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聚焦机器人等6大重点产业 京津冀协同强链补链
贝壳财经· 2025-10-29 18:49
活动概况 - 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于10月28日至29日举行 主题为“链动京津冀 智造新未来” [1] - 活动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 机器人 工业母机 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 氢能 生物医药6条重点产业链并组织6场主题对接活动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支持京津冀三地加强系统谋划 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向更深层次 更广领域发力 [1] 重点产业链对接方向 - 镁合金的轻量化特性可适应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对轻量化的需求 镁电池可助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档升级 [3] - 镁材料在新能源和现代交通中有节能减排应用场景 成本低廉 资源丰富 应用潜力巨大的镁产业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金属材料产业 [3] - 智能化是京津冀产业链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智能传感器作为智能化基础 其种类多样性和精度水平直接决定智能化实现程度 [3] - 京津冀可成为世界级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引领者 需融合协同的差异化战略布局 形成技术创新引领 检测标准支撑 应用制造拓展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4] “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倡议 - 京津冀“十五五”产业协同发展倡议聚焦“大集群 大链条 大项目 大平台 大格局”五大核心维度 [6] - 共育世界级产业大集群方面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区域内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6] - 共构高效能产业大链条方面 以产业链群监测体系为基础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全域攻坚“卡点”技术 精准破解“堵点”问题 高效贯通“断点”环节 [6] - 共建高引领产业大项目方面 以龙头项目为牵引 统一规划 协同招商 合力保障 统筹三地基础设施建设 落地一批头部企业及配套企业 [6] - 共搭高能级产业大平台方面 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 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园等为载体 优化产业分工与布局 [7] - 共筑高水平开放大格局方面 搭建产业交流合作桥梁 协同开展海外招商 推动企业“抱团出海”“搭船出海”“品牌出海”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 [7]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日报· 2025-10-12 06:18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1][2] - 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2] - 202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达11.5万亿元,较2013年翻番,占全国比重回升至8.5% [3]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 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6.2:35.7:58.1调整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 [3] - 河北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幅度最大,达12.7个百分点,产业联动的"六链五群"格局初具轮廓 [3] - 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2024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和9.6% [11] 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 - 形成"北京研发、津冀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及分中心 [3] - 河北2024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92.2亿元,同比增长34.8%,"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初步形成 [15] - 三地联合绘制六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梯次建设五个产业集群,共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其中联合共建5个 [14] 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展 - 自战略实施以来,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场超1000个 [8] - 雄安新区作为集中承载地,2024年底常住人口达136.07万人,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扎根,央企设立分支机构超300家 [9] - 北京部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向河北、天津辐射,医疗机构合作深化,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10] 基础设施建设与空间布局 -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成,实现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交通融合发展 [4] -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 [9] - 三地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天津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2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 [16] 各区域发展亮点 - 北京数字经济领跑全国,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凸显,集聚全国超40%的顶尖AI人才,企业超2400家 [16] - 天津高技术制造业2024年增加值增长8.9%,累计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400个,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16] - 河北产业转型步伐稳健,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数量全国第一,2024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 [16]
站在成渝“双圈”,重新认知产业西进
新浪财经· 2025-09-24 14:13
文章核心观点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主动布局新质生产力、构建产业生态和深化区域协同 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网联和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 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1][2][3][4][5][6][7][8][9][10][11][12] 交通与物流发展 - 成渝双城高铁日均开行102对 单日超13万人次跨省流动 [1][11] - 中老铁路国际班列3天可从成都直达老挝万象 [1] - 中欧班列助力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进入跨国车企和国际头部开发商市场 [7] 经济与产业规模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6.3万亿元跃升至8.7万亿元 [1] - 32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6个月完成投资2529.1亿元 [1] - 汽车产量占全国1/10以上 年产全国1/7汽车和超1/5动力电池 [1][3] - 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1/10以上 年产全球2/3 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超1亿台智能手机 [1][3] 产业承接与升级 - 成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3] - 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采用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体系 平均每分钟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2] - 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焊接喷涂100%自动化 每30秒一台问界M9下线 [3] - 中创新航成都公司建设"零碳电池"基地 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规划年产能30GWh [7] 技术创新与突破 - 重庆华峰突破近200项技术难题 己二腈年产能达20万吨 打破国外垄断 [6] - 阿加犀智能科技研发融合架构端侧AI技术 单芯片驱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 [9] - 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11项 [11] 政府支持与营商环境 - 成都市构建"双核六区多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空间布局 [2] - 当地政府10天内为四川领克招聘1164人 支持产线扩张 [2] - 川渝高竹新区实行"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跨省协同机制 [11] 产业链生态建设 - 重庆华峰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 如重庆同辉天有气体利用其二氧化碳废气生产干冰和食品添加剂 [6] - 中创新航带动东部供应链伙伴向成渝聚集 形成以成渝为圆心的产业链聚集圈 [7] - 川渝高竹新区200多户企业形成协作密切、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 [11] 人才与资本流动 - 2024年川渝两地人口净流入30万人 规模堪比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9] -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2024年达317万人次 [11] -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等院所集聚专业人才 [9]
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培育壮大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产业
快讯· 2025-04-22 15:55
区域创新战略 - 河北积极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将重大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 [1] - 做强做实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及雄安中心 丰富拓展雄安行系列活动 [1] - 更好承接京津科技和产业溢出效应 广泛汇聚创新资源 [1] 重点产业培育 - 培育壮大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 [1] - 培育壮大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1] - 培育壮大机器人等产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