - 姚智慧和团队在CR450动车组线束布局中采用三维电气模型规划和AI技术线号识别,精准高效完成全车线束铺设,确保每根线零隐患、零差错排布 [6]
天津:让民企在重点领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中国青年报· 2025-06-03 05:47
国企与民企合作模式 - 国企与民企关系被比喻为"大船与发动机",强调联合创新的必要性 [1] - 天津市国资委通过项目合作、股权合资、产业链共建等方式推动国企与民企精准对接,民营企业占轨道交通集团招采项目承接主体的70%以上 [1] -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作为链主企业,主动向民企开放应用场景、共享技术标准,近三年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 [1] 民企技术贡献与产业融合 - 凯发电气成为天津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首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在供电系统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受益于天津地铁快速发展提供的应用场景 [1] - 朗进智能科技通过改造地铁空调系统实现年运营成本降低30%,并参与氢醇公交等新能源项目 [2] - 方舟智能研发全智能热线客服系统,利用生成式AI技术替代传统客服模式 [6] 创新合作案例与数据资产应用 - 轨道产发集团联合民企成立津达电源科技,开创全国交通行业首例数据资产作价入股模式(10余年蓄电池运维数据入股) [3] - 合作研发的TRT系列固态铅电池具备"不起火、不爆炸"特性,已在银行系统落地应用 [4] - 合作模式从单纯买卖关系升级为涵盖建设、运营、资源开发的全方位合作 [3] 行业发展规划与投资 -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未来3年计划投资超300亿元用于新建线路、既有线改造及城市更新项目 [6] - 下一步将开放智慧轨道、低空经济、AI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与民企共建创新协同共同体 [4][5] -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是天津市12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具备完备链条和领先技术 [6] 市场前景与协同出海 - 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0945.6公里(2024年数据),民企是重要支撑力量 [7] -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计划推动民企从配套跟随转向联合创新,从本地深耕转向协同出海 [7] - 行业目标包括输出中国轨道交通合作方案,实现产业焕新升级 [7]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青岛工人运动发源地红色文化浸人心
新华网· 2025-06-02 09:45
历史沿革 - 公司前身为1923年成立的青岛四方机厂圣诞会,是青岛第一个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推动了青岛工人运动发展[1] - 1952年公司成功研制新中国第一台自主制造的蒸汽机车"八一号",攻克了月牙板等关键技术[2] - 公司后续陆续研制出第一批21型客车、22型客车、"胜利"型蒸汽机车等多项国内首创产品[4] 技术创新 - 公司形成世界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诞生了我国首列出口高速动车组、首列城际市域动车组等标志性产品[5] - 2021年公司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 - 一线团队攻克"复兴号"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核心部件数控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7] 企业文化 - "八一号"机车诞生后形成了"自力更生、吃苦耐劳、创新实干、勇争一流"的火车头精神[4] - 公司历史文化馆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和奋斗故事[7] - 全国劳动模范管益辉代表公司践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理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