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新加坡为外资流入铺路搭桥
经济日报· 2025-07-15 05:59
新加坡外国直接投资表现 - 2024年新加坡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6.1%,达143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 - 全球排名从2022年第三位升至第二位,在东盟成员中继续领跑[1] 政府政策支持 - 2024年财政预算案推出"企业援助配套计划",投入13亿新加坡元缓解企业经营成本压力[1] - 2024年新加坡企业可享受50%所得税减免,上限为4万新加坡元[1] - 2023年对至少雇用1名本地员工的未盈利企业额外给予最低2000新加坡元现金津贴[1] - 2025财年向全国生产力基金追加30亿新加坡元,专项支持科技创新研发[2] 税收抵免与创新激励 - 2024年1月起实施可退还投资税收抵免计划,覆盖高价值经济活动领域,抵免比例最高达50%[2] - 全国生产力基金用途扩展至吸引优质跨国企业,推动先进制造、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2] - 全球创业者计划提供资源支持,简化企业设立和人才引进程序[2] 基础设施与金融体系 - 新加坡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机场和公路网络,樟宜机场连接200多个城市[3] - 成熟稳健的金融体系包括严格监管、多元服务和先进支付清算系统[3] - 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和创新产业筑牢根基[3] 人才与区域优势 - 教育体系注重实践,通过签证和居留权政策吸引全球优秀人才[4] - 作为东盟成员推动区域一体化,与多国签订自贸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4] - 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形成"以环境聚人才、以人才引投资"的良性循环[4] 未来展望 - 新加坡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布局与全球产业趋势高度契合[5] - 有望继续保持全球投资市场领先地位,吸引更多优质外资[5]
香港投资推广署超额完成绩效指标 引资超1600亿港元
新华财经· 2025-07-07 22:03
香港投资推广署上半年业绩 - 2023年上半年共协助380家海外及内地企业在香港开设或拓展业务 同比增长18% 已超额完成2022年《施政报告》绩效指标 [1] - 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期间累计协助1301家企业在港开展业务 超额完成15% 首年直接投资达1684亿港元 较指标高出1.2倍 新增职位19136个 超额完成25% [1] - 2023年上半年相关企业为香港带来直接投资391亿港元 同比增长2% 新增职位8165个 同比增长1.3倍 [1] 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进展 - 自2022年3月推出至2023年6月底共收到1548项申请 其中1188项获"原则上批准" 712项符合投资规定 673项获"正式批准" [1] - 已核实投资金额超210亿港元 预计可为香港带来464亿港元投资额 [1] 未来招商引资策略 - 聚焦四大产业:金融服务与金融科技 创科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 [2] - 推广香港软实力 推动文化出海 展示香港魅力以吸引投资 借助资本市场协助企业资本对接 [2] - 定位香港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平台 [2] 稳定币发展机遇 - 《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生效 有准营运商正洽谈落户香港事宜 [2] - 预计条例生效后将吸引相关企业落地 稳定币可为贸易及投资市场带来机遇 促进全球货币多元化 [2]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的发展态势在形成,稳住楼市股市有助于提振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8 12:26
经济增长目标与支撑条件 - 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 旨在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并与中长期目标衔接 [1] - 2024年GDP规模达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5% 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 [4][5] - 实现目标的四大有利条件:积极财政政策(新增政府债务11.86万亿元 同比增2.9万亿元)、新质生产力推动(如DeepSeek、人形机器人)、民企信心改善、完整产业链支撑 [6][7] 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 - 财政政策力度显著加大:赤字率提至4%(对应5.66万亿元 同比增1.6万亿元) 政府债务总规模同比增超30% [10] - 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保持M2高增速 结构性工具支持科技/绿色/民企领域 可能适时降息 [10] 消费与投资提振措施 - 消费提振四路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稳定楼市股市财富效应、扩围"两新"补贴(新增手机等品类)、放宽服务消费准入 [11] - 投资效益提升方向:政府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民间投资重点开放基建竞争性领域(占比超50%) 整治恶性竞争 [12] 新质生产力重点赛道 - 数字经济(AI如DeepSeek)、绿色经济(风电/新能源车)、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构成核心赛道 [14][15] - DeepSeek标志性意义:低成本开源赋能行业 可能引发创新"滚雪球"效应 [15] 关键改革领域 - 经营主体活力改革: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 解决账款拖欠/融资难题 [16]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畅通要素流动对冲外部环境压力 [17] - 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央地财权事权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增加地方财力 [17] - 制度型开放:单边免签等举措拉动消费与服务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