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力电池回收
icon
搜索文档
动力电池回收开启新纪元:“国家队+产业龙头+全球化服务商”共同打造循环经济“新范式”
智通财经网· 2025-05-13 14:28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战略布局 - 中国资环集团通过央地协同与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覆盖废钢、电子产品、废旧电池、有色金属、塑料等全领域的资源循环生态系统 [1] - 旗下中资环国际与晋景新能、邦普循环签署谅解备忘录,在锂电池领域搭建"资源+技术+渠道"完整生态闭环的战略性再生资源全球供应链 [1] - 此次合作成为循环经济领域"国家队"整合行业资源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新范式" [1] 中资环国际的战略定位 - 中资环国际是中国资环集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业务支点,重点整合国内外再生资源供应链构建"再生战略物资资源池" [2] - 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衔接国际绿色标准,推动动力电池回收、生物基材料等核心技术的跨境研发与产业化落地 [2] - 需联合头部技术企业和领先渠道服务商破解行业分散、效率低等痛点问题 [2] 晋景新能的战略价值 - 晋景新能香港首间动力电池处理设施是香港乃至大湾区新能源产业链关键项目,设计产能可满足香港2035年电动车电池处理需求 [3] - 该设施预计2025年底试运营、2026年正式投产,将成为香港向"国际绿色科技枢纽"转型的标杆案例 [3] - 在全球28个国家拥有超过70个服务网点及本地业务,是新能源企业出海和回收企业组建海外回收渠道的首选服务商 [4] 邦普循环的技术优势 - 作为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邦普循环是全球废旧电池循环利用领域技术引领者 [5] - 拥有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生的闭环技术体系,自主研发的定向循环DRT技术实现金属回收效率全球领先 [5] 三方合作意义 -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首次实现"国家队+产业龙头+全球化服务商"强强联合,形成"资源+技术+渠道"完整闭环生态 [6] - 标志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式迈入体系化、全链条竞争新阶段 [6] - 中国资环集团未来可能将此模式复制到废钢、电子产品、有色金属等其他循环经济领域 [6]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现里程碑式合作,晋景新能携两大巨头构建动力电池回收铁三角
格隆汇APP· 2025-05-09 22:39
战略合作核心 - 晋景新能与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旗下中资环国际、宁德时代控股的邦普循环达成三方战略合作,聚焦政策研判、技术协同及海外网点建设[1][2] - 合作标志着中国电池回收产业首次形成"国家队+产业龙头+全球化服务商"的三角资源闭环,推动行业从零散竞争转向体系化作战[1][3] - 三方整合"资源协调-技术研发-全球网络"全链条能力,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2][3] 资源与技术协同 - 中资环国际背靠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提供政策解读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能力,强化晋景新能全球合规响应[2] - 邦普循环拥有全球首创"DRT定向循环"技术,正极材料碳减排近50%,其闭环技术体系可提升晋景新能回收效率与处理规模[2][5] - 晋景新能现有逆向供应链业务覆盖28国,合作后其回收网络将作为终端节点,形成"回收-处理-再利用"一体化模式[3][5] 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潜力 - 动力电池需求预计以22.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30年退役电池量突破800GWh,回收市场空间显著[3] - 欧盟《新电池法》与中国新回收政策要求提高回收率,邦普循环的369项行业标准与4527项专利可快速适应各国合规[4][5] - 晋景新能逆向供应链业务2024年中期营收同比增长1.4倍至1.57亿港元,占比总营收63.4%,合作有望通过规模效应改善盈利[5] 资本与产业联动 -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将强化海外研发与香港研究院协同,吸引全球电池人才,推动技术输出与知识产权合作[5][6] - 晋景新能可借助宁德时代品牌声势与资本关注,通过其海外工厂实现电池回收属地化闭环[6] - 邦普循环示范项目显示每回收10万吨电池减少150万吨原矿开采,环保效益或转化为碳关税豁免与绿色融资优势[5] 竞争壁垒与行业影响 - 合作使晋景新能构建"政策-技术-网络"三维护城河,覆盖28国的服务节点可承接合作伙伴海外产能需求[7] - 公司通过电池材料交易中心掌握定价话语权,率先从规模竞争转向体系化输出阶段[7] - 行业千亿级市场爆发前夜,晋景新能已锚定穿越周期的增长确定性[7]
海外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蓝海吗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08 09:56
中国车企及动力电池企业海外动力电池回收布局 - 国轩高科与晋景新能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全球共建100个电池回收及售后服务网点,首批试点10个网点 [2][3] - 合作内容包括共建全球电池材料贸易中心、电池梯次利用示范点和低碳研究所 [4] - 华友循环与法国苏伊士签署合作备忘录,探索欧洲动力电池回收合作 [4] - 华友循环与晋景新能合作在欧洲31个网点提供一站式回收服务 [4] - 华友钴业已形成从资源开发到回收利用的完整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 [5] - 比亚迪与澳大利亚Lithium签订3年独家回收协议,指定Envirostream为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商 [6] - 格林美在欧洲布局回收网络,符合欧盟《新电池法》,预计2030年帮助欧洲实现70%回收率 [7] 海外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 - 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410万辆,欧洲同比增长24% [11] - 预计2030年欧洲动力电池市场规模达数百亿欧元 [11] - 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预计82万吨,2028年起将超400万吨 [11] - 国内回收行业产值预计超2800亿元,但面临"僧多粥少"竞争局面 [11] - 海外市场呈现"僧少粥多"格局,为中国企业提供新增长点 [11] 海外布局面临的挑战 - 海外物流效率仅为国内60%,跨国运输成本占回收成本25%以上 [12] - 三元锂电池回收利润率4.73%,磷酸铁锂电池仅1.85% [12] - 欧盟《新电池法》要求生产者承担全链条回收成本 [16] - 2027年起碳足迹数据将成为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16] - 欧盟要求钴铅回收率90%,2027年锂回收率需达65% [17] 政策与法规应对 - 欧盟《新电池法》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制定严格规则 [14] - 需建立本地化回收网络应对不同国家政策差异 [16] - 国内企业引进清洁能源降低生产碳排放 [16] - 生态环境部拟出台政策允许符合要求的锂离子电池黑粉原料自由进口 [21]
研判2025!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产业链图谱、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竞争格局、重点企业以及发展趋势分析:未来退役动力电池的数量将呈爆发式增加 [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08 09:14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规模 - 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市场规模达397亿元 2024年预计增长至485亿元 [1][12] - 行业增长主要受退役动力电池数量增加驱动 2025年退役电池量预计超100GWh [8][12] - 2024年动力电池回收量已突破35万吨 磷酸铁锂电池梯次利用占比较高 三元锂电池再生利用比例更大 [10]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开采/电池制造/退役电池收集)、中游(拆解/提取/梯次利用)、下游(材料再加工/产品销售) [3] - 上游环节中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8.7万辆(占全球60%) 2024年增至1316.8万辆(同比+38.7%) [8] - 中游技术取得进展 包括自动化拆解(效率提升30%)、高纯度再生(镍钴锰回收率超98%)、绿色工艺(环保成本降30%) [20] 重点企业分析 - 宁德时代构建全国回收网络 与车企/运营商合作收集退役电池 [14][16] - 格林美建立全球化回收体系 2025年规划回收产能50万吨 再生材料产能30万吨 2023年营收305.29亿元(+3.87%) [16] - 光华科技专注湿法冶金技术 锂回收率超92% 镍钴回收率超98% 2023年营收26.99亿元(-18.26%) [18] - 浙江新时代中能年处理退役电池5万吨 梯次利用产品占比超70% 与中国铁塔/国家电网深度合作 [16] 技术发展趋势 - 梯次利用技术成熟 退役电池应用于储能系统/低速电动车等领域 中国铁塔在通信基站推广使用 [12] - 未来重点发展固态电池回收技术 材料修复技术(如电极表面改性) [20] - 数字化技术应用包括物联网追溯 区块链数据透明等 [22] 政策与产业协同 - 行业经历政策空白期(起步阶段)→政策规范期(建立回收体系)→产业爆发期(2018年至今) [5][6] - 产业协同形成"生产-使用-回收-再生"闭环 如比亚迪与华友钴业合资建设回收项目 [23] - 再生材料应用从电池领域拓展至不锈钢/合金等行业 如格林美再生镍钴进入宝钢供应链 [23]
让“退役”动力电池更好发挥“余热”(观象台)
人民日报· 2025-03-26 06:01
行业规模与前景 - 2025年退役动力电池规模达82万吨 自2028年起将超过400万吨 2030年回收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1] -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适用于容量剩余50%到80%的场景 如三轮车 农业机械 路灯等低能量密度应用[1] - 容量衰减至40%以下时可拆解提取锂 镍 钴等金属材料用于循环再造新电池[1] 政策监管与行业规范 - 2024年12月工信部修订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提高技术要求 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回收利用体系具体部署方案[2] - 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存在市场准入门槛低和溯源难题[3] - 行业推行数字身份证技术(如二维码)实现电池生产 销售 拆解 利用全流程可追溯[3] 技术挑战与创新 - 电池拆解面临自动化水平低 金属回收率待提升 成本优化等挑战 主要因电池规格 材料差异大导致工艺复杂[4] - 格林美公司开发智能柔性拆解技术 通过图像识别和大数据训练实现机器人自动化拆解不同型号电池包[4] - 需建立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统一标准化体系 并在设计早期考虑回收需求[4]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3-26 05:54
市场前景与规模 - 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市场潜力巨大[1] - 自2016年起乘用车电池需提供8年或12万公里质保,近期开始每年有大量电池质保到期[2] - 预计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量达82万吨,2028年起退役量超400万吨,行业产值超2800亿元[2]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一个增长热点[2] 回收路径与技术 - 主要回收路径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2] - 电池容量降至初始80%以下时可梯次利用于储能系统、电动工具等场景[2] - 电池完全衰减后可通过拆解回收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2] - 中国在电池评估、拆解重组、材料回收等方面取得技术创新,部分技术世界前列[4] - 物理法与化学法并行的多元化技术路线为高效回收提供支撑[4] - 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可提升回收效率并促进效益增长[4] 企业布局与产业生态 - 现存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17.2万家,近10年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6] - 车企、电池生产商及第三方企业争相布局回收赛道以构建产业链话语权[6] - 工信部已公布5批共156家"白名单"企业作为行业硬性准入门槛[6] - 比亚迪、吉利、宁德时代等企业积极构建从生产到回收的闭环管理系统[7] - 天能控股集团拥有2930条物流干线、3000余经销商渠道和40万营销网点,年回收规模超130万吨[7] - 部分企业探索产业联盟模式,如宝马与华友循环合作实现电池材料闭环管理[8] 行业挑战与瓶颈 - 非正规回收商通过高价竞购导致合规企业盈利困难[9] - 不合规"小作坊"仍占据约五成市场份额[9] - 梯次利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非法破碎处置存在安全环保隐患[9] - 行业呈现分散状态,头部企业产能超10万吨,但多数企业产能闲置[10] - 正规企业在回收渠道和价格上不占优势,出现"吃不饱"现象[10] - 存在回收机理研究不深入、拆解自动化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等技术挑战[11] 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 - 国务院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强化顶层设计[1] - "白名单"制度实施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行业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6] - 政策方向明确强化全链条管理、提升技术门槛、压实生产者责任[12] - 建议通过立法提高准入门槛,明确生产者责任,借鉴欧盟材料再利用率约定经验[12] - 加快制定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回收利用[14] - 建议建立电池碳足迹数据库和互认机制,规范碳足迹管理[15] 资源安全与循环经济 - 规范回收利用可降低锂、钴、镍等关键金属进口依赖,保障国家资源安全[2] - 对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深远意义[2] - 规范化回收是降低生态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能削减全生命周期碳排放[3] - 大力发展回收产业对保障资源安全和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16] - 建议出台梯次利用补贴政策,加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节能降碳[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