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两山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江西吉安: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0 18:29
金融服务创新 - 邮储银行新干县支行发放江西首笔"产业集群贷"100万元,实现上午申请下午到账的高效融资服务 [1] - 吉安市推出20余款特色绿色金融产品,包括"取水权贷"、"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等全国首创产品 [3] - "VEP+古村贷"支持钓源古村古建修缮与环境提升,激活生态文化资源价值 [3] 绿色金融发展 - 吉安市绿色贷款余额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3.9%,增速高出全省平均2.3个百分点 [1] - 全市向碳减排领域发放贷款31.93亿元,居全省前列 [4] - 万安县完成生态鱼产业VEP核算评估,建立水域生态价值量化体系 [2] 政银企协同机制 - 吉安市市县联动举办对接活动30余场,促成370余个绿色项目对接成功,落地信贷资金36亿余元 [4] - 新干县200余家小微企业进入"产业集群贷"白名单,覆盖箱包、电子、大米加工等特色产业,最高额度500万元 [4] - 政府出台《创新农村生产要素融资促进"两山"价值转化的工作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 [1] 生态价值转化 - 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资源"价值坐标系",实现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可抵押融资 [1][2] - "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获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为林农提供资金支持 [3] - "VEP+担保贷款"模式依托生态价值评估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3]
资源分散型地区如何实现“两山”转化?看看安徽宁国的做法
中国环境报· 2025-07-18 14:40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突破口,创新推动"小山变大山"山核桃产业改革和"皖南川藏线"交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 [1] - 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资源碎片化桎梏,深度整合生态资源,以产业融合激活资源禀赋,构建产业生态 [5] - "小山变大山"和"皖南川藏线"的实践诠释了"两山"转化的多元可能性,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6] 山核桃产业改革 - 20世纪80年代林业生产责任制导致山核桃产业面临资源碎片化、管理粗放化和效益分散化三重困境 [2] - 2021年启动"小山变大山"林权改革,通过托管、置换、租赁等方式整合零散山场 [2] - 杨狮村茶厂组71户林农置换地块328块,总面积376亩,户均地块数减少4.6块 [2] - 梅村村高山组和前山组将565块山场整合为222块,整合面积343亩,户均减少6块 [2] - 改革成效: - 林农可选择全程托管,获得40%基础收益,托管大户收入增长30%以上 [2] - 杨狮村集体经济突破70万元,梅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2] - 已完成改革的村民组79个,涉及9个乡镇,参与林农近2000户,参与率85%,涉及山场总面积8万余亩 [3] - 培育58个全程托管经营主体,机械化率提高3-5倍,户均节约人工成本超3000元 [3] - 建成63个现代化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达24.6亿元 [3] - "宁国山核桃"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亿元 [3] - 2024年产业规模: - 种植面积超40万亩,年销售量超1万吨 [3] - 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3] - 产业从业人数2.6万人,直接带动就业8万余人 [3] 交旅融合发展 - "皖南川藏线"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沿线散落青龙湾水库等生态资源 [4] - 过去因交通闭塞、缺乏统筹,沿线40个村庄年均游客不足千人 [4] - 改造措施: - 投资1.3亿元改造68公里主干道 [4] - 新增两千余个停车位、12处驿站 [4] - 开发智慧导览系统,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4亿次 [4] - 引入313家精品民宿,打造7处露营地、4条越野线路 [4] - 发展成效: - 2024年接待游客840万人次 [4] - 沿线农家乐从2014年不足10家增至300余家 [4] - 村民人均增收2.8万元 [4]
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26
绿色发展合作 - 海南和贵州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生态价值转化、制度创新、数字治理等领域可互通互鉴 [1][2][3] - 贵州依托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以数据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海南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3] - 两地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发展生态旅游等方面应加强交流合作 [3] 贵州绿色发展成果 - 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47%上升到2024年63.3% [3] - 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一批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 [3] - 贵州推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链动全球 [4] 海南绿色发展举措 - 海南完成五指山大叶茶碳足迹核算研究、碳标识生态价值提升方案,试点建立热带滨海城市GEP评价考核体系 [2] - 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在海南从无到有、蓬勃发展 [2] - 海南将系统实施'2+N'标志性工程建设、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争当'双碳'工作优等生 [4] 数字生态文明 - 贵州以大数据产业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可借鉴经验 [3] - 海南可借鉴贵州深化数字技术应用,以数字生态文明助推"两山"转化 [4]
碳汇代偿、补植复绿,这些生态损害赔偿方式可以有!
中国环境报· 2025-07-02 15:11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创新实践 - 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两山"转化相结合 通过碳汇代偿 补植复绿等替代性修复方式解决环境修复难题并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 当地一家金属制品企业因废气直排被查处后购买194 44吨碳减排量实现替代修复 碳汇源自"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项目 采用全省首个农业领域碳减排方法学核算 [1] - 某企业污水渗漏问题通过出资两万余元购买苗木进行补植复绿 既弥补环境损害又为城市增添绿色 [1] 创新实践效果 - 嘉兴创新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式已带动碳减排量交易1895余吨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 - 创新实践丰富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模式和方法 破解"企业污染 群众受害 政府埋单"困局 构建"损害者埋单 保护者受益"良性循环机制 [1] - 多元化修复方式让企业以更灵活有效方式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通过跨区域碳汇交易市场使生态保护者获得经济回报 [1]
打好“四张牌”!探寻绿美广东“林下生金”密码
南方农村报· 2025-06-30 10:32
核心观点 - 广东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5][6][8][9][10] - 2024年广东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3241万亩,产值5271亿元,并培育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 [23][24][25][26][27] - 广东通过政策引领、深化改革、产业多元化和品牌建设"四张牌",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13][38][64][89] 政策支持 - 广东自2012年起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林下经济提供顶层设计 [29][30][31] - 2024年启动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支持油茶、竹子、森林药材等全链条发展 [34][35][36] - 2024年5月发布《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三权分置"和森林经营创新 [49][50][51] 资源基础 - 广东林地总面积162亿亩,森林蓄积量57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全国平均的两倍 [6] - 全省拥有1361处自然保护地,数量全国第一 [7] - 超过九成的林地归集体所有,通过林权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42][43][44][45] 产业发展 - 形成多元化模式:林下种植(灵芝、竹荪、油茶)、养殖(蜜蜂、走地鸡)、森林康养等 [15][16][65][66][75][76] - 科技驱动发展,如始兴县与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竹荪、灵芝等产品的科技含量 [80][81][82] -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如乳源县投入78万元修建油茶运输道路 [84][85][86] 品牌建设 - 打造"粤林+"特色品牌,包括"粤林油茶"、"粤林山珍"等公共品牌 [97][101][102] - 通过林业博览会、经济林丰收节等活动推广优质林产品 [100][101] - 化州橘红、新会陈皮、龙川油茶等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103] 改革成效 - 集体林地流转活跃,如佛冈县流转50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魔芋种植 [55][56][57] - 鹤山市作为全国林权登记试点,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 [61][62][63] - 林权登记与金融服务结合,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 [62]
苏州市召开2025年市总河长会议
苏州日报· 2025-06-28 08:48
河湖治理工作部署 - 核心观点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坚持科学治水 力保河湖安澜 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1] - 2025年将加快探索建立与特大城市适配的水灾害防控体系 编制市水务"十五五"规划 结合"两重""两新"谋划治水工程 [2] - 当前重点抓好防汛工作 加强预警预报 风险排查 应急准备 安置转移 保障城市运行和人民安全 [2] 治理效能提升措施 - 坚持水岸同治 标本兼治 加强系统治理 源头治理 数字治理 [2] - 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 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 加强大运河保护 深化"幸福河湖"建设 [2] - 落实以水定城 以水定地 以水定人 以水定产 推动河湖保护与城市运转 产业转型 富民增收等结合 [2] 工作机制完善 - 健全以河长领治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层层压实责任 加强部门联动 深化区域合作 [2] -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各县级市(区)设分会场 市领导王飏 唐晓东在主会场参会 [3]
行业协会:已完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讨论稿
第一财经· 2025-06-22 17:30
行业政策与法规更新 -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已完成《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讨论稿和《国家公园标志设计原则及审批管理办法》等系列课题研究 [1] - 国家林草局2023年底研究起草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4年1月根据各方建议进行进一步修改 [1] - 风景名胜区定义明确为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与人文景观集中,环境优美的区域 [1] 行业标准与规范建设 - 协会已完成《国家公园标识标牌规范》《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规范》等系列课题研究 [2] - 编制发布了《风景名胜区门票系统技术规范》《智慧景区评价指标》《景区玻璃栈道建设标准》等多项团体标准 [2] - 承担了5处风景名胜区边界调整试点工作,持续推进10余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技术咨询项目 [3] 国际认可与成就 -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202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我国沙漠类型世界自然遗产空白 [2] - 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湖北神农架"边界微调方式纳入世界遗产地 [2] 行业发展方向 - 风景名胜区具有"自然+文化"双重属性,是"非常6+1"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 [6] - 行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需求升级、传统模式瓶颈三重挑战,需通过创新突破 [6] - 建议深入挖掘文化主题价值,运用科技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文旅品牌 [6] - 需在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进程中推动中国旅游国际化,向世界推广特色文化旅游 [6]
投资6.9亿元!广东仁化全链发展竹特色产业
南方农村报· 2025-05-31 17:01
竹特色产业投资与规划 - 广东省仁化县获得3000万元省级财政奖补资金支持竹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 [10] - 运营企业自筹6.6亿元,总投资达6.9亿元用于全链条提升竹产业竞争力 [11] - 项目规划6个建设内容,涵盖竹林培育、竹笋加工、科技服务等 [12] 竹林经营与示范林建设 - 仁化县在五个乡镇建设1500亩笋材两用示范林,推动竹林边界扩展新增面积约2万亩 [27][28] - 示范林带动全县竹农抚育面积10万多亩,提升竹林经营水平 [28][30] - 科学抚育使竹笋胸径超过20厘米,显著提高竹材和竹笋产量与质量 [16][18] 竹笋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建设四个竹笋初级加工厂和一个万吨竹食品精深加工综合项目,打造粤北最大规模竹笋智慧精深加工厂 [45][46][47] - 竹笋精深加工技术使资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经济收益率从20%提高到100% [53] - 项目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辐射竹林面积5万亩,带动农户超1800户 [54] 科技创新与产品开发 - 仁化县竹加工企业57家,其中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2家,2024年竹产业总产值15.79亿元,同比增长36.71% [58][59][60] - 累计研发竹加工专利31项,新开发竹相关产品72个 [68] - 与科研院校合作打造生物基(竹基)新材料产业园和竹重组竹生产线 [65][66] 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 出台竹笋收购和初加工奖补政策,对年收购量大于100吨的每吨给予100元奖补,对年加工鲜竹笋100吨以上的每吨给予200元奖补 [33][34] - 建立"订单"机制,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格收购林农种植的笋材,保障林农积极性 [49][50] - 联合推广"小馋仙"品牌,全面提升竹笋产品附加值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