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产品

搜索文档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 坚持研发投入 不断推动超材料技术创新突破
中国证券报· 2025-07-31 05:25
公司发展历程与产业化进程 - 公司用15年时间将超材料技术从实验室推向规模化产线,完成全新产业链打造,构建五大研发生产基地[2] - 2010年创始团队从零起步推进超材料研发,现已打通"设计、研发、制造、测试"全产业链条[2] - 佛山顺德和洛阳基地满负荷生产,湖南株洲和天津基地一期即将投产,缓解产能交付压力[2] 产能扩张与数字化管理 - 人员总数超过4000人,通过数字化和AI技术重构管理体系,实现效率提升和管理成本颠覆性下降[3] - 数字化变革使生产成本大幅低于同行,制造体系确保大规模量产效率和稳定性[3] 核心竞争力 - 推出超材料4.0技术群,帮助航空航天装备突破性能极限[3] - 成本管控和订单交付能力成为行业标杆[3] 产业生态圈构建 - 以深圳总部为中枢,辐射全国五大研发生产基地,整合200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4] - 上游原材料研发由洛阳基地完成,中游关键零部件由佛山、株洲、天津子公司承担,下游终端产品由深圳、乐山子公司负责[4] - 配套体系涵盖特种工装、夹具、设备和检验检测,形成完整产业闭环[4] 技术应用拓展 - 超材料技术应用于智能汽车领域,解决传统测试技术问题,方案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7] - 在机器人领域有望赋能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突破非标场景运动控制难题[7] - 超材料4.0聚焦航空航天和低空经济,未来5.0技术将融合传感和半导体技术[7] 技术研发方向 - 正在筹建新研究院,从分子结构层面探索材料设计,为颠覆性创新提供底层技术支持[7] - 超材料终极目标是推动声学、电磁、结构等多维度技术融合[7]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8
2025-06-18 08:56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时间是2025年6月17日9:00 - 11:00,地点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 [1] - 参与方有18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还有徐汇区政府领导、高校教授,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介绍内容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未来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在超材料产业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产能相关 - 905、906、709基地覆盖超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相互协同,单独核算产能不合理,905、906基地投产将提升中游零部件生产效率,让顺德基地有更多精力生产下游结构件 [1][2] - 709基地二期2024年10月建成并逐步投产,公司产能上中下游滚动协同,洛阳基地完成第三期扩建,905、906基地一期建设并投产将提升中上游原材料与终端出货量 [2] 技术研发相关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两方面考虑,第五代超材料技术尚处研发阶段,第四代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 [3][4] 盈利水平相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兼顾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后续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4] 行业定义相关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类在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多元,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与行业,欢迎多领域投资者调研 [4] 收入影响与增长逻辑相关 - 公司超材料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与传统军工有区别,该领域投入持续增长,核心增长逻辑是航空航天尖端装备产业规模增长及公司解决方案重要性提升与不可替代性高 [4][5]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612
2025-06-12 09:14
投资者活动概况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100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参与 [1] - 时间为2025年6月11日9:00 - 11:00,地点在北京国贸大酒店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及董事会办公室工作人员 [1] 公司业务介绍 - 董事长介绍中美航空航天实力对比与挑战、超材料应用与产业延伸前景、超材料产业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展前景与战略意义、公司领军地位、技术积累与产业化成果 [1] 投资者关注问题及答复 基地相关 - 株洲905基地从事超材料产品关键部件、第四代超材料蜂窝、特种功能材料等开发与生产,是湖南省重点项目;天津906基地从事超材料产品关键部件制造、超材料特种工装制造、专业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与生产,是天津市津南区重点项目,两基地为超材料产业链中上游核心企业,相互协同,建设目的是补齐709基地二期投产后中上游产能短板 [1][2] 盈利水平 - 公司产品盈利水平良好,经营目标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链共赢;成本端完善产业链布局、优化制造工艺,新基地投入使用有望提升原材料自供率、放大规模效应;收入端是全国唯一将超材料技术规模化应用企业,产品在尖端装备领域不可替代性高 [2][3] 民用产品营收占比 - 2018 - 2024年超材料业务相关收入6年近11倍增长,已在航空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生产,认为当下探讨民用产品营收占比过早 [4] 竞争优势 - 是全国唯一实现超材料产品大规模生产企业,下设8大子公司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建立超材料研发制造超级平台,有6000项专利、728.8亩产业基地、55.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等,产品技术应用覆盖所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 [5] 机器人意义 - 超材料产品制造人力需求大,员工成本占产品直接成本比例大,开发基地生产机器人可优化产品良率与成本 [6] 行业定义 - 大部分投资者将公司归为军工或航空航天行业,实际超材料技术应用场景不限于这些,生产涉及多环节、多学科,由8家主要子公司完成,欢迎新材料、电子消费等领域投资者调研 [7]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26
2025-05-26 08:54
投资者信息 - 参与单位及个人投资者共38位,包括深圳证券业协会、汇杰投资等 [1] - 活动时间为2025年5月23日15:00 - 16:30,地点在深圳软件大厦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会秘书周建林先生、科研项目部部长朱文君女士等 [1] 超材料量产与技术迭代 - 超材料规模化量产核心是产业链全环节协同能力,如某复杂功能结构单产品有36大类别功能、1917项性能指标,指标文件602页共26.85万字,产能提升需上中下游各环节同步增强,24年新增株洲905、天津906、乐山106基地 [2] - 超材料技术迭代基于自身技术及配套能力建设(完善电磁调制理论等多方面)和基于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技术攻关(面向极端条件和跟随新装备发展) [2] 民用领域应用 - 超材料产品已在航空尖端装备大规模生产使用,民用方面正推动在智能汽车检测和无人机领域应用,智能汽车检测国标已立项评审,正与中汽研推进起草和征求意见稿形成;无人机相关产品处于试飞阶段,但现阶段公司聚焦主航道满足尖端装备需求 [3][4] 营收与市场地位 - 2018 - 2024年超材料业务收入6年近11倍增长,公司认为当下探讨民用产品营收占比过早 [5] - 公司是全国唯一实现超材料产品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下设8大子公司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建立超级平台,有6000项专利等众多成果,产品技术应用覆盖所有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 [5] 财务与账款 - 2025年一季度销售回款收到现金流量4.89亿元,业务属国家重点项目,应收账款在正常信用账期内 [7] - 2024年、2025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分别为9,615.12万元、1,908.48万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17%、5.13% [10] 合作与研发 - 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国内双一流高校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形式有项目研究等 [8] - 公司实现从“全数字化经营管理”到“全智能化经营决策”转变,应用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AI工艺师”发展,研发AI人形机器人超材料关键部件 [9] 供应与应对 - 原材料部分上游零部件供应紧张,正建设新基地补充产能;设备早年部分进口,现已全面国产化 [9] - 公司拥有自主研发超算中心,峰值计算能力4200万亿次/秒,利用其对超材料模拟分析,积累检测数据保障产品质量 [9][10] 出口管制 - 公司产品是否受出口管制取决于超材料技术应用领域和终端产品型号 [10]
第四届超材料大会举行 光启技术加速升级产业生态升
中国新闻网· 2025-05-20 13:57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在深圳举行,吸引近3000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是国内超材料领域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行业盛会 [2] - 超材料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其发展关乎材料科学进步并影响众多行业变革 [2] - 我国在超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但仍面临从理论到实际应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挑战 [2] 技术特性 - 超材料通过微纳光刻实现"人造分子结构",编辑"人造物质",在电磁、声学、力学等领域展现超常性能 [2] - 超材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度特点,可在特定环境下实现电磁调制等功能,为新兴产业带来革命性突破 [2] 产业化进展 - 刘若鹏深耕超材料领域22年,推动该技术在我国尖端装备领域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先进装备核心性能 [2] - 2024年是超材料从学术研究迈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之年 [3] - "底层重构"理论强调超材料需对传统行业进行系统性变革,实现跨领域应用需全产业链颠覆性创新 [3]
光启技术(002625) - 002625光启技术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09
2025-05-09 09:00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类别为业绩说明会,时间是2025年5月8日15:30 - 16:30,地点在进门财经 [1] - 参与单位有中信证券等多家证券、基金机构及570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 [1]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刘若鹏博士等多位公司高层 [1] 业绩情况 2024年度 - 超材料业务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21.69%,6年连增近11倍,其中研发业务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超9倍 [1] - 扣非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增长18.47%,6年连增近13倍 [2] 2025年第一季度 - 营业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15.96% [2] - 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10.82% [2] - 经营性净现金流3.26亿元,同比增长597.24% [2] 产能建设 - 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建成投产 [2] - 2024年12月设立905基地1期、906基地1期,计划今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2] - 2024年12月设立乐山106基地,计划今年5月开始小规模试生产 [2] 投资者问答 业绩增长问题 - 2024年度营收与净利润仅小幅增长,因年报业绩为709基地一期产出,二期产能预计今年二季度体现,且2024年产能压力大,研制订单挤占批产任务,未来将强化管理、规划产能布局 [2] 募集资金使用 - 截至2024年底,累计使用募集资金41.11亿元,使用进度60.12%,709基地投资进度73.76%,研发中心项目29.28%,905基地1期8.37%,906基地1期1.12%,因业务扩张现金流支出需求增加,部分费用未支付尾款或用汇票支付,规划使用进度快于实际现金流支出 [3][4] 应收账款账期 - 2024年底应收账款账龄1年以内占比约78%,1 - 2年以内占比约17%,合计约95%,款项在正常信用账期内,2025年一季度销售回款收到现金流量4.89亿元 [5] 民用方向进展 - 推动超材料产品在电子装备、智能汽车检测、无人机等民用领域应用,电子装备与HW交流,智能汽车检测国家标准待审批,无人机产品处于试飞阶段,现阶段聚焦主航道满足尖端装备领域需求 [6] 紧缩场相关 - 超材料电磁调制测试微波暗室含紧缩场等实验室,是产品交付关键保障工序,已建成10个(含3套紧缩场),在建11个(含4套紧缩场),预计今年四季度全部建成 [7] 产品需求及展望 - 今年2月公布7.8亿元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交付,今年大量研制订单转批产,批产订单释放频率快、交付周期短,订单信息披露需遵守法规和审核 [8] 产品价值及护城河 - 超材料产业链规模化量产核心是全环节协同能力,产能提升需上中下游各环节技术适配性、产能匹配度和供应链韧性同步增强,公司新增基地和专业公司分散在产业链各环节应对全链条上量需求 [8][9]
光启技术营收净利六连增布局低空经济 超材料产品覆盖所有新一代航空装备
长江商报· 2025-04-28 08:44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4.25% [1][3] - 2024年净利润6.52亿元,同比增长11.77%,扣非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增长18.47% [1][3] - 自2019年起营收、净利连续6年增长 [2][4] - 2024年超材料板块收入15.52亿元,同比增长21.69%,其中批产收入12.69亿元(+1.78%),研制收入2.82亿元(+911.24%) [4] 技术研发与专利 - 2024年研发费用9615.12万元,同比增长4.57%,2022-2023年研发费用分别为8237.10万元(+26.53%)和9194.93万元(+11.63%) [6][7] - 2024年申报专利21项(含发明专利8项),获授权92项,累计持有3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 [8] - 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实现二维向三维设计的突破,关键指标提升十倍量级 [5] - 拥有7.74亿字设计技术文档、38.28亿字工艺制造大纲、1331万行设计源代码及1917项性能指标 [9] 产能与基地建设 - 709基地一期已投产并扩产,二期于报告期内投产提升交付能力 [10] - 2024年启动株洲905基地1期和天津906基地1期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提升产能 [10] - 全国最大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709基地覆盖新一代航空航天装备 [9][10] 战略布局与新兴领域 - 采用"1+7+N"经营理念,以超材料技术为核心构建七大能力平台 [10] - 2024年进入低空经济领域,发布全球首款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计划2025年小批量交付 [2][11] - 与乐山市共建低空无人机产业链总部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区 [11] - 2025年合作开发超材料机器人关节及结构件,五大基地将引入人形机器人优化生产 [11] 财务健康度 - 2022-2024年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0.57%、9.80%、9.93%,保持低位 [9] - 截至2024年末货币资金45.50亿元,无短期/长期借款,存货2.20亿元(同比下降16.71%)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