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人民日报· 2025-05-19 04:49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 [1] - 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1] -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历程,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创办至今 [1] 博物馆运营与创新 - 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 [1] - 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2025北京博物馆季等活动 [1] -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运用AR技术"复活"汉代瑰宝 [3] - 成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推出社教活动,以跨学科视角重构历史课堂 [3] 博物馆社会功能 - 博物馆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不变 [2] - 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 [2] -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重磅大展、研学活动、精品文创层出不穷 [2] - 国家博物馆推出"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冰箱贴、毛绒玩具"鹳条儿"等文创产品 [3] 博物馆文化传播 - 乡村博物馆扎根中华大地,"文博轻骑兵"深入社区群众 [2] - 热门大展走进中小博物馆,打通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2] - 博物馆从简单陈列展品转变为让观众产生兴趣并真正了解历史 [3] - 文创产品满足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心愿 [3]
“洋学生”中国说|印尼留学生打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科技让博物馆体验更沉浸”
环球网· 2025-05-18 20:34
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1] - 科技应用如互动游戏和沉浸式体验正在改变观众接触和参与文化的方式 [5] - 科技丰富了文化表达形式,使外国观众也能直观了解中国文化 [5]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概况 - 位于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陈列"位于主楼二层 [3] - 展览面积共7150平方米,展出文物1000余件 [3] - 大运河文化展示体现了南北通达的壮观和文化交融的宏大 [3] 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 博物馆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7] -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世界贡献了智慧 [7] - 博物馆体验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传播,吸引更多海外观众 [7]
打破三大边界!博物馆在变革中持续“破圈”
新华网· 2025-05-18 12:45
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次达14.9亿,博物馆数量增至7046家,较上年均实现增长 [1] - 行业主题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功能从文化守护者扩展为社会建构者 [1] - 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变革,8K扫描、光谱分析等技术实现文物高清展示与永久保存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国家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模型实现在线展示、沉浸式展览及虚拟修复,拓展文物永续利用空间 [1] - AI技术应用于文物数据采集、参观体验优化及展览讲解,推动历史场景还原与未解之谜推演 [3] - VR技术如《穿越青铜纪》项目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互动性 [7] 文创产品发展 - 2024年三星堆、故宫等头部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均突破亿元 [3] - "00后""90后"成为文创消费主力,产品覆盖餐饮、美妆、游戏等跨界领域 [3][4] - 文创设计突破简单复刻,通过创新阐释实现文化消费升级与体验多元化 [4] 展览模式创新 - 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与墓主人面对面"实景体验,颠覆传统展陈模式 [7] -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结合沉浸式导览剧演绎文化精神,提升观众参与感 [7] - 香港故宫与北京故宫合作数字体验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纹饰艺术 [7] 用户需求变化 - 公众更注重具身感知与社交共享,推动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7] - 互动式体验如多点触控技术、VR设备等满足新一代观众对多维文化体验的需求 [3][7] - 文创产品成为家庭教育的延伸工具,补充展览知识传递功能 [4]
镜头丨博物馆的新玩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5-18 11:23
博物馆日活动创新 - 昆山戏曲百戏博物馆通过戏曲音乐市集、非遗戏曲演出、沉浸式体验昆曲艺术等形式展示戏曲艺术千年流转的瑰丽画卷 [3] - 厦门科技馆推出年度特展"大鲸家族",展出全球首次亮相的超10米长成年角岛鲸标本,并配套举办相关科普活动 [4] - 浙江省武义县花田鸟类昆虫博物馆开启"自然科普小课堂"新玩法,讲解员给小观众带来鸟类标本沉浸式讲解 [5] 博物馆教育功能拓展 -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志愿者通过文物模型、活字印刷设备、大运河图片展板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大运河人文历史 [6] -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博物馆将馆藏品样本带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文物、聆听历史故事 [8] 展览模式创新 - 剑川民族博物馆打破传统静态展览模式,推出狮纹绘画活动,小画家们在馆藏文物精品展厅中绘就千狮百态 [7]
博物馆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文化+科技”助推“文博游”持续升温
央视网· 2025-05-18 10:09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近7000家[1] - 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16] - 行业趋势从"高冷范儿"转向可亲可近的日常化体验[1] 特色博物馆案例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我国首座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馆藏文物48万件[3] - 镇馆之宝何尊铭文包含最早"中国"文字记录[3] - 展出3000年前西周象尊等动物形青铜器兼具艺术与实用功能[3][5] 秦皇岛玻璃博物馆 - 全国首家国有玻璃历史文化综合博物馆具百年历史[8] - 展品涵盖早期玻璃形态至现代航天应用玻璃[10] 周尧昆虫博物馆 - 展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等珍稀标本[12] - 首创切叶蚁与黄猄蚁生态养殖装置展示协同进化现象[14] - 设有蚕茧手工体验区增强互动性[14] 科技赋能博物馆创新 沉浸式体验技术 - 北齐壁画博物馆运用VR实现1400年前墓室漫游[18] - 投影互动技术复原壁画乐器演奏场景[20]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 - 马王堆丝织文物智能复原项目实现毫米级精度还原[23] - AI辅助纹样生成结合动捕技术模拟织物动态质感[26]
国际博物馆日海南将多元展现文博魅力
海南日报· 2025-05-18 09:43
沉浸探索展、活态非遗工坊、放映会…… 国际博物馆日海南将多元展现文博魅力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同样准备了一系列精彩活动。活态非遗工坊将精心组织非遗传承人零距离教学,编织 老师手把手指导。"指尖上的海南——剪出会跳舞的椰风黎韵"活动也将由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黎族传统纺染 织绣以及黎陶和蜡染工艺。当天该馆副馆长陈佩还将开讲《跨越时空的对话: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的"双向奔 赴"》文博大咖私享课。 海南疍家博物馆则将举办放映会和分享会。18日上午将在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放映会,播放纪录短片 《漂泊的人与永恒的家》,聚焦海南疍家海上族群,展现他们"以舟为家、向海而生"的生存智慧。分享会也 将在上午举行,分享人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疍民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保亭博物馆开展的"2025年文博知识进乡村"活动持续至5月31日,活动地点在该县内各乡镇。活动通过开 展流动展览,向村民介绍县民族博物馆精品文物、宣传革命文物以及介绍乡镇不可移动文物点等内容,让更 多乡村群众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 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丰富多元的活动不仅将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场文化盛 宴,也将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领略 ...
山东多地博物馆打破“玻璃柜+讲解牌”传统模式,更加注重互动体验沉浸参与
大众日报· 2025-05-18 08:38
博物馆行业创新趋势 - 山东多地博物馆打破传统"玻璃柜+讲解牌"模式,转向互动体验和沉浸式参与[1] - 山东博物馆推出三大新展和6项数字展览,包括"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等[2] - 行业积极探索跨界合作和科技赋能,如山东博物馆与传媒科技公司合作打造数字化沉浸展项目[3] 博物馆运营数据 - 山东博物馆跻身15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行列[3] - 全省免费开放博物馆774家,占博物馆总数的92.3%[5] - 全省218家中小博物馆完成从藏品管理等12个方面的提升[5] 博物馆特色活动 - 青岛啤酒博物馆每年举办200余场公益科普活动,包括DIY手工皂和AR互动剧场[3] -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开设"非遗手作工坊"获得游客好评[5] - 孔子博物馆推出古籍修复体验和礼乐展演等多元化活动[5] 博物馆展览亮点 - 济南市博物馆展出国家一级文物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2] - "一城山色半城湖"特展汇集13家文博单位的85件国家一级文物[2] - 临朐县博物馆山旺化石展再现1800万年前生态环境[4] 行业消费趋势 - 80后、90后亲子家庭成为"文博游"主力消费群体[3] - "文博深度游"需求增长,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打卡和购买文创[3] - "好客山东"新媒体矩阵通过抖音话题运营等方式提升文博热度[3]
“数说”博物馆这样融入美好生活
新华日报· 2025-05-18 07:15
文旅深度融合 - 江苏以创新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通过多元供给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 [1] - 全省备案博物馆达362家 去年参观量近1.4亿人次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活动覆盖150万人次基层群众 [1] 发展规模 - 江苏每23.6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无锡密度最高(每11.7万人1座) 馆舍总面积256.11万平方米 [2] - 全省博物馆藏品总量1580058件(套) 其中文物藏品1089328件(套) 一级文物2524件(套) 数据居全国前列 [2] - 2024年新增7家备案博物馆 戏曲百戏博物馆成为融合戏曲艺术与城市生活的新文化打卡点 [2] 惠民服务 - 2024年全省举办展览2397个(基本陈列952个/临时展览1445个) 接待观众1.39亿人次(未成年占比20.9%) [4] - "数见苏韵"活动采用数字展+文物+文创形式 单站最高单日参观量达4.2万人次 累计接待超150万人次 [4] - 活动带动文创销售收入超千万元 "小粉炉"冰箱贴等产品热销 [4] 创新实践 - 江苏6家博物馆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数量全国第一 [6] - 吴文化博物馆特展进入江浙沪热搜榜 配套举办7场学术沙龙 联动多地博物院直播(首场观看量破10万) [6][7] 社会服务 - 2024年全省博物馆举办社教活动33955场 志愿者总数达27403人 [8] - 江阴博物馆打造"行走的江博"服务队 开展活动200余场 实现从静态展示到动态文化服务的转型 [8]
数字化+博物馆,为观众打开“魔法”之门
河南日报· 2025-05-18 07:14
博物馆数字化技术应用 - 新技术如智能导览、直播云游、VR虚拟现实、沉浸式展示等正融入博物馆各领域,使文物以更丰富鲜活的方式呈现 [1] - AR导览眼镜可让文物"跃出"展柜,VR大空间沉浸体验让游客探索"全新世界",数字化技术在各环节带来惊喜 [1] - 郑州博物馆通过虚拟信息与实物实景融合,让观众化身"时间旅人"沉浸式感受历史文化 [1] 博物馆技术类型与效果 - VR、AR、裸眼3D、AI机器人、全息投影、智能AR导览眼镜等技术普遍使用,使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体验 [2] - 数字技术应用激发观众兴趣和探索欲,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博物馆 [2]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博物馆管理和运行、藏品管理等方面 [2] 区域博物馆数字化实践 - 殷墟博物馆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引导观众穿越3000多年与商王武丁"对话" [2] -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4D影院用全息技术重现商汤祈雨历史场景 [2] - 濮阳博物馆推出"AI智能馆员濮小慧"讲解导览,科技加持让观众从"打卡式"看展走向"沉浸式"体验 [2] 数字技术对文物的影响 - 数字技术普及使文物以丰富姿态"活起来",提升文物修复保护和传播利用水平 [2] - VR、AR、MR、3D等技术提供更丰富深入的观展体验,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云游"博物馆 [2] 数字化应用原则 - 采用智能数字技术的核心目的是守护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历史文明,需坚持"以物说话" [3] - 数字技术应用需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度使用,同时深入挖掘文物信息以再现真实历史 [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博物馆的“千面新生”
新华社· 2025-05-17 20:36
博物馆行业转型趋势 科技赋能文物活化 - 敦煌莫高窟通过VR技术实现4米高窟顶壁画纤毫毕现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下载真人与虚拟场景交互视频[2] - 殷墟博物馆运用"微痕提取"技术解析甲骨笔画叠压关系等肉眼难辨信息[2]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推出运河版"密室逃脱"游戏,游客可角色扮演闯关学习历史文化[3] 特色化定位突破同质化 -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聚焦宋元海洋商贸主题,展出南宋福船等三大藏品体系,参观量显著提升[4][5] - 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地下6米空间复原25座古墓葬,吴文化博物馆以"产业友好型"定位吸引客商考察[6] 无边界拓展教育功能 - 金沙遗址博物馆进社区开展手工课堂,气象博物馆通过裸眼VR技术让儿童"亲历"台风[7] - 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在商场顶层展出110米数字长卷《金陵图》,上海学校建立"一平米博物馆"[8] 馆城双向价值共生 - 苏州博物馆建筑融合江南古建与现代元素,带动周边评弹、餐饮消费[9] - 景德镇陶溪川将废弃瓷厂改造为活态博物馆集群,上海推出"博物馆+咖啡馆"模式延伸城市文化[10] 政策导向与行业启示 - 行业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号召,技术应用覆盖文物研究、保护、展示全链条[2][3] - 特色化定位策略推动小众主题博物馆流量增长,差异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4][5][6] - 教育功能延伸至社区、乡村、交通枢纽,15分钟候机间隙也可接触文物展览[7][8] - 博物馆与城市经济深度融合,建筑空间、文化IP、生活方式形成商业闭环[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