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家政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组合拳”发力 激发服务消费增长潜能
金融时报· 2025-08-20 09:09
服务消费增长空间 - 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低于美国、韩国、日本在相似发展阶段54%、53%、46%的基准水平,存在显著增长潜力 [2] - 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持续高于商品零售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2% [2] - 旅游咨询租赁、交通出行、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体育赛事活动带动消费超160亿元,场均拉动超3000万元 [3] 消费结构转变趋势 - 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0-2024年),消费结构加速从商品主导转向服务主导 [1][2] - 服务消费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八大领域,其中"一老一小"服务成为家庭刚需,文旅休闲消费快速增长 [3] - 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从1.3万向2.0万美元提升阶段,服务消费占比普遍提升4-6个百分点 [2] 供给端结构性矛盾 - 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不足10%,远低于OECD国家36%的平均水平,养老托育供给滞后需求 [4] - 服务消费领域存在低端同质化供给过剩与专业化个性化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4] - 新兴消费领域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企业盈利水平受消费偏好影响显著 [4] 金融政策支持措施 - 个人消费贷款实施1个百分点财政贴息(2025年9月-2026年8月),单户贴息上限1万元 [6]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聚焦八大消费领域,同样享受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1年 [6] - 运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定向支持重点领域 [7] 多元化融资机制建设 - 加快发展债券、股权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餐饮住宿、家政服务等领域金融资源投入 [1][7] - 保持流动性充裕并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 [7] - 财政金融政策联动通过降低信贷成本提升居民消费杠杆运用意愿 [6] 产业升级与政策协同 - 支持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升级和业态融合提升供给能力与质量 [7] - 需协同财政、就业、社保政策制定中长期消费战略,优化养老医疗服务体系 [7] - 通过提升低收入群体保障力度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 [7]
服务消费释放新动能 头部企业发力新增量
证券时报· 2025-08-15 06:11
服务消费升级趋势 - 服务消费成为居民消费升级重要方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商家重视拓展多层次、新类型服务消费 [1] - 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国际经验显示人均GDP达1.5万美元时服务消费将主导消费结构 [7] - 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2%,拉动GDP增长2.8个百分点,二季度贡献率52.3%拉动增长2.7个百分点 [7] 餐饮行业创新 - 海底捞三里屯店改造为夜宵主题餐厅,夜间客流量显著增长,啤酒和特色饮品点单率上升 [2] - 海底捞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开设50余家夜宵主题店,并拓展亲子主题店、包间店等多元店型 [3] - 麦当劳计划2024-2028年投入40亿元用于数字化研发,2024年在青海、宁夏开设首家餐厅实现省级全覆盖 [3] - 呷哺集团联名国际IP米菲兔和哆啦A梦,升级75个核心城市门店,一线商圈主题空间有效拉动经营数据 [3] 旅游业服务升级 - 海南航空通过"精准产品+生态协同+数字赋能"开辟新收入来源,连接旅游、物流、金融等行业 [4] - 华住集团旗下花间堂推出银发族周边景区组合项目,优化适老设施,并为马拉松爱好者提供友好服务 [4] - 中旅国际联合腾讯打造《梦华录》主题街区,上半年景区夜游收入同比增长45% [5] 家政服务创新 - 58同城"58智慧家政系统"使家政劳动者接单距离缩短60%,接单数提高45%,商户效率提升57% [6] - 新增开荒保洁、家庭除螨、上门喂猫等细分服务品类,62%用户使用过两种以上服务 [6] 政策支持 - 国务院2023年8月发布《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重点任务支持餐饮、家政、养老托育等领域 [7] - 2024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促进生活服务消费,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支持场景创新和业态融合 [7] - 7月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7]
“没有社保,不敢生病,只能打工”,农村大龄女工的养老困境
虎嗅· 2025-07-17 08:01
农民工群体概况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9973万人,其中女性占比37.6%,约1.12亿人,本地农民工女性占比44.2%,外出农民工女性占比31.7% [1] - 女性农民工群体呈现代际分化:老一代女工(1980年前出生)多在农村完成婚育后留守,新生代女工(1980年后出生)多从学校直接进入打工地并形成跨省婚姻 [21] - 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强烈个体化倾向:工作更换频繁,追求浪漫关系;婚后因家庭责任转为勤勉工作,但面临夫妻分居和职业中断问题 [5][6] 行业分布特征 - 制造业集中大量工厂女工,如纺织业、电子产品组装(典型如富士康iPhone产线女工) [16] - 服务业涵盖家政护工、保洁、服务员等岗位,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也存在女性从业者(如女性卡车司机及随车卡嫂) [17][18] - 数字经济催生平台经济女工,包括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以及工业区直播带货的流水线女工和小型家庭店主 [19][20] 代际差异与趋势 - 第一代女工面临养老资源匮乏问题,农村养老金仅数百元,大病医疗和失能照护成为主要困境 [48][49] - 新生代女工存在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职业发展受限问题,社保缴纳意愿增强但覆盖率仍不足(郑州富士康案例显示女工为缴满15年社保长期坚守岗位) [54][56] - 县域城镇化推动陪读妈妈群体增长,中西部县城教育资源集中促使女性在陪读间隙进入当地工业园区或服务业 [41] 产业结构影响 - 全球劳动力女性化趋势明显,中国服务业扩张持续增加女工需求(如老龄化催生的护工、家政服务岗位) [43][44] - 农业收益低下驱动女性外出:水稻种植亩收益约1000元/季,而城市服务业月收入可达数千元,建筑工地日薪可达300-500元 [47] - 经济周期对农民工影响具有暂时性,因农村产业回报远低于城市,疫情后农民工迅速返城复工 [46][47] 政策改善方向 - 需加强老一代女工返乡后的养老医疗支持,包括农村养老院建设、县级医疗机构资源统筹 [66] - 推动新生代女工社保全覆盖,重点解决平台经济从业者(如外卖女骑手)的工伤保险问题 [56][67] - 建议开放打工城市异地中高考,利用教育资源闲置(如昆山等地)缓解农民工子女就学压力 [67] 社会效应分析 - 工作显著提升女性家庭地位:经济独立使女性话语权增强,但需同时承担育儿养老等传统性别责任 [61][63] - 职业女性面临双重压力:城市务工收入与男性持平,但子女教育失败往往归咎于母亲,形成心理负担 [61][62] - 代际进步显现:新生代女工在消费(如首个工资用于个人装扮)和社保意识上明显区别于老一代 [24][56]
杭州入选全国首批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
杭州日报· 2025-06-16 10:58
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政策 - 商务部公布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 包括杭州在内的38个城市入选 [1] - 试点要求杭州以"一店一策"场景化改造 数字化赋能 供应链提升为侧重方向 [1] - 两年试点期内将完成一批存量商业设施改造 重点提升供给品质 优化消费环境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1] 杭州消费场景打造计划 - 推动核心商圈国际化升级 支持延安路—湖滨路 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打造国际化地标商业中心 [1] - 布局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特色消费场景 [1] - 每年安排100场以上夜间经济主题活动 持续擦亮"七彩夜杭州"品牌 [1] 杭州消费供给优化措施 - 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和品牌运营商 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在杭设立各类总部 [1] - 强化以旧换新政策配套 积极推出增量政策 [1] - 鼓励开设全球首店 亚洲首店 全国首店 引导多个行业建设自主原创品牌 [1] 杭州数字化赋能战略 - 全面推进重点商圈 商品市场等"智慧商业+实体商业"融合发展 [1] - 推广"数字赋能+连锁经营" 引进知名电商创新孵化载体 [1] - 推动"直播+"赋能实体零售 [1] 杭州供应链提升计划 - 探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供应链融资"运营模式 [2] - 鼓励优势产业 龙头企业向现代供应链企业转型发展 [2] - 畅通农产品流通体系 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力提升 [2] - 定期举办智能产品博览会等活动 将杭州打造为智能产品中枢 [2] 杭州零售业发展现状 - 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各类零售业态百花齐放 跨界融合趋势凸显 [2] - 线上零售规模大幅增长 零售业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 - 国内外知名品牌加速集聚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 老字号影响力辐射全国 [2] - 入境消费便利度和跨境电商出海能力不断增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