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梯度转移

搜索文档
陈耀:上半年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加速,长期趋势特征已显现 | 财经大咖解码经济半年报
搜狐财经· 2025-07-15 23:22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 [1] - 第一产业增加值31172亿元,同比增长3.7%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239050亿元,同比增长5.3%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14亿元,同比增长5.5% [1]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 [3] - 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0.8% [3] - 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2% [3] - 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8% [3] - 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9% [3] 中西部与东部投资差异 - 中西部投资增速高于东部,短期受政策倾斜和项目集中落地影响 [4] - 长期趋势包括产业梯度转移、人口与市场变化 [4] - 中西部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5] - 东部投资收缩源于结构转型,转向研发和高端制造 [5] 工业与服务业投资 - 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1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9.5% [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 [6]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6% [6] 新旧动能转换 -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增速快 [6] - 高端服务业需求强劲,体现数字化和服务业开放红利 [6] - 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需警惕"青黄不接"风险 [6] 政策建议 - 供给端需加大基础研发支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6] - 需求端应扩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通过新基建拉动需求 [6] - 中西部需承接高附加值环节,东部强化"未来产业"试点 [7]
合力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升级
经济日报· 2025-07-10 05:48
东西部产业协作战略意义 - 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有助于解决就业、稳定经济并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 [1] - 东部地区技术经验领先与西部地区资源要素富集形成互补优势 [1] - 协作目标包括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链,具备长远战略意义 [1] 产业协作模式与案例 - 采用共建园区、劳务对接、要素共享等模式推进协作 [2] - 北京市与内蒙古共建绿色清洁能源基地,江苏省引导光伏产业向青海转移 [2] - 上海市与云南省共建昆明临港科技城,浙江省与四川省推动资源与市场融合 [2] 协作面临的挑战 - 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产业协作落地成本较高 [2] - 西部地区开放"软件"建设滞后,融入国内外市场能力不足 [2] - 跨行政区合作存在规划对接、要素共享、利益分成等协同障碍 [2] 宏观层面协作机制 - 完善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3] - 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产业合作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 [3] - 加强财政、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区域政策协调 [3] 中观层面协作路径 - 依托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中欧班列打造产业协作走廊 [3] - 发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构建国际竞合机制 [3] 微观层面协作措施 - 破解人才流动的职称、职级、收入等机制梗阻 [4] - 强化金融机构合作形成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 [4] - 建设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流通领域降本增效 [4] - 鼓励东西部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四链"融合 [4] - 通过"万企进万村"行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乡村产业建设 [4]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 建议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06-04 02:30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定量评估110个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大维度的表现 [2] - 2017-2022年六大维度指数稳步提升,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城市政策各具特色 [2][4] - 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21%国土面积和40%人口与经济总量,区域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3] 产业发展维度 - 产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4.1%,上海、重庆处于引领地位 [3] - 下游城市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中游城市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上游城市探索资源禀赋驱动型升级 [3] - 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3]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指数年均增长5.5%,连续5年上升,区域差距扩大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 [3] - 下游科创高地引领区域发展,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金融支持 [3][5]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3.7%,下游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上海头部效应强化 [3][4]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培育特色金融业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数值最高且区域差异最小,成都位列榜首 [4]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构建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5] 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维度 - 国土空间指数年均增长0.1%,需构建动态调控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3][5] - 生态安全指数区域差异显著,上/下游均值高于中游,建议加强联防共治与风险防控 [4][6]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挖掘中上游腹地潜力,促进经济向沿江内陆拓展 [6] - 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纵深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 - 启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库,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5][6]
“人地钱技”自由流动!广东乡村图景更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20:56
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 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系统性推动县域经济升级,重塑城乡发展格局,2025年进入"三年初见成效"关键阶段[1][4] - 工程以产业重组、要素流动为核心,形成"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新范式,57个县市经济增速超全省均值[2][5] 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肇庆四会依托小鹏汽车建成109家配套企业集群,2024年经济总量达818亿元,人均GDP超12万元[4] - 智能汽车零部件基地实现与小鹏工厂"零距离"供应,带动肇庆成为全省少数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4]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 全省122个县区实施"一县一策",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4] - 目标打造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推动17区县跻身全国百强[5] 区域经济重构 产业梯度转移 - 粤东粤西粤北12个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项目超300个,投资额1100亿元,清远广清产业园带动规上工业增速全省第一[7] - "反向飞地"模式突破要素流动壁垒,粤东西北在珠三角设立110个飞地,汕头濠江区"濠创园"吸引12家企业入驻[7] 生态价值转化 - 森林海度假区改造7个废弃矿坑为144公顷生态景区,年游客160万人次,经济收益3亿元,带动就业6500个岗位[7][8] - 城乡新增绿化面积2100公顷,建成生态小公园及4156公里美丽河道,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7%[5] 品牌农业升级 - 打造"东方爱情果"荔枝文化IP,文博会签约1.5万吨采购量(含5000吨出口),"粤字号"品牌达123个[8] - 河源"紫金蝉茶"品牌价值35亿元,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形成百亿产业链[8] 居民收入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1元,增速6.1%,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