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新材料50ETF(159761)涨超2.7%,下游需求增长与技术突破或驱动行业景气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14:45
新材料行业突破与趋势 - 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AI技术助力实现材料设计的批量生成,为高效热管理应用提供新解决方案 [1] - 全球尼龙66产业加速扩张,巴斯夫宣布扩产计划,平煤神马集团在关键原料己二腈技术上实现国产化突破 [1] - 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材料PEEK(聚醚醚酮)持续受到市场关注,其替代进程推动产业链技术升级 [1] 新材料行业投资逻辑 - 新材料是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正处于下游需求迅速增长阶段,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推动国内新材料加速成长 [1] - 新材料产业属于基石性产业,支撑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重要领域的发展 [1] - 分析师重点关注上游核心供应链、研发能力强、管理优异的新材料公司 [1] 新材料50ETF及指数特征 - 新材料50ETF跟踪中证新材料指数,该指数覆盖先进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1] - 指数样本来自沪深市场,涉及化工、金属非金属新材料等多个子行业,反映新材料产业整体表现 [1] - 成分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创新能力 [1]
特殊材料红外发射能力远超吸收
快讯· 2025-07-07 07:14
科研突破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特殊的多层超材料 [1] - 该材料在强磁场作用下红外光发射强度显著超过吸收强度 [1] - 该技术为收集太阳能和开发热隐身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1] - 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 [1]
海尔牵头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启动
全景网· 2025-07-05 12:06
项目启动 - 海尔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项目名为"基于宽谱增敏超材料的热电堆红外阵列传感器研制及应用",启动会于7月4日在青岛召开 [1] - 这是海尔承接的首个"智能传感器"专项,也是行业内首个牵头承接的此类项目 [1] - 项目响应国家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战略,旨在解决智能制造、工业检测和智慧农业等领域对高精度、远距离阵列传感器的需求 [1] 产学研合作 - 海尔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体 [1] - 项目责任专家、论证组专家、各参与单位领导及核心研发团队成员等20余人出席启动会 [1] - 专家组充分肯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并对技术难点、实现路径、风险管控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1] 项目意义 - 项目成果将为国内热电堆红外阵列传感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实现高性能传感器产品的自主可控研发 [2] - 通过自主芯片设计技术,推动产业升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并带动智能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2] 公司科研实力 - "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海尔累计牵头1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位列行业第一 [2] - 海尔牵头打造了20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数量为行业最多 [2] - 公司通过牵头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平台,彰显发力"硬科技"突破的决心,持续创新以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 [2]
用AI打破超材料设计天花板,上海交大新成果为新材料井喷提供可能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04 17:36
人工智能驱动的热辐射超材料设计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在《Nature》发表重大原创成果,构建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突破传统设计方法的性能上限,能批量生成并筛选最优设计方案[1][3] - AI模型从5万组数据样本中筛选出1500组接近理论极限性能的方案,并实验验证4种典型材料在航天器热控、建筑节能等场景的优异表现[4][5] - 该技术将传统设计周期从数年缩短至三个月,且材料制备采用低成本溶液法,可像涂料般应用于砖墙、金属等多种基底表面[3][4] 超材料应用场景与产业化潜力 - 双波段选择性超材料具备零能耗辐射冷却特性,可应用于建筑外墙、电子产品、户外设施及随身衣物,实测显示其自降温效果显著[3][5] - 已验证的4类材料包括宽带/单双波段选择性热辐射超材料,应用形式涵盖柔性薄膜、涂料、贴片等,适配不同环境需求[5] - AI设计的新材料结构机理均为首次报道,为材料产业带来井喷式创新机会,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获得软件著作权[5][7] 技术突破的行业影响 - 该AI模型能自主发明自然界不存在的超材料,并优先筛选适合大规模量产的低成本方案,推动高科技降温技术普及化[3][5] - 审稿人评价该研究标志着机器学习驱动超材料设计取得重大进展,实验数据扎实且具备重要产业影响力[7] - 跨国合作团队包括中美新三国院士专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资助,凸显技术的前沿性与战略价值[7]
热辐射超材料用上“AI设计师”
科技日报· 2025-07-04 07:32
热辐射超材料AI模型 -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构建的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在国际期刊《自然》发表 该模型能大批量生成候选设计方案 [1] - AI模型仅用3个月筛选出57110组数据 而常规方法需天文数字时间 [1] - 团队首创"三平面建模法"精准描述三维结构单元 建立"材料—超构模型—光谱性能"数据库 [1] - 模型输入数据后1秒钟可生成2000个设计方案 实现快速精准设计 [1] 技术验证与应用效果 - 团队用AI模型设计并实验验证4种热辐射超材料 适用于柔性薄膜 涂料 贴片等领域 [2] - 户外实测显示单波段选择性超材料下表面温度比宽带超材料低2 5℃ 比商用白漆低5 3℃ [2] - 超材料展现建筑节能潜力 如"自动降温外套"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 技术突破与创新 - 从生物体三维拓扑构型获取灵感 提炼多种三维结构单元和空间排列方式 [1] - 模型根据所需光谱特性生成多种设计方案 突破传统设计效率瓶颈 [1]
热辐射超材料重大原创突破:AI模型助力材料设计突破上限,实现批量生成
快讯· 2025-07-03 20:05
热辐射超材料技术突破 - 上海交大团队在热辐射超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 [1] - 通过构建热辐射超材料逆向设计AI模型突破现有材料设计"上限" [1] - 研究成果于7月2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1] 技术创新成果 - 实现大批量生成热辐射超材料候选设计方案 [1] - 采用"优中选优"方法筛选最优设计方案 [1]
军工材料盘点:国防领域6大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技术(13311字)
材料汇· 2025-07-02 23:29
碳纤维 - 碳纤维被誉为"黑色黄金",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腐蚀等优异性能,是军事强国必争的战略材料 [3][4][6] - 碳纤维制造工艺复杂精细,日本在关键技术突破上领先,使复合材料具备优异抗疲劳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 [8] - F-35战斗机采用35%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幅降低重量,碳纤维成为衡量武器先进性能的重要标志 [9] - 发达国家正重点突破碳纤维、先进树脂和制造技术三个方向,中国已将碳纤维列为国家重点支持项目 [10] 超材料 - 超材料通过结构设计突破自然规律限制,具有重要军事应用价值,可对武器装备产生革命性影响 [14][16] - 超材料在隐身技术方面表现突出,F-35战斗机和DDG1000驱逐舰均应用了超材料隐身技术 [18] - 美国开发出可在33~44 GHz波段实现可调的负折射率材料,以及透波率可控人工复合蒙皮材料 [19] - 加拿大研制的"量子隐身"材料能使物体在可见光和红外探测下完全隐身 [20] - 超材料还可应用于天线系统,雷神公司开发的双频段GPS天线大幅拓展了工作带宽 [23] 石墨烯 - 石墨烯是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具有超强导电导热性,在军事高技术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28] - 石墨烯器件可使计算机运算速度比硅基处理器高1000倍,对装备模拟和情报分析有重要意义 [30] - 美国开发出基于石墨烯的智能隐形眼镜,可使士兵获得夜视能力 [31] - 石墨烯抗冲击能力是钢的10倍,与蛛丝复合后强度可达天然蛛丝的3.5倍,可用于高性能防弹衣 [32] - 石墨烯红外隐身涂层可通过改变反射光波长实现军事伪装 [33] 装甲防护材料 - 现代战争对装甲防护要求越来越高,主要材料包括防弹玻璃、钢板、陶瓷、高强玻纤等 [37] - 防弹玻璃采用夹层复合技术,PVB中间膜粘结的玻璃具有优秀抗冲击性能 [38] - 装甲钢发展为高硬度和超高硬度系列,通过调整碳含量改变硬度 [40] - 防弹陶瓷中碳化硼性能最好但价格昂贵,碳化硅有望成为氧化铝的升级产品 [42] - 芳纶复合材料用于防弹头盔和装甲,美军M1坦克采用"钢+Kevlar+钢"复合装甲 [44] 隐身涂料 - 隐身涂料通过控制目标特征信号降低被探测概率,是现代隐身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47][49] - 雷达隐身涂料包括铁氧体、羰基铁、陶瓷、放射性同位素和纳米吸波涂料等类型 [52][53] - 红外隐身涂料采用橡胶树脂,与多种涂料配套性好,是当前最重要的隐身涂料品种 [54] - 激光隐身主要依靠吸收材料,需解决多频谱兼容问题,是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55][56] - 可见光隐身采用迷彩方法,包括保护迷彩、仿造迷彩和变形迷彩三种形式 [57] 3D打印技术 - 3D打印技术因数字化、智能化复制能力成为国防军工领域"新贵" [67] - 美国空军将3D打印纳入战略计划,用于飞机发动机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与维护 [71] - 韩国使用DMT技术3D打印修复F-15K战机钛合金部件,几乎立即完成修复 [75] - 俄罗斯3D打印无人机仅用31小时完成制造,成本低于20万卢布,可在任意表面起降 [79] - 中国在战机零部件制造中应用3D打印技术,部分参阅战机采用了3D打印部件 [80]
专访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为高铁磁浮装上“感知神经”,AI赋能结构安全监测|“港”创科25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4 15:28
在湘西的青山绿水间,凤凰磁浮革命性的磁浮在线监测平台堪称磁浮交通的数字神经系统,持续"把 脉"轨道健康状况,精准调平保障磁浮列车平稳运行,让乘客感受到"如履平地"的体验。而在广州,超 级神经系统让600米的广州塔在云端得以舒展"小蛮腰",700个精密传感器捕捉到塔身每一次细微的"呼 吸"。 在香港,青马大桥的自适应概率神经网络精准捕捉大桥"心跳"的细微异常。即使环境噪声完全掩盖了损 伤本身的微弱信号,依然能实现85%以上的精准定位,就像在暴雨夜的喧闹中清晰分辨出一片落叶坠地 的声响。 磁浮列车划破长空,高铁网络纵横驰骋,摩天大楼直插云霄,跨海大桥飞架天堑:而默默守护这些标志 性项目结构安全的核心技术,源自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智能结构与轨道交通讲座教授倪一 清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一系列开创性科研成果。 "对于任何一个运动系统,我们都希望能够实现对其的有效控制。"倪一清对记者说。 倪一清表示,过去数十年,团队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分析算法,使系统能快速诊断 结构性能问题,如裂缝形成、局部可靠度下降等关键指标,实现实时计算反馈。 倪一清是国际著名结构健康监测专家,连续5年在土木工程领域位列全 ...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8
2025-06-18 08:56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时间是2025年6月17日9:00 - 11:00,地点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 [1] - 参与方有18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还有徐汇区政府领导、高校教授,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介绍内容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未来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在超材料产业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产能相关 - 905、906、709基地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协同,单独核算产能不合理,905、906基地投产将提升中游零部件生产效率,让顺德基地有更多精力生产下游结构件 [1][2] - 709基地二期2024年10月建成并逐步投产,公司产能上中下游滚动协同,洛阳基地完成第三期扩建,905、906基地一期建设并投产将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与终端出货量 [2] 技术研发相关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两方面考虑,第五代超材料技术尚处研发阶段,第四代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 [3][4] 盈利水平相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兼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后续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4] 行业定义相关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类在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多元,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与行业,欢迎多领域投资者调研 [4] 收入影响与增长逻辑相关 - 公司超材料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与传统军工有区别,该领域投入持续增长,核心增长逻辑是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产业规模增长及公司解决方案重要性提升与不可替代性高 [4][5]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2
2025-06-12 09:14
投资者活动概况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10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参与 [1] - 时间为2025年6月11日9:00 - 11:00,地点在北京国贸大酒店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业务介绍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相关 - 株洲905基地从事超材料产品关键部件、第四代超材料蜂窝、特种功能材料等开发与生产,是湖南省重点项目;天津906基地从事超材料产品关键部件制造、超材料特种工装制造、专业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与生产,是天津市津南区重点项目,两基地为超材料产业链中上游核心企业,相互协同,建设目的是补齐709基地二期投产后中上游产能短板 [1][2] 盈利水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完善产业链布局、优化制造工艺,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是全国唯一将超材料技术规模化应用企业,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2][3] 民用产品营收占比 - 2018 - 2024年超材料业务相关收入6年近11倍增长,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生产,认为当下探讨民用产品营收占比过早 [4] 竞争优势 - 是全国唯一实现超材料产品大规模生产企业,下设8大子公司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建立超材料研发制造超级平台,有6000项专利、728.8亩产业基地、55.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等,产品技术应用覆盖所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 [5] 机器人意义 - 超材料产品制造人力需求大,员工成本占产品直接成本比例大,开发基地生产机器人可优化产品良率与成本 [6] 行业定义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为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不限于这些,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由8家主要子公司完成,欢迎新材料、电子消费等领域投资者调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