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搜索文档
通讯丨从历史到现代——在法兰克福书展看立体中国
新华网· 2025-10-19 16:27
书展核心表现 - 中国图书以不断拓展的出版内容和创新的表达形式吸引了众多观展者目光,展现出一个立体丰富的中国 [1] 传统文化出版 - 展出了大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图书,如西班牙语版《道家的智慧·老子的智慧》、德语版《陶渊明研究》等,展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魅力 [1] - 彼得朗出版集团首席执行官表示翻译《陶渊明研究》感受到该书承载的不仅是文学遗产,更是一份交流与共鸣的邀请 [1] - 中国地方文化类图书如《四明文库》受到关注,该文库累计收录宁波历代文献342种 [1] 当代发展主题出版 - 围绕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主题,举办了《新质生产力》《中国道路及其本源意义》等4部英文版新书首发式 [2] - 合作出版机构代表表示推动全球学界更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及理论创新是共同使命 [2] 原创内容与青年文化 - 原创国风漫画《苍兰诀》受到参展青年群体欢迎,小林漫画首次亮相书展 [2] - 中国青年作家对谈活动如“中国青年作家如何被世界看见”吸引德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有助于德国出版界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作家作品 [2] 国际行业反馈 - 阿尔巴尼亚凡·诺利出版社社长表示丰富多元的中国书籍正向全球读者展示中国的全景 [3]
《三国的星空》有哪些硬伤
虎嗅· 2025-10-10 10:51
电影《三国的星空》内容与评价 - 影片由易中天编剧并监制,第一部主要讲述曹操与袁绍的故事,以官渡之战收尾,结尾彩蛋预示下一部将聚焦赤壁之战 [1] - 影片对汉献帝刘协与曹操的关系进行了戏剧化改编,将衣带诏事件解释为一场由董承故意裁剪前提造成的误会,导致汉献帝与曹操和解并成为挚交,汉献帝甚至亲临官渡之战的曹营阻却袁绍进攻 [4] 衣带诏事件的历史考据 - 衣带诏事件是一桩历史悬案,核心争议在于汉献帝是否真的下过衣带诏 [6] - 《三国志》、《资治通鉴》和《华阳国志》的记载均表明是董承自称(辞、称)获得衣带诏,而《后汉书》则明确记载汉献帝密诏董承 [7][8] - 基于《三国志》成书早于《后汉书》、陈寿出身蜀汉却未确证衣带诏存在,以及裴松之注引文献中缺乏确证等因素,认为汉献帝未下衣带诏、该事件可能是董承阴谋的观点更接近历史真实 [9][10][11] 汉献帝与曹操关系的史实分析 - 史料记载曹操诛杀董承后,亦诛杀有孕在身的董承女董贵人,尽管献帝为之求情 [13] - 建安十九年,曹操因发现伏皇后在建安五年后写给其父的信件中提到献帝对诛杀董承心怀怨恨,遂废黜并诛杀伏皇后,其宗族死者数百人,这表明献帝在官渡之战同年(建安五年)已对曹操强烈不满 [14][15] - 官渡之战发生于曹操诛董承的建安五年八月,因此史实上汉献帝与曹操在官渡之战期间不可能成为影片所描绘的“亲密战友”关系 [15] 历史题材创作的观点与市场反馈 - 历史国漫创作面临挑战,成功的案例如《长安三万里》因其画面、声乐和优秀剧本获得好评,创作方向需在尊重历史与彻底架空之间谨慎选择 [3] - 影片《三国的星空》对曹操的强行洗白、虚构其与汉献帝的亲密关系,被认为与史实严重不符,可能引发观众不满和市场不买账 [12][15][19] - 成功的创作应基于对史料缝隙的合理推测和对历史人物的“以小见大”,如同《三国演义》那样符合历史方向并满足共同价值观,而非强行洗白历史人物的残暴行为 [18][19]
文弱书生,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气概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财经· 2025-08-01 11:58
男性气概的"去势化"现象 - "文弱书生"形象是前现代中国男性气概"去势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儒家君臣伦理固化 臣子在君主面前呈现阴柔特质 形成与父权制夫妻关系的同构性 [5][7] - 元杂剧《西厢记》中张生角色体现"雌柔化"特征 其体弱多病与容貌秀丽形成自然组合 反映士人阶层的"自我去势"倾向 [5][6] - 宋代科举制度强化"文"的地位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价值观使文弱特质与儒生理想人格兼容 南宋理学兴盛进一步推动性格内向化 [7] 传统文艺作品中的性别叙事 - 《三国演义》《水浒传》存在显著厌女情节 女性常被描绘为破坏男性纽带关系的"祸水红颜" 如貂蝉导致董卓吕布反目 [1][9] - "才子佳人"故事表面呈现男女平等对话假象 实则通过科举功名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如张生最终以官衔财富迎娶莺莺完成叙事闭环 [6][8] - 高罗佩指出中国才子形象具有"白脸窄肩 文弱多愁"特征 认为元代审美走向畸形 北宋儒家道德收紧导致性观念狭隘化 [8] 历史语境下的男性气质建构 - 元代南人政治地位低下催生特殊男性气质话语 蒙古统治下汉人政治无能感强化"阴"位认同 为才子形象固化提供历史条件 [7] - 《西厢记》中"文高于武"情节展现文人权威 如张生通过书信调兵解围 最终科举成功战胜贵族子弟郑恒 体现寒门士子上升路径 [7][8] - 德国作家黑塞对"烽火戏诸侯"进行人性化改写 去除传统叙事中的性别指责 展现历史故事重构的可能性 [10] 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 才子佳人故事起源于元杂剧 明清时期男主角向文武双全演变 如《牡丹亭》较《西厢记》具有更大故事格局 [5] - 前现代文艺作品普遍存在父权制叙事特征 无论阳刚武将或雌柔书生 其故事均建立在女性客体化基础上 [9] - 宋耕认为《西厢记》本质仍属厌女叙事 才子需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体系 才能获得传诵的婚恋合法性 [9]
这届00后读名著,先嗑CP
虎嗅· 2025-06-22 14:40
教育政策与考试影响 - 江苏省自2008年起将《红楼梦》纳入高考语文附加题考查范围 连续考查十余年 导致学生为应试反复阅读[3][4] - 不同省市对《红楼梦》的考试分值比重差异显著 如辽宁、河北高考题较少涉及 而江苏、北京考查较深入[7] - 江苏文科班采取集体阅读策略 如班主任组织观看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并开展讨论 而河北等地仅提供人物关系图等应试材料[9] 性别与阅读偏好 - 初高中男生更倾向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因其包含战争、冒险等符合青春期男性精神诉求的内容[5] - 女生普遍偏好《红楼梦》 认为其对女性描写具有先进性 而其他三部名著以男性视角为主 《西游记》剧情重复性高[6] - 性别差异体现在角色偏好 如女生喜爱林黛玉、王熙凤 男生选择袭人时易引发女生不解[12][13] 内容价值与时代适配性 - 《红楼梦》人物塑造具有深度 角色行为符合自身意志 悲剧性结局体现作者虚无主义世界观 对现代读者具有启示意义[10][11] - 部分读者认为作品对现实生活参考有限 如恋爱观受前世设定限制 但重男轻女等社会现象仍具现实对照性[12] - 与《三国演义》相比 《红楼梦》价值观更贴近现代 而前者因历史背景与当下存在隔阂[10] IP开发与传播形式 -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更易改编为游戏等类型化产品 如《黑神话:悟空》 而《红楼梦》因缺乏模式化叙事改编难度较高[17] - 《红楼梦》同人创作受限 因缺乏强话题性CP 但红学研究持续活跃 涉及饮食、文化符号等领域 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带动新热度[17] - 视听娱乐冲击传统阅读 游戏《极乐迪斯科》等将阅读融入交互体验 但文字独有的想象空间仍不可替代[18][20] 阅读习惯与教育意义 - 00后普遍面临深度阅读减少问题 短视频等娱乐形式占据主要时间 县城书店数量锐减反映实体阅读衰落[18][19][20] - 教育具有滞后性 早期接触《红楼梦》可能在未来触发理解 推荐阅读有助于经典传承 但需结合学生接受度[20] - 部分读者通过红学著作如《荣国府的经济账》深化理解 年龄增长后对作品人生智慧感悟更深刻[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