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12

搜索文档
热点思考|入境游“有多火”?(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6-13 09:27
旅游市场新趋势 - 入境游复苏势头强劲,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回升至历史趋势56.1%,入境游恢复至历史趋势81.9%,旅行出口恢复至2019年138%水平 [2] - 2025年前5月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同比21.1%,国内航班为-0.6%,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141%,高于国内县域游(20%) [2] - 东南亚游客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上海接待游客中东南亚占比22.5%,较2023年上升6.8个百分点,北美游客占比下降2个百分点 [2] 入境游加速修复 - 2024年后入境游加速修复,2025年4月上海入境游人次达2019年115.3%,超过泰国(76.7%)和新加坡(88.1%) [3] - 北京2025年前4月接待除日韩外亚洲游客占比29.9%,较2019年上升13个百分点,美洲游客占比下降11.9个百分点 [17] - 2025年一季度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33.4%,高于内地居民(15.4%)和港澳台居民(11.2%) [10] 入境游升温原因 - 2024年免签政策扩容带动入境游,全年通过免签入境外国人2012万人次,同比112.3% [4] - 上海、北京2025年接待入境游客单月最高达67.1万和45.5万,已超疫情前水平 [4] - 日本2013年放宽签证政策后入境游从2012年835.8万增至2019年3188.2万,年均增长21.1% [34] 文化出海效应 - 2025Q1文化相关服务出口占GDP比重1.5%,较2019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 [5] - 泡泡玛特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38.9%,较2023年上升21.9个百分点 [5] - 2025年春节海外平台"灯会"、"庙会"相关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超7倍 [41] 入境游增长潜力 - 2024年旅行出口占GDP比重0.1%,低于全球1.6%均值,旅行服务出口全球排名158位 [6][50] - 日本2013年放宽签证后旅游占服务出口比重上升14.4个百分点至2025年25% [61] - 2025年4月出台《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扩大试点城市至20个 [66][67] 经济效应 - 2024年旅行出口2831.2亿元,同比60.5%,对GDP增速贡献约0.1% [8][73] -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767.8亿元,交通类收入占比63.5%约4300亿元,娱乐类13%约879.5亿元 [73] - 入境游客平均停留9.2天,餐饮和商品消费分别占比7.6%和6%,规模约514.4亿和406.1亿元 [73]
热点思考|入境游“有多火”?(申万宏观 · 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6-11 18:22
旅游市场新趋势 - 入境游复苏势头强劲,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回升至历史趋势56.1%,入境游恢复至81.9%,旅行出口恢复至2019年138%水平 [2] - 2025年前5月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同比21.1%,国内航班为-0.6%,五一假期入境游订单同比141%,高于国内县域游(20%) [2] - 东南亚游客占比显著提升,2024年上海接待游客中东南亚占比22.5%,较2023年上行6.8pct,北美游客占比下降2pct [2][17] 入境游加速修复原因 - 2024年后入境游加速修复,2025年4月上海入境游人次达2019年115.3%,超过泰国(76.7%)和新加坡(88.1%) [3][23] - 签证便利化政策推动复苏,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2万,同比112.3%,2025年上海、北京单月入境游客分别达67.1万、45.5万 [4][26] - 文化出海带动消费,2025Q1文化服务出口占GDP比重1.5%,较2019年提升近1pct,泡泡玛特境外收入占比达38.9% [5][41] 入境游增长潜力 - 服务业开放度较低,2024年旅行出口占GDP比重0.1%,低于全球均值1.6%,运输、文娱服务出口排名靠后 [6][50] - 政策加码释放需求,2025年4月出台《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参考日本经验放宽签证后旅游出口占比提升14.4pct [7][61] -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2025年4月退税起退点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提高至2万元,深圳五一入境游订单同比188% [68][69] 经济效应分析 - 2024年旅行出口2831.2亿元,同比60.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767.8亿元,交通类收入占比63.5%(4300亿元),娱乐类13%(879.5亿元) [8][73] - 入境游客停留9.2天,餐饮消费514.4亿元(占比7.6%),商品消费406.1亿元(占比6%),合计贡献社零增长0.7% [73][75]
4月外贸数据点评:“抢出口”会持续吗?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09 21:11
核心观点 - 5月“抢出口”或将继续,6月出口数据或面临不确定性[2][4] - 4月出口同比回落主因春节错位扰动消退,春节调整后同比明显回升[2][11] - 4月出口偏强主因“抢出口”,包括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出口”与通过加墨“转运”[2][16] - 对美出口保持相对韧性,反映中国制造难替代性[3][29] - 表现强劲的主要是协同供给类商品,传统轻工制品改善幅度相对较小[3][34] 常规跟踪 - 4月出口有所回落,消费品、资本品、中间品出口增速均分化[5][42][46] - 4月进口增速有所回升,主要受大宗商品进口回暖所推动[6][55] 风险提示 - 发达国家经济压力超预期,海外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外部制裁变化[6][60]
“抢出口”会持续吗?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5-09 20:45
核心观点 - 4月出口同比(美元计价)回落4.3pct至8.1%,主因春节错位扰动消退,春节调整后同比回升4.0pct至8.1% [11][69] - 4月出口偏强主因"抢出口",通过新兴经济体"转出口"与加墨"转运",数据链条包括:生产(PMI 49.8%)、港口货运量(同比回升至4.6%)、洛杉矶港预订吞吐量(环比+26.1%) [3][20][69] - 对美出口降幅(-20.9%)显著小于加征关税幅度(145%),反映中国制造在供应链嵌入和加价倍率上的难替代性 [4][30][70] 商品表现 - 协同供给类商品出口强劲:船舶(+41.7pct至36.1%)、钢材(+14.7pct至1.3%)、铝材(+9.9pct至7.0%) [34][70] - 传统轻工制品回落:家具(-7.0pct至-7.8%)、玩具(-3.8pct至-6.5%)、服装(-1.9pct至-1.2%) [34][70] - 消费品出口普遍下滑:消费电子(-4.9pct至2.3%)、纺织服装(-13.0pct至-1.8%)、家具(-16.5pct至-7.8%) [6][42][72] 国别数据 - 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分化:东盟(+17.6pct至21.0%)、非洲(-11.7pct至25.5%)、拉美(-6.1pct至17.5%) [3][55][72] - 发达国家中:美国(-30.1pct至-20.9%)、英国(-13.7pct至2.7%)回落,日本(+1.1pct至8.0%)回升 [54][72] 进口动态 - 4月进口同比回升4.1pct至-0.2%,大宗商品回暖:铜(+22.0pct至24.6%)、铁矿石(+8.0pct至1.3%) [7][58][73] - 机电产品进口回落(-2.0pct至5.4%),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拖累明显(-82.2pct至47.7%) [58][73] 未来展望 - 5月"抢出口"或延续:加工贸易进口领先指标回升0.6pct至5.0%,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上行 [5][37][71] - 6月效应或消退:新兴经济体关税暂停期限90天叠加1个月运输时滞 [37][71] 品牌溢价案例 - 中国商品海外溢价显著:比亚迪汉EV(2.4倍)、华为Mate 60 Pro(1.9倍)、李宁运动鞋(1.8倍) [31]
一加李杰:国补后销量增势迅猛 预计全年销量同比增长超50%
证券时报网· 2025-04-25 09:56
产品发布与市场表现 - 公司推出小屏性能旗舰一加13T,屏幕6.32英寸,搭载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及6260mAh超大容量冰川电池,首发独家"冰河散热系统"和自研电竞Wi-Fi芯片G1与"风驰游戏内核"技术,瞄准小屏游戏和性能赛道 [1] - 一加13T在国内市场相比一加12有40%—50%的生命周期销量提升,一加Ace5系列上市100天销量超过160万 [4] - 公司预计全年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当前增长趋势符合预期 [5] 市场洞察与产品定位 - 公司通过AI和大数据能力进行市场洞察,发现小屏性能手机市场存在缺口,一加13T定位为同时满足小屏和性能需求的"新物种" [1][2] - 未来产品设计将向简约、克制、精致方向发展,围绕用户需求和技术路线布局 [2] 技术投入与竞争优势 - 公司在续航、散热、游戏生态等领域投入较大,产品洞察力与技术投入叠加形成长期竞争力 [2] - AI手机发展趋势下,公司聚焦端侧AI技术,探索如何将AI大模型参数做小并保护用户隐私 [2][3] 行业环境与政策影响 - 消费电子产品纳入国家补贴政策后,公司销量增长迅猛,但"国补"不会成为核心竞争力,而是产品力的试金石 [1][3]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至7160万部,增幅低于预期 [3]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公司暂无影响,公司聚焦满足用户需求而非外部环境变化 [5] AI手机差异化布局 - 公司通过物理按键设计(如"左记"和"右问")改变用户习惯,构建AI应用场景差异化优势 [3] - 未来差异化优势将围绕用户习惯、喜好和场景展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