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机器人

搜索文档
从“运动健将”到“家庭助手”,人形机器人还要“跑”多远?
环球网资讯· 2025-08-16 06:48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吸引16国280支队伍500多台机器人参赛,涵盖田径、足球、舞蹈等体育项目及搬运、分拣等实用技能竞赛 [3] - 杭州宇树科技H1机器人以6分34秒获1500米冠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以6分55秒获亚军,相比半马比赛步伐稳定性和速度明显提升 [4] - 行业整体处于"得形忘意"阶段,距离自然流畅的人机环境交互仍有差距 [5] - 当前技术突破集中在具身智能深化和工业制造等垂直领域场景验证,代表性产品如"天工"、优必选Walker S、傅利叶GR-1已融入真实生产环境 [16] 中外发展路径差异 - 中国产业链优势体现在硬件产品竞争力,如加速进化自研关节齿轮背隙控制优化10倍,成本仅比竞品高200元 [8] - 美国量产案例仅有Agility Robotics的Digit和特斯拉Optimus,后者量产计划遇阻 [9][10] - 中国产学研转化生态与消费电子行业类似,对标"苹果模式"整合硬件本体、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 [9] - 美国依托市场驱动生态,如伯克利RISE Lab近5年孵化7家独角兽总估值超300亿美元,形成"博士论文-初创公司-科技巨头"转化链条 [11] 技术研发与应用场景 - 北大智源研究院乒乓球机器人验证极限能力,目标应用于极地勘探、火星探测等极端环境 [5] - 优必选Walker S2实现全球首款3分钟自主换电技术,具备7×24小时作业能力 [15] - 医疗康养领域需更高感知灵敏度,傅利叶发布交互陪伴机器人,中科院自动化所样机已在养老院示范应用 [16] - 海克斯康AEON机器人在汽车航空领域执行检测任务,优必选与东风柳汽、比亚迪等合作实训 [14][15] 商业化挑战 - 三大核心障碍:高昂成本(单台高性能机器人硬件成本过高)、技术成熟度(稳定性/续航/环境适应性待提升)、应用生态完备性(缺乏标准化OS) [17] - 普及路径将呈先商用后家用特征,初期聚焦工业/商业/特种服务等B端市场 [18] - 需构建模块化硬件设计、标准化软件接口及专业化服务网络才能开启C端市场 [18] 出海进展与策略 - 工业机器人出口主力,新松产品获北美市场认可,埃夫特拓展欧洲/东南亚/日韩市场 [19][20] - 人形机器人出海处于品牌展示初期阶段,通过国际展会进入中东、北美高端市场 [21] - 出海挑战包括CE认证等合规要求,需建立本地化服务网络、国际标准合规体系及供应链人才本地化策略 [22][23]
直击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中国新闻网· 2025-08-16 00:47
"1500米比赛更为考验机器人关节结构、散热能力、环境感知与自主平衡能力。"来自城市之间科技队的 薛清恒观察到,相较于今年4月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机器人算法进步明显,本届运动会 上摔倒等故障发生率下降。 除常规运动项目,本届运动会还设置物料搬运、药品分拣等实用化场景赛。其中,药品分拣比赛要求机 器人具备精准识别药品、快速分拣和准确分装的能力,为机器人商业化应用提供实践案例。 当天,来自中国人民大学RUC-HUHA战队的赵艺涵与同学一起,操作机器人参加药物分拣比赛,这是 他们第一次见到上百台机器人同场竞技。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电题:直击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中新社记者陈杭徐婧吕少威 比速度、拼耐力、赛眼力……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在北京举行。多项比赛15日在国家速滑 馆"冰丝带"开展,人形机器人化身体育健将,秀出"脑力"与运动技能。 通过模拟百米跑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本届运动会旨在反映机器人在速度、平衡、复杂地形适应能力等 方面的进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BISTU神行太保队当天参加了400米、1500米等田径赛项,该校信息 与通信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何雨珩表示,来自不同专业的团队成员共同对 ...
快讯|我国自研国际首创深水海管铺设智能装备完成海试;MIT研发高速精准乒乓球机器人;Persona AI融资2700万美元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5-19 21:12
深水海管铺设智能装备 -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卫"系统完成海试 采用国际首创"无人船+水下自主遥控机器人+中继器+光通信"技术 设计作业水深达1500米 [1] - 系统包含国内首艘18米级无人船"守护者" 作为水面基站提供能源和控制信号 首个自主研发的1500米级水下机器人"领航者"具备3节抗流与10天续航能力 [1] - 关键技术突破包括高耐波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光通信等 性能指标均达设计要求 标志深水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无人化领域取得进展 [1] Persona AI融资与团队 - Persona AI完成2700万美元种子轮前融资 资金将用于加速造船和制造业专用机器人平台开发 [2][4] - 公司由机器人领域资深人士创立 核心团队包括NASA前首席研究员Nic Radford(CEO)、Figure AI前CTO Jerry Pratt(CTO)及Nauticus Robotics前工程副总裁Jide Akinyode(COO) [4] MIT乒乓球机器人技术 - MIT研发的轻量化乒乓球机器人回球速度达19米/秒(42英里/小时) 接近人类顶尖选手21-25米/秒水平 命中率88% [7] - 通过三台计算机协同处理 300毫秒内完成从识别到挥拍动作 连续击打150次不同旋转球路测试中保持稳定表现 [7] - 技术结合多关节机械臂与优化算法 突破传统机器人反应速度与精准度平衡难题 可应用于体育训练及提升人形机器人动态响应 [7] GCR仿生多足机器人商用化 - GCR推出首款商用仿生多足机器人 采用模块化腿足结构与"无脑"运动控制技术 适应葡萄园等复杂地形 [10] - 通过分布式机械智能设计实现低成本(千美元级)自主作业 可组建24小时作业群组 解决农业人力短缺与农药依赖问题 [10] - 目前与佐治亚州农户合作试点 未来计划拓展至灾害救援领域 标志仿生机器人从学术验证向实用化跨越 [10] 反拉伸超材料突破 - 荷兰团队研发"Countersnapping"超材料 拉伸时自动收缩 颠覆传统材料力学行为 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13] - 应用包括:1)医疗内窥镜机器人单向无动力运动 2)外骨骼刚度动态调节 3)飞机与建筑自阻尼振动控制 [13] - 模块化设计实现"受拉收缩"特性 项目负责人称其为机械系统的"新基因" 潜在应用覆盖软体机器人、智能穿戴及抗震技术 [13] 机器人行业企业分类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12家企业 [18] - 人形机器人领域涵盖优必选科技、宇树等18家企业 [18] - 核心零部件企业涉及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3家 覆盖谐波减速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 [20]
让平等参与成为现实,科技助力残健“融合无界”,2025年长三角残健融合运动会在沪开幕
华夏时报· 2025-05-14 11:23
全国助残日及长三角残健融合运动会 - 第35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5月18日举行 [2] - 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和第二十六次上海助残周主题活动以"融合无界,科技无限"为主题,5月13日在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综合馆举行 [2] - 长三角残健融合运动会开幕式有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靖、中国残联体育部副主任勇志军等领导参加 [2] 运动会目的与意义 - 运动会旨在通过残健共融机制打破传统运动界限,增进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认知关怀 [4] - 成功搭建长三角区域体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沪苏浙皖残疾人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4][5] - 运动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是残障人士绽放生命光彩的舞台,也是健全伙伴体现包容互助的平台 [4] 科技应用与创新 - 运动会采用多区联办模式,整合上海各区优质资源,形成残疾人事业跨区协作典范 [5] - 融合乒乓球赛将设置乒乓球机器人挑战赛,运动员将与乒乓球机器人进行面对面竞技 [5] - 无介质全息提词器技术、AI手语主持人、无人机编队等科技元素贯穿开幕式 [7] - 科技集市展示外骨骼康复训练器、智能仿生手、六足机器狗等高科技辅具和生活科技产品 [9] 运动会特色与影响 - 运动会首次开创性采用多区联办模式,融合电竞赛、融合乒乓球赛、融合飞镖赛、融合定向赛分别在静安区、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同步举行 [5] - 残健融合运动会Logo以红蓝色调交织,将"CJ"字母变形为轮椅与健步者携手剪影,传递"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涵 [7] - 运动会以残健融合为载体,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联通长三角、携手华东区、迈向全中国,推动残健融合队伍发展壮大 [12] 运动员体验与社会反响 - 上海市崇明区代表队运动员张佳诚表示能和来自长三角不同地区的选手一起比赛非常开心,许多项目需要大家一起协作才能完成 [10] - 体验者感慨科技可以如此有温度,真正帮助残障人士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