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工机器人
icon
搜索文档
“WoW”具身世界模型来了!机器人实现从想象预演到动作执行“知行合一”
央视网· 2025-10-26 13:23
央视网消息:当前,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正在迅速进化。但是,要让它们像人一样理解一些事情还是比较困难的。日前,我国科研团 队开源出一个名叫"WoW"的具身世界模型,它有什么进步? 这里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各种形态的机器人本体正在进行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和动作模型训练。这台"天工"机器人正在进行 的就是自主地1:1复刻这个视频中的动作姿态,而这个视频就是机器人在行动之前"想象出来"的预演画面,可以用来指导它与真实世 界的交互。这样从想象预演到动作执行的"知行合一"的能力,依托的就是由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具身世界模型。 WoW具身世界模型项目算法负责人贾沛东介绍,他们采集了百万级别真实交互的具身智能数据,让世界模型能够在真实非常泛化的 场景下真正去操作。 具身世界模型向全球研究者与开发者开放。可以适配人形、类人形、机械臂等不同本体机器人,覆盖家居、商超、工业、物流等多 种场景。还能高精度模拟水洒在电脑上等极端情况,为真机训练难以实现的数据采集提供重要补充。 WoW具身世界模型项目负责人池晓威介绍,世界模型本质上就是AI模拟人类思考和决策的时候,去进行想象和预测的一个模型。它 需要去生成符合物理规律的未来预测视频,帮助机 ...
机器人何时能迎来自己的“DeepSeek时刻”?
虎嗅APP· 2025-10-24 17:5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对话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探讨了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挑战及未来方向,核心聚焦于“世界模型”作为实现机器人智能涌现的关键技术路径 [5][6][15] - 世界模型被视为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其通过引入奖励机制和双模驱动架构,在有限算力下实现性能超越,并坚持开源以推动行业演进 [16][20][27] - 公司认为世界模型是提升机器人泛化能力、实现其在开放世界中可靠行动的必选项,而非可选技术路线 [21][24][31] 从AI控制到具身智能的起点 - 唐剑的研究方向从传统的基于数学建模的系统控制转向“经验驱动”的控制方式,后者通过历史数据和经验学习控制规律,适用于复杂系统 [9] - 经验驱动控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体现为“端到端控制”,如特斯拉FSD 12.0版本,将感知、规划、控制三模块合并,提升复杂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11] - 具身智能被视为比自动驾驶更高维度的挑战,因其自由度更高、环境更开放、任务类型更繁杂,对理解能力和泛化能力要求极高 [12] 世界模型与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 - 公司将世界模型类比为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基于三点相似性:在有限资源下超越SOTA性能、训练范式有突破(如奖励机制)、坚持开源 [16] - 公司世界模型采用“双模驱动”结构,世界模型与VLM相互促进,VLM为世界模型提供奖励反馈,确保生成内容符合物理规律和因果一致性 [16][17] - 公司世界模型同样引入GRPO机制进行微调,并计划开源新的VLM模型Pelican,形成更紧密的认知与物理交互闭环 [19][20] 世界模型的本质与行业分歧 - 世界模型的核心是帮助机器人理解世界,其不仅是“像人”,更要在认知上接近人,能理解、预判并在物理世界中行动 [21] - 行业对世界模型尚无统一定义,公司区分了面向娱乐的视频生成模型和面向机器人操作的模型,后者强调严格的物理一致性与时空一致性 [24][26][27] - 世界模型被视为具身智能的必选项,而非类似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选择分歧,因为它是实现机器人开放世界行动可靠性的基础 [20][21] 世界模型的三种用途与进化方向 - 世界模型主要用途包括:与机器人大脑形成闭环互相促进、直接生成机器人训练所需的轨迹数据、作为机器人操作模型的一部分具备物理理解与控制能力 [25] - 公司当前世界模型基于视频生成的DiT架构,但未来可能采用全新架构,以更好地注入物理约束,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等 [27][28] - 世界模型的应用处于早期阶段,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以支持从工业场景向更复杂的商业和家庭生活场景拓展 [28][29][31] 数据、算力与智能涌现的挑战 - 具身智能尚未出现类似ChatGPT的“突破时刻”,因其数据主要为轨迹数据,数据量级、采集难度和成本远高于语言模型,进化更慢 [14] - 目前无人能准确给出具身智能的“Scaling Law”,即智能能力随数据、算力、算法增长的规律,其是否存在及曲线形态均为未知 [20] - 公司使用“百卡级”算力训练出2B、7B、14B规模的世界模型,并在多项主要指标上超过SOTA模型,如英伟达的Cosmos Predict 2 [16]
独家|对话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TO唐剑:世界模型有望带来具身智能的“DeepSeek时刻”
虎嗅· 2025-10-23 15:06
文章核心观点 - 世界模型被视为推动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路径,有望带来类似DeepSeek的低成本、高性能突破 [1][9] - 具身智能的复杂度远超自动驾驶,是智能系统的“天花板级”挑战,其发展更依赖长期数据积累而非短期突破 [7][8] - 公司通过“双模驱动”架构和引入奖励机制,在有限算力下开发出性能超越SOTA的世界模型 [9][10][11] 技术理念与方法 - 倡导“经验驱动”的控制方式,通过历史数据学习控制规律,而非依赖精确的数学建模 [3][4] - 以游泳运动员训练类比AI学习过程,强调通过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而非先掌握理论 [5] - 在自动驾驶领域验证了端到端控制架构的有效性,并将其思路延伸至具身智能 [6] 世界模型的技术特点 - 采用世界模型与多模态大模型相互促进的“双模驱动”结构 [9][11] - 引入奖励机制和基于强化学习的微调,形成自我优化闭环 [9][10][11] - 使用GRPO算法微调多模态大模型,实现认知与物理交互的紧密闭环 [11][12] - 当前模型基于DiT架构,但未来可能迭代全新架构以更好捕捉物理规律 [19][20] 世界模型的应用价值 - 主要用途包括:与机器人大脑形成闭环、直接生成训练数据、作为机器人操作模型的一部分 [17] - 核心目标是提高机器人在开放环境中的泛化能力,这对商业和家庭场景至关重要 [21][22] - 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等技术,让机器人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多种方案并选择最优路径 [11][1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具身智能尚未出现类似ChatGPT的“突破时刻”,数据量级、采集难度和成本远高于语言模型 [8][9] - 行业目前缺乏明确的Scaling Law,智能能力随数据、算力增长的规律未知 [13] - 世界模型在物理规律和时空一致性方面要求远高于视频生成模型 [18][19] - 具身智能落地将经历工业场景、商业场景、家庭生活场景三个阶段 [21]
300353,连投三家具身智能核心企业
上海证券报· 2025-10-02 15:19
公司战略投资布局 - 东土科技通过参股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安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及领投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A轮融资,深度布局具身机器人领域[2] - 公司对具身智能领域的布局涵盖硬件本体厂商、软件模型底座及场景型厂商,生态协同意味突出[2] - 通过参股上述企业,公司可聚焦运动控制、工业训练场景等关键环节,初步搭建技术研发与场景应用合作网络[4] 投资标的分析:逐际动力 - 逐际动力聚焦打造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并衍生了双足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其创始人张巍为南方科技大学长聘教授,在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等领域有长期研究[2] - 公司获得阿里巴巴、京东、联想创投、招商局创投、蔚来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投资[2] - 逐际动力在具身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领域国内领先,自研算法可实现高动态平衡与复杂地形适应,还打造了标准化机器人本体及AI工具链[2] - 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Oli可全自主完成网球识别、跟踪、捡球、放置等动作,基于主动感知的全身移动操作技术,全程自主完成,零动捕数据、非遥操[3] 投资标的分析:安努智能 - 安努智能作为智元机器人参股的场景型厂商,深耕具身机器人工业等领域场景化落地,于2025年7月在富临精工绵阳工厂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作业,并完成批量商业化订单[3] - 公司主要负责收集垂直场景的数据,并以此数据反向定义模型,填补从机器人本体到实际场景落地的中间空白[3] - 该公司由智元机器人、富临精工、巨星新材料等产业领导者和自动驾驶行业量产老兵共同创建[3] 投资标的分析: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国内首个国地共建具身智能产研平台,汇聚行业龙头资源,主攻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已推出"天工"机器人本体及"慧思开物"具身智能平台[5] - 该中心的"天工"机器人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斩获冠军[5] - 该中心在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具备显著的资源整合与场景落地优势[5] 公司核心技术定位 - 东土科技构建了以自主可控鸿道AI机器人操作系统和宽带工业神经网络体系为核心的AI驱动具身机器人方案[5] - 公司目前不直接生产人形机器人本体,核心价值体现在底层技术支撑层面,鸿道操作系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具备完全自主可控属性[6] - 公司AUTBUS总线网络是国内唯一获国际标准的总线技术,与鸿道操作系统共同构建具备时间确定性网络与计算能力的机器人电子架构[6] - 鸿道Intewell操作系统是具身智能机器人全栈技术的核心,向上支撑多样化智能应用,向下适配各类具身硬件,是构建产业生态的基础[6]
全国技能大赛上,北京成果展示派出氢动力机器狗和“天工”机器人
新京报· 2025-09-20 22:40
前沿科技展示 - 氢动力机器狗搭载先进氢燃料电池系统 使用矿泉水瓶大小氢燃料储备瓶 可应对复杂地形 轻松跨越20度陡坡和30厘米台阶 静态站立续航8小时 动态行走续航5小时 工作温度低至零下40℃ 主要应用于工业巡检和家庭陪伴领域 [1] - "天工"人形机器人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 具备舞蹈互动功能 在2024年4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获得冠军 [1] 人工智能应用 - AI考试系统专为家政人员设计 支持语音交互考试模式 可识别国内40多种方言 识别准确率达99% 解决文字输入和阅读困难问题 [2] 传统工艺传承 - 官式琉璃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使用北京门头沟黑色坩土泥 经1050℃煤烧7-15天素烧后挂釉 再经980℃柴烧1天制成彩色琉璃 产品包括故宫 天坛等建筑琉璃瓦及太和殿微缩版十一脊兽等文创作品 [3] 咖啡行业发展 - 咖啡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消费主力军为年轻人 咖啡师人才供不应求 企业直接向学校招聘 专业报考火爆 每年招满 [4] - 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出咖啡师冠军 首创黑啤特调咖啡及love系列咖啡豆 体现技能人才转型成功案例 [3][4] 展会整体展示 - 全国技能大赛设置四大展区 展出卫星返回舱 国产芯片 "奋斗者"号模型等高精尖实物 并推出AI智能眼镜学习心肺复苏 仿真无人驾驶 盾构机模拟工作等互动项目 [4]
北京派出105名选手参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00”后超六成
新京报· 2025-09-11 22:39
赛事概况 -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于9月19日在郑州开幕 设置106个比赛项目(66项世赛选拔+40项国赛精选)[1] - 北京代表团105名选手参与96个项目角逐 涵盖机电一体化/工业4.0/珠宝加工等优势领域[1] - 大赛采用"赛展演会"集成模式 配套技能成果展/绝技绝活展演/技能强国论坛等活动[3] 参赛阵容 - 北京代表团64名"00后"学生选手来自工业技师学院/科技职业大学等院校[2] - 选手年龄跨度为17-48岁 含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及院校师生[2][3] - 工业4.0赛项选手贾震鹏/孙慧轩曾获上届大赛第11名优胜奖[2] 技能人才储备 - 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量超300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达124万人[2] - 通过集中训练/外省拉练/行业邀请赛等多阶段强化集训提升竞技水平[3] - 月嫂从业者郭俊娜通过赛前集训更新技能并强化理论学习[3] 技术展示亮点 - 北京展区以"京彩匠心 技星闪耀"为主题 呈现4项重器:天工机器人/京东方裸眼3D/国礼四面方尊/国礼繁花手包[3] - 展示127位技能之星 融合京韵传统与现代科技元素[3] - 非遗技艺"赛璐珞动画绘制工艺"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实现技术复原与审美创新[4]
松延动力CFO韩深任:自研硬件本体和算法,已支持机器人高度集成和智能化
新浪科技· 2025-08-29 16:43
北京机器人产业政策与生态 - 北京市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 构建机器人产业生态 培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 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 均居全国首位 [3] - 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增长50% 2025年上半年增长40% 产业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3] - 北京市将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 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推动产业从研发向规模化应用迈进 [5] 企业技术与产品突破 - 银河通用Galbot G1机器人获得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场景赛药品分拣冠军 已与合作伙伴打造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智慧药房解决方案 新店面部署仅需两天 [2] - 松延动力自研硬件本体和运动控制算法 N2机器人获自由体操冠军 E1机器人以1.25米成绩夺立定跳远冠军 [3] - 加速进化T1机器人助力各国队伍赢得足球3V3和5V5赛事全部奖牌(2金2银2铜) 团队融合清华硬核技术与互联网产品思维 [4] 商业化应用进展 - 银河通用已获100家机器人零售仓门店订单 计划年底全国投用 北京地区近十家门店常态化运营 每家40平方米门店配备超5000种药品 由单台Galbot管理 [2] - 银河太空舱智慧零售解决方案最小仅9㎡空间 可全天候自主运营 预计日均服务2000人次 订单量500单 [2] - 云迹科技机器人落地全球30000多家酒店医院工厂等场景 2024年单日最高在线机器人数量达3.6万台 全年完成超5亿次服务 行走2033万公里 [4] 技术创新体系与人才优势 - 北京市确立具身智能为核心发展方向 形成大脑一小脑一本体协同创新路径 [4] - 北京人才和高校密集优势突出 成为机器人研发长跑的领跑关键 [3] - 加速进化团队多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字节跳动 小红书等互联网企业 形成复合架构推动技术应用转化 [4] 未来发展规划 - 北京将面向全球开放酒店餐厅等公共服务场景 打造机器人+智慧生活方案 [5] - 支持建设机器人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 优化津冀产业布局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5] - 全市支持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 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完成首试首用 [4]
从世界工厂到科创中心 折射深圳创新“三级跃迁”
证券时报· 2025-08-26 02:21
深圳创新历程与产业跃迁 - 深圳创新体系经历45年发展 从低端制造演进至多产业共生的创新雨林生态 当前以平均每天约580件专利授权量体现创新速度 [2][11] 产业跃迁第一阶段:要素集聚(1979-1990年代) - 通过三来一补模式奠定工业基础 1994年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占广东省三分之一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48% 出口总额和就业人数均占40%左右 [3][4] - 中集集团1980年引进丹麦技术生产标准集装箱 1996年成为全球集装箱产量第一企业 打破日韩垄断 [4][5] 产业跃迁第二阶段:链式突破(1980年代末-2000年代) - 实施外引内联策略 吸引中航技 中电等央企入驻 建立纺织服装和电子配件为主的轻工业体系 [6] - 企业纵向深耕实现国产替代 中金岭南开发陶瓷过滤机价格仅为进口设备八分之一 性能实现超越 [7] - 横向拓展产业链 中集集团从集装箱延伸至商用车 船舶 海上平台等30余项明星产品 中金岭南从铅锌铜拓展至金银镓锗等稀有金属 [8] 产业跃迁第三阶段:生态创新(当前阶段) - 形成创新雨林生态 华为鸿蒙系统研发投入超数百亿元 代码量达1.3亿行 已开发矿鸿 电鸿等行业定制系统 [10] - 政府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 2024-2026年建设方案支持全球低空经济发展 同步推进汽车城 超充之城等多元生态建设 [11] - 企业通过资本纽带构建技术生态 云天励飞投资岍丞技术 智慧互通等产业链企业 推动AI芯片在智能穿戴 交通领域应用 [10] 创新成果与产业影响 - 优必选天工机器人2025年以21.5秒成绩获得人形机器人百米短跑金牌 体现全自主导航系统技术突破 [2] - 2025年前5个月深圳专利授权量达87,152件 创新体系从世界工厂向科创中心转型 为全球提供创新发展样本 [11]
第15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汇聚人工智能新成果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11:48
展会规模与参与企业 - 第15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确定中外参展企业1029户 其中东北亚 欧美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港澳台地区企业275户 [1] - 展会设置线上线下展位 集中展示7万余种中外品牌商品 [1] - 现代化产业馆吸引7家世界500强企业(华为 中石油 中石化 大疆 中粮等)和8家中国500强企业(理想 蔚来 小鹏 中国重汽等)及13家吉林省重点企业入驻 [1] 前沿科技展示 - 近200个展位专门展示人工智能及相关产品 [1] - 日耀光电展示国际领先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及一体式检测装备 新型功能材料 [2] - 中车长客展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和时速450公里动车组CR450BF [2] - 亦庄机器人展示全球首个"一脑多能"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及自研"天工"机器人(全球首例半程马拉松完赛夺冠) [2] 展馆主题与特色 - 现代化产业馆重点展示传统产业升级案例 新生产力成果和创新生态合作体系 [1] - 开放合作馆推动区域资源共享 吉林高质量发展成果展区通过VR互动 非遗技艺等展示地域产业优势和文化特色 [2] - 新消费新服务馆涵盖智慧零售 数字文旅 健康服务等领域 特斯拉 西门子 飞利浦 华为 京东等企业确认参展 [3] - 国际及港澳台商品馆汇聚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特色商品 促进中外商品流通与文化交融 [3] 重点企业与产品亮点 - 特斯拉展出赛博越野车 宇树科技展示人形机器人G1和仿生四足机器人Go2表演 [3] - 东北亚经贸合作成果展区重点展示珲春 圈河口岸 格林伍德园区 中韩示范区平台及LG新能源 联合飞机等企业合作成效 [2]
参赛队谈机器人运动会:检验自身、学习交流、共同进步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11:31
行业活动概况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于8月14日至17日在北京国家速滑馆举行 包含26个赛项和400多场比赛 [1] 参赛企业技术展示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派出天工机器人参与跑步项目 天轶机器人参与物料整理赛 [2] - 河北科技大学展示自研篮球机器人参与外围赛 [4] - 城市之间科技队派出四台机器人参加100米和"灵机一动"比赛 [8] 行业技术发展意义 - 运动会提供同台竞技平台 通过竞争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2] - 活动推动多学科交叉实践 提升工程创新能力 [4] - 国际舞台促进全球同行交流 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向智能化和实用化发展 [7] 人才培养与行业生态 - 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前沿水平 开阔技术视野 [4] - 期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人工智能领域 形成行业文化趋势 [4] - 活动展示中国机器人技术走向世界前列 体现科技力量突破与凝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