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四难”,专家建议推进多项行动
第一财经· 2025-11-17 17:16
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国家战略协同推进行动等,适时编制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等"四难",多位专家建议,开展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与国家战略协同推进行动、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行动等,适时编制生态经济发展专项规 划,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 在最新一期《中国工程科学》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的多位专家撰文表 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我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是美丽中国建设 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要素。但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四难"的核 心瓶颈问题。 11 月 14 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丽江古城等生态人文产品已成为支撑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法宝。摄影 / 章轲 不过,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补偿研究中心文一惠等专家在调研中发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各自为 战,缺乏可持续性;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市场交易存在难度。大部分生态产业集中在生态产品 初级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区域发展连带效应;生态产品在上下游的供需关联还未 真正建 ...
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考与实践
金融时报· 2025-11-17 09:42
生态产品价值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核心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 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为 新时代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指明了方向。烟台,作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具有丰 富的生态资源、发达的生态产业和活跃的金融生态,具备推动特定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金融创新深 度融合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人民银行烟台市分行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将金融支持生 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着力点,聚焦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围绕体 制机制建设、产品服务模式创新、风险分担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一条由蓝及 绿、由点及面、由单一贷款支持到财金协同发力的具有山海特色的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烟台 路径"。 筑牢制度根基: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作用机理 (一)机制破壁,构建协同治理新框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的复杂 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跨部门、跨领域特征。人民银行烟台市 ...
【商洛】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陕西日报· 2025-10-27 08: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体系 - 探索形成“五个四”工作体系,紧扣生态产品的四大属性(调节服务、物质供给、文化服务、金融服务)并明确四条转化路径 [2] - 破解生态产品价值的度量难、变现难、交易难、抵押难四大难题,建立四类长效机制,实现生态增质、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群众增收四方受益 [2] 生态资源资产核算与平台建设 - 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梳理出17类275种生态产品,并制定价值核算方法和技术规范 [3] - 联合中国科学院建成GEP和碳汇评估平台,2023年全市GEP核算结果为1505.51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比最高,达853.83亿元 [4] - 核算出首批17个项目的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共68亿元 [4] - 搭建全省首个市域GEP核算平台,可一键自动核算市、县、镇、村的生态产品和碳汇价值 [12] 生态产业发展与价值提升 - 发展供港蔬菜2.22万亩,部分农产品售价平均溢价5倍,带动35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5] - 引进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每立方水养殖量提升至50公斤–70公斤,2024年冷水鱼总产值4亿元,带动236户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 [5] - 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带动15万户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柞水木耳、洛南核桃、商洛香菇品牌价值分别达53.23亿元、30.68亿元和18.51亿元 [5] - 3A级以上景区达50家,今年1—8月全市旅游接待4199.68万人次,旅游花费254.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2%和12.17% [7] 绿色工业与资源循环利用 - 引进三一重工建成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基地,每年消化硅质尾矿20万吨,2024年实现产值2.6亿元 [6] - 建成国蜂蜜水大健康产业园,年产值15亿元,并建成镇安月河14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正推进3个总容量400万千瓦的抽蓄项目 [6] 生态权益交易与碳汇市场 - 全市首个CCER林业碳汇项目预计总减排量77.9万吨,并完成林业碳票交易4单,二氧化碳减排量6060吨 [8] - 碳排放权交易完成15次,成交量64.8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金额4994.34万元 [8] - 柞水县“引乾济石”调水工程每年向西安市供水5600万立方米,获得生态补偿资金1200万元 [9] 绿色金融创新与支持 - 推出“木耳贷”“核桃贷”等10余个绿色金融产品,全市426家企业纳入“绿名单”,76家企业获得贷款23.2亿元 [9] - 创新“气候贷”,累计向10家企业发放“气候价值贷”2.1亿元,2025年6月底全市绿色金融贷款余额206.86亿元,同比增长8.84% [9] - 探索以商标权为质押的绿色金融模式,如“东坡院子”酒店商标权评估价值1072万元,获得绿色信贷520万元 [9] 政策规范与制度创新 -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农业类)评价规范》,将产地生态环境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11] - 制定全国首个《生态产品商标价值评估规范》和《商洛市VEP项目开发实施方案》,引入“损一补二”的碳补偿机制 [11] - 制定全省首个《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评估技术规范》,并建立“碳汇赔偿”联动机制 [13]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开展生态产品认证推广,构建质量追溯体系,提升生态溢价水平 [14] - 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力度,推广以VEP为支撑的贷款模式,并开发更多林业碳票 [14] - 探索环境要素配置机制,申请全国水权交易试点市,并扩大碳配额管理范围 [15] - 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地方立法,力争《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条例》年底前出台 [15]
【安康】2024年生态产品总值达2374亿元
陕西日报· 2025-08-20 08:18
核心观点 - 2024年安康市生态产品总值(GEP)达2374亿元 较2020年增长17.3% 生态价值显著提升[1] - 通过建立GEP核算制度体系 多途径转化生态价值 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1][2] GEP核算体系 - 核算体系涵盖物质供给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三大类18项核心指标[2] - 调节服务类价值1653.1亿元 占比69.6% 其中局部气候调节价值808.99亿元 水源涵养价值541.45亿元[2] - 文化服务类价值511.65亿元 占比21.6% 旅游康养价值达326.34亿元[2] - 物质供给类价值209.4亿元 农林牧渔产品价值占比85.3%[2] 生态资源禀赋 - 森林面积超140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68% 居全省第二[1] - 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 空气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1] - 每平方公里每年提供343.8万元"天然空调"和230.1万元"绿色水库"服务[2] 产业转化成效 - 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560亿元 "安康富硒茶"成为国家级消费名品[2] - 旅游康养带动全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5.1%[2] - 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实现GDP与GEP协同增长[2]
专访张超:“三种路径、七种模式”,为“两山”转化给方案给启发 | “两山”转化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10:23
文章核心观点 - 生态环境部总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三种转化路径和七种转化模式 这些模式基于全国240个实践创新基地的成功经验 旨在通过生态保护 产业转型和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2][3][7] 转化路径与模式 - **护绿换金路径**:以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 转移支付和政策激励为核心 对应生态补偿模式 例如海南保亭县通过流域补偿机制使水质达标率提高25% [3] - **聚绿成金路径**:通过技术创新 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生态工业等模式 例如辽宁西丰县和北京朝阳区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3] - **借绿生金路径**:通过市场交易体系和绿色金融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资产 对应生态市场模式和生态金融模式 [3] 实践成效 - 近34%的"两山"基地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 年均增幅达4% 有效激发生态保护行动自觉 [4] - "两山"基地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发展碳汇经济 实现超过45%的转化率 [4] - 14%的地区纳入省级以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涌现创新性做法 [4] - 基地建设公众满意度超80% 形成保护与共享并重的社会氛围 [5] 参与主体角色 - **政府**:制定政策 规划生态产业布局 引导资源向绿色产业集聚 [8] - **企业**:发挥龙头作用 推动绿色转型 开发生态产品和服务 [8] - **公众**:践行绿色消费 参与生态产业工作或购买生态产品 [8] 可持续发展措施 - 加强生态保护投入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9] - 通过技术手段评估生态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科学规划开发路径 [9] - 延伸产业链 打造生态品牌 发展绿色金融以提升抗风险能力 [9] -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以人民需求为核心提升生态惠民成效 [9]
如何立足外部变化实现绿色共富?
中国环境报· 2025-08-13 09:51
核心观点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绿色共富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方向 强调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和全民共享财富 [1] 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 - 通过生态环保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五难"问题(难供给、难核算、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 [2] - 2025年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预算达1205亿元 较上年增加84亿元 增幅7.5% [2] - 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回流 如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跨区域补偿协议 [3] 产业转型与市场机制 - 发展生态农文旅、生态康养、绿色食品、生态文创等特色产业 依托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 [4] - 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产业项目 形成生态价值与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2] -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4] 就业与收入分配机制 - 通过生态公益岗位(护林员/巡河员/草原管护员)增加中西部生态功能区就业机会 贵州县区带动数万农村劳动力增收 [3] -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实现农户保护环境与稳定增收双赢 [2]
湖州创新推出“VEP+”系列金融产品 累计提供授信10.52亿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8-08 21:23
绿色金融创新 - 湖州市金融机构创新推出VEP+系列金融产品 为17家企业887户农户9个项目提供授信10.52亿元[1] - 将VEP核算结果作为绿色信贷决策依据 并开发与VEP挂钩的绿色贷款产品[1] - 绿色信贷占全部贷款比重达33.9% 高出全国近20个百分点[2] 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 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VEP评估技术规范 累计开展179个VEP核算项目 生态价值超80亿元[3] - 建立市域GEP核算体系 德清县安吉县长兴县常态化开展县域GEP核算[3] - 2023年10月发布全国首个符合地方特色的VEP核算标准[1] 产业绿色转型成效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近20年下降4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69.3%[2] - 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77% 星级绿色工厂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90.4%[2] - 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山合作社 创新开展竹林碳汇收储改革和水生态产品交易[2] - 探索形成核算评估法权益交易法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法[2] - 成为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2]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 全市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超95%[2] - 通过VEP+金融产品为农户提供利率优惠和额度提升等信贷支持[1]
淳安实施青马工程 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杭州日报· 2025-06-24 10:26
乡村振兴青年培养计划 - 淳安县启动"村村都有好青年"2025年青马工程青年入乡成长营(第一期),采用"理论充电+实践淬炼+项目孵化"模式,吸引30名农创客、企业青年、返乡大学生参与 [1] - 成长营选址枫树岭镇大下姜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中心,因其作为核心区在青年人才培育上的示范效应,已建成"一滴水"研学营、栀梦产业园等创业载体,形成"红色研学+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1] - 学员结构包括"一村一名大学生"、淳籍在杭创业青年及"90后"新农人,将通过导师团队指导完成从理论学习者到乡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 [1] 培养体系与课程设计 - 采用"四阶递进"培养体系,为期半个月,涵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数字经济、人才政策解析等系统性课程 [1] - 实践环节包括特色点位跟岗研学、产业平台实地考察、青年企业家创业经验分享,以及针对乡村产业痛点的解决方案路演 [1] 政策目标与长期规划 - 核心目标是破解乡村"人才荒",搭建"政策解读-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平台,推动青年创意与乡村需求深度耦合 [2] - 纳入淳安"114X"青年发展体系,计划分两期实施,首期面向就业创业青年,第二期将开设大学生专场,构建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机制 [2] - 枫树岭镇党委书记提出乡村是青年建功立业的"黄金舞台",以下姜村从"穷山沟"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转型为例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