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初步构建农业农村长期因子观测网
新京报· 2025-05-19 19:45
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建设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建设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农业农村基础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工作 [1] - 观测网依托已有106个试验基地网络体系,打造覆盖全国的"观测站-数据总枢纽-数据服务高地"三级观测网络 [2] - 推动形成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生物灾害及乡村环境"四位一体"新型综合观测网络格局 [2] 长期观测站点与实验项目 - 湖南永州祁阳县的"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于60多年前,拥有多个持续40年以上的长期实验项目 [1] - 山西晋中寿阳县的"寿阳旱地农业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建站超过30年,有超过20个长期基础性试验场 [1] - 试验站聚焦旱地农田生态系统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长期定位实验 [1] 观测网的目标与作用 - 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 [1] - 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 [1] - 为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提供数据支撑 [2] 未来研究方向 - 聚焦农业生态环境长期演变规律、畜禽粪肥与秸秆直接还田率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突出问题 [2] - 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 [1][2] - 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1]
推动大豆年产量跨越式增长,巴西女科学家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
环球时报· 2025-05-15 06:43
农业生物技术突破 - 巴西微生物学家玛丽安吉拉·洪格利亚因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荣获2025年世界粮食奖及50万美元奖金 [1] - 洪格利亚在巴西国家农业研究公司(EMBRAPA)工作逾40年 专注于用细菌替代化肥的研究 [3] - 研究突破包括分离出高效固氮的根瘤菌菌株 开发巴西固氮螺菌接种技术 [3] 技术应用与成果 - 研发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应用于巴西4000万公顷大豆田 占全国4800万公顷大豆田的83% [3] - 技术推动巴西大豆年产量从80年代1500万吨增长至1.7亿吨 使巴西成为全球最大大豆生产与出口国 [3] - 微生物技术每年为巴西农民节省超100亿美元化肥成本 减少30%氮肥使用量 [3] 机构发展与未来计划 - 洪格利亚是EMBRAPA第二位获得世界粮食奖的科学家 [4] - 计划推动EMBRAPA升级转型 设立女性科研奖项支持农业创新和微生物学研究 [4]
科技小院:硕士读三年,两年在种田
新华网· 2025-05-05 16:34
科技小院模式创新 -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扎根农村一线,将科研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在田间地头的落地[1][5] - 科技小院学生在3年硕士求学生涯中,有2年时间在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掌握前沿技术和农机操作,同时承担农民技术培训[6][8] - 科技小院毕业生有的加入农技推广队伍,有的继续攻读博士深化研究成果,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8] 多年生稻技术突破 - 云南大学团队通过挖掘长雄野生稻特性,培育出"云大25""云大107"等多年生稻品种,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3-4年[2][5] - 多年生稻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最大程度减少土壤扰动,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5] - 该技术已在云南省多个州市推广,并扩展至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等14个国家[2] 经济效益显著 - 使用多年生稻技术后,农民每年每亩地可节省种子钱和人工费约500元[5] - 省下的农忙时间让农民可从事其他创收活动,如卖烧烤、打零工,实现家庭年收入实质性增长[5] - 技术推广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5] 科研与实践结合 - 师生白天在田间采集土壤样本、监测叶绿素含量等数据,晚上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实现科研与生产结合[6] - 学生成为既能操作现代化农机、又能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多面手,完成从都市青年到农业技术人才的转变[5][6] - 科研方向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农民从最初观望到主动参与[5]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 与祖国同频共振,垦荒者,正青春!
央视网· 2025-05-01 10:52
行业研究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苜蓿作为高蛋白饲草可替代进口大豆饲料作物 利用盐碱地种植饲草可促进畜牧业发展 [3] - 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实现粮食增产 研究生驻点研发使全县亩产突破1吨粮食作物 形成中低产田增产样板 [13][15] 公司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团队自1973年起持续改良盐碱地 七位教师押粮本驻点研发 通过挖渠治土使小麦玉米产量提升 解决当地口粮问题 [11] -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焦小强带领科技小院团队扎根曲周15年 研发农民易接受技术 通过田间实践培养农业人才 形成"论文写在地头"的创新模式 [13] 技术突破 - 延安时期乐天宇团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 系统研究植被气候条件 为南泥湾垦荒提供科学依据 [7][9] - 曲周实验站创新堆肥追肥技术 研究生驻点优化种植管理 推动粮食单产持续提升 [13][15] 历史传承 - 南泥湾垦荒精神延续至现代 中国农业大学传承改土治碱技术 形成跨世纪科研接力 [9][11] - 科技小院模式实现产学研结合 培养出焦小强等新一代农业专家 技术推广覆盖全国 [13][15]
奋斗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丨从“烂泥洼”到“陕北好江南” 垦荒者凭啥能行?
央视新闻· 2025-05-01 10:00
农业科研与粮食安全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正在研究苜蓿作为高蛋白饲料作物,可替代进口大豆的豆粕用于养殖业,并计划利用盐碱地种植苜蓿以提升饲料自给能力 [1][3] - 抗战时期延安自然科学院科研队通过47天实地考察采集2000多个植物标本,最终选定南泥湾作为垦荒基地,为边区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5] -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培养研究生扎根农田,其技术使曲周县实现亩产1吨粮食的突破,并试验亩产1.5吨目标以推广至全国三分之二的中低产田 [9][11][13] 农业技术推广与产业转型 - 中国农业大学1973年派驻曲周县的教师通过押粮本表决心,与农民合作挖渠治土改造盐碱地,使当地从小麦玉米无法自给到实现口粮充足 [7][9] - 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田间实践研发农民易接受的技术,以"被村民请吃饭次数"作为服务成效评价标准,推动技术落地并提升农民收益 [11] - 曲周县已从60年代三分之一耕地盐碱化的贫困县转型为全国中低产田增产样板,农大学子持续优化堆肥追肥技术以提升土壤肥力 [9][13] 历史经验与现代应用 - 南泥湾垦荒通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建立兵工厂、纺织厂等设施,将荒地变为"陕北好江南",为当代农业自力更生提供范本 [5] - 边区青年华寿俊利用当地小草研发造纸技术解决缺纸问题,体现资源创新利用思维对农业发展的启示 [5] - 现代农学人延续"自讨苦吃"的垦荒精神,将科研与生产结合,目标实现"遍地牛羊"的生态农业愿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