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保险
搜索文档
以金融之力护牢“粮袋子”守好“钱袋子”
金融时报· 2025-10-20 10:12
一方面,要在科技赋能上再深化,从"灾后精准赔"迈向"灾前智能防"。应持续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数据 平台建设,融合气象、土壤、遥感等多源信息,建立更灵敏的灾害预警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预 判风险,引导农户科学防灾,并推动保险产品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风险管理转变。 长期以来,"散户多、地块散"是农险理赔的痛点。如今,科技正成为破题的关键。各地保险公司依 托"天空地一体化"农险查勘定损体系,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航拍精准锁定受灾地块,结合人工核查实 现高效定损,大幅提升农险理赔的效率与科学性。热力图生成、数据实时分析、智能算法测算等技术, 不仅大幅提升了理赔效率,更以其客观公正性,为"精准理赔"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山东省无棣县种粮大 户张胜彬为例,连日降雨导致其种植的1700亩玉米地积水,预估损失超30万元,保险机构工作人员通过 卫星遥感结合无人机巡查,迅速完成了查勘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保险业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开通24小时理赔绿色通道,提升理赔效率。截至10月16日, 河南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1.5亿元,其中,预赔款占已支付赔款的80%,当前理赔进度超60%,赔款 迅速直达受灾农户手中。截至10月16日,青岛市秋粮 ...
面对连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中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多措并举为秋收提供风险保障
齐鲁晚报· 2025-10-11 19:40
公司应对措施与服务保障 - 公司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部署专项服务,要求各级机构保障民生需求,并对秋粮收获的科学防损和理赔查勘做出统筹安排[2] - 公司开通秋粮理赔服务绿色通道,16家地市机构员工提前结束假期重返一线,帮助农民排水除涝、抢收秋粮,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户传递精准气象信息[2] - 公司组织331个三农服务站点,配合政府部门指导农民科学抢收,并聘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普及减损知识和报案流程[3] - 公司采用无人机查勘加APP定损等空天地一体化先进模式提高理赔查勘工作效率,并为承保的113万亩玉米分类给出秋收应对策略[3] - 公司积极租赁和调度收割机械与烘干设备帮助农民抢收和烘干,并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承保理赔双精准服务,以尽快兑付赔款支持秋种[4] 保险产品与风险保障 - 公司作为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承保方,共承保政策性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684万亩,累计承担灾害损失保障61亿元[4] - 公司在聊城市阳谷县将216万亩政策性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升级为政策性玉米收入保险,使保障程度在205亿元基础上再提高1080万元[4] - 公司针对种植成本提高的情况,推出秋粮收获期降雨指数保险、收入补充保险、产量保险等商业性附加产品,今年共承保商业性秋粮保险3367万亩,承担风险保障211亿元[4] - 公司通过政策加商业保险双轮驱动,构建多层次、全流程的秋粮作物风险保障体系,以化解增产不增收矛盾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4]
面对连阴雨天气带来的影响——国人寿财险山东省分公司多措并举为秋收提供风险保障
齐鲁晚报· 2025-10-11 15:02
公司应对措施 - 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双节期间服务与发展工作 要求各级机构以服务民生为宗旨 并对秋粮科学防损和理赔查勘做出统筹安排 [2] - 开通秋粮理赔服务绿色通道 农险条线和理赔人员轮流值守 每日以工作动态上报进展 16家地市机构员工提前结束假期返岗帮助农民排水除涝和抢收秋粮 [2] - 组织331个三农服务站点配合农业农村部门技术指导意见 组织专业人员并聘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 通过现场指导普及减损知识和报案流程 [3] - 采用无人机查勘加APP定损等空天地一体化先进模式提高理赔查勘工作效率 在德州市平原县为承保的113万亩玉米分类提供秋收应对策略 [3] - 积极租赁和调度收割机械与烘干设备帮助农民抢收烘干 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承保理赔双精准服务 确保赔款快速兑付以支持秋种资金需求 [4] 风险保障体系 - 作为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承保公司 共承保政策性玉米水稻大豆花生等秋粮作物684万亩 累计承担灾害损失保障61亿元 [4] - 在聊城市阳谷县将216万亩政策性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升级为政策性玉米收入保险 使保障程度在205亿元基础上再提高1080万元 [4] - 推出秋粮收获期降雨指数保险收入补充保险产量保险等商业性附加保险产品 今年共承保商业性秋粮保险3367万亩 承担风险保障211亿元 [4] - 构建政策加商业保险双轮驱动的多层次全流程秋粮作物风险保障体系 化解增产不增收矛盾 保障总保额不高于市场价值前提下由农户自选投保 [4] 信息服务与技术应用 - 利用气象部门信息第一时间获取当地精准气象数据 并通过三农服务站工作群公众号广播等方式传递到每户农户 让农户提前做好抢收准备 [2] - 依托卫星遥感全域扫描识别和动态监测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情况 及时将相关信息提供给相关村镇和农户 以便适时进行抢收抢种 [2]
破解林业发展风险难题 林业保险产品体系持续扩容
金融时报· 2025-09-17 17:03
政策支持与行业导向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15项金融支持措施,探索构建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和责任保险在内的森林保险产品体系[1] - 政策鼓励创新“森林保险+”模式,发挥保险融资增信作用,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1][4] - 支持开展国家储备林保险、经济林保险、林下经济保险、古树名木保险、林业碳汇保险等多元化保险产品[4] 林业经济规模与风险特征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13万亿元,同比增长5.3%,预计2030年总产值可能达1.5万亿元[2] - 林业生产具有长周期、高风险特性,易受台风、暴雨、暴雪、干旱、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影响,例如今年夏季台风导致海南部分产业减产超40%[2] - 市场波动带来经营风险,木材及林产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宏观经济、贸易政策影响,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3] 保险产品创新与实践案例 - 山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额由每亩1000元提高至1200元,预计2025年将为全省森林多增加250亿元风险保障,总保障额度达900亿元[4] - 广西2024年政策性森林保险参保面积1.45亿亩,同比增长1.4%,实现所有市县全覆盖,保费补贴2.64亿元,提供风险保障1530亿元[4] - 山西省推出“林下经济保险套餐”,为中药材种植户提供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保障,带动新增林下经济参保面积28万亩[5] - 贵州省为13.75万株古树名木统一购买保险,总保额37.2亿元,单株保费约62元,保障范围扩大三成以上[5] 行业挑战与优化方向 - 传统森林保险产品对生态价值、碳汇价值等新兴领域保障相对薄弱,产品定价未充分考虑实际损失价值和区域风险特征[6] - 建议采用“主险+附加险”灵活模式,主险覆盖火灾、病虫害等核心风险,附加险延伸至意外天气灾害等次要风险[6] - 需科学厘定差异化保险费率,按树种、林龄、区域等维度细分风险等级,并建立费率动态调整机制[7] - 科技赋能提升定损理赔效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精准测量损失,缩短理赔周期,降低定损成本[7]
闫兴:金融服务助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经济日报· 2025-08-26 08:07
金融服务现状与挑战 - 金融机构已开发特色农业产业金融产品但未深度嵌入产业链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 未形成产业链整体支持最大合力 [1] - 金融服务助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存在产融对接难 融资增信难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 - 农村征信体系和要素市场建设起步较晚 涉农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 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 [2] - 涉农数据采集成本高导致信息碎片化严重 推高涉农贷款风险 [2] - 特色农业创新险种以分散性实验性小规模开展为主 具有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特征 对财政补贴依赖度高 [2] - 财政农险补贴拨付不及时导致保险公司拓展意愿不强 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意识弱 特色农业保险增品扩面较难 [2] 政策建议与解决方案 - 打造产业集群+链长银行+金融方案新模式 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试点遴选链长银行 [3] - 加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行业研究 针对产业链经营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整合信贷保险担保贴息等工具 [3] - 设计多样化差异化金融产品 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增强金融服务针对性和适配性 [3] - 支持培育核心链主企业 通过龙头带动和链条整合打通融资信息壁垒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3] -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核心交易数据的融资产品 提供灵活高效信用支持 [3] - 完善风险缓释措施 整合涉农补贴资金 运用融资担保农业保险风险补偿资金池组合工具 [3] - 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农村特色产业 鼓励监管机构强化正向引导 [3] - 完善金融服务创新激励机制 引导推出更多普惠信用产品 加大首贷客户支持力度 [3] - 适当提高单户信用额度 有序扩大普惠服务覆盖面 [3] - 创新组合担保方式 对无法提供标准化抵押物主体追加保证担保或生产要素等非标准债权资产抵押 [4] - 适度放宽准入条件 提高授信额度 简化业务流程 提升融资服务可得性和满意度 [4] - 支持保险公司创设推广普惠性涉农配套保险产品 重点研发收入保险产量保险指数保险地理标志保险等创新险种 [4] - 推进农业保险服务向特色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4] 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繁重任务在农村 需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 - 需充分发挥金融等要素作用 打通金融服务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堵点难点 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1] - 需深化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联动 助力特色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