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仿人五指灵巧手
icon
搜索文档
新一代企业家力量 | 创新绘蓝图·坚守成大道
搜狐财经· 2025-11-17 15:06
11月11日,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峰会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行业的领军企业齐聚,共话中国商业的创新与未来。因时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蔡 颖鹏先生受邀出席,并获颁2025年《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40U40)奖项。 《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旨在寻找并表彰当下中国最新、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年轻领导者。当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作 为最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要素的典型代表,正迎来从上游零部件到下游应用的全面爆发时刻。而蔡颖鹏先生作为一个85后,带领着一只年轻的团队,在10年 前开始布局,用创新开辟出一个属于微型伺服电缸和灵巧手的全新领域,用坚持打磨技术和产品,成功走出独属于因时机器人的康庄大道。 "巧手"亮相 掌声质疑接踵而来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浪潮中,核心零部件曾是中国企业难以言说的"阿喀琉斯之踵",但创始团队敏锐的察觉到巨大的挑战代表着巨大的机会,机器人发展的瓶 颈在"肌肉"和"巧手"! 基于对机器人产业核心瓶颈的深刻洞察,因时机器人在2016年5月25日成立,而在此之前研发工作早已悄然进行,创始团队突破了微型直线传动系统和高性 能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技术 ...
新一代企业家力量 | 创新绘蓝图,坚守成大道
财富FORTUNE· 2025-11-13 21:07
公司核心技术与产品 - 公司首创微型伺服电缸(一体化线性关节/执行器),作为机器人核心运动执行部件和高端精密设备的万能元器件 [11] - 微型伺服电缸集成了高性能空心杯电机、高精密减速器、丝杠、传感器及伺服控制系统,具备体积小、精度高、负载大、驱控一体化的技术特点 [13] - 基于微型伺服电缸技术,公司成功研发并商业化量产中国首款仿人五指灵巧手,实现了对微小物体的精准抓取 [7] - 微型伺服电缸的模块化设计解决了灵巧手结构复杂、难制造的问题,将成本从百万元级别降至几万元级别 [13] - 微型伺服电缸年产能将达到10万台,产品行程覆盖10mm至50mm等多种规格 [16][18] 公司发展历程与商业化进展 - 公司于2016年5月25日成立,此前已完成第一代微型伺服电缸样机和初代仿人五指灵巧手的研制 [7] - 2020年被定义为公司"商业化元年",中国首款商业化量产灵巧手正式上市,客户数量迅速突破500家 [18] - 2021年公司收获首笔百万级订单,微型伺服电缸累计销量突破1万台,并完成A轮、B轮融资 [18] - 2023年公司仿人五指灵巧手销量实现翻番 [21] - 2024年公司仿人五指灵巧手交付近2,000台,微型伺服电缸工业解决方案进入批量复制阶段,海外业务量较2023年暴增20倍 [21] - 2025年公司仿人五指灵巧手销量已接近1万台,产品批量出口海外知名机器人公司,北京近7,000平方米总部投入运营并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1] 行业地位与市场应用 - 公司产品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服务众多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并批量出口海外 [21] - 微型伺服电缸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新能源、半导体、3C电子及生物医疗等领域 [16] -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微型伺服电缸深入新能源、半导体及3C电子等行业,助力设备工艺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14] - 公司两款核心产品分别参与两项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实现电缸和灵巧手业务的双轮驱动 [21]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未来将深化"双轮驱动"战略,持续优化微型伺服电缸与灵巧手的性能与成本 [23] - 计划拓展全球市场,建立更完善的国际销售与服务网络 [23] - 致力于将精密直线运动解决方案深入应用于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更多高端制造领域 [23]
灵巧手赛道进入“战国时代”,谁将脱颖而出?
机器人圈· 2025-07-10 18:14
具身智能灵巧手技术发展态势 - 灵巧手作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交互的核心媒介,正迎来关键突破与激烈竞逐[1] - 国内灵巧手技术已形成创新沃土,20余家企业各展所长,技术快速迭代与场景拓展预示行业进入深水区竞争[63] 代表性企业及产品技术亮点 北京因时机器人 - 专注微型精密运动部件研发,产品包括6自由度仿人五指灵巧手,采用直线驱动设计和力位混合控制算法,可模拟弹琴等复杂动作[1][2] - 创始人蔡颖鹏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团队拥有十年机器人技术积累[5] 上海傲意科技 - 推出640克轻量化灵巧手ROH-AP001,搭载高密度点阵触觉传感器,实现工业级仿生结构[5] - 创始人倪华良曾任高通加拿大主任工程师,具备19年电子科技行业经验[8] 帕西尼感知科技 - DexH13灵巧手配置1140颗触觉传感单元,构建高密度触觉感知系统覆盖手指各部位[9] - 创始人师从日本机器人权威菅野重树教授,专注触觉传感器研发8年[11] 浙江强脑科技 - 智能仿生灵巧手可结合脑机接口实现五指独立直觉控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2] - 创始人韩璧丞哈佛博士期间研发全球首个非侵入式脑控义肢[12] 戴盟机器人 - DM-Hand1灵巧手采用全球首款毫米级视触觉传感器,实现自适应抓握力控制[14] - 创始团队含中科院博士和IEEE技术委员会前主席[16] 灵心巧手科技 - Linker Hand科研版达42自由度,单指9自由度,最大负载5kg超越人类手指能力[17] - 创始人周永为华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团队来自达闼等知名企业[19] 速腾聚创科技 - 第二代Papert2.0灵巧手具有20自由度,配备14个力传感器实现手眼协同[49] - 创始团队来自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49] 腾讯Robotics X - TRHand灵巧手集成柔性触觉传感器阵列、激光雷达和接近传感器,实现精准状态感知[62] - 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为计算机视觉与机器人交叉领域先驱[6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模块化设计成为趋势,如蓝胖子DoraHand支持手指热插拔,降低维护难度[59] - 传感器集成度持续提升,典型产品传感器数量达23-42个[20][59] - 轻量化设计突破显著,最轻产品仅640克[5],850克低成本方案解决价格瓶颈[51] - 自由度创新记录不断刷新,最高达42个[17],拟人化设计涵盖16-25自由度[44][28]
炬坤机器人创始人董会旭: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感知与抓取 让灵巧手穿针引线成为可能
新浪证券· 2025-07-01 18:39
行业动态 - 上海智能工业中心举办"具赋新能 智驱未来"青年科学家成果转化暨具身智能高质量发展研修会 逾百位全球顶尖青年科学家与上市公司掌舵人参与 [1] - 传统工业机器在快递库房 果园 图书馆 分拣车间 装配流水线等非结构化场景面临挑战 [1] - 具身智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突破关乎未来智能终端的普适能力 正形成"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7] 技术突破 - 浙江大学董会旭团队攻克动态开放环境对机器人软硬件的核心难关 聚焦灵巧手 多模态感知和具身小脑三大领域 [3] - 灵巧手研发突破:单电机六自由度手达同级别七倍负载 混合机器人手集成边包机构与风格网络识别系统 柔性采摘手具备抗风干扰设计 三指灵巧手通过同步带机构实现复杂抓取 按摩机器人手完成五种中医手法 变钢度手适应日常多样抓取 仿人五指灵巧手解决柔性/刚性物体装配 [5] - 多模态感知突破:基于光波导和视触方法开发三维触觉传感器 实现人类手五种感知模态 解决大范围集成与三维动态感知难点 [7] - 具身小脑技术实现:通过等变学习网络完成高精密装配 强化学习实现约束空间装箱优化 杂乱环境序列化抓取 [7] 应用场景 - 快递场景:混合机器人手可识别并抓取任何新物体 [5] - 果园场景:柔性采摘手在摆动环境中完整采收果实 [5] - 图书馆场景:三指灵巧手实现书籍和A4纸等薄物抓取 [5] - 中医领域:按摩机器人手完成刷 压 揉 刮 捶等应用 [5] - 工业场景:实现柔性线束插拔管理 穿针引线等高精度作业 [7]
广东吹响机器人“集结号”:成立产业联盟背后的“共舞”与“爆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6 22:56
行业动态 - 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1][15] - 2024年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超24万台(套),同比增长31.2%,占全国总量44%,连续五年全国第一[1][14]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全球销量预计达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10] 企业技术突破 - 众擎机器人PM系列实现动态平衡和步态自适应调整,研发投入占比超70%,核心零部件全栈自研[2] - 乐聚机器人"夸父"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国产化率从不足10%提升至90%以上,量产成本降低50%[4] - 帕西尼研发6D霍尔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实现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器自主可控[5] - 大寰机器人仿人五指灵巧手可提起10公斤重物,融合多模态感知和小体积大负载技术[7] - 逐际动力TRON 1双足机器人配备三种足端形态,可灵活切换应用场景[7][8] 商业化进展 - 众擎机器人2024年计划落地1000台,2025年预计迎来更大批量需求[10] - 乐聚机器人2024年交付目标从500台上调至2000台,2028年计划进入千家万户[10] - 大寰机器人灵巧手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需求远超工厂产能[12] - 帕西尼受益于深圳产业链配套,电路板研发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2周[14] 产业链协同 - 广东形成机器人产业上下游完善生态,企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实现降本增效[14] - 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协作,推动技术融入实际应用与生产流程[15] - 深圳产业链配套优势明显,企业可快速获取客户反馈并进行技术迭代[14]