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
搜索文档
 云南林下经济产业产值达1934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1-04 06:20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4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以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为例,云南优化资源政策,深入开展林下经济可利用林地资源摸底调查,落实可充 分利用和限制利用林地面积共3.1亿亩。通过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意见、林木采伐技术规程等,明 确商品林、公益林等林地利用要求,将森林抚育作业后的郁闭度最大放宽至0.5,挖掘林地资源潜力。 整合财税政策,投入23.9亿元实施森林抚育766万亩。强化科技支撑作用,成立林下经济研究中心,推 进中药材栽培、野生菌保育促繁等科技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本报昆明11月3日电 (记者张驰)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四五"以来,云南持续推动林草 产业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产值已达1934亿元。2024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5626.5亿元,较"十三 五"末的2771亿元实现翻番。 ...
 新华走笔丨城市气质的“活态展馆”
 新华网· 2025-10-25 21:45
人们常说,想了解一座城市,就去它的菜市场。 市场摊位上,野生菌摆得像座座小山,鸡枞、松茸、牛肝菌,带着山林的清香;食用鲜花摊位前, 玫瑰、茉莉、金雀花娇艳欲滴;傣味舂鸡脚、建水烧豆腐等云南各地州美食的香气交织。人来人往间, 有精打细算的老街坊,有常来光顾的旅居客,更有举着手机拍短视频的自媒体博主。 这个菜市场是昆明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农贸市场,摊铺众多,日常人流量大,如今已是外地游客拖 着行李箱也要逛一逛的"网红打卡地"。 回望几年前,篆新市场还带着传统菜场的"旧模样":摊位拥挤、地面潮湿,年轻人踏足不多。2024 年,经过改造升级,市场新增电梯、智慧化巡视系统等设施,形成民生保障与旅游打卡并重的运营模 式;今年1月启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主题卖场,新增200余种云南特色商品及民族文化展示区。 如今的篆新市场,既守住了民生底色,又主动适配年轻化的消费需求和习惯。多种不常见的野菜水 果、各地独特的美食,成了年轻人用手机拍下并分享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地域限定";市场中设置了菌子 科普的图文展板与实物展示,教消费者如何辨别各类野生菌,兼具实用性与趣味性。在这里,买菜成了 一场生动的自然生物课。 全国多地菜市场都在经历 ...
 云南大理“采菌游”爆火 无序采摘已引发多起警情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5 14:04
 采菌游行业现状 - 大理苍山采菌体验活动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以"采菌体验"和"拍照打卡"为主要卖点吸引大量游客 收费从38元至300元不等 部分提供采菌工具和餐食[1][2] - 单日仅苍山阳和村一个进山路口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 整个苍山类似采菌路线达20-30条[4] - 2024年6月以来大理州日均进山游客超过万人 消防部门累计接处相关救援警情15起 以迷路走失和意外摔伤为主[13]   行业运营模式问题 - 组织方通过网络平台评论区招揽游客 小红书平台推广人员表示无资质可通过游客体验方式发帖 付费流量推广起步价5000元[2][5] - 部分组织方出示登山户外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合格证书作为资质证明 与菌类识别、科普讲解等核心服务内容无关[5] - 向导进行菌种科普讲解存在明显错误 如将有毒松塔牛肝菌(肠胃炎毒蘑菇)介绍为无毒可食用种类[3][4]   生态破坏影响 - 游客使用耙子等工具导致植被破坏、菌丝体暴露死亡 失去恢复能力 生长环境破坏后需5-10年恢复 严重可致种群消失[2][8] - 采菌活动已进入海拔2600-3000米的缓冲区(禁止旅游活动)及3000米以上核心区(禁止任何人进入)[10][11] - 野生菌具有分解木质纤维功能 为植物提供水、二氧化碳 是昆虫及小型哺乳动物食物来源 "一采而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森林生态系统失衡[9]   安全风险数据 - 我国已发现660种毒蘑菇 云南超300种 其中剧毒20多种 中毒症状包含胃肠炎、急性肝损害等七大类[7] - 2019-2024年全国30个省区市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2297起 导致6127人中毒 142人死亡[7] - 毒蘑菇亚稀褶红菇与可食用密褶红菇、稀褶红菇高度相似 经验丰富者亦难以区分[6]
 大理苍山采蘑菇爆火,一天超万名游客进山!挖了扔、随意埋、菌丝裸露……专家警告:一旦破坏,蘑菇就“断子绝孙”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4 16:57
 采菌游行业规模与参与情况 - 大理苍山单日仅阳和村一个进山口就有超过40辆车、500多人上山采菌 [12] - 整个苍山类似的采菌路线多达二三十条 [12] - 大理州日均进山游客超过万人 [32]   行业经营模式与资质问题 - 组织方通过评论区招揽游客 收费从38元到二三百元不等 [4] - 部分组织方提供采菌工具和简单餐食 [4] - 组织方使用登山户外运动技术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冒充专业资质 与菌类识别核心服务无关 [12] - 平台推广人员建议无资质者通过游客体验方式发帖 付费流量推广起步价5000元 [17]   生态破坏影响 - 游客使用耙子导致菌丝体暴露阳光下死亡 破坏区域5-10年才能恢复 严重时种群彻底消失 [23][7] - 低海拔野生菌踪迹难寻 体验队伍向更高海拔自然保护区蔓延 [29] - 野生菌作为分解者缺失将导致物质降解受阻 植物抗病性降低 森林功能下降 [27][28]   安全风险数据 - 2019-2024年全国30个省区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2297起 导致6127人中毒 142人死亡 [20] - 云南存在超过300种毒蘑菇 其中剧毒20多种 含急性肝损害和横纹肌溶解型致死类型 [18] - 大理消防部门累计接处采菌救援警情15起 多为迷路走失和意外摔伤 [32]   监管现状与挑战 - 苍山保护区核心区(3000米以上)禁止进入 缓冲区(2600-3000米)禁止旅游活动 [27] - 保护区管理局承认存在问题但表示监管难度很大 [31] - 目前主要进山路口已有人员管控 重点区域加强组织巡查 [34]
 《半小时爱上南华》不只是书名
 人民网· 2025-08-07 10:49
 南华文旅资源 - 南华县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交通区位优越,拥有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彝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 - 南华县野生食用菌种类达354种,是全国重要的野生菌产地和交易集散地,拥有"世界野生菌王国"等多项称号 [2] - 新书《半小时爱上南华》以漫画形式介绍南华历史、地理、民俗、生态和美食,旨在推广当地文旅资源 [2]   文旅产业发展 - 南华县夏季平均温度20多度,凉爽宜人,成为避暑旅游热门目的地 [4] - 雨露蘑菇小屋提供民宿、采摘、烧烤、采菌等体验,7月以来民宿基本满员 [4][5] - 南华县推出"野生菌+徒步"等多种菌旅融合业态,并举办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吸引游客 [7]   招商引资成效 - 2023年1-6月南华县新签约省外合作项目82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项,实际利用外资175万美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44.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15.28% [10] - 云南楚雄啤酒公司年产15万千升精酿啤酒项目投产,带动配套产业投资约6亿元,新增就业超1000个,预计年产值33亿元 [10] - 近期集中签约10个项目,包括仓储物流园、光伏发电、康养旅居等,协议总投资12.24亿元 [12]   营商环境优化 - 南华县提供"保姆式"服务,从土地审批到人才引进全程跟进,助力企业发展 [9] - 当地按照"集群支撑,链式互补"思路引进配套产业,计划完善啤酒产业链上下游 [10][12] - 南华县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 [12]
 闽北洋墩:拓展海内外渠道 年轻人返乡创业促增收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00:14
 产业升级与渠道拓展   - 洋墩乡作为全国"一乡一品"(柑橘)示范乡镇及国家级出口柑橘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拓展内外渠道实现多元增收,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1]   - 总投资3000万元的柑橘交易中心配备"无损伤测糖酸光电分选机",优质果售价达普通果3倍,冷库保鲜期从15天延至3个月,掌握全国芦柑淡季定价权[1]   - 2024年1200万公斤柑橘销往国内高端市场及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创500多万美元外汇,带动300余人就业[1]     电商与品牌建设   - 电商直播基地单场最高销售5万斤柑橘,"郭源香"等品牌崛起,"甘平"单果售价50元至100元仍供不应求[2]   - "80后"返乡创业者通过电商销售柑橘、笋干等农特产品,单场销售额可达2万多元[2]   - 交易中心试产柑橘深加工品使附加值提升3至5倍,计划投资4500万元的研发基地首期完工预计新增产值2000万元[2]     产业链延伸与技术创新   - "四季果园"项目整合芙蓉李、葡萄与柑橘错峰种植,结合古码头漂流等景点发展"摘果+"旅游模式[2]   - 从重庆引进6个柑橘品种使上市期从3个月延至9个月,糖度超12%,老果园亩产提升近20%[2]   - 推广有机肥替代技术,姬松茸等食用菌种植使农户每亩年增收近3万元[2]     合作模式与经济效益   - "公司+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使路马头村农户每亩增收2000元,村集体年分红增5万元[2]   - 乡集体收入稳步增长,产业升级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2]
 避暑游、采菌游、入境游催热云南“夏日经济”
 新华社· 2025-07-20 20:31
 文旅融合发展   - 云南通过避暑游、采菌游和跨境游等业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海内外游客 [1]   - 旅居模式兴起,游客从短暂停留转向长期居住,丽江、香格里拉等地成为热门选择 [2]   - 云南7月平均气温21.9摄氏度,71个县区人体舒适度达到舒适等级,55%区县适宜避暑旅游 [2]     旅居经济   - 上半年云南旅居人数达280.3万人次,同比增长45.4% [2]   - 气候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创新产业融合培育旅居、夜游、入境游等新增长点 [2]     菌旅融合   - 野生菌上市带动美食旅游高峰,小众深度体验游、研学游、亲子游成为游客标配 [3]   - 云南推出"吃菌地图"、"菌子节"等特色产品,打造"以食带游、以游促食"新模式 [5]   - 部分民宿、餐厅推出野生菌主题菜肴和采摘体验,吸引大量游客打卡 [5]     食用菌产业   - 2024年云南食用菌产量119.41万吨,总产值472.5亿元,综合产值超1100亿元 [5]   -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开展菌子研学活动,结合野生菌资源进行现场教学 [5]     入境旅游   - 中老铁路成为出入境游客交通首选,免签政策提升通关效率 [6]   - 上半年云南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1.03万人次,同比增长86% [8]   - 越南游客通过河口口岸入境,乘坐高铁前往昆明、大理、丽江等地旅游 [8]
 “一朵云”,托起万朵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7 06:00
 数字化技术在野生菌产业的应用 - 南华县在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安装智能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湿度、温度、降雨量等关键数据,当湿度低于75%时启动自动喷水设施 [4][6] - 咪黑们村基地安装AI摄像头、微气象站、土壤监测器等设备,可360度旋转的AI摄像头能监测菌窝生长情况,2000亩基地实现全覆盖 [6][7] - 监测设备与南华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交互,跟进全县野生菌交易情况和资源分布,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7][8]   野生菌交易体系的数字化升级 - 南华国际野生菌交易市场配备AI智能电子秤,自动识别菌子品种并生成结算小票,解决以次充好问题 [9][10] - 贸易服务平台汇总交易信息并在LED大屏展示,包括当日交易单价、总额和客流量,6月19日鲜品价格指数为99,干品为84 [10][11] - 平台构建阳光透明的交易体系,价格指数以去年同期为基准(设为100),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参考信号 [10][11]   直播电商推动销售模式转型 - 南华县上百名主播通过直播销售野生菌,主播杨华芝日均销售四五十单,高峰期达七八十单,线上销售额占店铺一半以上 [12][13] - 县政府组织免费电商培训,启动"菇勇者"计划培养专业主播,形成差异化主播矩阵 [12][13] - 部分消费者通过直播接触产品后转为线下客户,专程到南华体验采菌并购买 [12][13]   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 - 南华县已知野生菌1021种,其中可食用354种,被誉为"中国野生菌之乡" [4] - 洒披武村1000亩保育基地年产菌子90吨,产值近300万元 [6] - 数字化技术推动"菌经济"发展,县政府计划深化大数据和云计算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13]
 野生菌尝鲜季到啦 不想“躺板板”赶紧收藏这份指南
 央视新闻· 2025-06-15 16:41
 云南野生菌行业概况   - 云南野生菌资源占全国可食用种类的90%以上,种类超过1000种 [1]   - 野生菌上市旺季为每年5月雨季开始后,7月中下旬达到价格低点 [9][12]   - 全国最大交易市场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日供应量从50吨增至80吨,价格随供应量增加下降 [10][12]     野生菌餐饮市场   - 特色餐厅推出全菌宴,包含10种菌类制作的12道菜品,如傣味包烧鸡油菌、盐烧罐罐牛肝菌等 [2][4][8]   - 经典菜品汽锅鸡采用松茸菌,通过特制汽锅蒸制保留原汁原味 [6]   - 暑期将迎来野生菌全面上市期,餐饮消费需求预计增长 [8]     野生菌品种与加工   - 热门交易品种包括牛肝菌、鸡枞、松茸、青头菌等 [10]   - 鸡枞被称为"菌中之王",是高端宴席常用食材 [8]   - 加工方式注重保留本味,如芭蕉叶包烧、陶瓷罐盐烧等特色工艺 [2][4]     野生菌安全防控   - 云南有毒野生菌达200种,其中20余种剧毒,鹅膏类和亚稀褶红菇致死率超80% [14]   - 创新风险分级机制,划定7个高风险地区和49个中风险地区 [15]   - 鉴别毒蘑菇口诀:"头上戴帽子、腰间系裙子,脚上穿靴子" [17]   - 烹饪需炒熟煮透,避免凉拌或饮酒同食 [19]
 生活观察|如何防范食用野生菌中毒?
 新华网· 2025-06-07 09:18
 野生菌行业概况   - 云南被誉为"野生菌王国",拥有至少2753种野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有900余种,有毒的多达200余种,占全国毒菌种类的一半以上 [2]   - 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雨热条件孕育了得天独厚的野生菌资源,但也带来了识别与食用上的挑战 [2]   - 鹅膏属菌类最为致命,云南分布有6种剧毒鹅膏,在国外90%的蘑菇中毒死亡由鹅膏属导致,我国也高达70.5% [2]     野生菌中毒类型与案例   - 野生菌中毒临床上主要可分为胃肠型、神经精神型、肝损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等,其中以胃肠道症状最为常见 [4]   - 一些致死性中毒患者早期也呈现胃肠型症状,极易被误判为普通肠炎 [4]   - 近期案例:84岁老人误食鹅膏菌出现严重肝损,通过"人工肝+胆道引流"清除毒素转危为安,同餐两人因食用量过大未送医便身亡 [4]     野生菌食用误区   - 以色彩、有无汁、断面是否变色或生虫来判断野生菌是否有毒缺乏科学依据 [9]   - 亚稀褶红菇与密褶红菇外形几乎一致,极易混淆,已造成多起死亡事件 [9]   - 部分毒素如牛肝菌中的致幻成分可被高温破坏,但像鹅膏毒素即使彻底煮熟仍有剧毒 [9]   - 不同种类菌子混合烹饪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9]     野生菌交易与安全措施   - 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是专业的野生菌交易市场,专设专家团队负责辨识毒菌,强化商户分拣培训 [10]   - 商户在直播售卖时会特别注明有风险的菌子,如见手青、红葱牛肝菌等,并反复提醒烹饪方式 [10]   - 顾客常询问菌子能否与酒同食、炒多久才安全,商户建议少量多次,不宜暴食,同时不建议饮酒 [10]     中毒救治与防控体系   - 进食野生菌后出现不适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同时保留剩余菌样或拍照便于医生判断毒素类型 [11]   - 剧毒菌常有"假愈期",早期症状缓解不代表脱险,仍可能在2至3日后出现肝肾衰竭等并发症 [11]   - 云南省设立1877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建立31家主动监测哨点,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 [11]   - 2024年全省野生菌中毒死亡人数降至11人,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 [11]   - 编制了云南常见野生食用菌名录和云南野生毒菌图鉴,并建立野生菌中毒风险分级机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