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拥抱人形机器人星辰大海,中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发行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09:25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政策加持和技术迭代下发展迅速,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1] - 中证机器人指数在2025年1月1日至9月24日期间取得41.80%的涨幅,表现优于同期大盘宽基指数 [1] - “AI+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前沿赛道,展现出政策支持、科技革新和全球巨头竞相布局的三重共振效应 [1] 政策与技术进步 - 2023年11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行业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提供了清晰的顶层设计蓝图 [2]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的成熟应用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智能大脑”实现关键跃迁,提升了其感知与决策能力 [2] - 自2022年以来,全球众多知名产业巨头纷纷入局并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推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 [2] 指数特征与构成 - 中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该指数选取机器人相关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指数编制方法为选取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前100的机器人主题公司证券,以兼顾流动性和主题特征 [2] - 截至2025年9月25日,中证机器人指数成份股共73只,平均自由流通市值为132.50亿元,呈现明显的中小盘特征,其中总市值30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接近80% [3] 指数行业分布与历史表现 - 指数成份股主要集中在工业(权重54.08%)和信息技术(权重35.8%)两大领域,体现“硬科技”特征 [3] - 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达50.36%,集中度较高,且多为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 [3] - 自基日(2010年12月31日)至2025年9月24日,中证机器人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06.90%,体现出高弹性特点 [3]
拥抱人形机器人星辰大海,中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发行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4 08:50
在政策加持、技术迭代等利好因素共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2025年更是被看作人形机 器人量产元年。今年以来,机器人重要概念指数大涨,以中证机器人指数为例,今年已取得了41.80% 涨幅,高于同期大盘宽基指数的表现。(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5.1.1-2025.9.24) 庞大的增长潜力不仅吸引了资金争相涌入,也吸引了众多机构布局。中银基金顺应市场,抓住机遇,旗 下的产品中银中证机器人指数基金(A类:025553 C类:025552)重磅发行,旨在为投资者解锁机器人 产业投资、一键布局机器人赛道提供高效便捷的工具,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星辰大海。 在AI技术深度赋能的当下,"AI+机器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前沿赛道,正展现出政策支持、科技革新和 全球巨头竞相布局的三重共振效应,在产业起步阶段积蓄磅礴的发展势能。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 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 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 对本基金 ...
公募基金新发市场火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07:25
10月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10月计划发行新基金92只,其中本周(10月13日至10月17日)集中发售54只产品 [1][3] - 9月公募基金发行份额达1675.38亿份,创年内单月新高,平均发行份额为8.29亿份 [6][7] - 今年前9个月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合计8955.96亿份,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 [11] 产品结构分析 - 10月计划发行的92只基金中,权益基金数量达70只,占比76% [3] - 权益基金以被动指数型产品为主,共35只,占权益基金的50%;另有主动权益基金24只、增强指数基金11只 [3][4] - 今年以来全市场新发行权益基金823只,占新基金发行总量的72.32% [10] - 今年新发的644只股票型基金中,指数型股票基金达623只,占比高达96.74% [10] 投资布局方向 - 新发行基金重点布局方向围绕科创领域和港股市场展开 [1][4] - 科技创新领域聚焦信息产业、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政策驱动明确的细分赛道 [4][6] - 10月发行的基金中包含多只聚焦细分赛道的指数产品,如大成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联接等;另有9只指数基金名称包含“港股”字样,还有1只恒生指数增强基金 [4] - 指数基金布局呈现“主题聚焦化、市场多元化、类型细分化”三大趋势 [4] 发行市场趋势与驱动因素 - 公募基金发行自6月起回暖,6月、7月、8月发行份额分别为1221.24亿份、956.89亿份、1020.22亿份 [6] - 发行提速得益于市场行情回暖、政策利好、基金业绩表现良好等因素 [9] - 政策驱动是成长风格占优的关键因素,重点聚焦半导体、国产替代芯片、商业航天等细分赛道 [6] - 港股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对资金南下的吸引力显著提升 [6] 发行机构格局 - 今年以来近八成(128家)公募机构发行了新产品,但发行数量分化明显 [12] - 前9个月有61家公募机构新发基金数量不少于5只,其中37家不少于10只 [13] - 头部公司发行领先:富国基金新发51只,华夏基金、汇添富基金各发45只,易方达基金发42只 [13] - 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渠道和投研优势更快响应市场,中小机构更多聚焦细分领域 [13] 四季度展望 - 权益类基金仍将是发行重点,产品结构将更加多元化 [14] - 四季度发行主题可能聚焦科技成长、内需、反“内卷”、地产及传统制造业等方向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