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劳力士大师赛
搜索文档
 超级黑马铸就大师奇迹,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圆满落幕
 第一财经· 2025-10-12 23:18
 赛事概况与结果 - 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在久事体育场馆旗忠网球中心落幕,世界排名第204位的摩纳哥选手瓦朗坦·瓦舍罗从资格赛起连胜九场,击败五位种子选手并最终夺冠 [1][3] - 男单决赛在瓦朗坦·瓦舍罗与其表哥阿蒂尔·林德克内希之间进行,两位选手均为首次闯入ATP1000大师赛决赛 [3][5] - 在男双决赛中,凯文·克拉维茨/蒂姆·普埃茨组合战胜安德烈·格兰森/亚历克斯·米克尔森组合,捧起男双冠军奖杯 [7]   商业表现与观众数据 - 赛事覆盖国庆与中秋假期,总票房首次突破1亿元人民币 [7] - 赛事全程吸引约25万人次到场观赛,刷新纪录,其中国内上海以外地区观众约占60%,境外观赛人数约占10% [7] - 赛事官方纪念品商店各类商品的总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 [7]   赛事影响力与球星参与 - 作为全球九站中亚洲唯一的ATP1000大师赛,吸引力显著,四届赛会冠军德约科维奇赛前宣布参赛,2019年赛会冠军梅德维德夫称赞上海 [9] - 退役球星费德勒参与“超级挚友之夜”活动,与演员及网坛名宿和上万球迷互动 [9] - 中国球员表现不俗,商竣程职业生涯首次闯入ATP1000大师赛32强并首次战胜世界排名前十的球员,布云朝克特、张之臻等球员亦有上佳发挥 [9]   行业生态与未来发展 - 上海网球赛事历经从喜力公开赛、大师杯到劳力士大师赛的演进,完成了从赛事引入到生态构建的跃迁 [1][11] - 赛事方久事体育计划以大师赛为基础,推进旗忠网球中心的国际化升级改造,包括规划建设超一万坐席的综合场馆、国际网球学校及竞技训练基地等核心设施 [11] - 与ATP合作设立的亚洲首个ATP发展中心及久事国际网球学校将正式启动,旨在构建从青少年培养到职业晋升的完整人才体系 [11]
 上海网球大师赛多指标有望创新高 文体商旅成外资流入新热点
 第一财经· 2025-10-11 19:31
 赛事经济规模与效应 - 2025年上海劳力士大师赛预计吸引现场观众24万人次,上座率、票房及周边销售有望创历史新高[1] - 2024年F1中国大奖赛吸引境内外观众超22万人次,票房较2023年增长30%[2] - 2024年上海举办178项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3.78亿元,产出效益309.90亿元,对相关消费拉动效应达116.45亿元[2]   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 - 国家政策目标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赛事[2] - 上海赛事布局系统化,包括引进的顶级国际赛事如F1、ATP1000大师赛等,以及自主品牌赛事如上海马拉松、赛艇公开赛、帆船公开赛[2][3] - 上海已形成成熟的赛事消费市场和专业的运营团队[3]   外商投资与产业结构 - 2024年1-8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2435家,同比增长14.8%,同期上海新设4223家,同比增长3.9%[4] - 上海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最高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额达52.44亿美元,同比增长61.9%[4] - 截至2024年9月,上海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60家、外资研发中心631家[5]   产业生态与企业案例 - 迪卡侬在上海投资设立多家公司,其中两家被认定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并于2024年11月将全球羽毛球研发实验室落户上海[5] - 迪卡侬看重上海的运动氛围、智能制造优势及地方政府搭建的产业生态,包括政策先行先试和营商环境改善[5] - 企业期待在政府顶层设计下,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造者融入体育产业生态[6]
 赛事IP、演唱会:引爆国庆文旅市场新动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07:13
 文章核心观点 - 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在国庆中秋假期文旅消费中扮演“顶级流量引擎”角色,从孤立娱乐活动转变为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有效串联餐饮、住宿、购物、景区游览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流量与经济双赢 [1][4][7]   假期出行整体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客单价同比提升14.6% [1]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机票量同比增长超三成,覆盖国内近百个城市 [1] - 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 [2] - 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使出行高峰从9月27日延续至10月12日,拉长文旅消费周期 [2] - 节后3天境外热门目的地酒店预订同比增近一倍 [2]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 [2] - 全国铁路预计10月8日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9月29日至10月7日已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 [3] - 9月29日至10月5日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环比增长13%,同比2024年增长3%,同比2019年增长18% [3]   体育赛事对文旅消费的拉动 - 中国网球公开赛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 [4] - 中网“超级星期六”入园4.5万人次打破纪录,男单决赛钻石球场上座率达97% [4]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 [4] - 中网对亚奥商圈消费拉动效应达1:7.4,商圈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8.93% [4]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赛事期间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 [5] - WTT累计售出门票超8.5万张,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带动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 [5] -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售罄,创该赛事自2009年创办以来最快售罄纪录 [5]   音乐文化活动及区域表现 - 成都赛艇公开赛创新“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多个热门景点享折扣,推动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三席 [6] - 广州超级草莓音乐节等数千场活动吸引大量年轻游客,将广州送入热门城市前五 [6] - 安徽马鞍山“葫芦果音乐节”、四川泸州“银河左岸音乐节”刺激当地节日期间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2.1倍 [7]   新兴消费模式与趋势 - “为一场赛事、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成为新度假方式,形成“观赛+住宿+餐饮+游览”完整消费链条 [7] - 购买“第一张出境机票”用户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3~17岁用户增长63%、18~22岁用户增长58%,俄罗斯成为Top3热门目的地 [3] - 赛事有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动体育赛事从单一竞技活动转变为拉动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 [7]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直接为一座城市带来数十万级跨省游客,产生机票、酒店、餐饮、景区等综合消费 [7]   行业长期发展关键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票根转化为能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票根应是深度体验城市的起点 [8] - 长期“人气”需构建市场化“造节”理念,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高频次、游客可参与的特色节会活动,并优化目的地整体服务水平 [7] - 专业体育赛事是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增量市场,游客需求包括综合性文娱活动和服务消费 [8] - 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案例实现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实现对目的地整体消费拉动 [8]
 刷新多项记录!体育赛事引爆国庆文旅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9 15:36
 演唱会与体育赛事的流量引擎作用 - 演唱会、体育赛事在国庆文旅消费中扮演顶级流量引擎角色,不再是孤立娱乐活动,而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1] - 中网、WTT中国大满贯、成都赛艇公开赛等赛事及十余场演唱会轮番上阵,叠加假期出行热潮,推动旅游市场全面升温[1] - 这些活动串起餐饮、住宿、购物、景区游览等多种消费场景,实现体育流量和文旅经济的双赢[1]   整体出行市场量价齐升 - 国庆假期出行呈现量价齐升局势,飞猪报告显示假期出行客单价同比提升14.6%[2] - 国内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超两成,入境游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机票量同比增长超三成[2] - 美团旅行数据显示超级黄金周带动平台出行订单量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超30%[4]   消费行为新趋势 - 超三成打工族采用早去晚回模式,使假期出行高峰从9月27日延续至10月12日,拉长文旅消费周期[4] - 中秋夜游打开新玩法思路,拙政园夜游项目搜索量同比增长102%,门票预订量增长近436%[5] - 奔县游和反向旅游兴起,国内非一线城市高品质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5]   年轻客群消费力提升 - 学生群体以近四成比例稳居国内机票第一大客群,亲子客群以近三成占比紧随其后[5] - 购买第一张出境机票用户同比增长三成,其中13-17岁用户增长63%、18-22岁用户增长58%[5] - 俄罗斯因团队游免签成为Top3热门目的地[5]   交通运力大幅增长 - 10月8日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175万人次,假期运输已发送旅客超1.6亿人次[6] - 9月29日至10月5日民航执行客运航班11.2万班次,日均1.6万班,环比增长13%,同比2024年增长3%[6] - 同比2019年民航客流量增长18%[6]   顶级赛事商业表现 - 中网入园总人数达36万人次,较去年增加20%,其中京外观众超18万人次、境外观众近1万人次[8] - 中网整体票房达8800万元,较去年增加10%,综合消费金额超3600万元,同比增长44%[8] - 特许商品销售额超1250万元,是去年的1.6倍,对亚奥商圈消费拉动效应达到1:7.4[8]   WTT赛事创新纪录 - WTT中国大满贯北京站期间首钢园区入园客流达42.4万人次,同比增长93%[9] - 累计售出门票超8.5万张,门票收入8700万元,同比增长52.6%,创下该赛事国内举办以来收入纪录[9] - 带动首钢园区累计消费超3000万元[9]   赛事场馆供需矛盾 - WTT赛事主会场仅5300个座位,票务平台想看人数逼近100万人[9] - 仅6.6%的想看观众能亲临现场,数据直逼顶级歌手演唱会上座率[9] - 上海大师赛夜场票在36小时内全售罄,创2009年创办以来最快售罄纪录[9]   区域文旅创新模式 - 成都赛艇公开赛推出票根经济,凭门票可在热门景点享受折扣优惠[10] - 四川景区在全国前十热门景区中占据三席,成为西南地区文旅消费重要增长点[10] - 广州通过音乐节、文化节等活动吸引年轻游客,进入热门城市前五[10]   音乐节带动效应 - 音乐节对小城带动效应明显,安徽马鞍山音乐节刺激当地酒店预订量同比增2.6倍[11] - 四川泸州音乐节带动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2.1倍[11] - 一场顶流演唱会能为城市带来数十万级跨省游客,构成文旅消费大盘[11]   体旅融合长效机制 - 专业体育赛事是体育存量市场,大众化体育赛事是体旅融合增量市场[12] - 贵州村超、江苏苏超实现从体育赛事向文旅节会跃迁,提供高密度情绪价值[12] - 避免人气断崖的关键在于将票根转化为持续产生消费的经济凭证和情感连接[12]
 长假点亮上海 “体验感”拉满 观高端赛事、赏文博展演、逛国潮古镇 2548.5万人次游客来沪
 解放日报· 2025-10-09 09:45
 总体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上海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4% [1] - 宾馆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达63.70%,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 [1] - 全市公园接待游客约68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2% [8]   节庆活动与消费促进 - 第36届上海旅游节以“一节两季”模式带动全要素旅游消费突破3000亿元 [2] - 文旅商体展深度联动打造高能级节庆活动,如复兴艺术节、长滩艺术节等,将文化元素融入商圈 [2] - 体育赛事如上海劳力士大师赛、F1H2O摩托艇锦标赛等构建“观赛+体验+文旅”全链条消费模式 [2]   商圈与市集活动 - 各大重点商圈举办如“最虹桥”嘉年华、“上海之夏”青浦金秋购物季等活动释放消费潜力 [3] - 年轻化市集如浦东前滩31太隐生活节、黄浦区“丑衣服市集”等以个性化玩法带来沉浸体验 [3] - 南京西路商圈联动光影活动接待游客204.8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2.1% [9]   文博展演与文化艺术 - 文博场馆如浦东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高品质展览,成为“文化打卡高地” [4] - 演艺市场热度爆棚,户外交响合唱音乐会《布兰诗歌》、瓦格纳歌剧等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5] - 静安国际光影展活动覆盖区域客流累计达371.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 [9]   古镇乡村与郊野旅游 - 古镇古街如嘉定南翔、青浦朱家角融合国潮文化,推出“千桌万人小笼宴”等创新产品 [7] - 郊野公园如浦江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举办农文旅活动,提供沉浸式自然体验 [7] - 奉贤旅游风筝会、松江辰山自然生活节等活动将自然生态与休闲体验完美融合 [7]   公园与光影活动 - 10月2日为游园客流高峰日,当天约有97.5万人次市民游客前往公园绿地 [9] - 上海国际光影节以“点亮上海”为主题,在16个分会场举办1185场活动 [8] - 上海动物园蝴蝶展、古猗园非遗文化月等主题游园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8]
 超长黄金周文旅抢客战,赛事、节庆场景各地出招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2:37
 核心观点 - 各地文旅部门正通过多元化活动矩阵、文体融合、区域联动及季节性主题开发,积极布局以迎接国庆中秋超长黄金周带来的消费热潮,行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1][2][3][4][5]   活动规模与消费预期 - 北京文旅局推出2400余场文旅活动,涵盖文化演出、乡村旅游、体育赛事等多种类型 [1] - 广州拟在国庆假期推出2000余场特色文旅活动及促消费活动 [1] - 国庆中秋连休形成8天超长黄金周,消费数据有望超过去年国庆的7000余亿元 [1] - 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各地将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5] - 截至9月17日,携程平台国庆假期跨省游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5% [5]   文体融合赋能消费 - 高端赛事与大众活动互补,实现“1+1>2”的消费拉动效应 [2] - 2025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完整覆盖黄金周,参考2024年数据,9月30日后每日入场观众超2万人次,官方纪念品商店每日销售额超百万元 [2] - 福建武夷山将高尔夫赛事与主题旅游、数字户外运动平台结合,实现文体旅破圈联动 [2]   区域联动与规模效应 - 成渝地区以“双城记”模式打造消费矩阵,成都推“熊猫美食宴”,重庆办万人火锅宴,直播活动吸引10余万人次观看 [3] - 长三角地区依托高铁网络推动文旅互通,浙江东阳开行影视主题列车,杭温高铁开通一周年增强浙苏两省文旅联动 [3]   季节性主题开发 - 各地紧扣秋日节气特征,挖掘丰收、秋景、中秋等元素打造专属体验 [4] - 山东垦利在稻田画风景区推出农耕体验活动 [4] - 北京整合资源推出八大京郊微度假主题场景、10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及近20个“民宿+”微度假产品,形成“一区一特色”的秋日消费格局 [4]   消费激励措施 - 海口通过在线旅游平台投放1000万元旅游消费券,涵盖机票、酒店等,单人最高可省1800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