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灾减灾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千方百计打好秋收秋种这场硬仗
新华社· 2025-10-28 11:16
天气影响与秋收挑战 - 黄淮海地区遭遇多年少见的持续连阴雨,导致部分农田积水、土壤偏湿,机械下地困难 [1]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但面临农田渍涝、农机难下的不利局面 [1][2] - 各地采取应对措施,包括科学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改装收获机械、组织人工抢收,以减轻田间损失 [1] 秋粮收储与食品安全 - 需扎实做好秋粮收储工作,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1] - 在加大市场化收购力度的同时,有序开展政府储备轮入,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稻谷托市收购 [1] - 组织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1] 冬小麦播种与部门协作 - 当前重中之重是抓好冬小麦播种工作,秋冬种事关明年粮食生产开局 [2] - 需加强农业农村、气象、财政等多部门协作,全链条发力 [2] - 指导农民在墒情适宜时腾茬散墒、翻耕整地,并帮助选好晚播品种、施足底肥、提高播种质量 [2] 农业基础设施与长远规划 - 各地需加强秋冬农田水利建设和平原涝区沟渠疏浚治理,抓紧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设施 [2] - 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 [2] - 此举旨在进一步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
新华时评|千方百计打好秋收秋种这场硬仗
新华社· 2025-10-27 22:07
秋收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 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连阴雨,导致部分农田积水和土壤偏湿,机械下地困难[1] - 各地采取应对措施包括科学调配履带式收割机、改装收获机械、组织人工抢收以在雨中夺粮[1] - 对已收获秋粮进行抢时烘干晾晒,旨在减少粮食霉变发芽,减轻田间损失[1] 秋粮收储与食品安全管理 - 秋粮收储工作需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加大市场化收购力度并有序开展政府储备轮入[1] - 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及时启动稻谷托市收购,以保护农民利益[1] - 组织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严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市场和食品企业[1] 冬小麦播种与部门协作 - 全国秋粮收获已过八成,当前重点是抓好冬小麦播种工作,事关明年粮食生产开局[2] - 需加强农业农村、气象、财政等多部门协作,全链条发力[2] - 农业和气象部门需监测土壤墒情,指导农民在墒情适宜时翻耕整地[2] 农业技术指导与财政支持 - 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力量下沉一线,指导农民选好晚播品种、施足底肥、提高播种质量[2] - 利用中央财政相关政策资金,保障秋冬种农资供应[2] 农田水利建设与长期规划 - 各地需加强秋冬农田水利建设,疏浚平原涝区沟渠,修复水毁灾损水利工程设施[2] - 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2] - 目标为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
为啥我们至今还没挣脱 “靠天吃饭”?
虎嗅· 2025-10-23 15:32
2025年黄淮海主产区秋收面临的极端天气挑战 - 黄淮海主产区正面临近年来罕见的"旱涝急转"严峻考验,秋收极为艰难[3] - 入夏后河南、陕西等主产区率先遭遇干旱,6月至8月河南降水偏少两成多、气温偏高,部分地块干裂[4] -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因干旱灾害造成1875.7万人次受灾,因旱饮水困难牲畜达357.4万头(只)[5] 旱涝急转的具体表现与数据 - 刚过9月,河南天气骤变,降水猛增,田间从"缺雨"转为"涝灾"[7] - 9月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和黄淮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到4倍,降雨日数偏多8到24天,日照偏少三成至八成[8] - 9月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1961年以来同期之最,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9] - 山东情况更为严峻,9月1日至10月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49.1毫米,约为常年3.7倍[10] 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 连绵阴雨导致田间道路泥泞不堪,农机寸步难行,轮式收割机无法进地,玉米、花生等粮食几乎全烂在地里[12][14][17] - 潮湿环境引发根腐病,导致花生等地下果实腐烂,玉米因授粉不良无法正常结棒,黄豆结荚数量减少或籽粒干瘪[22][23] - 雨水浸泡后的粮食难以晾晒,极度潮湿的粮食堆在一起迅速霉变,霉变玉米、大豆每斤只能卖两三毛钱[25][28] - 山东、河南等地的冬小麦播种期已推迟近半个月,北方气温下滑可能对播种质量带来更严重影响[19] 应对措施与资源调配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求黄淮海地区供销合作社抓住降水间歇期组织抢收,并统筹烘干资源开展异地烘干、代烘干等业务[34] - 山东省紧急拨付专项资金支持抢收抢烘,统筹调动全省1312支农机应急抢收服务队和526个区域农机服务中心[36] - 山东投入大量履带式收割机,并接收来自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近900台履带式收获机进行跨区支援[37] - 河南省调拨省内自有7980台履带式收割机,并从江苏、湖北等省引进3000多台履带机进行支援[38] - 截至10月16日,河南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秋收基本结束[39] 农业现代化与气候韧性的系统性短板 - 农业仍处于"半机械化"状态,耕地、播种、施药、收割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晾晒和加工处理环节高度依赖人工[43][44] - 抗旱排涝设施、特殊农机装备(如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仓储能力未能与频繁的极端天气同步升级[45] - 从预警信息传递到农机具跨区调度,农业的整体应急响应机制仍显迟缓[46] - 精准化、前置化的农业服务未能全面普及和系统化部署,基层农业服务体系能力建设相对滞后[52] 国内外创新实践与经验借鉴 - 山东金乡、郓城等地尝试用农业无人机搭载特制吊筐在泥地里抢收鲜食玉米,单机一次可吊约70kg,3分钟往返[48][49] - 浙江龙游县搭建"智慧粮脑"数字农业服务系统,通过精准预警帮助农户在寒潮前采取保护措施[50] - 青海门源县气象局通过优化作业点布局、升级装备,有效组织防雹作业保护农作物[51] - 日本通过《农业灾害补偿法》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风险共担机制,法国发展成熟的农业互助保险体系[53] - 澳大利亚将抗旱理念从应急救援转向风险管理,美国在应对灾害时强调"预防重于保险,保险重于救灾"[54][55] 构建气候韧性农业体系的方向 - 加快构建更具气候韧性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全链条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升级[57][58] - 需建立更精准的灾害预警与响应机制,发展"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体系,弥补当前最薄弱环节[58] - 将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深度融入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之中,实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根本性转变[59]
以金融之力护牢“粮袋子”守好“钱袋子”
金融时报· 2025-10-20 10:12
财政资金支持 - 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等7个受灾省份[1] - 财政资金用于加快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以保障秋粮收获[1] 农业保险理赔 - 农业农村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部署农业保险理赔工作,要求开通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1] - 河南省秋粮保险已支付赔款11.5亿元,其中预赔款占比高达80%,当前整体理赔进度超过60%[3] - 青岛市秋粮作物查勘进度超过90%,估损金额达1.03亿元,已决赔款626.42万元,预赔付829.30万元[3] - 保险机构将理赔服务纳入秋粮抢收抢烘应急机制,显著提升服务时效[1] 银行信贷支持 - 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农业全产业链,精准对接粮食收购、加工、存储等环节的资金需求[2] - 农业银行河南分行新增农机贷款超过2亿元,以保障农户在机械化作业与烘干方面的紧急需求[2] 科技应用提升效率 - 保险行业依托“天空地一体化”农险查勘定损体系,利用遥感卫星和无人机航拍精准锁定受灾地块,结合人工核查实现高效定损[2] - 应用热力图生成、数据实时分析、智能算法测算等技术,大幅提升理赔效率与客观公正性[2] - 以山东无棣县种粮大户为例,其1700亩玉米地受灾预估损失超30万元,保险机构通过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迅速完成查勘[2]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在科技赋能上深化,推动“天空地一体化”数据平台建设,融合多源信息建立灾害预警模型,实现从灾后赔偿向灾前预防转变[3] - 行业需在产品服务上创新,针对不同风险特点开发多样化保险产品,并探索“保险+信贷+期货”等联动模式,提供全产业链综合金融解决方案[4]
新闻1+1丨应对连阴雨,如何“抢”秋收?
央视网· 2025-10-14 06:35
秋收现状与短期应对措施 - 全国秋收进入关键阶段,但部分地区受农田渍涝和农机难下影响,秋收进度受阻并给秋种带来困难[1] - 河北省秋收已完成近八成,当地持续阴雨天气已趋于结束,但未来几天预计仍有降雨[3] - 为应对秋收难题,河北正积极协调受力面大的履带式收割机进行抢收,并统筹调度全省各市资源形成互助机制[3][5] - 除收割机外,烘干设备在当地也很短缺,河北多地采取人机协同的方式收获玉米以弥补设备缺口[5] 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长远规划 - 从长远看,需加快农田沟渠连通整治,特别是在毛渠建设方面,并启动冬季农田水利建设以打通干支斗农毛渠系,提升灌排能力[7] - 计划通过区域农业应急服务中心提升抗灾应急能力,包括提高补贴比例以动员群众购买履带式收割机,并加大烘干设备的购置[7] - 在品种方面,将重点从玉米的耐高温、抗干旱等方面加强选育,通过提高品种抗性来增强农作物自身的抗逆能力[7] - 专家指出,随着气候变化,极端事件频发,需有一系列适应措施,包括在北方低洼地区考虑逐步增加水稻种植[8][12] 农业预警监测与灾害应对体系 - 应对农业灾害需做好预测、预警、预案三方面工作,尽管气象部门预报精准度已提高,但长期预报仍是难题[11][13] - 预警信号需有效传递至每一农户,使其能及时采取措施,并且各级都要编制灾害预案,明确防、抗、救的配套措施[13][14] - 在水利和农机方面,北方需弥补防涝短板,南方需弥补抗旱短板,农机装备也需适应气候变化趋势[12]
时刻绷紧农业防灾减灾这根弦
经济日报· 2025-10-14 06:07
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与现状 - 气象灾害是造成粮食减产的最重要因素,其发生迅速且影响巨大,若无充分准备将对农业造成严重冲击 [1] - 当前行业在粮食烘干、仓储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区域专业化防灾减灾力量不足、基础投入不够、应急队伍欠缺 [1] -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且降雨带北移,使得现有短板问题更加凸显 [1] 灾中应急与抢收抢烘措施 - 中央财政已迅速下达4.84亿元救灾资金以支持秋粮抢收抢烘工作 [1] - 受灾地区通过改造升级农机具(如小轮改大轮、双驱改四驱、换装三角履带)来解决雨后收获机下地难、作业难的问题 [2] - 行业需抓紧调度履带收割机与移动烘干机支援短缺地区,并调动各类服务组织积极抢时烘干 [2] 灾后补偿与粮食收购机制 - 农业保险是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工具,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已扩大至全国所有地区 [3] - 当前连阴雨灾害理赔存在查勘定损难度大等问题,保险机构需开通绿色通道,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 [3] - 需推动政策性收购与市场化收购协同,支持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并稳妥解决不达标粮食的收购问题以防范籽粒发芽霉变 [3] 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需高度重视降雨带北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4] - 行业应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 [4] - 需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4] 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投入重点 -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是未来投入重点,需按照“平急两用”思路加快补上沟渠连通、烘干仓储等短板,建设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4] - 装备提升至关重要,履带式收割机和烘干塔等设备对潮湿田间作业和快速收储具有关键作用,这些需依靠农业社会化服务来实现 [4]
面积增、长势好,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1:35
秋粮收获进度 - 全国秋粮收获近两成,中稻收获过三成,玉米大豆过一成 [2] - 西南地区秋粮收获近六成,长江中下游过两成,华南、西北近两成 [2] - 四川秋粮收获近八成,湖北一季稻收获过四成,玉米收获过八成,大豆收获近八成,湖南一季稻收获过八成,贵州秋粮收获过八成 [3] - 云南秋粮收获1100余万亩,新疆收获400余万亩,青海收获约380万亩 [3] - 南方中稻收割进度接近40%,东北地区水稻收割进度不足10% [4] 秋粮面积与长势 - 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 [2][4] - 黄淮海主产区玉米灌浆充分,种植面积较往年有所增加,东北地区玉米籽粒饱满度优于去年同期 [5] - 南方晚稻抽穗扬花顺利,江西、湖南等产区优质新品种长势突出,东北一季稻逐步成熟,黑龙江等地新品种抗逆性强 [5] - 江苏地区新季粳稻长势良好,10月中旬前后进入收获期 [4] 秋粮品质与单产 - 玉米籽粒乳线消失进程加快,容重提升2—3个百分点 [5] - 水稻垩白度降低,整精米率提高1—2个百分点,优质稻占比进一步扩大 [5] - 从已上市产区看,今年水稻单产水平有所提高,总产或将增长 [5] 农机应用与科技支撑 - 全国已投入1000万台(套)农机具参加秋收、秋耕、秋种作业 [6]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6] - 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延长灌浆10天左右,机收损耗率降至2%以下 [7] - 通过“农机E通小程序”等平台实现农机智慧调度,农机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上 [8] 田间管理与防灾减灾 - 农业农村部推行“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覆盖率显著提升,病虫害防控时效较往年有所提升 [5] - 各地加强监测预警,对秋收期间天气、病虫害等因素做预警,并协调配备仓储设施以减少损耗 [8] - 相关部门建议依托人工智能预报系统,强化1—30天灾害预警,并建立“预警+农机调度”联动机制 [9]
新华全媒+丨丰收在望 各地多举措抓好秋粮生产
新华社· 2025-09-16 22:45
秋粮生产情况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共种植7万亩作物 其中玉米3万亩 大豆4万亩 秋收比往年提前约半个月[1] -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夏玉米播种面积32.18万亩 目前已进入灌浆期[4] - 黑龙江省布设1万名村级植保员和3.2万台各类监测设备 实现对39种主要农作物和130多种病虫害的全覆盖实时在线监测[5] 农业管理措施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组建"1+1"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 为种植户量身定制管理方案 服务延伸至采收仓储全环节[2] - 桓台县统一购置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由专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秋粮"一喷多促"作业 已完成全部作业任务[4] - 各地积极做好病虫害等灾害防范 通过智慧植保服务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5] 粮食收购体系 - 四川三台县台沃集团施行订单农业 为农户提供优良稻种和机械整地 工厂化集中育秧 无人机植保 机械化收割等托管服务[6] - 台沃集团设定比市场价更高的最低保护价进行定向收购 在全县覆盖农田面积14万亩 预计今年可收购3万吨稻谷[6] - 各地精心组织秋粮收购确保农民售粮顺畅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6]
丰收在望 各地多举措抓好秋粮生产
新华社· 2025-09-16 22:27
秋粮生产总体进展 - 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正落实增产措施以确保丰产丰收 [1]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恒山玉米专业合作社秋收比往年提前约半个月,因积温偏高导致作物成熟提前且长势好于往年 [1] - 该合作社共种植7万亩作物,其中玉米3万亩、大豆4万亩,大豆收获已于14日启动,玉米收割于16日开始 [1] 田间管理措施 -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组建服务团队为种植户定制管理方案,服务延伸至采收和仓储全环节以助力农户降本增效 [2] -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夏玉米播种面积32.18万亩,已统一购置药剂并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完成秋粮“一喷多促”作业任务 [2]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 - 黑龙江省通过智慧植保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病虫害实时在线监测,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动态并发布预警 [3] - 全省已布设1万名村级植保员和3.2万台监测设备,对39种主要农作物和130多种病虫害进行全覆盖监测 [3] 秋粮收购与农民收益保障 - 四川省三台县正紧张进行秋粮收获,粮食收购企业台沃集团施行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稻种及机械化托管服务 [4] - 台沃集团对稻谷进行定向收购,设定高于市场价的最低保护价以保障农民收益,预计今年在全县覆盖14万亩农田并收购3万吨稻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