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羚珑
搜索文档
“双11”迈入效率竞争新阶段:AI与即时零售重构增长逻辑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0-17 00:11
行业竞争策略转变 - 电商平台竞争从追逐流量规模转向以技术驱动和效率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增长模式 [1] - 平台竞争从价格战、流量战升级为技术、效率和体验的综合较量 [1] - 大促周期延长,从单日促销延伸为持续月余的消费季,平台通过提前启动争夺商家资源和用户注意力 [1][3] 平台提前启动与大促表现 - 京东10月9日率先启动双11,采用现货开卖、价格直降的简化策略,10月9日至10日京东APP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47.6% [2] - 截至10月14日12时,京东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 [2] - 淘宝天猫10月15日晚8点开启预售,预售首小时35个品牌成交额突破亿元,1802个品牌成交额同比翻倍 [2] - 小红书活动开启48小时内,下单购买人数同比增长77%,交易订单数同比增长73%,销售额破百万元商品数量同比激增155% [2] AI技术驱动效率提升 - 天猫押注投入AI升级产品能力,平台算力同比提升40倍,用户行为感知周期从半年提升至10年,商品推荐精准度带动购买效率提升25% [4][5] - 品牌在天猫经营可实现全链路AI化,或可为商家总体节省数百亿元成本 [5] - 天猫双11发放500亿元消费券,部分由AI智惠引擎发放,试点期显示AI发券转化率提升15% [5] - 京东免费向商家开放京点点、京东羚珑、京小智等AI工具,覆盖作图、发品、直播、客服全链路 [5] 即时零售崛起 - 淘宝闪购首次参与双11,88VIP用户可每日领取两个5折专属红包,未来用户下单可选择正常快递或即时零售配送 [7] - 今年7月已有395个非餐饮品牌在淘宝闪购月成交额突破百万元,66个品牌突破千万元,8月前三周淘宝App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 [7] - 京东本地生活业务首次联合超过300万餐饮、即时零售及酒旅商家参与大促,整合小时达和到店取两种履约模式 [8] - 京东设立35万元激励奖金池,为即时零售商家提供最高10%的返利支持 [8]
“双十一”接档“黄金周”,有哪些新看点
中国青年报· 2025-10-14 14:14
核心观点 - 电商行业在流量见顶背景下,正通过AI电商、即时零售和跨境电商三大方向寻求新增长曲线,为“双十一”注入新活力 [1][2][9][11] 促销周期与节奏 - 今年“双十一”启动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京东活动累计持续37天,或成史上最长“双十一” [3] - 平台借助国庆假期消费热度延伸至实物商品领域,形成消费惯性承接,助力整体市场保持活跃 [3] - 更长的促销周期为平台和商家提供更充足准备时间,可分阶段规划发货节奏、调整定价策略,减轻集中促销的运营压力 [4] 促销玩法简化 - 各大平台持续简化规则,“立减”“直降”“直接减免”成为关键词,取代复杂“满减”活动 [2][5][6] - 抖音电商主打“简单优惠”,立减优惠力度为15%及以上,京东直接显示“双十一价”,淘宝天猫推出官方立减玩法 [6] - 玩法简化在“618”期间已见成效,天猫剔除退款后GMV同比增长10%,平台购买用户数实现双位数增长 [5] 用户圈层细分策略 - 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千人千面”精准触达,针对会员、学生、价格敏感型用户等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营销 [8] - 细分策略能简化用户决策链路,提升大促效果,本质是一种“选择简化” [8] AI电商技术应用 - AI电商技术成为今年“双十一”亮点,京东免费向商家开放京点点、京东羚珑等AI工具,覆盖作图、发品、直播、客服全链路 [9] - 京东免费官方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使商家平响时长提速超20% [9] - 阿里妈妈推出“万相台AI无界”等AI经营产品,主打全域AI经营,帮助商家在复杂场景中锁定增长机会 [9] 即时零售布局 - 即时零售成为大促新战场,“618”期间美团闪购近850个零售品牌成交额翻倍增长,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4000万,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2500万单 [10] - 今年“双十一”将有数千家品牌入驻淘宝闪购,用户下单时可选择正常快递或即时零售配送,可能带动平台流量和效率快速上涨 [11] 跨境电商拓展 - 各平台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淘宝“双十一”首次同步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以5种语言版本面向全球消费者,并投入10亿元营销补贴 [11] - 拼多多旗下Temu美国站和TikTok Shop提前预热“黑色星期五”,跨境电商和即时零售被视为近一两年内重点方向 [11]
AI上岗,广告人下岗?
创业邦· 2025-07-16 11:44
行业变革 - AI广告正在改写广告业规则,2024年全球AI广告市场销售额达10.23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飙升至103.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7% [5] - 传统广告制作周期长且成本高,AI广告可将成本压缩30%-50%,时间效率提升70%-90% [18] - AI广告制作流程包括生成分镜、图片、视频和剪辑,大幅简化传统广告的复杂环节 [13][14][15][16] 技术优势 - AI广告制作速度快,如Google Veo 3制作的30秒广告仅用48小时和2000美元,而传统拍摄需40万美元和60人一个月 [4][19] - AI广告技术门槛低,导演无需长期艺术训练,仅需视频剪辑、内容运营和创意协作能力 [17] - 国内主流AI视频生成工具包括可灵和即梦,分别擅长运动镜头和生图 [25] 市场格局 - 国外大厂如Google和Meta已占领先机,Meta Advantage+采用率从2023年Q1的2%飙升至2024年Q4的36% [30] - 国内大厂加速布局,如阿里妈妈的万相营造和京东的羚珑,主要服务于电商场景 [26] - 2025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预计达13465.9亿元,生成式AI在广告营销中的营收规模预计2030年达1500亿元 [31] 行业影响 - AI广告首先威胁低端环节,导致下游内容同质化,中小广告公司和个人创作者面临挑战 [35][36] - 行业可能两极分化,一边是手握技术和资源的玩家,另一边是被技术替代的中小从业者 [37] - 53.1%的广告主会在创意内容生成中使用AIGC技术,其中20%在视频创作中超50%环节借助AI [28] 技术挑战 - AI广告存在技术不成熟问题,如麦当劳AI广告出现六根手指和多余物体 [40] - 版权风险突出,如肯德基AI广告和李子园AI广告被指抄袭他人作品 [42] - AI广告缺乏情感共鸣,难以复制经典广告的情感力量 [45] 未来趋势 - AI广告需要成熟导演把控,但AI广告导演和传统导演技能要求不同 [49] - 广告行业将回归创意和审美比拼,AI提供更多选择项供决策 [46] - 从业者需发展核心竞争力,如演员的现场二次创作能力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